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燃烧的海洋-第7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发起反击的时间上看,布鲁希洛夫就与众不同。

虽然从战后披露的资料来看,让布鲁希洛夫在十三日上午发起反击的主要因素,与一份没有证实的情报有关,即远东的中国军队已经攻占了乌兰乌德,正在向伊尔库茨克前进,即将到达西伯利亚战场,而实际上,直到三天之后,第三十九集团军才完成了对伊尔库茨克的大迂回,在三月二十日才占领这座城市,到达西伯利亚战场更是两个月之后的事了。但是这份情报让布鲁希洛夫不得不相信,中国军队正在努力打通地面交通线,留给俄军的反击时间已经不多了。

当然,这只是战略方面的理由。

战术上,布鲁希洛夫认识得更加清楚,即俄军的反击越往后延迟,中国军队的防御部署就越完善,拖延下去对俄军极为不利。对俄军来说,在十三日上午发起反击,跟在夜间发起反击没有多大区别。

在上午进行反击,还能达到战役突然性。

要知道,对于装备性能相对较差的俄军来说,夜间作战有更大的把握,因此在夜间发动反击的可能性最大。

事实上,这也符合中国军队的防御部署。

从三月十日开始,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就调整了部署,让精锐部队在白天休息、夜间执勤,以便在俄军最有可能发动进攻的时候,集中优势力量稳住战线,然后进行战术反击。

正确的时间选择,帮了俄军大忙。

白天的战斗中,俄军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在大部分战场上掌握着主动权,控制着战斗节奏。在新西伯利亚方向上,俄军不但夺回了这座已经毫无价值的城市,还把战线向尤尔加推进了三十公里。在巴尔瑙尔方向上,俄军也向别洛沃推进了二十多公里。在托木斯克方向上,俄军更是把战线推进到了第三十八集团军的防区外面,首先接触到戚凯威设定的“绝对防御圈”。东线上,俄军只推进了不到十公里,主要是主力部队过少,而人数充足的预备役部队又缺乏突击能力。

此时,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已经对调了防区。也就是说,第三十八集团军在北面,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在南面。

以俄军的作战能力来说,能在白天推进二十到三十公里,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要知道,在伊朗战场上,俄军在最初几天、即伊朗军队抵抗非常微弱的时候,日均推进距离也只有三十公里。

问题是,以中国军队的标准来衡量,俄军的推进速度就太慢了。

当然,推进速度慢也不是坏处,至少俄军的战线非常紧密,前线部队与预备队之间没有太大的缝隙。

也就是说,俄军没有给中国军队留下太多的反击机会。

此时,布鲁希洛夫的才能显现了出来。可以说,在战术部署上,俄军没有犯错,也没有给对手机会。只要俄军保持住战线的紧密状态,就能稳打稳扎的向前推进。虽然这难免会造成巨大的伤亡,在十三日白天,俄军就损失了上万名官兵,大部分伤亡都在战线后方,而且主要由中国军队的远程打击火力所致。但是俄军有充足的兵力,反击开始后,士气也有所恢复,俄军怕的不是伤亡,而是反击失败对士气与斗志产生的负面影响。说得简单一些,俄军能够承受较大的损失,而中国军队却无法承受过大的战斗伤亡,因为在整个西伯利亚,也就只有十万中国军人。

天黑后,俄军停了下来。

显然,这又是一个战术上的改变。

当天晚上,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发动了数十次战术反击,但是收获的战果非常有限,也没能改变战线情况。

在应对反击的时候,俄军采取了一种十分野蛮的打法: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环境的使用烟幕。

这不是普通的烟幕,而是能够对付微光、主/被动红外、毫米波雷达等多种夜视观测设备的特种烟幕。

虽然这是非常被动的防御手段,但是效果非常突出。

在大部分局部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反击部队都得在丧失了有利条件的情况下作战,而俄军则能充分利用已有的防线。虽然在部分地方,战术反击取得了成功,但是没有系统性的突破俄军防线,也就毫无价值。

这个晚上,戚凯威赶到了位于别洛沃的前线司令部。

当时,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已经调整了防御部署,让主力部队在下半夜停止了反击行动。按照新的作战部署,两个集团军将在天亮之后,即俄军再次开始推进的时候发起反击。

烟幕能够保护处于防御状态的俄军,却不能保护进攻中的俄军。

显然,两位集团军司令官已经替戚凯威做了必须做的事情。

这让戚凯威松了口气,但是他没有离开别洛沃,而是决定等到十四日夜间。

三月十四日清晨,俄军继续推进。

这次,俄军没有占到便宜,反而遭到了中国军队的迎头痛击。在十点之前,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集团军都已发起反击,不但顶住了俄军的进攻,还在几个主要方向上通过战术反击歼灭了大批俄军有生力量。

到此,战局进入胶着状态。

虽然布鲁希洛夫在当天下午调整了进攻战术,在别洛沃与尤尔加投入主力部队,希望以快速突击的方式撕开中国军队的防线,但是俄军的突击行动非但没有成功,还导致三个主力师伤亡近两万名官兵。

在中东战场上,中国军队早就用行动证明,在防御作战中的战斗力更加突出。

事实上,布鲁希洛夫在这个时候犯了一个错误,即临时调整俄军的进攻战术,导致俄军的总体部署出现了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前线部队与后方预备队之间出现了宽度在十公里以上的缝隙。

这个时候,中国军队内部也出现了分歧,即首先在西线发动决定性的战役反击,还是首先消灭东线的俄军。

有趣的是,两位集团军司令官持完全相反的态度。

第三十八集团军司令官李明政少将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东线,因为东线俄军的进攻行动非常乏力,还欠缺主力部队,兵力却高达七十万,所以在东线发动反击,肯定能够迅速取得巨大的战果,还能帮助第三十九集团军消除进军途中的障碍,更能从根本上动摇俄军的士气与斗志。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能够歼灭七十万俄军,绝对是个了不起的胜利。

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司令江少铭少将则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西线,首先打垮俄军的主力部队,解除“绝对防御圈”受到的威胁之后,再挥师向东。这样做,不但能够最大限度的消灭俄军的主要作战力量,还能在战役后期把重点转向东线,甚至能够向东突击,尽快与第三十九集团军会师。

显然,江少铭不是不重视东线,而是觉得应该先稳住西线。

所幸的是,戚凯威正好在前线司令部,所以两位集团军司令的分歧,并没有对部队的作战行动造成负面影响。

在慎重考虑后,戚凯威采纳了江少铭的建议,只是没有打算在战役后期向东突击。

要知道,此时在远东作战的除了三个主力集团军,还有五个集团军,其中三个是对应的预备集团军,两个是新增预备集团军,投入的总兵力接近四十万,有足够的兵力打通远东到西伯利亚的地面交通线。

更重要的是,戚凯威并不是很重视这条地面交通线。

原因很简单,远东到西伯利亚的三条铁路,年运输量也就几千万吨,而且沿途的很多桥梁与隧道都已遭到破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修复,而戚凯威计划在六月底就向乌拉尔山进军。显然,地面交通线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事实上,这也是戚凯威主张向鄂木斯克进军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只有迫使哈萨克斯坦参战,利用哈萨克斯坦境内没有遭到破坏的铁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知道,哈萨克斯坦与十条铁路通往俄罗斯,其中四条铁路在鄂木斯克以东,六条在鄂木斯克以西。如果能够控制哈萨克斯坦,中国军队甚至能够绕过乌拉尔山,直接进入里海北部平原地区,从伏尔加河平原杀入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同时向南进军高加索。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为此,戚凯威就没有理由去理会东线的俄军。在他看来,抓住眼前的机会,把战线向西推进几百公里,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情。

在戚凯威拍板决定后,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得多了。

当天晚上,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就发动了反击,主要战场就在俄军前线部队与后方预备队之间。

按照戚凯威的部署,反击部队以垂直突击的方式,完成战役切割,歼灭俄军主力部队。 

第一百零八章 高歌猛进

第一百零八章 高歌猛进

中国军队开始反击,俄军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虽然当天晚上,俄军再次停了下来,而且再次制造出弥漫整条战线的烟幕,但是中国军队没有在战线正面发起反击,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俄军前线部队后方,在俄军的缝隙处投入重兵。

利用强大的垂直空运力量,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向俄军战线后方投送了十支突击集群。

当时,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以拆散运送的方式,把近三百辆反装甲平台送上了战场,由工程兵在战地上把这些平台组装起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全装备的反装甲平台的重量超过了倾斜旋转翼飞机的最大运载能力,只有拆掉炮塔,才能进行垂直空运,也就只能在战地上进行组装。

虽然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但是意义却非常重大。

在随后的战斗中,这些全副武装的反装甲平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力量,成为围困俄军主力部队的关键性作战力量。比如在新西伯利亚方向上,一支突击集群的四十多辆反装甲平台在三天内顶住了俄军从两个方向上发起的三十多次冲锋,击毁俄军坦克战车上千台,毙伤俘俄军官兵近三万人。又比如在托木斯克方向上,两支突击集群利用简易阵地,在近百辆反装甲平台的支持下,连续与俄军交战三天两夜,重创俄军四个主力师与六个预备师,歼灭的敌人是自身兵力的十倍。

这个晚上,第三十八集团军也投入了战斗。

不同的是,第三十八集团军主要在战线上作战,目的只是拖住战线上的俄军,让俄军无法及时后撤。

事实上,布鲁希洛夫已经认识到了问题,而且采取了补救措施。

当天下午,布鲁希洛夫就命令预备队压上,填补与前线部队之间的空隙,可是俄军预备队以预备役部队为主,不但官兵素质低下,还严重缺乏主战装备。到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发起反击的时候,俄军预备队只挺进了几公里,没有完成布鲁希洛夫安排的任务,与前线部队之间仍然有数公里宽的缝隙。

到了晚上,得知中国军队开始反击,布鲁希洛夫开始命令前线部队后撤。

当时,他下达的只是战术撤退命令,还没有打算放弃进攻,只是希望通过主动撤退来填补战线后方的空隙。

结果,第三十八集团军在全线发起反击,俄军前线部队无法顺利撤退。

由此可见,不是布鲁希洛夫指挥不力,而是俄军的战斗力太差了。

战后,很多人在评价布鲁希洛夫的时候,都提到了一点,即他有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战略家,却是最糟糕的战术家,而且他总是希望素质低劣的俄军能够完成高难度的作战行动。换句话说,如果布鲁希洛夫是中国军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