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情到深处人孤独 作者:黄威南-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欣求、渴望未来的色(物质),也就对现在的色生厌、离欲、朝著正确的方向一直到完全除灭一切烦恼。
  同样的,过去、未来的受、想、行、识(各种精神作用)都是无常的,何况是现在的识(正在生起的各种心理作用)呢?圣洁的弟子们!像这样子来进行观察的人,不回顾过去的识,也不欣求未来的识,从而也就对现在的识生厌、离欲、朝著正确的方向一直到灭尽所有烦恼。’如果我们有去细心观察一样物质的话,便可以清楚洞悉无常的实相了。我们说过:人是精神和物质的组合体;这也是我们都知道的事实。现在我们就以物质的身体来作为例子,以便对上述经文作更进一步的阐释:
  过去的色—孩子的体型和外貌;
  未来的色—一具将会腐烂的尸体;
  现在的色—少年(或成年人)的体型和外貌;在这三个不同时式中,我们的身体有著种种不同的样貌,清楚显示了过去、现在以至未来的变易—无常的现象。
  认识了无常的真相之后,我们也就不会再去眷恋或回顾已经过去的一切,也不再欣求或渴望未来的一切;因为,一切必定会成为过去,而且还是‘正在成为过去’;未来的一切也必会‘来临’,并且是‘正在成为现在’,然后迅即成为‘过去’。
  经文中所提到的‘厌’和‘离欲’不应当被理解为‘一种对色的抗拒’或‘憎厌的情绪’—‘厌’是相对于‘贪喜’的一个词儿。可以理解为:对一切的物质和精神作用都不再有所贪喜了。注意,不是去抗拒、去讨厌、去排斥它,只是照见它。‘离欲’的情况也大致相似。意思就是‘离开’对种种物质和精神的‘欲望’—停止那种‘一直要求’的心态和行为,也停止那种‘一直要求’自己‘不要一直要求’的心态和行为。
  ◆因缘观无常
  ‘因缘观无常’就是从组合成种种精神和物质的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上去发现无常的真相。
  我们现在要看的这段经文摘录自杂阿含第十一经。经文如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白话译述:
  ‘当时,世尊告诉每一个比丘:色(我们的身体和形形色色的物质)是无常的,不管是和合产生各种色(物质)的因(直接条件)或缘(间接条件),它都是无常的。何况是这无常的因、缘所和合而生的各种色呢?怎么可以说它是有常(可以永久保持不变)的呢?
  正如同形形色色的物质一样:受、想、行、识(感觉、思维、意志、辨识等心理作用)也是无常的。不管是和合产生各种识(心理作用)的因(如: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缘(如:颜色、声音、气味等被感知的对象),它本身都是无常的。何况是这无常的因、缘所和合而生的各种识(心理作用)呢?怎么可以说它是有常的呢?’再看另一段杂阿含经文的摘录:
  尊者阿难语纯陀言:‘我今问尊者,随意见答。尊者纯陀!为有眼、有色、有眼识不?’答言:‘有。’尊者阿难复问:‘为缘眼及色,生眼识不?’答言:‘如是。’尊者阿难复问:‘缘眼及色,生眼识,彼因、彼缘为常、为无常?’答言:‘无常。’尊者阿难又问:‘彼因、彼缘生眼识,彼因、彼缘无常变易时,彼识住耶?’答言:‘不也,尊者阿难!’此段经文正好比对前段经文所说的内容,请大家在读了这段阿难尊者的对话之后,自行比对、参照,一定不难理解‘因缘观无常’的意义。
  杂阿含二四八经摘录之白话译述:
  阿难尊者问纯陀:‘我现在请问尊者,请您根据您所知道的来回答。纯陀尊者!是不是有眼睛、颜色和视觉这些事物的存在呢?’纯陀尊者回答说:‘有。’
  阿难尊者便再问:‘视觉是不是在眼睛接触到光线(颜色是通过光线的反射而被我们‘看到’的)时才产生的呢?’纯陀答说:‘是的,正是这样。’
  阿难又问:‘由眼睛和颜色的接触才产生视觉,那么,这产生视觉的直接条件—眼睛,和间接条件—颜色(光线)本身是会永久保持不变的,还是无常会变的呢?’纯陀回答道:‘是会改变的,是无常的。’
  阿难尊者又问:‘这产生视觉的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本身在无常变易时,它们所和合而生的视觉有可能一直保持不变吗?’纯陀答说:‘阿难尊者,这是不可能的。’
  第十章  杂阿含经中的譬喻
  佛陀说法善用譬喻,无常是佛陀说法内容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杂阿含经中有好一些关于无常的譬喻。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的经典记载;和上一章一样,我们将节录一段原经文,然后再做白话译述。
  ◆关于五阴无常的譬喻
  五阴,就是‘五蕴’的别译,是佛学术语;五阴就是:色(色是物质,在人而言,指的就是身体。)和四种心理作用:受(感觉)、想(思想)、行(意志或冲动)及识(识别、认知、判断)。
  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因为它会由童年的矮小,变化成长大后的高大;细胞有新陈代谢,头发会转白、掉落,皮肤会松弛、衰老。。。。。。
  心理上的变化无常更不必说了。我们常常会感叹:人心难测,甚至有时连自己也不了解自己,这都是由于我们忽略了心理是随环境等因素而时时变化的,一颗心东悬西挂的,自己从来都不曾觉察他的转变,谈何了解!
  杂阿含(佛光版)第四十二经分别以五种事物来譬喻五阴: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
  译作白话就是:
  ‘那身体就像是水面上聚集的泡沫啊;
  感受有如雨点滴落水面,一起一灭的水泡呀,人的想像有如大热天时的海市蜃楼;
  我们的意志和冲动仿似一棵芭蕉树,一层一层剥开,里面却是空心的;一切的判断和辨别作用倒像是魔术师用戏法所呈现的景象呢!’身体一直都在成长和衰老的变化中,这就好比一条急流,一直都在移动著,我们不能只取一滴水而说它是河,同样也不能只取一个人童年时所拍的一张照而说这是他,现在已白发银丝的那个人不是他。‘河’,是整个流动的水的总称,人也是整个生老病死的组合。我们此时此刻所看到的某人,事实上也只是整个生老病死的其中一瞥,就好比急流冲激之下所涌起的一个泡沫。
  感觉是在和外境有所接触时而生起的,就好比雨点滴落水面,冒起来的水泡;雨滴不落,水泡便不起;水面上的泡泡便是这样随雨点的滴落、消失而一起一灭。感觉也是这样:嗅到花的气味便觉得香,不嗅则不香。
  人的想像和思维只是一种精神作用,未必和事实相符。就像海市蜃楼,有时虽然是远方景物的折射,有时却根本只是一片强光的映射,但是被又饥又渴的沙漠旅客以主观描摹成了一片水源!
  我们的意志和冲动重覆著「我要、我要、我一定要。。。。。。’的讯息,但是,如果层层剖析,却找不到一个‘要东、要西’的‘我’—我要好吃的,是在满足味觉;我要看,满足的是视觉;真好听,只是听觉在享受。。。。。。如果没有种种视、听、看、触的感官的话,感觉何由生起?那里有一个‘我’藏在身体里面要这、要那?就像芭蕉树干,层层剥开,中间岂有支柱?就是这层层‘树皮’的叠合,支撑整棵芭蕉;就是这种种感觉在‘支撑’生命!(‘生命’,只是身体和心理作用的无常变化,生灭相续的自然呈现!)
  认知作用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的。在昏黄的地方,白色可能因为受到视觉的限制而产生错误的辨识,使得我们会认为那是乳黄色。色盲的人,因为眼睛有残障而连带使认知作用失误。这些事实都说明了,认知作用并非一定代表事实。譬如魔术师以催眠或光学等原理而幻化成的景象,如果不配合触觉或味觉的复检的话,你未必能够单凭认知作用而论真判假。同样的,电影特技利用有所限制的视野(镜头以内;银幕上所映现的)而令我们的认知作用产生那个人在飞的判断;如果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还有镜头以外的‘障眼法’的话,这种错误的认知就会被我们确定为‘真实’的;就如孩子们相信扮演超人的演员本身就是超人,并且相信他真的会飞。
  ◆关于寿命迁灭迅速的譬喻
  现在我们一起看看杂阿含(佛光版)第一○○一经的片段:
  时,有异比丘。。。。。。合掌白佛:‘寿命迁灭,迟速如何?’(中略)
  佛告比丘:‘有四士夫手执强弓,一时放发,俱射四方。有一士夫及箭未落,接取四箭。云何,比丘!如是士夫为捷疾不?’比丘白佛:‘捷疾,世尊!’
  佛告比丘:‘此接箭士夫虽复捷疾,有地神天子倍疾于彼,虚空神天倍疾地神,四王天子来去倍疾于虚空神天,日月天子复倍捷疾于四王天,导日月神复倍捷疾于日月天子。诸比丘!命行迁变倍疾于彼导日月神。是故,诸比丘!当勤方便,观察命行无常迅速如是。’请看译述:
  当时,有一位比丘合掌对佛陀问道:‘寿命的生死变化,它的快慢如何?’佛陀告诉比丘:‘有四个武士手拿强弓,同时射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有一个武士在四支箭未落地之前,把它们全部接住。怎么样,比丘!你说,这个武士的速度快吗?’比丘回答佛陀说:‘很快,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这个武士的速度虽然已经很快了,但是还有比他更快的地神,比地神更快的天神;除此之外,四王天子来去自如,速度又要比天神更快几倍;四王天子之上,还有速度更快的日月天子;比起引导日月运行的天神来说,日月天子又还不如他们的迅速了!
  佛陀形容了种种非常迅速的情况之后,便说:‘所以,比丘们!应该要知时时以观察生命运行的无常变化,就像这种种譬喻那样非常迅速,以此来警惕、提醒自己!’◆以油灯来譬喻无常
  ‘。。。。。。譬因膏油、因炷,灯明得然;彼油无常,炷亦无常,火亦无常,器亦无常。若有作是言:“无油、无炷、无火、无器,而所依起灯光,常、恒、住、不变易。”作是说者,为等说不?’(诸比丘尼)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缘油、炷、器然灯,彼油、炷、器悉无常,若无油、无炷、无器,所依灯光亦复随灭、熄没、清凉、真实。’(杂阿含卷十一)
  此段经文的白话译述:
  难陀尊者说了一个譬喻:因为有灯油、有灯芯,所以灯才有光明;这灯油是无常的、灯芯也是无常的,被点著的火是无常的,灯器本身何尝不是无常的?如果有人说:‘没有灯油、没有灯芯、没有火种、没有灯器,而能够使它们所产生的灯光永远保持不变,一直照明。这种说法,是对的吗?’听他说法的比丘尼们回答说:‘不,难陀尊者!为什么呢?灯之所以可以被点亮,是因为有灯油、灯芯和灯器;这灯油、灯芯和灯器都是无常的;如果没有了灯油、灯芯和灯器,它们所产生的灯光也将会随之而熄灭、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