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情到深处人孤独 作者:黄威南-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人生的幸福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是不是?一切只在于平常、自然!
  ◆无常使痛苦的人生起勇气
  如果你现在正受到严重的困扰,被难过的情绪所层层捆缚,那么,你最想听到的一句话应该是:‘这一切很快就会过去!’这句话将带给你的欢喜、雀跃何止万分!
  而如果你确实知道,并且肯定:‘这种痛苦是不会永久的!’这不是可以使得颓丧、悲伤莫名的你激起无限的勇气吗?
  无常使乐转苦;同时也使苦转乐;无常的转变是自然演变的一种现象。使我们痛苦的并不是无常,而是对常、对永恒、对不变的执著。只要我们真正洞悉无常,我们便可以坦然面对无常;如果可以坦然面对无常,又何来绝望?何来所求不得?
  正因为我们贪恋著感觉所带来的快乐,而对这种感觉的转变生起痛苦、抗拒。如果不贪恋快乐的感觉,那么,所谓不好的感觉也只是一种自然生灭,又何来苦恼?
  因此,当我们觉得痛苦时,冷静地观察它、分析它、看透它—是的,它终究会成为过去。事实上,它只是某个事物的生灭,某个念头或感觉的生灭。
  不要向痛苦低头,因为它并不能永远困扰你;不要被痛苦迷惑,因为它也只是因缘和合的,一旦因缘分解,它便会转变以致消失得无影无踪。
  ◆认识无常是为了活得更好
  认识无常是为了活得更好;认识无常也是为了灭除烦恼、痛苦;所以,佛法才说‘无常’。
  佛法是灭苦之道,也就是熄灭苦恼的方法。佛陀为了熄灭人生的种种苦恼而出家修行,他所追求的,就是对世间实相的洞察,对苦恼根源的发现。佛陀像是一个专科医生那样,为人生的苦恼找出了根源,然后将这个‘毒瘤’一刀切除,使得毒性不再蔓延,使我们的身体恢复健康。所以,佛法也是清净之法。
  由于无常的变迁为我们带来了种种烦恼、痛苦,所以对它有所认识是必要的。当我们认清无常的真相之后,也就找出了苦恼的根源:对‘常’的执著。如此一来,病源已明,病也就易于痊愈了。所以,我们才会说:认识无常是为了活得更好。
  甚至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比较轻松的态度看待无常,那就是:无常的变化使得人生充满乐趣,时时为我们带来惊奇!
  无常,使我们的生活不致于枯燥乏味。使得我们对一本小说有著追读下去的兴趣的,不也正是这种‘未知的结局’吗?那么,有时也把人生当作一本还没有看完的小说,并以此来保持一份对生命的热诚和继续努力下去的欢喜吧!虽然明知小说必有结局、终章,但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呢?究竟是悲剧收场或是大团圆的喜剧性落幕?这些都是使得我们充满兴味地去阅读一本小说的推动力。同样的,虽然明知会有死去的一天,但那是一个怎么样的结束,不也是很令人感兴趣的吗?更妙的是,在这本叫做‘人生’的‘活书’里,主角是我们自己、作者也是自己!在经历了几番悲喜、层层苦难之后,我们是否也可以像那些证果的圣人们那样,了无挂碍地说一句:‘我的生死烦恼已经结束了,清净的行为都已经建立,应该履行的义务职守都己被履行,自己知道不会再有任何烦恼束缚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那就得视乎我们是否努力精进了!
  总的来说:使我们生起痛苦、烦恼的,并非‘无常’本身,而是我们对‘无常’的拒绝接受和对常的执著、不舍。可以说,苦恼是由于对无常的无知所引起的。因此,只要真实认识无常、坦然面对无常,并且,努力地把握眼前的每一个‘此刻’,把心安住在每一个‘现在’—不去眷恋、追悔过往,也不欣求、担忧未来;那么,你一定可以活得比从前更好!
  (注意:是确定的‘现在’,而不是那个存在于你的观念中但事实是早已成为‘过去’的‘现在’。因为,当你的观念捕捉到这个‘现在’时,它早已成为‘过去’了!)
  第五章  如何在无常中相爱?
  ⊙世乱为何起,起自不相爱。
  —墨子
  有人这样来告诉我:‘我想一个开悟证果的人,他的状态,就好像是植物人那样。’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想法!一个认识无常、修行佛法的人,竟然会变成这样?和那一具‘会走动的尸体’—所谓的‘行尸走肉’还有什么差别?
  我真无法想像为什么会有人把证果的圣人想像成这样一个绝情绝义、灰身泯智,连哭笑都不会的模样!这太恐怖了!
  爱、仁慈、关怀、同情、同甘共苦和建立良好关系,是人类行为中的重要部分。在认识了无常之后,我们应该是更珍惜、更感恩于此刻幸而还有一具可以被用来关怀、同情别人的身体和一颗健全的心灵;认识了无常,将使我们有更广大的宽容,因为我们知道:所有别人加诸于我们身、心上的苦恼,终将成为过去。百年易过,只要放宽视线,也就不会再为了眼前的一点芝麻小事而纠缠不清了。怎么可能会变成一个‘活死人’呢?
  有些人说:‘反正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不要太关心你身边的人,不然的话,一旦你失去了他们时,你会很痛苦。修行人,还是“绝情”一点的好。’真的是应该这样吗?当亲人死去时,我们的伤悲究竟是来自于我们对他(们)的关心,或是对他(们)的‘占有’?我们不正是为了再也没‘有’看见他的权利、跟他说话的机会,等等。。。。。。而悲伤吗?我们那‘我拥有他’的感觉受到了打击;我们的执著被动摇了;我们不肯放手却被迫放手—不正是这些原因而使我们陷入深深的自怜之中的吗?
  感情,只是工具,或媒介。如食物、如语言、如阳光、水分。我们需要食物,所以饿了吃饭是自然的事情。我们以言语交谈、沟通,那也是自然的事情。何独感情例外?感情,只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交流的媒介,联系两个不同个体的工具,只要不贪爱它、执著它,又何来痛苦?贪爱佛法、执著佛法难道就不会令苦生起?当你所坚持的‘佛法的立场’和世间人的立场有所冲突和歧异时,又苦不苦?
  诗人奥丹说:‘我们必须互爱,不然还不如死亡。’如果认识无常而使你再也没有勇气去关心别人,那么,还不如不要佛法。如果世上的人们都不再彼此关爱,那还不如即刻死去。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其实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能因为人世无常便以此为借口来逃避或推卸责任。难道对身边的亲友漠不关心的人便可以免于无常变迁吗?
  我们应该勇于面对无常,而不是软弱无能地被无常的洪流所冲击而束手无策。唯有面对无常、接受无常、承担无常,才可能使心安定下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无常中彼此相爱、彼此关怀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如何升起的—
  ◆情到深处人孤独
  很久以前,有过这么一首歌,歌中有著这么一句:‘情到深处人孤独’。为什么当感情越来越深厚时,人却会感觉到‘孤独’呢?
  那是因为我们往往在付出感情的同时,也加入了过多的‘自我对他人的要求’。
  感情,本来只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之下的一种自然‘产物’,也是人际之间的一种承担和负责,是不带有任何‘自我对他人的要求’的。然而,在付出感情的同时,我们往往预先‘假设’、‘想像’著对方可能有的回应和表现,并且期待,甚至要求这种种‘假设’随著个人意愿而成为事实。一旦意愿不能实现的话,愤慨、不满、失望、猜疑等种种情绪由是而生。在这种情况下,相爱变成了彼此相互要求、须索的手段,终致造成苦恼—所求不得。
  当失望、猜疑的情绪生起后,我们便会开始觉得自己不被关心、重视,一股强烈的、对‘自我’的执持不放,使得这种‘感觉’一再加强,也就会自怨自艾、自怜自叹起来。到了这个地步,我们将会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是应该被垂怜的、同情的‘弱者’,所谓‘孤独’于焉而生。
  人际间的相互关爱虽然是易变而不安定的,但它却是生活中具体而生动的经验;它并非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或要求的手段,没有任何其他的期待或须索—在我们付出感情时,不应该认为:‘我对你这么好,你也应该对我。。。。。。’这将使被关爱的人产生压迫感,并且在忍无可忍时作出反弹或抗拒;于其时,付出感情的一方便会认为自己深深地受到了伤害。其实这一切是多么地不必要。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相互依存,同时拥有个别的‘基地’的,让感情成为一种自自然然的相依,彼此相互激励、共同成长,为什么要让它成为一种‘痛苦的占有’呢?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互爱关系是不把所爱的人视为自我的延伸,而将其视为一独特且永远美好的个体—可以彼此表达自我,是两个自我的融合,但却不必担心自我的迷失。
  我们已经说过:‘感情,本来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之下的一种自然产物。’虽然,在许多时候,在处理感情问题,尤其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或亲子之间的亲情时,总会带有若干‘执著’的成分;然而,在本质上,感情仍是由了解、关怀、尊重所组成的。一旦感情变成了一种要求对方的行为或言语来符合自我或取悦个人的手段时,那已经不再是一种人际间相互关爱的自然产物了。这时,‘感情’已经被变质成为一种刻意的追求。所有的适意、温暖都成梦幻泡影,取而代之的只是一连串的迷乱、慌张、懊恼。
  再强调一次,感情并非被‘制造’出来的。当我们对人生起关怀,而对方也自然地回应时,这将令我们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一切本来都是那么自然,同时也是无常的,终于会过去的。但是,往往这种愉快的情绪将被强烈的‘捕捉’并且期盼它能不断延续—‘常’而保持不变;于是乎我们企图‘制造’感情。事实上,这不是感情,是执著、是渴求、是贪。
  以男女间的爱情为例—恋爱中的人往往喜欢问对方:‘你会永远像现在这样地爱我吗?’当然不会!人本身在因缘生灭的过程中不住变化无常,附属于精神作用的感情又怎么可能永远都像‘现在’这样呢?只有‘越来越爱’或者‘越来越不爱’。如果能够认清这一点的话,夫妻白头偕老的神话也便不难实现。怎么说呢?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更进一步分析感情的无常性。
  ◆离别是为了相聚
  名小说家古龙在他的一部武侠小说‘离别钩’中有一句‘名言’:‘相聚是等待别离,而别离则是为了相聚。’(大意)没有别离,何来相聚?既得相聚,又怎能永不分离?这句话十分恰当地形容了人间的聚散离合和情感的转折。
  人与人之间总是在相聚、分离中反反覆覆地打转;感情也随之而起伏不定。因此,更精确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仅是‘越来越爱’或者是‘越来越不爱’,还有时‘比较爱’、有时‘比较不爱’、有时‘忘了去爱’。。。。。。总而言之,就是说感情将随著特定的因缘、环境,对象的出现与否而时时无常转变。
  事实上,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也难免会有聚散之间的游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