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5_隋书-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时,陆澄聚一百六十家之说,依其前后远近,编而为部,谓之《地理书》。任昉又增陆澄之书八十四家,谓之《地记》。陈时,顾野王抄撰众家之言,作《舆地志》。隋大业中,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故隋代有《诸郡物产土俗记》一百五十一卷,《区宇图志》一百二十九卷,《诸州图经集》一百卷。其余记注甚众。今任、陆二家所记之内而又别行者,各录在其书之上,自余次之于下,以备地理之记焉。

  《世本王侯大夫谱》二卷

  《世本》二卷刘向撰。

  《世本》四卷宋衷撰。

  《汉氏帝王谱》三卷梁有《宋谱》四卷,刘湛《百家谱》二卷,亡。

  《齐帝谱属》十卷

  《百家集谱》十卷王俭撰。梁有王逡之《续俭百家谱》四卷,《南族谱》二卷,《百家谱拾遗》一卷,又有《齐、梁帝谱》四卷,《梁帝谱》十三卷,亡。

  《百家谱》三十卷王僧孺撰。

  《百家谱集钞》十五卷王僧孺撰。

  《百家谱》二十卷贾执撰。

  《百家谱》十五卷傅昭撰。

  《百家谱世统》十卷

  《百家谱钞》五卷

  《姓氏英贤谱》一百卷贾执撰。案:梁有《王司空新集诸州谱》十一卷,又别有《诸姓谱》一百一十六卷,《益州谱》四十卷,《关东、关北谱》三十三卷,《梁武帝总集境内十八州谱》六百九十卷,亡。

  《后魏辩宗录》二卷元晖业撰。

  《后魏皇帝宗族谱》四卷

  《魏孝文列姓族牒》一卷

  《后齐宗谱》一卷

  《益州谱》三十卷

  《冀州姓族谱》二卷

  《洪州诸姓谱》九卷

  《吉州诸姓谱》八卷

  《江州诸姓谱》十一卷

  《诸州杂谱》八卷

  《袁州诸姓谱》八卷

  《扬州谱钞》五卷

  《京兆韦氏谱》二卷

  《谢氏谱》一十卷

  《杨氏血脉谱》二卷

  《杨氏家谱状并墓记》一卷

  《杨氏枝分谱》一卷

  《杨氏谱》一卷

  《北地傅氏谱》一卷

  《苏氏谱》一卷

  《述系传》一卷姚最撰。

  《氏族要状》十五卷

  《姓苑》一卷何氏撰。

  《复姓苑》一卷

  《齐永元中表簿》五卷

  《竹谱》一卷

  《钱谱》一卷顾烜撰。

  《钱图》一卷

  右四十一部,三百六十卷。通计亡书,合五十三部,一千二百八十卷。

  氏姓之书,其所由来远矣。《书》称「别生分类」。《传》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周家小史定系世,辨昭穆,则亦史之职也。秦兼天下,刬除旧迹,公侯子孙,失其本系。汉初,得《世本》,叙黄帝已来祖世所出。而汉又有《帝王年谱》,后汉有《邓氏官谱》。晋世,挚虞作《族姓昭穆记》十卷,齐、梁之间,其书转广。后魏迁洛,有八氏十姓,咸出帝族。又有三十六族,则诸国之从魏者;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者,并为河南洛阳人。其中国士人,则第其门阀,有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及周太祖入关,诸姓子孙有功者,并令为其宗长,仍撰谱录,纪其所承。又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其《邓氏官谱》及《族姓昭穆记》,晋乱已亡。自余亦多遗失。今录其见存者,以为谱系篇。

  《七略别录》二十卷刘向撰。

  《七略》七卷刘歆撰。

  《晋中经》十四卷荀勖撰。

  《晋义熙已来新集目录》三卷

  《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四卷王俭撰。

  《今书七志》七十卷王俭撰。

  《梁天监六年四部书目录》四卷殷钧撰。

  《梁东宫四部目录》四卷刘遵撰。

  《梁文德殿四部目录》四卷刘孝标撰。

  《七录》十二卷阮孝绪撰。

  《魏阙书目录》一卷

  《陈秘阁图书法书目录》一卷

  《陈天嘉六年寿安殿四部目录》四卷

  《陈德教殿四部目录》四卷

  《陈承香殿五经史记目录》二卷

  《开皇四年四部目录》四卷

  《开皇八年四部书目录》四卷

  《香厨四部目录》四卷

  《隋大业正御书目录》九卷

  《法书目录》六卷

  《杂仪注目录》四卷

  《杂撰文章家集叙》十卷荀勖撰。

  《文章志》四卷挚虞撰。

  《续文章志》二卷傅亮撰。

  《晋江左文章志》三卷宋明帝撰。

  《宋世文章志》二卷沈约撰。

  《书品》二卷

  《名手画录》一卷

  《正流论》一卷

  右三十部,二百一十四卷。

  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体制堙灭,不可复知。孔子删书,别为之序,各陈作者所由。韩、毛二《诗》,亦皆相类。汉时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剖析条流,各有其部,推寻事迹,疑则古之制也。自是之后,不能辨其流别,但记书名而已。博览之士,疾其浑漫,故王俭作《七志》,阮孝绪作《七录》,并皆别行。大体虽准向、歆,而远不逮矣。其先代目录,亦多散亡。今总其见存,编为簿录篇。

  凡史之所记,八百一十七部,一万三千二百六十四卷。通计亡书,合八百七十四部,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八卷。

  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代之亹亹。自史官废绝久矣,汉氏颇循其旧,班、马因之。魏、晋已来,其道逾替。南、董之位,以禄贵游,政、骏之司,罕因才授。故梁世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于是尸素之俦,盱衡延阁之上,立言之士,挥翰蓬茨之下。一代之记,至数十家,传说不同,闻见舛驳,理失中庸,辞乖体要。致令允恭之德,有阙于典坟,忠肃之才,不传于简策。斯所以为蔽也。班固以《史记》附《春秋》,今开其事类,凡十三种,别为史部。

 





隋书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九

经籍三子

  《晏子春秋》七卷齐大夫晏婴撰。

  《曾子》二卷目一卷。鲁国曾参撰。

  《子思子》七卷鲁穆公师孔亻及撰。

  《公孙尼子》一卷尼,似孔子弟子。

  《孟子》十四卷齐卿孟轲撰,赵岐注。

  《孟子》七卷郑玄注。

  《孟子》七卷刘熙注。梁有《孟子》九卷,綦毋邃撰,亡。

  《孙卿子》十二卷楚兰陵令荀况撰。梁有王孙子一卷,亡。

  《董子》一卷战国时董无心撰。

  《鲁连子》五卷、录一卷鲁连,齐人,不仕,称为先生。

  《新语》二卷陆贾撰。

  《贾子》十卷录一卷。汉梁太傅贾谊撰。

  《盐铁论》十卷汉庐江府丞桓宽撰。

  《新序》三十卷录一卷。刘向撰。

  《说苑》二十卷刘向撰。

  《扬子法言》十五卷、解一卷扬雄撰,李轨注。梁有《扬子法言》六卷,侯苞注。亡。

  《扬子法言》十三卷宋衷注。

  《扬子太玄经》九卷宋衷注。梁有《扬子太玄经》九卷,扬雄自作章句,亡。

  《扬子太玄经》十卷陆绩、宋衷注。

  《扬子太玄经》十卷蔡文邵注。梁有《扬子太玄经》十四卷,虞翻注;《扬子太玄经》十三卷,陆凯注;《扬子太玄经》七卷,王肃注。亡。

  《桓子新论》十七卷后汉六安丞桓谭撰。

  《潜夫论》十卷后汉处士王符撰。梁有王逸《正部论》八卷,后汉侍中王逸撰;《后序》十二卷,后汉司隶校尉应奉撰,《周生子要论》一卷,录一卷,魏侍中周生烈撰。亡。

  《申鉴》五卷荀悦撰。

  《魏子》三卷后汉会稽人魏朗撰。梁有《文检》六卷,似后汉末人作,亡。

  《牟子》二卷后汉太尉牟融撰。

  《典论》五卷魏文帝撰。

  《徐氏中论》六卷魏太子文学徐干撰,梁目一卷。

  《王子正论》十卷王肃撰。梁有《去伐论集》三卷,王粲撰。亡。

  《杜氏体论》四卷魏幽州刺史杜恕撰。梁有《新书》五卷,王基撰;《周子》九卷,吴中书郎周昭撰。亡。

  《顾子新语》十二卷吴太常顾谭撰。《通语》十卷,晋尚书左丞殷兴撰;《典语》十卷、《典语别》二卷,并吴中夏督陆景撰。亡。

  《谯子法训》八卷谯周撰。梁有《谯子五教志》五卷,亡。

  《袁子正论》十九卷袁准撰。梁又有《袁子正书》二十五卷,袁准撰;《孙氏成败志》三卷,孙毓撰;《古今通论》二卷,王婴撰;《蔡氏化清经》十卷,松滋令蔡洪撰;《通经》二卷,晋丞相从事中郎王长文撰。

  《新论》十卷晋散骑常侍夏侯湛撰。梁有《杨子物理论》十六卷,《杨子大元经》十四卷,并晋徵士杨泉撰;《新论》十卷,晋金紫光禄大夫华谭撰;《梅子新论》一卷。亡。

  《志林新书》三十卷虞喜撰。梁有《广林》二十四卷,又《后林》十卷,虞喜撰;《干子》十八卷,干宝撰;《闳论》二卷,晋江州从事蔡韶撰;《顾子》十卷,晋扬州主簿顾夷撰。亡。

  《要览》十卷晋郡儒林祭酒吕竦撰。

  《正览》六卷梁太子詹事周舍撰。梁有《三统五德论》二卷,曹思文撰,亡。

  《诸葛武侯集诫》二卷

  《众贤诫》十三卷

  《女篇》一卷

  《女鉴》一卷

  《妇人训诫集》十一卷

  《娣姒训》一卷

  《曹大家女诫》一卷

  《贞顺志》一卷

  右六十二部,五百三十卷。通计亡书,合六十七部,六百九卷。

  儒者,所以助人君明教化者也。圣人之教,非家至而户说,故有儒者宣而明之。其大抵本于仁义及五常之道,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咸由此则。《周官》: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人,其四曰儒是也。其后陵夷衰乱,儒道废阙。仲尼祖述前代,修正六经,三千之徒,并受其义。至于战国,孟轲、子思、荀卿之流,宗而师之,各有著述,发明其指。所谓中庸之教,百王不易者也。俗儒为之,不顾其本,苟欲哗众,多设问难,便辞巧说,乱其大体,致令学者难晓,故曰「博而寡要」。

  《鬻子》一卷周文王师鬻熊撰。

  《老子道德经》二卷周柱下史李耳撰。汉文帝时河上公注。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汉长陵三老丘望之注《老子》二卷,《汉》徵士严遵注《老子》二卷,虞翻注《老子》二卷,亡。

  《老子道德经》二卷王弼注。梁有《老子道德经》二卷,张嗣注;《老子道德经》二卷,蜀才注。亡。

  《老子道德经》二卷钟会注。梁有《老子道德经》二卷,晋太傅羊祜解释;《老子经》二卷,东晋江州刺史王尚述注;《老子》二卷,晋郎中程韶集解;《老子》二卷,邯郸氏注;《老子》二卷,常氏传;《老子》二卷,孟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