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钢铁大亨-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展……
沈淮明白,虽说整个事件都是高天河在幕后主导了这一切,但高天河一直都很好的隐藏在幕后,叫人无法指责他的不是。
而谭启平也明确告诉他,不想让事态再复杂化,那么,一直给牵着鼻子走的吴海峰,就要承担这个事件的后遗症,很有可能会为此彻底的断送政治生命。
沈淮和衣躺到床上,鞋子也懒得脱,就翘在床边的玻璃几上,暗暗感慨:官场从来都不是一个讲究是非黑白的地方。
他也不清楚谭启平具体会怎么跟省里汇报,这不是他能控制的,但只要不把吴海峰一棍子打死,吴海峰就应该要承他的情。
不要说刚才离开六号楼时,吴海峰手按过来给出的明显暗示,就算为了留在东华更轻松一些,沈淮都不希望吴海峰受到太致命的打击,希望他还有能力跟高天河狗咬狗……
想到这里,沈淮又哑然失笑,都说人死鸟朝天,担心这些有的没的做什么,就仿佛下好注,等着揭盅就是。
沈淮伸手摸了摸裤兜,空空如也,想起香烟、皮夹什么的,都还落在车里,便起身下楼去拿……
沈淮离开后,谭启平拿起电话,如实向省里汇报陈铭德病发身亡的初步结论。
说是“如实”,但说辞极有考究,该省略的,则一概不提,只说东华市委市zhèngfu经过进一步的确认跟核实,确定陈铭德是冲凉时心脏受刺激病发、抢救不及时逝世,
谭启平心里也清楚省里不会希望事态复杂化,能干脆利落的处理陈铭德的身后事、不给省里留什么后遗症,才是最要紧的;陈铭德冲凉时因病猝逝,才是省里最希望听到的消息。
沈淮推断葛永秋、彭勇二人,有可能在高天河的授意下,为搅浑水做过手脚,谭启平也相信有这个可能。
说起来,高天河等人的行径,要比仅仅是在陈铭德的死因上含糊其辞的吴海峰,更下作、更恶劣。但这只是推断,没有证据支持。另外,要不想使事态复杂化,有些事就只能藏在心里不提。
谭启平与东华市地方没有什么纠葛,也不想在这么敏感的事情上捞什么好处,也不想牵涉太深,故而既没有偏向高天河的心思,也没有偏向吴海峰的心思,他首先是保证省里的意图能贯彻实施。
在陈铭德的死因上,吴海峰向省里汇报时含糊其辞,这个责任是他必然要背的,谭启平无法替他开脱什么。不过,其他事情,谭启平也就轻描淡写,甚至压根儿也不提吴海峰在事前将沈淮踢出去的细节,这么做,对吴海峰也很够意思了。
至于吴海峰能不能保住位子,还要看他自己如何去运作省里的关系了;至于省里会不会大力整顿东华的队伍,谭启平也不去多想。
向省里汇报过之后,谭启平又拨通燕京的号码。
在电话那头,宋乔生已经等了半夜。
宋乔生虽然年过五十,但精力充沛的他,并不因为熬到深夜不休息而有丝毫的倦意。
听到电话铃声,宋乔生比秘书更矫捷的拿起话筒:“嗯,老谭啊,我还没有休息,就等着你的电话呢……”
“宋部长,宋家真是能人辈出啊……”
谭启平爽朗的声音从电话传过来,叫宋乔生绷了半天的神经为之一松,附合着一笑,说道:“老谭,我守电话守了半夜,你倒是有心情开我的玩笑,事情处理得怎么样?”
如今宋乔生是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才五十岁,往前再进一步,到地方就是封疆大吏,留在中央也能执掌部委——谭启平与宋乔生虽说是世交,也有好些年没有见面,而自己的官职又低宋乔生一截,说话也会把握分寸,不会真的就以为彼此之间能平辈相交:
“眼下这件事算是搞清楚了,铭德同志很可惜,中午冲凉水澡诱发心脏病,又错过抢救的时机,我刚刚跟省里汇报过。省里的意思是由我留在东华,与东华的同志一起主持铭德同志的身后事,宋部长你还有什么指示的……”
“陈铭德是老爷子的秘书,品性我们都是清楚的,事情能这么处理就好,淮海省的事情,我能有什么好指示的?”宋乔生说话也有分寸,即使东华地方在陈铭德死后还给他身上泼脏水,这事叫他很气愤,也控制住不去插手淮海省的事,以免惹人厌恶,又说道,“沈淮没有给你添什么麻烦吧?”
他本不想提到沈淮,但沈淮是陈铭德的秘书,谭启平在东华应该是已经跟沈淮有过接触,才会第一句话就说“宋家能人辈出”。
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外人不知道沈淮是什么德性,宋乔生还是清楚的,心里想:那个只能惹是生非的混蛋,算什么能人啊?
谭启平说道:“老宋家的沈淮,真不简单啊,还是他及时站出来,破了这个局,叫事情这么快有了转机……”
谭启平对沈淮没有成见,沈淮在夜里的表现,滴水不漏的言语以及对时机的拿捏都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所以他感受真切,这番话是真心实意的评价,不觉得有什么夸张。
只不是谭启平的话通过电话传过来,宋乔生听了却是另一番感受:
宋乔生只当谭启平不清楚沈淮的水底,只当沈淮是宋家子弟,刻意在电话里说几句夸赞的话,以能讨这边的喜欢。
宋乔生笑了笑,说道:“这个小子,只求他在外面安分守己一些,不要惹祸就谢天谢地了;没给老谭你添麻烦就好……”说过就不愿意再多提沈淮,话题转到其他方面去了。
谭启平能听从宋乔生对沈淮的冷淡来,开始有些疑惑,转念又释然:沈淮毕竟只是宋乔生的侄子,而宋乔生本身又有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侄子再亲,怎么能比不上自家的儿子?
谭启平心想:也许宋家内部的关系要比表面上看去要复杂一些,大家族通常都有这种毛病……
第十七章 夫妻矛盾
谭启平放下电话,还在琢磨宋乔生语气里对沈淮这个亲侄子的冷淡。
抬头看向窗外,赶巧看到沈淮穿着外套离开一号楼,往湖边的停车场走去,也不知道他干什么去。
沈淮有意替吴海峰转圜,谭启平就猜测他还想留在东华,但同时又觉得有些奇怪……
谭启平这时候才想起还没有问起沈淮的年龄,但看他的样子,顶多也就二十四五岁,还年轻得很,心想他这样的身世,最好是在中央部委厮混几年。
就算有志于仕途,等到三十岁左右升到正处级,再去考虑到地方上独挡一面,才是他们这种豪门子弟的正确选择。
陈铭德去世后,沈淮虽说为人处事都很老道,但毕竟还年轻,资历浅,现在就孤零零的留在东华,对他日后的发展不能算是什么好事。
谭启平本来有心想跟沈淮往深里谈一谈,但转念想到刚才电话里宋乔生对沈淮的态度似乎有些冷淡,就又有些犹豫。
宋家老爷子今年也八十三了,宋家将来还是会以宋乔生为首。
沈淮要是不能讨宋乔生的喜欢,将来在宋家就很可能会给边缘化——谭启平不由的去想:要是自己太主动的去扶持一个给宋家边缘化的子弟,宋乔生会怎么看?
*
高天河在六号楼还给吴海峰拖住一段时间,还假惺惺的跟陈铭德的爱人说了一大通安慰的话,才得以离开,回到他专属的二号楼。
南园主楼后的这十几栋小洋房,就仿佛一座座“行宫”矗立在静谧的夜色里。
高天河回到房间,将窗户关严实,合上窗帘,气呼呼的解开勒得他快要喘不过气来的衣领子。
不一会儿敲门声响起,高天河沉着声音喝道:“进来!”
葛永秋小心翼翼的推门进来。
高天河克制着,待葛永秋将门掩实,才拍着桌子,喝问道:“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葛永秋拖着哭腔说道:“确实是沈淮那小畜生在胡说八道啊。我压根半句话都没有跟他说,就算是从市zhèngfu过来,也还是周裕跟他一起过来;再说,上午发生的事情,高市长你也知道,他一拳拳简跟打在我的脸上没区别啊,我……”
“借你几个胆子,我谅你了不敢,”高天河坐下来,背抵着圈椅,眯眼看着葛永秋,他也不认为葛永秋会出卖他,问道,“你想想看,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出了漏子?”
“我做事唯恐小心不够,”葛永秋倒是想到几个疑点,但他不会在高天河面前承认是自己做事疏乎——失去高天河的信任,是他所不能承受的,“也许吴书记赶沈淮离开时,彭勇迫不及待的就想将陈铭德的死往那事上引,叫沈淮从只言片语里听出些蹊跷来……只是,沈淮不像那么有脑子的人啊!”
葛永秋边说心里边想:彭勇啊,彭勇,你反正死定了,就不要怪我落井下石啊。
“也许是以前小看这个沈淮了,”高天河蹙着眉头,揣测的说道,“也或许是周裕说了什么多余的话。”
“要有什么多余的话,也只能是周裕跟他说的,”葛永秋顺着高天河的语气说道,“但周裕也没有可能知道详情啊……”
“周裕是未必能看得透,”高天河眉头锁紧,叫葛永秋瞒住一点实情,就有很多关键处叫他想不透,“就算周裕看透了,也会提醒姓吴的多,不会反过来摆姓吴的一道……”
“眼下怎么办才好?”葛永秋小心翼翼的问。
“未必就是坏事,”高天河蹙紧眉头说道,“整件事怎么处理,也扯不到我们头上来,毕竟是吴海峰对省里含糊其辞。即使叫吴海峰痛恨我们,也不关紧。关键还是要看省里怎么看待整件事……”
葛永秋细想了一下,说道:“对啊,省里要严肃处理这事,说不定真就会捋掉吴海峰市委书记的位子;只不过谭启平刚才的意思,似乎要向沈淮单独问说,就怕他们看出什么……”
“就算沈淮脑子灵活,看出些珠丝马迹,但他又有什么好跟谭启平汇报的?而且省里不会希望事态进一步复杂化的,你们也不要担心什么,只要嘴给我堵结实了,”高天河摇了摇头,示意葛永秋不要太担心,又说道,“吴海峰虽然叫你做检讨,但还不能直接把你捋下去。彭勇那边,你也先替我安抚下,我以后对他会有安排,这事不能再出什么漏子了。”
“那沈淮……”
“先不要理会,等事件过去再说。”高天河说完,就挥手让葛永秋出去,陷坐在沙发里闭目养神。
沈淮这么个人物,要是离开东华,也拿他没有办法;要是留在东华,暂时叫他坐几年冷板凳再说。毕竟还有些东西看不透,莽撞行事不是他的风格,这次要不是看到陈铭德急着对市钢厂下手,他也不会行险做这番手脚……
沈淮从车里拿了烟,走到湖边的水台上点了一根烟。
沈淮发现他站在这里,还是能给小楼里的人看到;他不喜欢站在能给别人观察到的明处,往东边水杉林里走了几步,蹲在湖边的阴影里,一边抽烟,一边看着树木沉在湖水里的暗影。
翠湖对面,就是东华的市中心。
除了电视塔给一串灯光勾勒出来,其他地方已大多陷入沉寂的黑夜之中,看不出半点繁华的气息。
不要说之前沈淮留在记忆片段里关于海外繁华都市的印象,就是他这些年全国各地也跑了不少地方,叫他对东华市的发展滞后极有感触。
说起来东华市也临江靠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
三区六县有七百万人口,人力资源充足,教育资源也充足。
在八十年代中前期,东华的工业底子在全省还能排前三,还有几家从事钢铁冶炼、船舶、机械制造的支柱企业。
不过,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几家支柱国营企业快速衰落,而民营经济又没有活跃起来,东华的经济就相继给其他地市甩在后面。
市钢厂就是一个典型,效益好的时候,一年盈利超过三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