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26之崛起-第1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哲武今天可是太高兴了,原本只是想安慰一下孙思华、孙思荣两兄弟的家人,没想到又捡到了两个宝贝。而且还是他最需要的那一类。
宋哲武拉着李明华坐下,满脸笑意地说:“明华既然答应到我们第四路军做事,我就任命你为我们第四路军即将成立的‘第四路军研究院的电子研究院上校院长。”
李明华看着宋哲武像个孩子得到了心爱的物品一样,高兴得不得了,也笑着说:“总指挥,我还有一个问题。”
一听李明华还有问题,满脸笑容的宋哲武,吓了一跳,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心里苦笑着说:“怎么还有问题?总不至于要我再告诉他我宋哲武是个穿越人士吧?”
宋哲武的神态众人都看在眼里,也都明白宋哲武是真心相邀李明华和王学智。孙父有些过意不去,对李明华说:“李先生,宋总指挥是诚心相邀你和王先生,你就不要再难为宋总指挥了。”
李明华笑着说:“伯父,我这个问题可不是要难为总指挥,我这是要总指挥接着给我解惑呢。”
李明华转头问宋哲武:“总指挥,你说你会有一块归你管理的地盘,我想蒋委员长是一定会给你一个省,可是一个省的财力物力必定有限,以一省之力如何能和曰本举国之力抗衡?”
宋哲武看着大家说:“明华这个问题可是提到点子上了,曰本人一旦扩大侵略战争,那就是国战,全国都会进行抗战,绝不会只有我们一个省、一个第四路军进行抗战。这是其一;其二、我们就算是一个省,不仅是土地面积还是人口,都会比很多西欧国家要大、要多。不要说疆省、藏省、内蒙这些大省,就是任何一个省份的面积也不比曰本本土小多少,只要我们抓住时机,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加紧训练部队,抵抗住曰本的进攻并不是不可能的,只是这个发展需要许多时间。”
说到这里,宋哲武的表情不由得变得沉重起来,现在离“九、一八事变”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就是到全面抗战时也仅仅只有八年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建起一个足以和曰本相抗衡的工业基础和强大的军队是绝对不够的,他是变不出足够多的飞机和大炮的,记得前世看过一本网络小说,好像是叫《刺刀》。他认为那本小说在对曰作战方面就是非常的一厢情愿,也非常的不符合逻辑。如果给他二十年的时间还差不多。如果有二十年的时间发展,他倒是有可能把曰本人挡在国门之外,就是有十年时间,他也有信心把曰本人挡在华北。
一直没有说话的李文田忽然问宋哲武:“总指挥,你认为我们需要多久才可以准备好?”
宋哲武苦笑着说:“这个时间自然是越长越好,如果有二十年的时间就好了,只是曰本人是不会给我们那么长的时间的,我估计我们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差不多。”
宋哲武不想给大家泄气,又用坚定地语气说:“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努力,多做事、做实事也许用不了十年我们就可以做到这些。”
“好!”李明华大声说:“总指挥说得好!多做事、做实事,总指挥这话说的太好了,就冲总指挥这一句话,我李明华就跟定你了。等总指挥一旦有了地盘,我就在把我的同学们都找来,我们大家齐心努力,一定会成功的。思华,你去给我拿纸笔,我这就给南京教育部写信辞职。我也不回南京了,明天就去涞源。”
然后又对王学智说:“学智,我是决定跟着宋总指挥走了,你呢?”
王学智看着宋哲武那诚挚、期待的目光说:“宋总指挥一心为国,学智深感敬佩!只是冶炼不同于明华兄的电磁学研究和生产,冶炼是大工业,如果我现在去涞源,在那里就基本上没事可做,倒不如我现在先回汉阳铁厂,在那里加紧学习研究,把冶炼的各项工艺流程都吃透搞熟。另外,我再多联络一些人,只要宋总指挥一开始建设大型冶炼厂,我立刻就可以带着一些技术人员和熟练技工参加建设。”
接着又开着玩笑说:“只是那时候,总指挥给我的官职可不能比明华兄小啊?”
“好好!”宋哲武连声说好,他现在是求贤若渴,有些心急了。李明华现在要是到涞源,马上就可以开展研究,一旦开始建立工厂,马上就可以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变成产品。这一段时间李明华不仅可以开始他的研究,还可以带一批学生。可是王学智就不同了,涞源不仅没有高炉,就是一座小的炼铁炉也没有,王学智这个时候去涞源的确无事可做,还不如按王学智所说的那样,先把汉阳铁厂当做一个实习的机会,到时拉走那些工程技术人员。反正抗战时包括汉阳铁厂在内的这些工厂都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就是把人员都挖空了也无所谓,就让英国人自己去烦心吧。
宋哲武高兴地说:“学智这个办法很好,这样一来我们可是节省下来一大笔人员的培训费用。我可以向你保证,冶炼厂两年内就会开工建设,到时候学智老弟你可要把人给我带来。”
见王学智点头,宋哲武又对孙家兄弟和李明华、王学智说:“我们的发展经济、强军建军的计划需要很多你们这样的人才,你们的同学最好在能找来一些,人才越多越好。”
李明华想了一下说:“现在就有一个人,他叫郑大章,他就学于巴黎大学理学院,并选择化学作为主攻方向。郑大章现在是从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我和他是就是朋友,我可以给他写信,要他回来。”
李明华、王学智、孙家兄弟俩你一个我一个一时推荐了不少人才,这让宋哲武喜得合不拢嘴……

第一百五十九章 第四路军的软肋

从孙家出来,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这场酒宴宾主都喝得十分畅快。
最高兴的不仅有宋哲武,还有孙父。两个儿子都被宋哲武拉到军中,孙父从心里可是非常的不愿意,甚至托人找到了南京兵工署的副署长,送上了5根金条,还是想把孙思华调回南京。可是没想到,一向爱财如命的这个副署长,竟然原封不动地把那5根金条又送了回来,告诉他,这件事他根本做不了主。原因是,孙思华调到第四路军是何应钦亲自打电话给他们的署长杨维曾下的命令。
虽然两个儿子一到第四路军,立刻就被封为校级军官,每月几百白花花的大洋,可是比在南京要高得多,虽然孙家并不差这点钱,可是这让孙父也是很高兴。只是两个儿子都在第四路军这个地方,却是让孙父有些担心,一旦宋哲武失势,他的这两个儿子也必定都会受到影响,这可不符合孙父一向为人处世的原则,狡兔三窟是最好的,最少也要二窟啊!可是他这个胳膊可是拧不过何应钦这个大腿,更何况宋哲武还救了他儿子的命,只好违心地接受。
无奈的孙父,只好退而求其次,这次宴请宋哲武,就是希望宋哲武能够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多加看顾,以后有机会在把俩个儿子想办法调出来。在孙父看来,在政斧里当官,可是要好过在一个地方军阀手下做事。
可是经过这次宴请宋哲武,孙父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以他几十年的商海经历练就的精明,他明显感觉到宋哲武绝非一般的军阀可比。
在孙父的眼中宋哲武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军阀,他可以说服李明华和王学智,却说服不了他。如果没有他宋哲武的命令,孙父不相信会有人能指挥得动第四路军,就是蒋介石亲自来都未必可以。第四路军可以不服从国民政斧领袖的命令,却必须服从宋哲武的命令,这不是军阀是什么?
可是这个军阀又绝不是一般的普通军阀,这个人竟然同南京政斧关系很好!就说这次宋哲武能请得动何应钦,就很说明问题。何应钦可是中央军里的二号人物,在当年蒋介石下野时担任过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领导过黄埔系。这样的人竟然会亲自替一个军阀向南京兵工署要人!而且,在当前裁军的大背景里,第四路军大肆扩充部队,竟然还能得到蒋介石的认可!
宋哲武说他会有一个属于他的地盘,在孙父看来一定会是一个省,这要是没有蒋介石的承诺,宋哲武也是不会说的,这样年纪的人就能当上一省的主席,那可是不得了,两个儿子跟着他做事也许要比在南京兵工署要强上很多。
最让孙父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宋哲武竟然对有学问的人求贤若渴,这从他努力招募自己的两个儿子,以及苦口婆心、耐心劝说诱导,招揽李明华和王学智就可以看得出。如果说自己的两个儿子到宋哲武那里去,还都是多少有些意外的话,那么对李明华和王学智的强烈渴望之情可就不是宋哲武的随意行为了。一个军阀这么四处招揽人才要做什么?只能说明宋哲武所图非小。孙父甚至一度对两个儿子的前途有些担心,害怕受到宋哲武的连累。可从宋哲武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又不像一个心怀异志的人,至少现在还看不出他有同中央对抗的意味。应该是真如他所说准备抗战,这样就会是走合法道路,那样的话两个儿子跟着宋哲武就是一件大好事!所以这一场酒宴,孙父喝得十分痛快,也十分高兴。
看着早已急不可耐、正在商量着各自的研究和准备方向的李明华、王学智和孙家兄弟四人,孙父只是笑着让人给他们准备茶点,不要打扰他们。
宋哲武更是高兴得很,一顿酒宴就招来了两个他最急需的人才。宋哲武一高兴,酒喝得就多了些,孙家父子都有些酒量,酒宴上连连敬酒,兴奋的宋哲武是每敬必干。等到他和李文田离开孙家时,酒量极大的宋哲武已经有些醉意了。
两人这次来赴宴都穿的是便装,只有叶青带着几个卫士或前或后地跟着,宋哲武也不骑马,拉着李文田散起步来。
李文田通过这次酒宴,对宋哲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上次在武胜关两人交谈后,李文田虽然决定跟随宋哲武,可是心里却并不认为就凭宋哲武一己之力,就能抗击住曰本人,只是抱着一种军人的使命感和慨然赴死的气概,很有些悲壮的意味。可是这次李文田可是真正的相信了,宋哲武不仅在军事上有充分准备,就是在经济、科技上也有他自己的计划。在李文田看来,现在全国大概也只有宋哲武一个人是最清醒,也最实实在在做着抵抗侵略的准备。
李文田虽然也是三十多岁的年纪了,可也被宋哲武方才的一番话说得热血沸腾,他现在也是急着要为第四路军的发展出力。
有些微醉的宋哲武没有注意到李文田的心态变化,两人一边散着步,一边闲聊着,不知不觉来到了新兵训练场。
这个新兵训练场原来是北洋时期就有的一座军队的兵营,只是围墙早已没有了,由于郑州这里经常有驻军,所以在这个兵营附近慢慢的形成了一个集市,甚至还建起了酒楼茶楼。这次第四路军驻扎在郑州,不仅军纪好,待人和善,而且不论官兵,个个都是有钱的主,于是这里很快就聚集了大批商贩。
新兵训练场只是在四周有士兵在站岗,禁止人员进入,并不禁止人们远远地观看,甚至一些半大孩子们,几乎就在训练场站岗的哨兵的身前十几米的地方,看着训练场里正在训练的士兵们,兴高采烈地又蹦又跳,不时发出阵阵欢笑声。孩子们的笑声和集市里商贩们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让这里热闹非常。
宋哲武有些口渴,对李文田说:“我们就上茶楼喝些茶,顺便也看看这些新兵们训练的如何?”
没等李文田回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