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材料-第13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仙传》后;引《五岳真形图》事,知出《汉武帝内传》后。
  然《隋书-经籍志》已见著录,盖六朝词人所依托。
  ⑤⑧⑨ABABAC《道藏》第3册269~270页,344页,344页,370页,第23册88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太平广记》第1册5页,中华书局,1961年
  ⑦据叶德辉宣统元年翻刻《三教搜神大全》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九天玄女
更新时间2009…12…24 12:37:29  字数:1472

 九天玄女简称玄女,俗称九天玄女娘娘。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女仙。
  道教历史上曾有两位玄女,一为常与素女并称、讲房中术的玄女。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云:黄帝‘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①《云笈七签》卷一百《轩辕本纪》云:黄帝‘于玄女、素女受房中之术‘。②二为讲行军战阵之术的玄女,即为本文所说的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之名,始见于汉代之纬书。《龙鱼河图》云:
  ‘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③又说:‘帝伐蚩尤,乃睡梦西王母,遣道人,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曰:‘太乙在前,天乙备后,河出符信,战则克矣。黄帝寤,……立坛祭以太牢,有玄龟衔符出水中,置坛中而去。黄帝再拜稽首受符,视之,乃梦所得符也。广三寸,袤一尺。于是黄帝佩之以征,即日禽蚩尤。‘④其后,又有《黄帝问玄女战法》一书,对上述故事进行演绎。《旧唐书-经籍志》兵家类著录《黄帝问玄女法》三卷,盖即此书,可能出于南北朝。其中有云:‘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天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问何?‘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遂得战法焉。‘⑤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曾引《玄女兵法》文,亦记上述故事。文曰:‘蚩尤幻变多方,征风召雨,吹烟喷雾,黄帝师众大迷。帝归息太山之阿,昏然忧寝。王母遣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又数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鹿集于帝庭,授以地图。‘⑥此文比《黄帝问玄女战法》增益甚多,有较多的道教色彩,出书年代应在其后,或许出于隋唐。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将上述资料加以综合,写成《九天玄女传》,收入《墉城集仙录》卷六(又载《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四)。该传亦主述玄女向黄帝授符书以破蚩尤故事,但明确将玄女作为道教神仙加以叙写。该传首句即云:‘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继云:‘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精思告天,必有太上之应。‘‘当玄女下降,帝再拜受命时,玄女曰:‘吾以太上之教,有疑可问也。‘⑦当黄帝告以求授战法之愿时,‘玄女即授帝六甲六壬兵信之符,灵宝五符策使鬼神之书,制妖通灵五明之印‘⑧等,于是‘遂灭蚩尤于绝辔之野,中冀之乡,分四冢以葬之。‘⑨经过如此叙写之后,九天玄女遂成为上古之女仙,而被纳入道教神谱中。
  九天玄女对中国古代社会亦曾产生过影响。《水浒传》第四十一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叙述宋江被官兵追赶时,躲进九天玄女庙,被九天玄女所救,并授其兵书三卷之故事。
  注:
  ①《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41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②⑦⑧⑨《道藏》第22册683页,第18册195页,195页,19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④《重修纬书集成》卷六第89~91页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3年
  ⑤此书已佚,清严可均辑其佚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三代文》卷十六。《艺文类聚》卷二、《太平御览》卷十五、《路史后纪》卷四,皆曾征引此段文字,唯《艺文类聚》征引书名作《黄帝玄女之宫战法》。
  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80册192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赤松子
更新时间2009…12…24 12:37:45  字数:809

 赤松子,一作‘赤诵子‘。传为神农时雨师。能入火自焚,随风雨而上下。记载其事之典籍,当以《淮南子-齐俗》为最早,继以《列仙传》而详其事。刘安云:‘今夫王乔、赤诵子,吹呕呼吸,吐故纳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①高诱注曰:‘赤诵子,上谷人也。病厉入山,寻引轻举。‘《列仙传》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②是书作者又赞曰:‘眇眇赤松,飘飘少女,接手翻举,冷然双飞;纵身长风,俄翼玄圃,妙达巽坎,作范雨师。‘③除《列仙传》谓炎帝少女随赤松子修道成仙外,尚有皇初平遇赤松子修道成仙的传说。据宋人倪守约《金华赤松山志》载,皇初平曾在赤松山中遇赤松子,修道于石室中,能叱石成羊,汲井愈疾,坐起立亡。
  赤松子修炼成仙的故事有诸多传说,且屡为故籍所载。郭璞云:‘水玉冰体,潜映洞渊赤松是服,灵蜕乘烟吐纳六气,升降九天。‘④葛洪称:‘火芝,常以夏采之,叶上赤,下茎青,赤松子服之,常在西王母前,随风上下,往来东西。‘⑤《艺文类聚》称‘赤松子好食柏实,齿落更生‘。⑥从上述记载来看,赤松子乃传说中之服食成仙者。
  后世某些道士为了将所撰之书托之远古,曾假赤松子之名以名书,如《赤松子中戒经》《赤松子章历》。据今人研究,此二书皆出于魏晋南北朝。《道藏提要》称:《赤松子中戒经》‘盖六朝古籍也‘;《赤松子章历》‘约出于南北朝‘。⑦又如《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原题太虚真人南岳上仙赤松子传‘;《上清九真中经内诀》‘原题赤松子述‘,为早期上清派著作,而托于赤松子所传者,盖皆出于魏晋南北朝。
  注:
  ①②③《道藏》第28册84页,第5册64页,6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山海经图赞》
  ⑤⑥《艺文类聚》卷九八引《抱朴子》(佚文)
  ⑦《道藏提要》第136、443页

宁封子
更新时间2009…12…24 12:38:01  字数:1105

 宁封子,又称龙跷真人,为古代仙人。据《列仙传》载,他原为黄帝陶正。神人过其处,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连掌其法。后授黄帝以《龙跷经》被封为五岳真人。其形象为头戴盖天冠,身著朱紫袍,腰佩三庭印,总司五岳。后宁封子积火自焚,其形随烟上升,视其灰烬,犹存其骨,时人将其葬于北山中。
  宁封子传为黄帝时陶正(掌管烧陶事务)。能积火自焚,随烟气而上下。其传说始见于《列仙传》,后亦为《搜神记》《拾遗记》《广黄帝本行记》《仙苑编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诸书所载。归纳其内容,大凡有三。其一,宁封子修炼成仙。《列仙传》云:“赤松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焉。”①东晋王嘉《拾遗记》又云:“洹流如沙尘,足践则陷,其深难测。大风吹沙如雾,中多神农鱼鳖,皆能飞翔。有石蕖青色,坚而甚轻,从风靡靡,复其波上,一茎百叶,千年一花。其地一名沙澜,言沙涌起而成波澜也。仙人宁封食飞鱼而死,二百年更生。故宁先生游沙海七言颂云:‘青蕖灼烁千载舒,百龄暂死饵飞鱼。’则此花此鱼也。”②其二,黄帝向宁封子问“龙飞行”之术。相传,宁封子升仙后,栖于蜀之青城山,黄帝曾往见问以“龙蹻飞行”之道。南宋诗人范成大说:“三十里至青城,山门曰宝仙九室洞天。夜宿丈人观,观在丈人峰下。五峰峻峙如屏,观之台殿上至岩腹,丈人自唐以来号五岳丈人。《储福定命真君传记》略云:姓宁,名封,与黄帝同时。帝从之问龙蹻飞行之道。”③元赵道一亦谓:“宁封先生栖于蜀之青城山北岩,黄帝师焉。”请问三一之道,先生曰:“吾闻天真皇人被太上敕,近在峨眉,达三一之源,可师而问之也。因以《龙蹻经》授黄帝。黄帝受之,能荣(乘)云龙以游八极。乃筑坛其上,拜宁君为五岳真人。……黄帝封宁君主五岳,上司岳神,以水报刻漏于此,是谓六时水。阴时即飘然而洒,阳时即无。”④其三,民间流传的宁封子神仙故事。四川灌县青城山建福宫后丈人山,传说是轩辕黄帝向宁封丈人问道处。宁封因封于此,故名宁封。其时洪泛滥,居洞穴,每到山下取水,无盛水器,以山下泥为器易碎。宁封偶于烧野兽火中得硬泥,遂悟作陶之理,故传说宁封为黄帝陶正。某次烧陶,宁封升窑添柴,因窑顶柴塌,遂陷火窟,人见灰烟中有宁封形影,随烟气冉冉上升,便谓宁封火化登仙。⑤宁封便成为一个为发展人类文明而牺牲自己的仙人了。注:①④《道藏》第5册64页,11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书店联合出版,1988年②《拾遗记》卷一③《吴船录》卷上⑤见《中国神话资料萃编》第82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广成子
更新时间2009…12…24 12:38:20  字数:996

 广成子传为黄帝时人,居崆峒山石室中,千二百岁不尝衰老。其传说首见于《庄子-在宥》,其后之《神仙传》《广黄帝本行记》《仙苑编珠》《三洞群仙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和《消摇墟经》等均有所载。《庄子-在宥》云:黄帝‘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哉?‘‘于是黄帝闲居三月,不问政事,然后再见广成子,问以修身之道。广成子告以‘至道‘,曰:‘至道之精,窈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