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在南、北两极工作的人们,又必定会处在封闭、狭窄、与世隔绝的环境下,这正是它成为许多科幻故事背景的原因。
科幻小说开山之作《弗兰肯斯坦》,就是以北极来结束故事的:弗兰肯斯坦追逐他的造物,来到北极,双双死去。小约翰。坎贝尔的代表作《谁到哪里去?》也以南极为背景。一个可以变形的外星人混入某南极考察队,化身为队员。于是,大家在狭小的南极考察基地里互相猜疑,提心吊胆。这篇小说于1951年和1982年两次被搬上银幕。最近,二十世纪福克斯又把它的两大卖座科幻片《异形》和《捕食者》合而为一,放到南极的冰层下面,和地球人周旋。
苏俄相当一部分国土在北极圈内。这使得他们独立描写了许多开发北极的科幻小说。前苏联科幻文学的奠基人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创作了科幻小说《在北极》中,预言了苏联人对北极地区的探索和开发。
2002年科幻小说雨果奖长中篇奖授予布兰达。克劳的《可能要一会儿》(MayBeSomeTime)。小说以南极考查史上倒霉的斯科特考查队为线索。那个考查队在与阿蒙森考查队进行踏上南极点的竞争中全军覆灭。在小说里,斯科特考查队已经陷入冰雪重围。一个叫奥弟斯的队员神志恍乎间起身往外走去,口里说:“我出去一下。可能得要一会儿。”。结果被冰封在雪地里。2045年,科学家们将他复活,引发了一场文化冲突的故事。
中国科幻作品里,描写南极最出色的,要属金涛的《冰原迷踪》。金涛作为科技记者,曾经亲自随中国南极考查队踏上那片冰原。所以,这篇小说里的南极景色十分真实可信。小说发生于二十四世纪。日本人迫于人口压力,在南极偷偷建造了移民基地。由于违反了国际法,他们不得不把偶然撞到这个基地里的各国科学家囚禁起来。从而引发了一个带有悬念色彩的故事。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科幻政治
更新时间2008…9…9 21:19:48 字数:5946
政治永远是文人热衷的话题,科幻也不例外。但是,作为一个特殊文学门类,科幻小说自有其新追求。那就是描写科学技术本身带来的政治问题。从这一点出发,科幻作家们追求自由思想,因为那也是科学发展的基础。所以,反乌托邦题材成为科幻小说在政治方面的最大代表。当然,相反相成,也有一些科幻作品在宣传社会控制论和缩减公民的自由空间。因为大型科技项目正是政府控制的结果。
在科幻作家心目中,科学属于全人类。人类总是高于民族和国家的。所以,我们还要看看科幻作品里形形色色的“世界国”。以及世界主义的反面民族主义。
第一节:科学技术与政治
象自由、民主、正义这类话题,不惟科幻文学,其它文学形式也在探讨,并且可能会讨论得更深入更全面。对于科幻作品来说,科学技术发展本身带来的政治问题似乎更重要一些,更属于它的专利范围。
科学技术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划分了社会阶层:掌握新科技成果的人拥有更多的机会,成为上层。如今常见的“信息鸿沟”一词,就是指信息技术对社会结构的重大影响。而这也是科幻作家的重要题材。
汽车曾经是现代社会的骄傲,也是现代社会的诸多症结的原因。早在汽车兴旺之初,便有科幻作家用冷静的眼光审视它。1928年的美国,汽车泡沫正如前不久的网络泡沫一样被投机家大肆炒作。而在一片狂热风潮中,大卫。凯勒便写下了不朽的作品《行人的反叛》。
这个中篇虚构了一百多年以后的美国,社会逐渐分化成“有车族”和“行人”两个群体。有车族整日生活在高大的汽车里,身体萎缩。但他们将“行人”视为野蛮人,甚至是猴子一样的非人物种。压死“行人”完全不受惩罚。汽车的流行导致了人类退化和分裂。
在《自动钢琴》里,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尼格特(KurtVonnegut,Jr。)虚拟了一个由科技专家统治的世界。这个世界高度自动化,社会分离为两大阶层,掌握管理着科技系统运作的上层,和为机器系统服务的下层。由于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下层失业率只增不减,生活日益贫困。从工业革命开始,这个趋势其实从未停止。从卢德派工人开始,反抗机器,进而反抗科学技术进步的潮流也从未停止过。冯尼格特把它极端化。
第二节:反乌托邦
凡尔纳最伟大的预言,不是潜水艇、飞机或者宇航技术,而是他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预言。这一预言体现在他晚年的杰作《约拿旦号历险记》中。可惜的是,这部没有任何科技奇观的伟大作品淹没在《海底两万里》的惊涛和《从地球到月球》中射月大炮的烈焰里,久久不受人重视。
小说完成于作者去世前一年,作者在这部作品里几乎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验。小说的主人公是个无政府主义者,把“无上帝、无主人”作为自己的信条。他的真实身份是某北方帝国拥有继承权的王子,按照故事中的描写,可以断定他是俄罗斯王子。当时的俄罗斯也是无政府主义者的大本营。
这位王子厌恶人对人的统治,渴望无限自由,最终自愿地离开当时被各国瓜分的土地,来到南美大陆最南端火地岛中的奥斯特岛上。那里暂时还不属于任何一国,只生活着印弟安土著。王子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被他们称为“勒柯吉”,意思是“救星”。因为他拥有火枪和医术,经常救助原始状态的土人们。勒柯吉就成为他在故事里的名字。
勒柯吉在奥斯特岛生活多年后,智利和阿根廷达成协议瓜分火地岛,奥斯特岛属于智利管辖。不过,由于远离智利本土,智利从未派人前来。勒柯吉知道这个协议后,准备迁往另外的无主岛屿。就在这时,一艘名为“约拿旦号”的移民船在该岛外遇难。船上载有一千多名前往南非拓荒的各国移民。船长、大副等有权力的人都在风暴中死去。勒柯吉就把这些人接到岛上生活。并帮助他们建房过冬。
在这个过程中,勒柯吉显示了高超的生存本领,受到几乎全部移民的爱戴。移民洛德士等人请求他在一盘散沙的情况下担任领导,但坚持无政府主义信仰的勒柯吉一次次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智利政府为了吸引移民留下来开荒,承诺放弃奥斯特岛主权给这些移民。于是,“奥斯特邦”成立了。信奉社会主义的律师博瓦勒通过宣传,成为领导人。但他除了政治鼓动外,全无治理能力,只知道把船上储备的生活物资无偿分发给人们。大部分移民素质低下,怨天尤人。除了李威利等少数人自觉进入岛的深处开荒外,剩下的人酗酒、斗殴,坐吃山空,很快消耗了生活物资。
饥荒来临。博瓦勒无力改变局面,就以财产共有的名义,煽动懒惰的移民去抢掠那些通过劳动获得财富的移民。而另一个“社会主义者”多里士更想通过危机,夺取博瓦勒的政权。在移民自相残杀的动乱关头,勒柯吉终于放弃了自己的信条,宣布自己是领袖,从无政府主义者一下子变成绝对的独裁者,并受到移民的拥戴。岛上的秩序迅速恢复。
勒柯吉废除财产共有、无偿分配的制度,恢复货币流通,确定移民的土地所有权,鼓励经商,发展对外贸易,并且建立起法院、警察部队和监狱这些他曾经十分反感的机构。几年后,奥斯特岛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之邦,不仅本国人民生活富足,更吸引外国人来这里作生意。在勒柯吉的领导下,奥斯特人还击败了巴塔哥尼亚人的进攻。多里士等人试图推翻他的统治,但最后以失败告终。
尽管情况良好,但由于独裁地位和自己的内心信条相悖,勒柯吉还是准备退位。就在这时,奥斯特岛上发现了金矿,本地居民受到诱惑,不事生产纷纷去淘金。更有大量外国人闻讯涌上岛屿,奥斯特邦社会秩序一片混乱。勒柯吉不得不废除事先确定的民选日期,保持独裁领导,引导本国人恢复生产,并且驱逐了外国流民。在这个过程中,勒柯吉不得不命令士兵向手无寸铁的流民开枪,从而使自己与最残暴的独裁者并列。
小说结尾,身心俱疲的勒柯吉将领导人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弟子迪克,在夜幕中登上合恩角新修建的灯塔,准备在那里终老一生。
凡尔纳之孙在给祖父写的传记里,曾经这样评价这部作品:“不难使人联想到十五年后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而一百年后的中国读者,更可以把这部作品看成极左路线在中国大地兴盛到灭亡的写照:博瓦勒分光吃尽的共产政策,和五十年代末期的大锅饭何其相似;“多里士帮”和“博瓦勒帮”打着社会主义旗帜进行的火拼,可以看出文革中“保皇派”与“造反派”武斗的影子。而从勒柯吉的执政过程里,不难看出中国改革开放艰难历程。甚至,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勒柯吉发放第一份土地证书的场面,把它当成十分一个重大事件。那个场面和安徽凤阳小冈村农民在包产到户合同上按手印的历史时刻也堪有一比。
如果读者能够读到这部杰作,就会发现,上面这些都不是庸俗的、表面的类比。凡尔纳的慧眼确实穿越时空,预感到了人类社会将要发生的种种悲剧。如果这部作品写于2003年,可以被看作“事后诸葛亮”式的寓言。而它竟然完成于一百年前,我们不得不为自己忽略了前辈的智慧而感到汗颜。
在这些细致入微的社会预言之上,凡尔纳更站到思想的高度进行了总结:勒柯吉的成功,他之所以受到移民的拥戴,并不是他的无政府主义信念,而是因为他能作实事。小说很具体地描写了他在打猎、治病、建房、筑路等方面的技能和经验。由于他在奥斯特岛生活多年,他对本地环境的了解更是出类拨萃。作者还刻意为他建立了两个反面对比:高谈阔论,满腹理论的博瓦勒和多里士,褒贬色彩十分强烈。
从科幻文学的角度看,《约拿旦号历险记》应该算作历史上第一部社会科学题材的科幻小说。那个时候,社会科学本身尚未成型,也没有今天这样的诸多分科,还是一种概括和整体的研究。凡尔纳在这部作品里,展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科学成果的充分了解。小说里有经济、金融、政治、法律,乃至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准确描写。在“奥斯特岛”这个人类社会的缩微景观中,浓缩了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各种观念的人物,使它的变化成为纸上的社会实验。最令人叹服的是,这个纸上实验的准确性,超过当时许多社会学者的学术著作。
可以想见,这部赞美产权,歌颂私有制,提倡发家致富的幻想小说,在那个时代是多么不合时宜。凡尔纳倾注巨大心血完成的这部杰作,到现在仍然尘封在书架上,它的警世价值远远没有得到发挥。
反乌托邦的另一篇先驱作品,是英国作家福斯特创作的一个短篇《大机器停止运转》。1909年发表于《牛津和剑桥评论》秋季号上。诺贝尔奖获得者福斯特一生只写了这么一篇科幻小说。但因为它集中反映了福斯特作为一个传统文人的反科学价值观,所以在科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