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道教3-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 录
第六编 神仙谱系
概述
三清 四御 五老君
五星七曜星君 北斗七星君 四灵二十八宿
真武大帝 三官大帝 黄帝
西王母 东王公 九天玄女
赤松子 宁封子 广成子
容成公 彭祖 王乔
鬼谷先生 安期生 阴长生
河上公 三茅真君 麻姑
骊山老母 八仙 王灵官
文昌帝君 东岳大帝 酆都大帝
关圣帝君 碧霞元君 城隍
土地 雷神 门神
灶神 财神 瘟神
药王 蚕神 厕神
妈祖 临水夫人 保生大帝
开漳圣王 三山国王
第七编 科仪方术
概述
斋醮 醮坛执事 内外斋
诵经 礼拜 步虚
步罡踏斗 化坛卷帘 分灯
解冤释结 礼三师 散花
进表 灯仪 炼度
施食 经典文检 五供
法器 冠服 守一
内视 存思 存神
行气 胎息 导引
按摩 辟谷 服食
房中术 符箓 咒术
禁术 禹步 雷法
尸解 守庚申 外丹

第六编 神仙谱系
概述

  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道〃的形象化体现,得道成仙是道士修行的目标和最后归宿。因此道教历来十分重视神仙的造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播的需要,吸收和造构的神灵愈来愈多,有的被淘汰了,有的被保留下来,最后形成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研究剖析这个神仙谱系,是认识道教的重要方面。
一、道教神仙谱系的渊源
  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中,其崇奉之神灵数量众多,但无一例外地都能从这块土壤中找到它的源头。归纳起来,不外四端:
  第一,对中国古代〃天神、地祇、人鬼〃信仰的继承和改造。早在战国时,《周礼·大宗伯》已概括出〃天神、地祇、人鬼〃的崇拜系统。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伯、雨师;地祇有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主要为祖先。道教成立时,供奉神灵的数量不多,并且多与古代宗教的神灵相异,如:太上老君、三官等。东晋以后,崇奉的神灵虽愈来愈多,但仍不出《周礼》所概括的〃天神、地祇、人鬼〃的格局。约出于南朝宋的《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下记载了当时的醮神科仪,略称:凡是学道者,皆须修学醮神仪节,而醮〃有九品(据下文,应为十品引者注):一者五帝醮,二者七星醮,三者六甲醮,四者三师醮。此四醮皆请天神。当修馔时,尤须洁净果具,并令丰新。……又有五者五岳醮,六者三皇醮,七者三一醮,八者河图醮,九者居宅醮,十者三五醮。此六醮并请地神。当修馔时,尤须洁净果具,并令丰新。〃①现在留存的南北朝部分斋科书,如北周《无上秘要》卷四十八至五十七所辑之〃三皇斋〃、〃涂炭斋〃、〃盟真斋〃、〃三元斋〃、〃金箓斋〃、〃黄祇斋〃等,其所醮之神,即承古之〃天神、地祇、人鬼〃的崇拜而来。如卷五十四〃黄祇斋品〃有:〃谢十方〃(指东、南、西、北、四隅及上、下十方之天尊、天帝、真人),〃谢日月星〃(指日、月及诸天星宿大神),〃谢五岳〃(指东、南、西、北、中五岳神君、灵官),〃谢水官〃(指三河四海九江水帝、十三河源河伯河侯)。②可见自南北朝初年以来,道教即按古之〃天神、地祇、人鬼〃的格局来创造和礼拜自己的神灵,其中也继承了许多神名,如四御、玉皇大帝、五老君、五星七曜、北斗七星、四灵二十八宿、真武大帝、雷神及东岳、城隍、土地等,无不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从中蜕变的痕迹。
  第二,对神话传说人物的继承和改造。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在流传中,有些神话人物最后变成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灵。道教继承了其中的少部分,有的是基本承袭,加工甚少;有的在承袭基础上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富有道教色彩的神灵。如民俗神中之大部分属于前者;黄帝、东王公、西王母、九天玄女等仙真属后者。
  第三,取材于战国秦汉间流传的神仙人物。如《庄子》所记的广成子、彭祖,《淮南子》所记的赤诵子,以及《史记》《列仙传》《神仙传》等所载的神仙和方士等。
  第四,对谶纬的承袭。两汉纬书在重点神化儒家圣人及儒家经典的同时,又制造了许多仙话。除有仙山、仙人食白玉膏等描述外,又对一些古代神话人物进行仙化,主要的有黄帝、西王母、九天玄女等。还给日月五星、北斗、五岳、河渎众神取名、描状貌、配服饰。这后一点为纬书的开创之举,成为后世道教广泛承袭的对象。
  应该指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神灵,虽然大部分承袭了中国古代神灵的模式,但也有一部分为道教所新创,除道书所载名目繁多的诸仙真外,本书所述的三清、三官、酆都大帝等是其最著者;玉皇大帝可算为半承袭半新创的神灵。尽管如此,道教在新创这些神灵时,仍然脱离不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要汲取中国已有的文化养料。三清尊神之一的元始天尊的塑造就是具体的例证。元始天尊最早的雏形是元始天王,③首见于南北朝所出的《元始上真众仙记》。该书云:
  〃昔二仪未分,……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经四劫,天形如巨盖,……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元始天王与之通气结精,而生扶桑大帝东王公与西王母,再生天皇,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伏羲、神农等五帝是其后裔云云。④很显然元始天王是天地万物人类的始祖神,脱胎于盘古神话。盘古神话最早见于三国吴人徐整之《三五历纪》,此书已佚,《太平御览》卷二引有其中一则文字:〃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⑤两相对比,模仿之迹,显然可见。其他对三官大帝、酆都大帝、玉皇大帝的塑造,无不借助于古已有之的神话传说。
二、道教造构神仙谱系的教理依据和基本原则
  道教神仙谱系虽然表现出继承传统的明显特色,但是又对所选取的神灵进行必要的加工,并根据需要新创一些神灵。
  其对已有神灵的加工和新神的创造,遵循了共同的教理依据〃道〃和〃气〃,以及共同的基本原则〃化〃。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和教义枢要,也是道教创神的基本依据。不赋予神灵以道性,无从成其为道教神仙。早期道教在塑造祖神老子时,即谓:〃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⑥视老子为道的体现者和化身。
  《老子想尔注》亦云:〃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⑦其后,宋谢守灏集历代各类神仙传记中有关太上老君之事迹,编成《混元圣纪》,其中有云:〃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
  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⑧六朝时,道教各派根据发展的需要,扩大了神灵体系,在新创最高神三清时,同样运用了〃道〃的原则。《云笈七签》卷二引《太真科》曰:〃混沌之前,道气未显,于恍莽之中,有无形象天尊,谓无象可察也。……
  又经一劫,乃生元始天尊,谓有名有质为万物之初始也。极道之宗元,挺生乎自然,寿无亿之数,不始不终,永存绵绵,消则为气,息则为人,不无不有,非色非空,居上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万化之根,居下境为万帝之尊,无名可宗,强名曰道。〃⑨把道的体现者的角色转由三清承担,盖以为只有道教最高神才能最完美地体现道的神性,才是道的化身。
  最高神之下的众神仙,分别按其位次的高低,拥有相应的道性。总的说来,〃尊神〃、〃仙真〃道性多些,〃俗神〃道性少些。
  〃气〃是道教塑造神灵的另一教理依据。道教从成立之日起,即受两汉元气说之影响,十分重视气的作用,认为原始之气生天生地生万物。道书中,〃气〃与〃道〃,有时被视作相异、相关之二物,有时被视作一物,皆具天地本始之意。道教用此概念造神时,与〃道〃一样具有十分玄妙的作用。南朝宋时所出的《三天内解经》即用之以写老子之化生,其卷上曰:〃幽冥之中,生乎空洞,空洞之中,生乎太无,太无变化玄气、元气、始气,三气混沌相因,而化生玄妙玉女。玉女生后,混气凝结,化生老子。……老子者,老君也。〃'AB《云笈七签》又用之以写三清之产生,其卷三《道教三洞宗元》曰:〃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生三气,……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AC既然三元变生三气,又化生三位天神,此三位天神自然即为三气所化或为三气之体现者。这三位天神实即后世所称之三清尊神。故后世有〃一气化三清〃之说,表明〃气〃是构造道教最高神的基本要素。
  同样,最高神之下的众神仙,也由〃气〃所构成。如〃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AD即三清祖气所化,〃五老上帝者,五气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AE表明玉皇大帝、五老君的〃气〃是直接源自根宗。
  用〃道〃与〃气〃造构神灵时,道教遵循其〃化〃的原则,即变化的思想。这是道教的一大特色。无变化即难以设想人能经过修炼变成长生不死的神仙,人们称由人变仙者为〃羽化登仙〃,即指出了化的作用。《太上业报因缘经》借元始天尊之口论其化身过程,曰:〃始有天地龙汉之初,吾号'无形',化在玉清境,出大洞真经下世教化,……延康之时,吾号'无名',化在上清境,出洞玄宝经下世教化,……赤明开运,吾号'梵形',化在太清境,出洞神仙经下世教化。〃AF三清之下的众神,亦由道或气所化生。《洞神经》云:
  〃大道降神,应接一切,或有名无字,有字无姓,或有位号,姓名亦无,各由感致,参差不同,是谓正神皆道应化。〃AG
三、造构神仙与编制神仙谱系的历史进程
  造构神仙与编制谱系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和由纷杂无序到较有系统的演变过程:
  (一)汉魏两晋是道教神仙谱系的初创时期。其早期经典《太平经》既确定神仙、真人为崇拜对象,又将儒家的圣人、贤人纳入神仙谱系,将它们分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谓〃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AH此时的神仙谱系比较粗疏,呈现初创时期的原始状态。这时期活动的主要道派五斗米道,除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又造构了天、地、水三官,此外,则不见造构他神。这与当时五斗米道不重视偶像崇拜有关。如张鲁(或云张陵)所作《老子想尔注》十分强调《老子》道〃无名〃、〃无象〃的观点,反对给〃道〃取姓名,设状貌,因此,这时期所创神灵是很少的。
  (二)南北朝是道教大量造构神仙和进行初步整理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