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语言的胜境-外国文学与语言学-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写作的扩增将建立一种全新的文学,如果这种文学仅是为了如下的

  巴

  目标才创新其语言的话,这就是:文学应成为语言的乌托邦。只有在文

  学中,并通过文学,语言才能结束“疏离错乱”的苦难时代,而达到理

  想的清新与纯粹境界。同理,也只有从语言角度,文学对人类的特殊的“乌托邦”意义才能被发现。

  巴尔特对文学与语言的这种关系的认识,是他从结构语言学立场获得

  的:

  结构主义本身是从语言范例中发展起来的,却在文学这个语言的作

  品中找到一个亲密无间的对象:两者是同质的。巴

  对这位结构主义者来说,文学与语言的本质是彼此互训的:语言的本质

  在文学中,而文学的本质在语言中。

  这种文学与语言同质的观点固然具有启发意义,但也会带来疑难;文学

  与普通语言是完全等同的吗?

  文学与两级符号系统

  巴尔特从结构语言学角度,把文学视为符号(语言)系统,从而对文学

  符号的特殊性作了重要区分。

  一个符号(sign)由能指(声音)和所指(概念)组成。能指与所指的

  关系怎样呢?巴尔特指出,它们的关系不是“相等”而是“对等”,即两者

  形成相互联合或对应的关系。这里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情

  形。在语言符号里,能指与所指属于“结构性关系”;而在非语言符号中,能指与所指属“联想式整体”。例如,西方人喜欢用一束玫瑰花表示爱情。

  一束玫瑰花是能指,爱情是所指。两者的关系通过“联想”而使这束玫瑰花

  成为符号。作为热情的符号的玫瑰花是“充实”的,它已不同于作为能指的

  那束玫瑰,因为后者仅仅作为一种“园艺实体”起作用,是“空洞”的。同

  理,中国人用柳枝表达惜别之情。这柳枝 (能指)与惜别之情 (所指)并无

  必然的相等关系,它们只是通过人们的“联想”惯例才发生联系的。

  文学又是怎样一种符号呢?巴尔特对“神话”的“两级符号系统”的分

  析,揭示了文学符号的特性。按他的分析,文学并非一般符号 (如表示爱情

  的玫瑰花),而是建立在先前就已存在的“符号链”之上,从而是作为“第

  二级符号系统”发生作用的。由能指和所指及其关系构成的语言是基本的“第

  一级符号系统”。这“第一级符号系统”作为整体又可以并入更高一级符号

  系统中,成为它的能指,这就有“第二级符号系统”,文学神话、叙事正是

  如此。不妨借用巴尔特的图表:被分析的一个著名例子是《巴黎竞赛画报》

  封面:一个身着法国军装的黑人青年在向三色旗致敬。它的画面意义本身可

  以看作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第一级符号,但它只是更高的第二级符号的能

  指,新的所指则是:法兰西是一个伟大帝国,她的儿子们不分肤色都忠实地

  为她的旗帜服务,因而都支持殖民主义。同样,我们也可以美国诗人庞德的

  诗《在一个地铁车站》为例:巴 尔特:《写作的零度》,《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88 年版,第109 页。巴 尔特:《科学对文学》,《泰晤士报文学副刊》1967 年9 月28 日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这首诗的字面意义本身是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第一级符号系统,它陈述

  着诗人在地铁车站对周围人群的独特感受:一群美丽的面孔,幽灵般浮现于

  忙碌拥挤的人流中,宛如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缀满的花瓣。但如果到此为止,这首诗的意义就还没有穷尽,甚至还没有真正显现出来。应当把上述意义仅

  仅看作第二级符号系统的能指,它指向新的所指,这种所指在这类文学作品

  中往往可能有若干甚至无限。例如,我们可以说它写出了二十世纪初西方人

  特有的世界体验:在罕见的美丽的面容的反衬下,周围人的世界愈发显得灰

  暗、陌生、敌对。当然也可以有别的不同读解。由此可见,文学属于第二级

  符号系统。这样,它就与一般语言或符号区别开来了。巴尔特还指出,在文

  学中,这样的两级模型往往可以衍生出三级、四级乃至无限,哪一级都不能

  说成最后的终极。

  巴尔特进而重新确定了文学中能指、所指和符号的关系。在这第二级符

  号系统中,起着能指作用的第一级系统的符号叫“形式”(form),新的所

  指则称“概念”(concept),而使两者结为一体的符号行为叫做“意指行为”(signification)。这意味着说,文学正是一种特殊或复杂的意指行为。既

  然如此,为文学制定一套独特的符号学理论—符号学诗学或叙述学,就是可

  能的和必要的了。

  叙事作品结构模型

  尽管巴尔特在 《符号学原理》(1964)中推出了建立包罗万象的符号学

  体系的宏大设想,但他对文学研究的符号学贡献主要还是体现在其长篇论文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1966)中。在这里,他提出了叙事作品结构的

  分析模型。

  巴尔特运用结构语言学研究文学叙事。他相信:

  叙事作品的普通语言显然只是供话语语言学研究的一种特殊语言,因此它符合对等关系的假设。从结构上说,叙事作品具有句子的性质,但决不可能只是句子的总和。叙事作品是一个大句子,正如任何语句从

  巴

  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个小叙事作品的雏型一样。既然叙事作品是一个大

  句子,那么,就应当可以对它作层次分析,建立层次结构。“语言学上

  一个句子可以分多层次(语音、音位、语法、上下文)加以描写”,这

  些层次处于一种“等级关系”中,只有在等级关系结构中才显示其意义。

  巴巴 尔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张寅德编:《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版,第6 — 8 页。

  巴 尔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张寅德编:《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版,第

  由此,他提议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功能层,行为层和叙述层。

  这三个层次是由低到高逐渐归并而形成一个整体的:一种功能须在行动素的

  全部行为中占有地位时才有意义;而这一行为又由于交给自身具有代码的话

  语、得到叙述才获得意义。(一)功能层。这是三层中最低一层。功能是叙事作品的最小叙述单位。

  一部作品便由若干种功能构成。如果我们读到如下叙述:“庞德看见一个五

  十岁左右的男子”,那么这一信息同时包含两个功能:一是人的年龄成为某

  幅肖像的组成部分,二是点明这个男子庞德不认识。功能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分布类,二是归并类。分布类功能指处于同层次的相关单位,例如,购

  买手枪的相关单位是以后使用手枪;拿起电话听筒的相关单位是以后挂上听

  筒时;鹦鹉闯入屋子的相关单位是找还信件,等等。分布类功能又含两种。

  第一种为“核心”,是基本功能,属于作品的关键联结点,为故事的下文打

  开或结束一个未定局面。“电话铃响了”,那么有可能去接电话,也有可能

  不接,故事必然朝这两种方向之一种发展。第二种为补充单位,叫“催化”,即是由“核心”而催化出的细小单位,是对“核心”的补充,属于连续单位。“电话铃响了”和“庞德接电话”之间,可以插入一系列细节,如“朝办公

  室走去,拿起听筒,放下香烟”等,这些正具有“催化”功能。

  除分布类功能外,第二大类为归并类,这类功能只有在行为或叙述层才

  能获得理解。它由种种“迹象”和“信息”组成。“迹象”指作品中标志性

  格、情感、气氛和哲理的单位。例如,《祝福》开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象

  年底………”,烘托出鲁镇的气氛,暗示出与祥林嫂悲剧命运的鲜明对比,而这一推断本身又形成一个“迹象”。“信息”则是用以识别身份以及定时、定时的单位。它带来纯数据,属于现在的知识,如写祥林嫂先后死了两个丈

  夫、到土地庙捐门槛等。

  归纳起来,两大类功能实际上含四类:核心与催化、迹象与信息。最基

  本的是核心,而其它三类属于核心的扩展或补充。正是这四类功能构成一个

  叙事序列。若干叙事序列的

  对应、移动形成人物的行动。而要了解这些功能的意义,必须上升到更

  高一级层次,即行为层。(二)行为层又称人物层。行为总是人物的行为,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场

  所。“世界上没有‘人物’、或者至少没有‘施动者’的叙述作品是根本不

  同

  存在的”。重要的是以人物参加一个行为范围去确定人物。这里的行为不是

  功能层那种细小分节,而是行为的大分节 (欲望、交际、斗争)。对此可以

  参考前文格雷马斯的行动素与符号矩阵模型。在巴尔特看来,要理解行为层

  的意义,就应当能够描写行为的单数、双数或复数的人称或非人称主体,并

  加以分类,即确立人称的语法范畴。而这又需要归并到更高层次即叙述层。(三)叙述层。即叙述话语层面,它涉及“叙事作品本身过程中叙述者

  同

  和读者得以获取意义的代码”。这一层次主要包括叙述者符号和读者符号两

  种。就叙述者符号来讲,“真正的叙述(或者叙述者的代码)同语言一样,6 — 8 页。

  同 上,第24 页。

  同 上,第28,30 页。

  同

  只有两个符号系统:人称系统和无人称系统”。巴尔特强调,这两个系统并

  不一定具有与人称 (我)和无人称(他)相关的语言记号。可能有时表面上

  用第三人称,而其真正主体却是第一人称。判断这种情况的办法,是将用“他”

  写的叙事作品改用“我”来“重写”。此外,有时是在同一个句子内以极快

  的节奏交替使用人称和无人称。例如《金手指》中有如下句子:

  他的眼睛                        有人称

  青灰色                         无人称

  紧盯住不知所措的杜邦的眼睛,              有人称

  因为这一凝视的眼光蕴含着诚实、讥讽和自卑。 无人称

  还应当看到某些少见的情形。如法国小说家比托尔的《变》,全书是以

  第二人称“你”为主叙述,但实际上,这里的“你”完全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