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典悖论漫游-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上帝是一个“灵”,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不在理性的范畴。
  按照康德的二元论,主观与客观平行而无法统一,人不可能按照自己的逻辑来理解这个“自在之物”。因此,只有信仰才能跨越这条鸿沟。那么,理性的“证明”
  或“反证”都可能为先设的结论服务,最终由超越理性的信或不信来决定。这是一种解释。
  7-12有一个还是多个终极真理?
  既然有人从逻辑上进行上帝不存在的“反证”,同样也有人要在逻辑上从事上帝是存在的“证明”。宗教往往认为自己可以找到被科学、理性认为是极限、无限、无穷以外的终极真理。例如著名的第一因“论证”:如果对原因的原因无限地推演下去,必然可以找到一个初始因,而这个因就是上帝。
  问题是一个地球,百种宗教。佛教追求的终极真理是“真如”、道教是“道”、伊斯兰教是“真主”、古代中国人是“天”、印度人是“梵天”、希腊人是“本体”。从理论上来讲,终极真理只有一个,但我们现有的答案却不只一个。对终极的探讨也许是人的本性,科学家也不例外,爱因斯坦赞叹自然界精美的规律,称它为“神”。显然,此“神”非彼神。
  7-13手表类比
  这是一个从有限的观察归纳出无限以外结论的例子。手表类比的大意是:在野外拾到一块手表,一定知道它是手表匠造的,那么比手表更精美的自然界,一定是神造的。这是英国哲学家佩利(Willian Paley,1743-1805)提出来的。
  如何确定超出感觉经验的理论是正确的?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理论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凭这种关系,人们才能从经验到的事实推出另一件并未经验到的事实。他提到这个手表类比,说:在这里,我们总是假定:在现在的事实和推论之间,必定有一种联系,如果没有任何东西来结合它们,则那种推论就会成了完全任意的。
  手表与手表匠之间存在着因果,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自然界与上帝之间是否也存在着因果?则是一件我们没有经验的事实。如果承认一果多因,那么手表类比就存在着一个未经证实的问题,我们至少知道自然界的存在有两种原因可以解释,一种来自于唯心主义的解释,另一种则来自于唯物主义的解释。
  7-14善恶悖论
  这是中国文化里的一个古老难题。告子认为人性“不分善恶”,他证明道:“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孟子则反驳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证明“人性本善”。由于窥透不了人性,所以在解释上必然带有任意性。以水作比喻并不恰当,也不具有说服力,所以荀子轻而易举地提出了“人性本恶”的思想。假设不同,主张自然各异。所以孟子尚德叫人知善、荀子劝学劝人学善、韩非子倡法以惩恶。
  黑格尔说得好:“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时,他们是说出了一种伟大得多的思想。”
  《圣经》里讲,自亚当、夏娃以降,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原罪”,它是恶的根源。那么道德从那里来?康德认为:实际的道德从道德理念而来,归根到底是从神那里来。“罪”的概念为基督徒所接受,但是却不为非基督徒所认可。
  7-14“鸡-蛋难题”的另类解答如果把思维分为二类:一是理性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二是非理性思维,即直觉非逻辑思维。康德认为有一个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理性只是反映了现象,而不能把握自在之物本身。理性本身存在着矛盾,康德认为理性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问题理性不能解决。这无疑给超越理性的思考开了一扇大门。
  从进化的角度看,“鸡-蛋难题”在现实中并不成为悖论,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它的答案。人们不过用它来说明思维中的一个逻辑反论。当摆脱不了这个思维中的一个纠缠时,有的可能走进去出不来,有的可能寻找另类答案。
  “鸡生蛋,蛋生鸡”在理性思维里是一对无限因果的矛盾。但是在非理性思维里,“鸡-蛋难题”也许根本就不是什么难题。佛教的可能答案是:“鸡就是蛋,蛋就是鸡。”因为它们都是“空”的;基督教的可能答案是:“神既创造了鸡也创造了蛋。”因为神是最初因,而且“自有永有”。对比这两种诉诸宗教的解答方法,就会发现它们是明显矛盾的,不同的宗教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因为他们所持的信仰不同,而都认为自己找到了终极的方法和答案。
  有这样一种说法: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诉诸哲学,形式逻辑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采用高一级的逻辑方法,如辩证法;而哲学解决不了的难题可以诉诸宗教,那里有最终的答案。这只是表面现象。科学探索是一个没有止境的探索过程,不会认为自己可以一劳永逸地提出一个终极答案。如果科学一旦把“鸡-蛋难题”也纳入了自己的范畴,无疑会出现类似于“大爆炸”理论带来的效应,各家纷纷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调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科学的发言权往往是决定性的。
  前面我们看到了七种类型的悖论。有的悖论可能被证明为我们难以从中解脱出来,例如克里特岛人的“谎言者悖论”,其中的“自指”就是哥德尔不完全定理的中心一环。但是,随着数学、科学研究的深入,很多过去认为是不可能解决的悖论,也可以找出解脱的办法来。例如,芝诺的四个运动悖论,在现代数学里就基本上得到了和我们观察相对应的解释。
  悖论是“自相矛盾的陈述”、是“特殊的逻辑命题”,其特殊性的共同点在于自相矛盾。根据这个宽泛的定义,“真悖论”的命题就是无法从逻辑的自相矛盾中解脱出来,如概念自指的悖论、前提不自洽的悖论:“假悖论”则是可以被解套的悖论,如科学中的“佯谬”。有的悖论是历史形成的,即使被科学解套,依然可以称为悖论。
  因此,悖论本质上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纯粹的逻辑矛盾,如自我相关的无限循环;另一种就是逻辑自洽但与实际的观察不合,如“阿基里斯悖论”、“白马非马”等。
  科学体系必须逻辑自洽,而且可以较好地解释自然现象,而悖论的提出和解决往往有助于推动科学的发展。

  (八)由科学发展揭示的悖论
  8-1 一元钱到哪里去了?
  三个学生住旅馆,服务员收费30元。因此一个学生拿出了10元。但是后来经理说今天特价,一共只收25元。服务生退还了学生3元并拿了2元的小费。
  结果每个学生只出了9元,一共27元,加上服务员的2元,才29元(3×9+2=29),那剩下的1元到哪里去了?
  也有人把故事改编成这种形式:约翰推销他的旧电视30元给三位妇女,结果每个妇女拿出10元来。约翰发现他的电视只值25元,于是他拿出2元钱作运输费,将其他3元钱退还给那三位妇女一人1元。结果仍然是3×9+2=29,有1元钱不知去向。
  这问题很容易蒙住粗心的人,但仔细一点就可看出名堂来。每个学生实际出了9元,一共27元,其中25元是住宿费,剩下2元被服务员拿走,应该做减法3×9-2=25。如果要做加法,则应该加上退还的3元,3×9+3=30,不正是起初服务员收的30元吗?因此根本不存在“一元钱到哪里去了”
  的问题。
  这是一个悖论吗?有人说不是,不过是在陈述上故意作了误导。但美国的《科学美国人》编辑部曾经出版了一本书叫《从惊讶到思考:数学悖论奇景》,就收集了这个悖论。
  8-2 希帕索斯之过?
  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72-前497)学派虽然认识到了事物背后有数的法则,但是由于他们对数的崇拜和迷信,认为万物中的数只有整数和整数之比,只有整数才可以描述宇宙间的各种关系。但是,当一个叫希帕索斯的学生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不可能用整数来表达,这就触犯了这个学派的信条。而天真的希帕索斯向外人透露了他的发现,结果被扔到了海里而丧身。但是他的发现却引起了数学思想的大革命,史称“第一次数学危机”。
  可见,有些“悖论”并不是真正的悖论,而是佯谬,只是人们一时还没有找到解释的方法或不愿意正视现实罢了。《华盛顿邮报》上曾经有一篇文章介绍到: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45-1923)发现了一个似乎矛盾的现象,一些照像纸放在实验室的防光袋子里,但是上面竟发生了萤光反应。虽然与知道的常识不合,他却发现了一个看不见的、未知的原因:X光(X表示未知的意思)。尽管这不是一个经典的悖论,没有导致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但是说明了一种在科学上对付悖论的办法。同样,很多科学悖论也往往指出了一个未知的X因素,需要人们去发现。由此,人们也可以从逻辑“死结”里解脱出来,拓展一种全新的概念。
  罗素悖论曾经震撼了整个数学界,而同时期出现的数学悖论还有布拉里。福蒂悖论、康托尔最大基数悖论、理查德(J。Richard)悖论、培里(Perry)悖论和格瑞林(Kurt Grelling)悖论。直到哥德尔不完全定理,这些悖论的出现和解决方法的提出也极大地推动了数理逻辑的发展。
  8-3落体佯谬
  二千多年前,亚里斯多德认为“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
  因此,“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就越快;越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越慢。”这一观察似乎接近日常生活的事实:除非在真空里,羽毛较石头落下的速度缓慢。因此,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看起来正好与人们的经验相符,所以两千年没有人怀疑过。但是,如果把它们绑在一起,下落得更快还是更慢?一方面,重量更大,应该落得更快;另一方面,快的物体也可能被慢的物体拖住,没有单独下落快。这两个推论是相互矛盾的。
  十六世纪,伽利略的推理对亚氏学说提出了挑战。他的比萨斜塔实验证明:一对同样大小的木球和铅球同时落地,使这个佯悖解套。自由下落的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它的质量没有关系。它也是惯性定律、自由落体运动定律和广义相对论的一个实验基础。
  8-4孪生子佯谬(TwinParadox)
  爱因斯坦的成就之一,就是引进了一个定律E=m×c的平方。其中,c表示恒定的真空光速,被纳入自然常数之列,作为不可达到的最高临界速度。而光速恒定则引出了相对论的两个著名“佯谬”,它们曾经被人嘲讽为相对论的“荒诞无稽”的结论。
  根据相对论,在高速状态下,时间就会相对应地减慢,当速度达到光速的99。6%时,时间就相对地减慢一半。“孪生兄弟佯谬”是指以快速运动为参考系的钟,比静止参考系中的钟走得慢。根据这一结论,可以推测:一个乘飞船按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太空旅行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