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的一个征兆。经济生产已急剧下降,通货膨胀失去控制,军队在日本人面
前无所作为,政府腐败,政治上的不满情绪弥漫社会所有阶层。因此,当战
争于1945年8月14日结束时,国民党中国是士气低落的和虚弱的。
① 张文实:《云南内幕》,第16、42页;兰登致国务院:《中国今后政治的发展: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
昆明的活动》,美国国务院档案893。00/7—1444(1944年 7月14日),第2页。
② 《美国对外关系:1944年》,第492页。
③ 易劳逸:《地方政治与中央政府》,第346—347页。
④ 林沃尔特致高思:《拟议中的国防政府》,美国国务院档案893。00/15400(1944 年5月8日),第3页。
第12章  中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
1937—1945年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就认为中日战争不可避免,因为他们的
经验与思想体系使他们深信,日本对中国的扩张是由无法改变的势力推动
的。中共反复申述,“目前形势的主要特征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殖
民地”。中共还认为不应回避这场战争,并在1935年年底以后就要求尽早共
同抗敌。毛和他的追随者知道,在一场中日战争中,他们可以作为爱国者要
求得到一个合法的、受人尊敬的和自主的地位。他们确实想要求在精神方面
起领导作用。除此之外,对他们只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必然把他们排除在
外的中日和平,而这种和平可能以牺牲他们为代价。抗战的每一次拖延都使
国民党赢得可以用来继续进行剿共战争的时间。每一次拖延也使东京和南京
有时间可能达成某种进一步的和解,可能包括共同的反共行动,这正是日本
外相广田曾于1936年8月建议的。
人们无须指出,停止内战、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和抵抗日本也都对中共
有利,而责难中共的诚意。与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镇压号召相比,中
共的政纲更符合中国城市人口的心态,其中包括学生、知识分子、很大一部
分资产阶级和许多工人。统一
笔者要对陈永发和格雷戈尔〓本顿精心而有见识的建议表示感谢。战线
政策在上述社会集团中,甚至在一些有影响的国民党派别中,都很有说服力,
以致蒋介石于1936年12月25日在西安被扣两周获释后所作的停止内战及对
日采取较强硬态度的决策中,统一战线也占重要份量。
Ⅰ战争初期,1937—1938年
西安事变后几个月中国共双方代表达成的协议,在1937年8月13日上
海开战后于8、9月间公诸于众。这些协议奠定了战争初期国共关系的基础,
并在整个战争期间名义上保持有效。中共同意:(1)为实现孙逸仙的三民主义
而奋斗;(2)停止武装暴动、苏维埃运动与强制没收地主土地三项政策;(3)
取消现存的苏维埃政府;(4)取消红军称号,并将军队交与中央政府指挥。作
为回报,国民党允许中共在几个重要城市设立联络处,出版《新华日报》,
并指定代表参加它的两个主要咨询机构。公民权利扩大了很多,政治犯被释
放了,并给新近“统一起来”的地区与军队发放薪金,以补助其行政与军事
开支。①
战争的爆发改变了所有中国党派的政治和军事环境,并迫使中国共产党
人从根本上重新考虑他们的一切重要政策、战略和战术。在战争头一年半时
间内——从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1月六中全会——党中央面临的主要问题
是:
1。统一战线,特别是中共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关系问题。
2。军事战略和战术,包括与国民党军队和其他军队协同作战的问题。
3。领袖和领导权问题,特别是毛加强他对张国焘(1938年4月逃向国民
党)和王明(陈绍禹的化名)的地位的努力。
在这18个月中,决定政策和围绕它们而展开的争论在党的几次重要会议
上公开化了(见表15)。到1939年初,这些问题已得到澄清,虽然并未完
全解决,而在这些领域内以后的种种发展都可以回溯到这个基本点。此后这
样高层次的政策讨论会的次数大
表15  主要的共产党会议(1937年7月—1938年12月)
洛川会议。陕西洛川,1937年8月20—25日。主要议题是作为全国体系一部分的政治与军事改
组;对国民党的态度;以及统一战线政策。
党的积极分子会议。延安,1937年11月12日。刚从莫斯科回来的王明出席的第一次会议。议题
是评估上海和太原失守后的军事和政治形势。
政治局会议。延安,1937年12月9—13日。1934年1月五中全会以来政治局成员到会最全的一
次会议。进一步讨论国民党统一战线和军事政策。
政治局会议。延安,1938年2月27日—3月1日。虽然此次会议鲜为人知,但与毛相左的观点似
乎占了上风:武汉阵地防御战,运动战,以及继续筹备七大。
六届六中全会(扩大)。延安, 1938年9月29日—11月6日。 1928年六大与1945年七大之
间党的领导层出席最广泛的一次会议。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在这次冗长的一系列会议中得到
了讨论,并产生了大量重要文件。
大减少;甚至1942年的整风会议和1945年4—6月的七大也只宣布政策而不
辩论政策。这种现象无疑反映了毛主义领导权的巩固,但决不表明党内已经
达到一致和充分和谐了。
① 到1940年为止,据说每月补助行政费10万元及新给番号的八路军的三个经 核准的师的维持费50万元。
见詹姆斯〓P。哈里森:《通往权力的长征:中国 共产党史,1921—1972年》,第279页和引用的资料。
对国民党的态度: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政策自1935年12月中共正式通过起,就被认为是对所有愿意
注意并响应它的人的号召。对这样做的人,中共不论在实质上还是在精神上
都愿做出实质性的让步,只要不损害党的基本原则以及党对这一运动的最终
控制。在以后几年中,统一战线的范围稳步扩大,而它的运用也更为复杂。
早在1939年10月,毛泽东就认定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
命的三个基本问题,对它们的正确认识相当于从整体上正确领导这场革命。
即使在宣布与国民党联合时,中共仍然要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否只限于国共两个党的呢?不是的,他是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两个党
仅是这个统一战线中的一个小部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统一战线,是
工农商学兵一切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①
争论集中在,或者说,围绕着两党关系的精神,共产党是否会遵从国民
党对它的限制以及它将如何全面服从这个名义上的上司的命令。在战争的头
几年,这些争论染上了派别斗争和人际冲突的色彩,以致很难把事实与辩解
分开。在公开场合,共产党的声明赞扬蒋介石与国民党的领导,并保证全面
的团结与合作,但这种保证含糊而不具体。他们提出种种建议而不是批评,
这些建议大都与进一步政治民主化、群众动员之类有关。
在与国民党的统一战线问题上,毛泽东早先的立场显得颇为强硬,咄咄
逼人,但因他深知必须使国民党不脱离抗战,他的态度有所缓和。对毛来说,
统一战线意味着中日间不会讲和。毛在政治与军事两方面始终不渝的态度是
保持独立和自主。有一段时间,他也愿意考虑共产党加入一个彻底改组的政
府(民主共和国),主要是为了在全国获得合法地位和扩大影响。但在多数
时间他力求使共产党脱离国民党,如有可能在物质上也脱离。党的其他领导
人,包括张国焘和近期回国的王明在内,显然对这条路线表示怀疑。
有些资料表明,在1937年11月和12月的会议上,毛的路线未取得胜利。
如果是这样,那么毛大概采取了他的一般立场,而不是要求立即采取强硬态
度。1937年末,国民党人处境危急,这不是推动他们前进的时候:11月12
日上海失守,次月发生了可怕的南京大屠杀,更严重的是蒋介石正在认真考
虑日本的一项和平建议。
但是,随着新的一年来临并日渐逝去,和平危机也过去了。南京惨案加
强了中国人的决心,而在1938年1月,近卫内阁宣布不以蒋介石为对手。无
论蒋有过什么样的打算,现在他别无选择,只有打下去,而全国大部分人,
包括中共在内,都宣布支持他。最迟到这年夏季,国民党不打算死守临时首
都武汉的意图已经明朗。早在头年12月,政府机构已开始在重庆运转,而更
多的机构一直在向那里搬迁。当时士气高涨,而且团结精神普遍,蒋发誓要
继续推行他的诱敌深入、焦土抗战、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
这些事态的发展加强了毛的地位。到1938年秋六中全会时,中共的官方
立场是全力支持蒋介石和两党合作。但在私下,毛以赞许的口吻引用刘少奇
的话说,如果王明的口号“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意思是经过蒋介石和阎锡
① 《国共两党统一战线成立后中国革命的迫切任务》,竹内实等编,《毛泽东集第5卷,第266—267页。
山,那么这就不是联合,而是投降了。作为替代,毛提出,中共遵守国民党
业已赞同的协议,但有些事要“先斩后奏”,有些事则“斩而不奏”。他最
后说,“有些则暂时不斩不奏,例如那些如果做了就要妨碍大局的事情。总
之,我们一定不要分裂统一战线,但又决不可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①”。
①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1938年11月5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8页。
军事战略与战术
战争开始时,中国共产党指挥着大约3万人,由长征各部队的幸存者、
原有的地方武装和新参军的人员混合而成。1937年8、9两月,他们被集体
改编为八路军,并被编为115、120和129三个师,分别由林彪、贺龙和刘伯
承指挥。(详情见下《组织机构与活动》一节。)
战争开始后不久,国民政府还授权成立第二支共产党部队新四军,在华
中作战。新四军是以1934年长征开始时留在江西和福建的队伍为核心组成
的。从那时起,他们人员日渐减少,在以分散的队伍对抗国民党不断扫荡的
危险情况下生存了下来。他们最初核准的人数为12000人,但几个月后才达
到这一水平。新四军名义上的指挥官是叶挺,他是一名早期的共产党军事领
导人,以后脱党,但他以某种方式设法与国共两党都保持良好关系。实际的
军事和政治控制权被授予项英和陈毅。
由改组而引起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是是否接受国民党的两项建议:第一,
他们向八路军指派参谋军官;第二,共产党与非共产党部队在国民党人划定
的战区内联合行动。根据张国焘的说法,一批党的高级干部(包括王明、朱
德和彭德怀)赞同这些建议。虽然没有充分的文件根据,但他们可能争论过:
接受这样的建议可以进一步巩固统一战线,也可以有理由要求与国民党部队
分享他们的武器和其他装备。有些军事领导人,大概以彭德怀为代表,希望
减少共产党对游击战的依赖,赞成大部队作战并采用更常规的战术。毛泽东
和其他人则反对这些建议,认为这将使八路军过于暴露在国民党的监视之
下,联合行动将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