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情到深处人孤独 作者:黄威南-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有舍弃对‘我’的执著,舍弃以‘我’为中心的划地自限,‘死流’才有可能成为‘活水’;一切才会通畅无碍。
  成长,就是‘不得不变’;不得不把‘死流’变成‘活水’!
  ◆见招拆招。安然适应
  看过武侠小说的人一定听说过‘见招拆招’这回事。在练功时,所有的招式都是顺著次序,一招一招地演练下来的。然而,真正临场打斗时,可没有‘顺序出招’这回事!所谓‘随机应变’,一旦发现对手的某个部位露出破绽了,便应急速使出适于攻击该部位的招数。如果接招的人死抓著「已经排好次序’的招式,坚持从第一招演练到最后一招的话,他可说是必败无疑了。
  招式的演练是固定而死板的;学功夫的目的就是为了临场打斗时得以灵活施展,所以,‘活学活用’是很重要的。‘见招拆招’就是要在对手使出专攻心口的招式时,立即以能妥当保护胸口的招式来化解心口被袭的危机。
  ‘见招’是活用招式的首要条件—如果连对手使的是什么招式,攻击的那一个部位,力度如何都毫不知情的话,那可要如何应付才好?‘见招’,就是看清楚对方的招式。
  要除灭因为无常而引起的苦恼,也必须先‘见招’,然后便可‘拆招’。要看清无常的招式,便必须对‘无常’本身作透彻的观察和了解。看清世间种种变异的真相;看清心理作用瞬息变易的现象;看清物质、身体,从健壮至衰颓、自美好到败坏的无常变易。。。。。。于是,我们将会轻易发现:
  回忆之苦,起于我们对已经过去的一切不舍,对往事的紧抓不放。
  彷徨之苦,在于我们对未来不可测的一切胡乱猜想,就好比在一列长长的火车厢中拼命伸长颈项,想要看到第三节车厢窗外的景色,终究不免是徒劳无功,凭添颈项的酸痛麻痹而已!
  常常,不都是由于这种前盼后顾的不安分,才造成种种苦恼的吗?
  往事,已经过去,再多的不舍也抓它不回,自苦何益?让回忆只是回忆,让甜蜜只是甜蜜,让它在记忆中安享一个舒适温暖的角落,但是请莫要强求它重现吧!也不要拿它来和现在比较。要知道:无常的变易是自然而必然的;成长,也是自然而必然的。既然已经是一个新的时间、空间,已经是无常改变后的一番新面貌,那么,何不也以新的心情和角度、已经是成长改变后的一番新眼光来看现在呢?
  未来,总有会来的时刻;前面的景色只有在到了前面时才能看到,也自然会看到,何必拼命伸长颈项?同时,却白白错失眼前的大好风光!先浏览此刻的景色吧!等到了前方,你自然会有更好的观赏能力,更敏锐于体会一草一木的秀美!先处理此刻的问题吧,到了‘未来’时,你当然已有了更好的应变能力和判断的智慧。
  不舍于过去的话,将使你错失现在;
  强求于未来的话,将令现在从你眼前溜走;反而错失‘未来’!
  还记得本章开始时,附记的那段文字吗?
  让我们再一次品味它的个中滋味吧—
  ‘将来是现在的将来,于现在有意义,才于将来会有意义。’请不要再把你的‘心’任意摆放了;‘安心’地坐在这一列人生的火车上,清楚地知晓:再美的原野也会被急速行驶的火车抛在后头,再远的美景也会被急速行驶的火车贯穿行过—然后又被抛在后头。。。。。。
  何必张惶四顾呢?你大可以从容浏览车窗外的景色,安然稳坐于车厢之中!
  ◆走向觉悟
  谈了那么多关于无常的道理,我们对于无常—这个世间的真相大概也有了一个清楚的概念;然而,这种‘概念的认识’是否足以让我们去认清无常的真相,使我们能够从容面对无常、处变不惊呢?无常,就像层层而起的波浪,一旦发生变化时,我们很可能就这样被随便一个浪头卷入海里,没头没脑了。
  如果不是早已把每一招、一式都演练成熟的话,我们又怎能了解每一招、每一式的去势和作用?若不是对每一个招式的变化都了然于胸的话,又哪有可能真正做到‘见招拆招’—掌握每一个招式的变化、路数来化解对手的攻势?所以,单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的认识是不足以应付实际所需的。
  有人曾以三个阶段来形容一个人对山的认识、探索和认清之间的不同:第一个阶段是‘见山是山’;第二个阶段则是‘见山不是山’;最后一个阶段却又是‘见山是山’。乍看之下,说这话的人似乎在故弄玄虚,令人丈二金刚摸不著头脑,难以明白其中奥妙。其实并非如此。
  一个在山下看山的人,从未登过山,但是,如果你问他:‘你知道山吗?’他一定会毫不犹疑地,遥遥指著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充满自信地回答你说:‘哪!那不就是山吗?’这时的他,只能说是认识山的概念。如果你问他:‘山上有些什么?’他也许会回答你说:‘有树木、山洞、泥土、沙石。。。。。。’然而,他真‘知道’这些吗?这都只是他从别人那儿或者书本上看来、听来的。一旦你再穷加追问,他便不免招架乏力了。这时,他所认识的‘山’,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概念而已,他能看到的也只有山的轮廓罢了!虽说‘见’到‘山’而知道‘是山’,事实上所知的也只不过是‘山’的浮光掠影。
  然后,他爬上了山,在山上探索、观察、深入山中,了解山、认识山。这时他见到的是许多的树木、泥土、沙石、洞穴、虫鸟、花草等;此时的他见山不是山,只因他‘身在此山中—虽然是正在一步步地爬在山的“身上”’,探察山的每一部分。身在山中的他,虽然知道眼前的草木、花草、一沙、一石,无一不是山的一部分,都是和合成一座山的因缘(元素),但又怎能说一棵树或一粒石头就是‘山’?他真正‘见’到了‘山’的每一个细节,但这些细节却不是‘山’(整个‘因缘和合’)。
  最后,他下山了,再次遥指著高耸入云的山峰告诉你:‘那就是山。’然而,这一回,随便你问个够吧!他对于山的了解、认识,绝对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因为,这些都来自于他的实地观察啊!
  这样的‘认清’,我们名之为‘觉悟’—发现、明白。朝向‘觉悟’,是我们唯一的方向。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成长,就是走向‘觉悟’。
  怎样‘走向觉悟’呢?就是‘实地观察’。
  有句话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在于问题本身。为什么呢?因为形成问题的原因正是解开问题的枢钮啊!有玩过‘迷宫’游戏的人,一定知道一个玩这个游戏的秘诀:就是从‘出口’倒过来走的话,会很快、很容易找到正确的途径。所以,‘从问题的本身去找答案’就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秘诀。
  那么,现在就去观察无常吧?观察无常的变化如何生起,事物的演变到底如何?
  第三篇  超越无常
  第七章  无常的自由气息
  ⊙我希望现在大家对‘无常、苦、无我’这三个名词多感到一点兴趣,不要只是背诵别人的解释就算了。自己要去认清永远在和合改变的东西,都具有这三种特质。如果不了解万法的本质,就会把一切东西看成永恒的、有价值的、属于自己的。。。。。。这就好像要强迫改变某种东西的特质,其困难有如强迫火没有热一般,其结果既可笑又可悲。
  —佛使比丘
  所谓‘超越无常’并不是要去改变无常的事实,使世间的事物变成‘永恒不变’的;因为这并不可能。‘超越无常’更不是以想像、推理或逻辑来解释、假设在这世间的种种事物之外,另有一种可以‘永远存在’、‘永恒不变’的某种东西或者幻想得到‘永生不死’的境界。
  所谓‘无常’也并非意昧著一切终将坏灭便什么也不会存在。别忘了,只要有新的种子,就会有新芽的萌发;各种因缘不断地转变、改换它的组合方式,时聚时散,一切如此自然、自在;谁也不曾拥有它,也没有谁曾被它拥有。一切都只是在正常、自然地无常变易著!
  无常,充满著自由的气息;唯有洞察无常的人,才有更加自在的心灵。‘超越无常’,意味的是:不要苦苦强要使一切变成‘常’而不变的,并因此而被这徒劳无功的‘工作’捆缚著,纠缠得没有一点自由;超越无常,就是放开执著,坦然面对所有变迁!
  ◆说食不饱。说衣不暖
  正如本章章首所引用的那段话:‘我希望大家对“无常、苦、无我”这三个名词多感到一点兴趣,不要只是背诵别人的解释就算了。’虽然,上述三个名词,有些在本书中并没有提到;不过,实际上,这三个名词的概念已经或多或少的被提到了。如果你真正地去观察、思维、分析、照见存在于这世间的种种事物:包括你内在的心念或外在形形色色的物质。。。。。。你也必定会发现这些‘永远在和合改变的东西,都具有这三种特质。’唐朝的寒山作过一首这样的诗:
  ‘说食终不饱,说衣不免寒,
  饱吃须是饭,著衣方免寒;
  不解审思量,只道求佛难,
  回心即是佛,莫向外头看。’
  整首诗若译成简单的白话就是:
  ‘只是在嘴巴上一直讲“吃饭”,这哪里会让一个人饱呢?
  只是在口头上一直说“衣服”,这哪儿会使一个人不冷呢?
  要把饭吃进肚子里,那才会饱;
  要把衣服穿在身上,才可以保暖—
  不懂得去审察、思量的人,
  总是说要明白、觉悟世间的真相很难,
  只要好好地看一看自己的内心,其中的喜、怒、哀、乐。。。。。。种种状态,便已经可以让你发现、省悟世间的真相,获得解脱烦恼的无上智慧了。
  为什么要一直让种种的欲望、要求,把你的注意力都转移到短暂的官能刺激上面,就像是一个在外头只顾著玩乐却忘了回家的孩子一样呢?’要想超越无常—拥有一颗自在的心灵,首先必须紧记:‘说食不饱,说衣不暖’。别人口中所说的理论,纵使再精辟、透彻,那始终是别人的经验之谈。即使你把它的内容全部都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那又有什么用呢?这些都不是你所真正知道的,说不定当你再次重复这些背诵而得的‘佛论’时,你连自己正在‘说’的是些什么也不清楚呢!
  背熟练功口诀的人,并不见得就有一身好武功;懂得讲述驾驶的方法的人,不代表就会驾驶汽车啊!
  要知道:一只可以把人话讲得似模似样的鹦鹉,始终还是不谙人语呢!
  虽说如此,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必参考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便冒冒然胡冲乱撞;如果乱搞一通的话,不免会四处碰壁而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在刚开始牙牙学语时,未必真的能够明白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含义。甚至有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在作一些毫无意义的模仿;然而,在反覆的模仿、学习、分辨、判断中,渐渐地,我们才掌握了字、词的含义,句子的构造、用法,语气的运用。。。。。。等。
  可以说:‘学习,是从听和看等接受资讯的过程开始的’。因此,聆听别人的经验之谈,学习他的行为,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开始的阶段,不是永远都逗留在模仿和依赖的层次里。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