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实用中医常识:一看就懂中医养生智慧-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大便应注意问清其形状、次数、颜色、气味及病人的排便感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兼症,以全面地搜集病情资料,为辨证提供依据。现分别介绍如下:
1。  形状:大便燥如羊羹的,多属热结或津亏;大便呈稀糊状,多属脾虚或脾湿;大便先干后溏,多属脾胃失调,燥湿不济;大便时干时稀,多为肝郁脾虚;水粪杂下,多为脾肾阳虚;大便泻下稀黄水兼有肛门灼热感,多属胃肠湿热;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腐浊臭秽,多为伤食积滞。
2。  次数:大便次数的多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的轻重,而且对分析治疗效果和病势趋向有一定的意义。如便秘患者,便次愈少,病情愈重,经治疗便次增多,则是好转的征象;若腹泻、痢疾患者,便次愈多,病情相对愈重,经治疗便次减少,应属向愈的征兆。
3。  颜色:大便的颜色,除可受某些饮食或药物的影响外,若色黑如胶漆状,是胃肠出血,多属淤血;若便暗红黏冻,是湿热*气血,为痢疾。
4。  气味:是指大便出现特殊的臭味。如酸臭的,多是积热内蕴;腐臭难闻如坏鸡蛋的,多属食积肠道。
5。  病人的排便感:病人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多是热迫直肠,属热症;便时滑脱不禁的,多属脾虚气陷的久泻;大便里急后重的,是痢疾气滞肠道的征象;大便不爽,多为肝失疏泄的表现;若腹痛则泻,泻后痛减的为伤食,泻后痛不减的多为肝木乘脾。
■  小便
正常的小便为淡黄透明的液体。小便由津液所化,与肾阳和膀胱的气化有关。
问小便,应问清病人小便的颜色、排量、次数以及病人的排尿感等。
1。  颜色:小便颜色除与饮水的多少和气候有一定关系外,小便色黄是津液被热熏的反映,为热证;小便清长,是病无热邪,多属寒证;小便混浊,多属湿热下注或浊精下泻;小便红赤,多是热伤血络。

望闻问切(6)
2。  排量:一般是就每次排量而言,排量增多,是肾气虚弱固摄无权所致。若排量减少,既可由于津液亏耗,化源不足,也可由于气化不利,津液不能正常地变化为尿液所致。若小便点滴而出,甚则点滴不通,谓之癃闭,既可见于肾气衰竭,气化失司,全无尿意的虚症,又可见于湿热下注,膀胱气化滞涩不通,欲尿而不能出的实证。
3。  次数:小便次数增多,谓之小便频数。其中量少而急迫的,多属湿热下注膀胱;量多色清的,多是肾气不固、膀胱失约的征象。小便次数减少,除津液亏少,化源不足外,多属水湿内停,气化不利的表现,如水肿等。
4。  病人的排尿感:小便时感觉尿道疼痛,甚则如针刺刀割,伴有急迫、灼热等感觉的,多是湿热症;小便后自觉空痛,多属肾气虚衰;小便后余沥不尽,多属肾气不固;小便不能控制,谓之遗尿,在夜间又称“尿床”,多是肾气不足的虚症;若神昏而尿失禁,则是心神不主,膀胱失约之象。
(五)问痛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关于疼痛的产生,中医学里有“不通则痛”的论述。问痛,就是要搜集与痛症有关的病情资料,为我们进一步寻找致痛的原因,分析痛症的病机和进行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问痛,除应全面了解病史及兼证外,必须详问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时间等方面。
■  疼痛的部位及性质
疼痛的部位总与一定的脏腑经络相联系,分辨疼痛所在的部位,对于了解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有一定意义。引起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病人所感觉的疼痛反映也往往不一致,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特点的疼痛。因此,分辨疼痛的特点,对于分析痛证的病因病理是有一定意义的。
1。  部位:
(1)头痛: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之海,脏腑的精气血亏损不能上荣,导致髓海空虚,可以引起头痛;邪扰清阳亦会引起头痛。至于从经络分布的部位叙述头痛,常见的有少阳头痛(痛的部位在两侧太阳穴),太阳头痛(痛的部位在后头颈项处),以及阳明头痛(痛的部位在额头、眉棱骨等处)。此外,头痛往往伴有头晕,多因肝阳上亢、痰浊上扰、气血亏虚等原因所引起。
(2)胸痛:胸为心肺所居,其疼痛多反映心肺的病变。胸部痰浊阻滞,气机不畅,可发生胸痛。
(3)胁痛:胁为肝胆经脉分布的部位,肝胆经脉受阻或经脉失养,均可导致胁痛。
(4)脘痛:脘分上脘、中脘、下脘,统称胃脘。脘痛亦称胃痛,其疼痛多在上腹。
(5)腹痛:腹部分大腹、小腹和少腹。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脐以下为小腹,属肾、膀胱、大小肠及子宫;小腹两侧称少腹,为肝经所过。因此,各部位疼痛多反映上述有关脏腑经络的病变。
(6)腰痛:腰为肾之府。腰痛除局部经脉阻滞外,多由肾虚不能充府而引起。
(7)四肢痛:四肢疼痛,或在关节,或在肌肉,或在经络,多由外邪侵袭所致。
2。  性质:
(1)胀痛:痛而且胀,胀重痛轻,是气滞疼痛的特点。但头部多属火热上扰所致。
(2)重痛:痛而兼沉重,是湿邪困遏气血为病的特征,为湿性重浊的原因所致。
(3)刺痛:痛如针刺,是淤血疼痛的特点之一。因血淤脉络不通,故见刺痛。
(4)绞痛:痛如绞割,多是有形实邪突然阻闭气机的表现。
(5)掣痛:短时而有间隙的牵引跳痛,称为掣痛。或痛无定处,忽此忽彼,见为肝风致痛的特征,所谓“风胜则动”,多与肝病有关。

望闻问切(7)
(6)灼痛:痛如火热灼肤,有热辣感者,谓之灼痛。多由火热窜络所致。
(7)冷痛:自觉痛而局部有凉感,谓之冷痛。是因寒凝伤阳所致。
(8)空痛:痛而有空虚感觉的,谓之空痛。多由精血亏虚,经脉不充,运行不畅所致。
(9)隐痛:隐隐而绵绵作痛,除了说明疼痛的程度较轻和持续时间较长以外,一般为虚寒致痛的特征。
■  疼痛的病史和兼证
除上述内容外,病史和兼证对于判断疼痛的病机,也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只有从各方面搜集疼痛的有关病情资料,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更符合病情实际。例如病人新病头痛不减,兼有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脉浮紧等症,便知是由外感风寒、邪扰清阳所致的头痛。又如头痛反复发作数年,平素嗜酒性躁,发则胀痛而晕,兼目赤耳鸣,暴躁易怒、脉弦,则属肝火上炎,火扰清阳所致。
(六)问妇儿
妇女、小儿具有和男子、成人不同的生理特点,询问他们的疾病,除上述介绍的问诊内容外,应有所侧重。现将妇、儿科疾病的问诊要点介绍如下:
■  妇科
妇女有月经、白带、妊娠、产育等生理特点。即使与妇科疾病无关的一般疾病,也应当注意询问这些方面的情况,特别是月经和白带。
1。  月经:月经周期一般为二十八天左右,行经约三至五天,量适中,色正红无淤块。询问时应注意月经的周期,行经的天数、经量、经色、经质及其兼证。必要时应询问末次月经的日期,或停经年龄。
2。  经期:若周期提前*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多是血热内迫,或气虚不能摄血的征象;若周期推后*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后期,多为血寒凝滞,或血少冲任空虚之象;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时而先期,时而后期,称为经行前后无定期,多属肝气郁滞、冲任失调的征象。
3。  经量:经量超过正常量(多伴行经时间延长),称为月经过多,多是热邪迫血妄行,或气虚不能摄血的反映;经量少于正常量(多伴行经时间缩短),称为月经过少,多属血虚化源不足,或寒凝血淤的反映;月经停止三个月以上者(妊娠除外),称为闭经,多是化源不足、气血亏耗,或血淤不通,或血寒凝滞的反映。
4。  色质:经色淡红质稀,多是血少不荣,属虚证;经色深红质稠,多是血热内炽,属实证;经色紫暗有块,多属血淤。
5。  疼痛:正常月经初潮微痛。若每次行经时小腹疼痛,或伴有腰痛,称为痛经。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者,多属气滞血淤;小腹冷痛者,多是寒凝;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者,多是气血亏虚;痛而喜按者,多属虚寒。
■  白带
正常妇女*内应有少量乳白色、无臭味的分泌物,起濡润*壁的作用。如果分泌过多,绵绵不断,谓之带下,又称白带。白带为湿浊之象,其产生机理为带脉失约所致,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询问白带应注意白带的色、量、质和气味等。
1。  颜色:无色透明,多是脾肾阳虚的虚寒证;白色为脾湿下注;黄色为湿热下注。
2。  带量:白带的量相对的多和少,一般能反映病情的轻重。如果带量过多,是湿邪太盛,或是正气太虚,如脾虚下陷、津液下脱等。
3。  质地:白带质清稀的,多属虚证;质稠浊的,多属热证。
4。  气味:白带有异常气味,腥臭的,多属寒证;臭秽难闻,多属湿热郁蒸所致。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望闻问切(8)
■  儿科
询问小儿病情比较困难,幼儿本人不能准确自述,所以主要依靠询问亲属。根据小儿的生理特征,询问小儿病情,除一般问诊内容外,还要特别注意询问出生前后(包括孕育期和产乳期情况),是否患过麻疹、水痘,有无高烧、惊厥史,曾做过哪些预防接种,是否与传染病患者接触过,采用什么喂养方法,走路、学语迟早,父母健康情况,有无遗传性疾病,兄弟姐妹有无特殊疾患等。关于发病原因,如有无受惊、着凉、伤食等,都须根据病情逐一详细询问。
五、切诊
脉诊的部位,现在用的是诊寸口(即腕部桡动脉搏动处)。寸口又分寸、关、尺三部,正对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两手寸关尺共为六部,分候脏腑之气,左手寸部候心,关部候肝,尺部候肾;右手寸部候肺,关部候脾胃,尺部候肾。这种分部以候脏腑的方法,临床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须结合病情灵活掌握,不能机械硬套。
脉诊时,应先让病人稍事休息,使气血比较平静。诊时,使病人手掌向上平放,手与心脏要在同一水平上,以使气血通畅。然后医生从外侧先用中指定关部,再用食指按寸部,无名指按尺部,如果病人身高臂长,三指的距离可以稍疏;如果病人身矮臂短,则三指可以稍微靠拢。按脉时,须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即轻按(浮取)、不轻不重地按(中取)、重按(沉取),以体察脉象。一般先三指同时用同样的指力按三个脉位,然后根据病情再分候寸、关、尺三部。如候寸部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候关部时微微提起食指和无名指,候尺部时微微提起食指和中指。诊脉主要辨别脉搏的浅深部位(浮沉)、次数快慢(迟速)、气势强弱(有力、无力)、形态特点(如粗细、软硬)和节律的变化,以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
正常脉象是:不浮不沉,中则可得,不快不慢(一息四至,即医生呼吸一次,脉跳四次,约每分钟六十至八十次),不大不小,不硬不软,从容和缓,均匀有力。但因年龄差异、体质胖瘦、生理特点以及气候冷暖变化不同,脉象也可有差异,如小儿脉多速,胖人脉稍沉,夏季脉稍洪,运动员脉多迟缓等,这都不属于病脉。当人在运动、饮食,以及受到精神刺激时,也常会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