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上下五千年--近代卷-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执政”。不久,他被流放到位于大西洋南部、远离欧洲大陆的圣赫勒拿岛。 

直到1821年5月死去。 



                          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一位大学生围着一棵 

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便急忙 

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这位大学生马上左右 

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 

     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大学生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 

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大学生真 

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哪只给忘记了。 

     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这大学生 

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 

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 

     这个大学生就是查理·达尔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 

种甲虫,就把它命为“达尔文”。 

     1809年2月12日,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祖父和父 

亲都是当地的名医,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16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爱丁 

堡大学学医。 

     但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 


… Page 123…

进到医学院后,他仍然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 

 “不务正业”,一怒之下,于1828年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 

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 

     达尔文对神学院的神创论等谬说十分厌烦,他仍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 

听自然科学讲座,自学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热心于收集甲虫等动植物标本, 

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 

依然热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这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 

军舰的环球考察,达尔文经人推荐,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费搭船,开 

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环球考察活动。 

     达尔文每到一地总要进行认真的考察研究,采访当地的居民,有时请 

他们当向导,爬山涉水,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挖掘生物化石,发现了许 

多没有记载的新物种。他白天收集谷类岩石标本、动物化石,晚上又忙着记 

录收集经过。1832年1月,“贝格尔”号停泊在大西洋中佛得角群岛的 

圣地亚哥岛。水兵们都去考察海水的流向。达尔文和他的助手背起背包,拿 

着地质锤,爬到山上去收集岩石标本。 

     一路上,达尔文把各式各样的石头敲下来放进背包,有黑色的、白色 

的,还有夹着一束花纹的。一会儿,背包便放满各种各样的石头,背包带深 

深地勒进达尔文的肉里,浑身上下都被汗水浸透了。 

     “达尔文先生,这些乱七八糟的石头,到底有什么用?”看着吃力向前 

爬行的达尔文,助手不解地问。 

     “你看,石头是有层次的,每层石头里有着不同的贝壳和海生动物的遗 

骨,它能告诉我们不同年代的生物!”达尔文喘着粗气说道。 

     助手总算明白了一些,赶忙从达尔文身上接过背包,背在自己的肩上。 

     在考察过程中,达尔文根据物种的变化,整日思考着一个问题:自然 

界的奇花异树,人类万物究意是怎么产生的?他们为什么会千变万化?彼此 

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在脑海里越来越深刻,逐渐使他对神创论和物种 

不变论产生了怀疑。 

     1832年2月底,“贝格尔”号到达巴西,达尔文上岸考察,向船长 

提出要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 

     舰长吃了一惊,急忙说道:“这山又高又长,您怎么走得过去?”“我 

就是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达尔文坚定地说道。舰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答应了他的要求,为了安全起见,又派了向导和骡马一同前往。 

     当他们扑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时,达尔文意外地在山顶上发 

现了贝壳化石。达尔文非常吃惊,他心中想到:“海底的贝壳怎么会跑到高 

山上了呢?”经过反复思索,他终于明白了地壳升降的道理。心中异常激动 

地说道:“看来,这条高大的山脉地带,在亿万年前,原来是一片大海洋啊!” 

达尔文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带领大家一直往上爬去。到了安第斯山的最高 

峰,达尔文忽觉心胸开朗了许多。他俯瞰山下,突然发现山脉的两边,植物 

的种类并不相同。再仔细一看,即使同一种类,样子也相差很远。它们为什 

么会有明显的差别呢?达尔文脑海中一阵翻腾,对自己的猜想有了更进一步 

的认识:“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不同而相应变异!”后 

来,达尔文又随船横渡太平洋,经过澳大利亚,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 

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 


… Page 124…

     在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中,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回国之后,他 

一面整理这些资料,一面又深入实践,同时,查阅大量书籍,为他的生物进 

化理论寻找根据。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 

 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 

于出版了。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 

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 

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物种起源》是达 

尔文进化论的代表作,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 

      《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它沉重地打 

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反动教会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们群起攻之, 

诬蔑达尔文的学说“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 

     与此相反,以赫胥黎为代表的进步学者,积极宣传和捍卫达尔文主义。 

指出:进化论轰开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启发和教育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下 

解放出来。 

     紧接着,达尔文又开始他的第二部巨著《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 

的写作,以不可争辩的事实和严谨的科学论断,进一步阐述他的进化论观点, 

提出物种的变异和遗传、生物的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重要论点,并很快出 

版这部巨著。晚年的达尔文,尽管体弱多病,但他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坚 

持进行科学研究和写作,连续出版了 《人类的由来》等很多著作。 

     1882年4月1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逝世,人们把他的遗 

体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 



                            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辉,照耀大地。 

     我们怀着火一样的热情,来到你圣洁的殿堂里。 

     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柔的翅膀之下,世界所 

有的人都是兄弟!”这是德国大诗人席勒一首著名的诗,名叫《欢乐颂》。说 

它著名,并不仅仅因为席勒是它的作者,也不仅仅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很好,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首诗成为一首著名的交响乐《第九交 

响乐》的一部分,随着乐曲优美的旋律飞向了世界各地。 

     这首交响乐的作者,就是著名的“乐圣”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他的父 

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家里条件很不好,而且父亲还爱酗 

酒,给家里带来了许多的不愉快。 

     但是,他的父亲酷爱音乐,而且总想让贝多芬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 

从4岁起,贝多芬就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弹起了钢琴。之后,钢琴、长笛、 

小提琴、中提琴、管风琴,贝多芬都能一一演奏。13岁时,贝多芬被任用 

为宫廷剧场的首席小提琴师和教师、助理管风琴师等。 

     尽管如此,贝多芬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仅仅上完了初中就因各种原因 


… Page 125…

辍学了。以后,贝多芬坚持自学,对欧洲的大作家作品认真学习。每当乐队 

演奏的音乐题材与文学作品有联系时,他就千方百计地去寻找这些文学作 

品。就这样贝多芬的文学素养越来越高,对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也越来越强。 

     在17岁时,不幸降临到贝多芬头上,他的母亲去世了,贝多芬忍受 

着巨大的痛苦埋葬了母亲,回到家里一看,父亲躺在床上,烂醉如泥。以后, 

父亲经常喝酒,把家里搞得不象样子。贝多芬不得不过早地挑上了家庭的重 

担,与生活中的各种艰辛、困苦作艰难的斗争。 

     为了更多地掌握知识,开阔眼界,1789年,贝多芬来到波恩大学 

听哲学课,同时,认真地学习、研究古代神话和文学课程。在学习中,他接 

受了欧洲作家充满斗争精神的民主主义思想,并决心为了自由、人权而斗争。 

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到过维也纳,见到了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莫扎 

特很早就听说过贝多芬的事情,而且,有一种感觉,他觉得,贝多芬将来一 

定在音乐方面大有建树。贝多芬跟着莫扎特上了一段时间的音乐课,深深被 

莫扎特的治学、为人所感动,他决心不辜负教师对自己的期望,认真学习。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贝多芬影响很大。他对资产阶级 

革命才建立的共和制非常赞成,并把“自由、平等、博爱”看作是自己的人 

生信条和奋斗目标。他后来的乐曲作品中都充满了这种思想。 

     1792年,贝多芬移居维也纳,自此,他永远地离开了故乡。这时, 

贝多芬一心倾慕的莫扎特已经去世,于是他便跟另一位作曲家海顿学习作 

曲。海顿是一位古板、传统、恪守旧规的教师,喜欢安分守己、唯命是听的 

学生,而贝多芬的思想则活泼、自由、不拘一格,所以,海顿很不喜欢贝多 

芬。贝多芬无奈,只好停止了跟海顿学习。 

     离开了老师,贝多芬咬一咬牙,下定决心靠自己的努力,于是,他如 

饥似渴地阅读一本又一本的书,思考一个又一个问题,写出了一支又一支乐 

曲。 

     关于他学习的故事,有许多传说。有一次,贝多芬去办点事情,回来 

的时候,他感到有些饿了,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