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把国民党权力排除出华北的原则作为其政策的基础。在中国人显示力量面
前,他们决心不向后退。因此,他们开始在平津走廊上加强他们自己的兵力。
7月25日,日本人与宋哲元的军队再次冲突。三天以后,华北的日本司
令长官宣布了“一场对采取行动损害日本帝国威信的中国军队进行的膺惩
战”。①四天之内,数以千计的中国守军阵亡,而日本人控制了整个平津地区。
当时双方政府的政策都变得强硬起来。日本首相近卫文麿于7月27日声称,
他决心取得“中日关系的根本解决”。②而蒋介石也于7月30日声明:“现
在我们唯有领导全国民众,举国一致,斗争到底”。③
8月7日,蒋介石和他的高级顾问们正式决定进行一场全力以赴的抗战。
④于是,他冒了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有争议的一次风险。他决定把战争的主
战场从华北转移到上海。南京的战略家们认为,比起华北的开阔地带来,上
海更适宜于与日本作战,因为该市的阻塞地区将抵消日本在大炮、坦克和后
勤能力方面的优势。对上海日租界⑤的攻击,也会把日本的注意力从北方转移
过来,使那里的中国人有可能加强他们的防御,特别是关键省份山西的防御。
南方也希望得到政治上的报偿。中国舆论可能会像1932年一样支持政府,倘
若它在上海采取坚定立场的话。再则,在靠近大的外国人社区的地方打仗,
也会引起西方列强的关注和同情——还可能进行干涉。①虽然亲国民党的著述
家们依然宣扬蒋的冒险是一次巨大的成功,但是,损失可能远远超出了他最
坏的预料。
蒋介石于8月11日即已命令首批三个精锐师——以德国武器装备,并由
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和他的德国参谋充当顾问——占领大上海界域
② 秦郁彦:《日中战争史》,第 162—183页;库克斯:《诉诸战争》,第 297—300 页;詹姆斯〓 B。克
劳利:《日本探求自主:国家安全与对外政策,1930—1938 年》,第310—328页;罗伯特〓J。C。布托:《东
条英机与战争的来临》,第 91—95页。
① 毕恩来:《日本在中国》,第28页。
② 克劳利:《日本探求自主:国家的安全与对外政策,1930—1938年》,第338 页。
③ 同上书,第339页。
④ 许朗轩、张明凯编:《中日战争史,1937—1945年》,第1卷,第357页;吴 相湘:《1935—1945年
中日战争中中国采用的总战略及若干大战役》,载薛光 前编:《中日战争期间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5
年》,第52页。
⑤ 上海没有日租界,仅有公共租界与法租界,日本自己宣称上海虹口日本人居住区为日租界,这是没有任
何条约根据的,是不符合事实的——译者。
① 吴相湘:《1935—1945年中日战争中中国采用的总战略及若干大战役》,第 52—54页;陈诚:《八年
抗战经过概要》,第9—10页;齐锡生:《战争中的国 民党中国》,第41—49页。
以内(但在外国人地区以外)的阵地。该市的日本人在其控制区内(包括公
共租界的杨树浦区和虹口区,以及这个中国城市的北虹口区一个1。5英里长
半英里宽的凸角,见图8)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仓促增援。但是,当8
月13日作战开始的时候(关于哪一方先射击,至今仍无定论),中国军队约
有8万,日本军队只有1。2万。德国训练的中国军队,有一个星期几乎把日
本人赶进黄浦江。然而,后来日本的增援部队在该市北面长江岸边登陆;战
线扩展了;中国军队失去了他们起初的优势。
战斗是毁灭性的。停泊在附近长江和黄浦江中的日本战舰上的炮,猛击
直射射程内的中国阵地。南京政府决心不撤退,投入更多军队。在三个月的
作战中,大约27万中国军队——整整60%的国民党防卫力量和蒋介石现代化
陆军的核心——或死或伤。②日本人的伤亡超过4万。不计其数的成千上万平
民也遭屠杀。西方人的租界以外的该市大部地区遭到毁坏。
11月初,日本的一支两栖部队在上海西南50英里的杭州湾登陆,一周
内这支军队威胁该市守军后方。中国军队向南京撤退。但是,他们的撤退如
此慌乱,竟未在沪宁铁路上无锡附近模仿德国兴登堡防线精心构筑的混凝土
防御工事前停住。南京于1937年12月12—13日沦于日本人之手。其后,日
本的攻势放慢了。同时,他们的军队干出了这场战争中最可耻的一件事——
“南京大屠杀”。在7周的暴行中,至少有42000名①中国人被残忍地杀害,
其中许多人被活埋或者浇上火油烧死。约有两万妇女被强奸。②中日战争已经
开始了。
蒋介石曾经长期力图避免敌对行动。自从 1927年国民党人执掌政权以
来,尽管日本曾多次进行干涉和侵略,他却始终奉行一种和解政策。他深信
要抵抗强大的外国侵略者,中国是太弱了,并且又是分裂的,因此他曾默认
日本侵占东北四省(满洲),缔结消除国民党在华北影响的停战协定,并屈
服于日本的压力,镇压反日的学生运动。然而,从1935年晚些时候开始,反
日情绪已经变得如此强烈,致使国民政府觉得对日反应非强硬不可。于是,
在1936年12月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逐步开始了战争的准备。他大概口头
许诺过他将抵抗外来侵略,换取了西安获释。因此,1937年2月他撤换了据
说亲日的外交部长张群,而且他开始与他长期的敌人——共产党人谈判和
解。因此,当战事在卢沟桥爆发的时候,蒋介石已经下定决心抗击日本的进
一步侵略行动。举国一致,异口同声都支持他,在整个一代人中达到了空前
的统一。
蒋介石的战略基于“以空间换时间”的原则。他锐敏地感到他的军队劣
于日本,甚至在战前他即已构想了撤至中国西南偏远内地的战略。1935年8
月他对一次政治干部集会说,“我们本部十八个省份哪怕丢了十五省,只要
川滇黔三省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任何的强敌,恢复一切的失地”。①
② 刘馥:《现代中国军事史,1924—1949年》,第198页。
①  南京大屠杀中被残杀的中国人的人数,说法不尽一致,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在 30万以上,被强奸妇女也
远远超过两万——译者。
② 刘馥:《现代中国军事史》,第101和199页;易劳逸:《矛盾关系面面观:战 争期间的走私、傀儡和
暴行,1937—1945年》,载入江昭编:《中国人与日本 人:关于政治和文化相互影响文集》,第293—296
页。① 吴相湘:《1935—1945年中日战争中中国采用的总战略及若干大战役》,第48 页。事实上,早在大约
蒋介石的信心建立在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仍然处于前现代、前工业阶段这样
一种认识上。因此,他相信民族的抗战能够持续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城市和
工厂沦于敌手。万一入侵的军队竟然前进到中国几乎无边无际的内地,他们
势必要被截断补给来源而精疲力竭。偶尔如在上海,他并不坚持以空间换时
间的原则,然而这个战略毕竟如他所预期的那样,得到了很大成功。日本人
相当容易地占领了中国北方和东部的都市中心,并沿主要公路和铁路线持续
攻击,迅速推进。但这些交通干线并不穿过华西的山岳和峻岭,而防守的中
国人就隐蔽在后面。日本人因而逡巡不前。
不像蒋介石,日本人没有事先想好的战略,甚至没有要在中国追求的目
标。1934—1936年,外务相广田弘毅系统地提出了日本对华三项总的要求:
(1)镇压反日活动;(2)事实上承认满洲国,并建立满洲国、日本与中国之间
的亲善关系;(3)中、日间在铲除共产主义方面合作。但是,广田三原则的确
切含义从来不是清晰的。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决策者们关于他们的下一着棋
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主要代表军队参谋本部的一种意见,反对在中国本部扩
张。这帮人争辩说,日本的战争潜力仍是有限的,而当前中国人越来越民族
主义化并日趋统一,他们的反抗比前几年难对付得多。然而,日本大多数领
导人——文职的和军方的——并不了解正在高涨的中国民族主义潮流的重要
性。他们记得1931—1932年他们曾轻而易举地占领满洲,对中国军队极度轻
蔑。这些主战派是如此乐观,以致他们竟宣称三个月内就能获胜。①
在战争早期的几个月里,日本扩张主义者们对中国本部仍只抱很有限的
野心。这在1937年11月5日东京政府提议以类似广田三原则的条款来解决
中国“事变”时,变得更为明显。然而,一直到12月2日,蒋政府也不同意
进行谈判。那时上海已经陷落,国民党军队正向南京败退,完全溃不成军。
这些轻易的胜利刺激了日本的胃口,而东京政府不再愿意在其11月建议的基
础上进行谈判。取而代之的,是它于12月22日提出一套新的更苛刻的要求。
这些要求包括:法律上承认满洲国;华北和内蒙非军事化,偿付赔款,以及
——最为不祥的——在华北建立一个“特殊的政治机构”,它将促进日本、
满洲国和中国的“共荣”。蒋政府对这些要求不予答复,于是东京在1938
年1月宣布它决心“消灭”国民政府。②
无论这时还是后来的战争期间,日本扩张主义者在和平条件中也从未打
算在中国本部承担直接的行政管理责任。但是,日本的扩张主义者们确实提
议实际征服中国,特别是北方五省,以满足日本的政治愿望和经济需要。在
1937—1938年中国热情高涨的民族主义气氛下,这些都是蒋所不能接受的条
件,即使他愿意也不行。南京陷落后,中国的抵抗并未像日本扩张主义者们
曾经自鸣得意地预期的那样瓦解。相反,国民政府的所在地迁到了重庆,同
时蒋介石宣布“焦土”政策,从武汉指挥抗战。
1932年,蒋介石就设想过在与日本作战的情况下在四 川建立国都的计划。见张其昀:《党史概要》,第2
册,第914页。关于国民 党人的总体战略思想,见吴相湘:《总战略》,第37—72页,和蒋介石的演说 集:
《抗战建国:1937—1943年六年抗战文电集》。
① 克劳利:《日本探求自主》,第230页;毕恩来:《日本在中国》,第53、75、124— 125页;布托:
《东务英机与战争的来临》,第109页;约翰〓亨特〓博伊尔: 中日交战,1937—1945年:通敌政治》,
第53页。
② 博伊尔:《中日交战,1937—1945年》,第68—82页;克劳利:《日本探求自 主》,第354—378页。
于是日本人以武汉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然而他们首先竭力夺取连接华
北和华中的主要铁路的控制权,以联结他们分散的部队。这一点他们最终成
功了,虽然像在上海一样,他们偶尔遇到英勇的指挥得极好的抵抗部队。例
如1938年4月初,日本军队集结在江苏北部交通枢纽徐州时,李宗仁将军的
部队把进攻者诱入四周有城墙的台儿庄包围圈。李的军队使日军遭受惨重伤
亡——中国人宣称有三万日本人被打死——迫使日军残部撤退。这是中国的
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但是,如同过去屡屡发
生过的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