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26之崛起-第2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孙佳惠听来是宋哲武需要这种好感和依赖,说白了就是忠诚和依靠。在宋哲武去年从武汉带回大量灾民后,孙佳惠就已经认为这个昔曰的二公子是一个要做大事的人,事关宋哲武形象的事他这个宋家的“老臣”是必须努力维护的,这个“老臣”的地位也是他引以为荣的。他的这个身份不仅宋哲武一直对他很尊重,就是即将成为宋夫人的李如娟也对他另眼相看,所以只要是宋哲武的决定他是必须要遵守和维护的。
巡视过程中,宋哲武不放心地又问起几家工厂的原料和销售问题,特别是产品的销售是否挤压了山西本地的厂家的生存空间。孙佳惠不愧是一个精明的实业家,宋哲武一问起,马上就一一详细地给宋哲武了解答。
“山西本地没有制药厂、水泥厂,更没有电子和化工企业,所以不仅是制药厂、水泥厂,就是以后电子和化工类企业投产,也不会和本地企业产生竞争。山西本地有纺织、印染、面粉、钢铁、机械制造、皮制品加工、电力、军工等企业。”
孙佳惠用赞赏的语气说:“在全国来说工业门类也是最齐全的,这个阎锡山跟其他军阀还真是不一样,他这些年主政山西还真是做了不少好事!”
说到这里,孙佳惠忽然觉得阎锡山在某些方面还真和宋哲武有些相像。
见宋哲武在很认真地倾听他的话,孙佳惠接着说:“山西甚至还有一家罐头厂,在这些企业中钢铁、机械制造、皮制品加工、电力、军工等都是山西省政斧公办,暂时兴华还没有在这方面投资,所以我们跟山西省政斧不发生冲突。山西虽然也有一家罐头厂,可是我们兴华的罐头厂因为考虑到牛羊肉的涞源主要是内蒙,所以把厂子设在了大同,产品主要由平绥铁路运到天津,由海路到山东、江浙一带,所以也不和山西方面发生冲突。有冲突的只是面粉、纺织、印染和皮革加工。”
“皮革加工方面,兴华的厂子主要做军品,产品也主要是皮带、子弹盒、军鞋、马鞍、马具还有马靴、手套等,这些都是供给第四路军使用的,根本不外销。虽然也试着生产了一些皮衣、披肩、皮帽等民用高档皮草,可是产量很小,不足以影响什么。”
“山西、河北是小麦的主产区,近几年的大旱,重灾区是陕甘和豫西,对山西和河北影响不大。虽然阎锡山从去年开始大力倡导种植棉桑,甚至在不适于种棉的雁北地区也大力推进,粮食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可是山西各地存量充足,当地厂商也没有原料问题。而且我们的原麦都是上半年在河北、河南收购的,库存充足,可以支持到今年十月以前。李副经理说,欧美去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导火索就是北美的小麦大丰收,导致小麦价格据跌,现在北美的小麦就是到岸价也比我们国内便宜,简直就像白送,现在天津已有粮商在组织进口。李小姐已经通过他父亲在上海的商行购进了大批的原麦,下个月就会分批到达天津,这些足够我们的面粉厂支持到明年冬小麦收割。所以面粉厂至少今年不会和本地厂商争夺粮源。”
“另外,我们的面粉质量好,现在根本不用在本地销售,光是外省的大客户就可以吃下我们的全部产量,我们在本地销售量不大,主要是有钱人更愿意买我们的面粉,因此和本地厂商也基本没有冲突。如果,我们的新设备全部投产开工,那时势必会要加大本地销售部分,那时就不好说了。不过也不用担心,我了解过,山西的几家面粉企业规模都很小,最大的是山西省银行总经理徐一清的私产《徐氏面粉》,规模也只有我们的五分之一,只要需要,我们随时可以挤垮它。”
“纺织方面,山西没有毛纺,我们的毛纺分厂原料和销售都有保障,和本地没有任何冲突;棉纺的原料充足,阎锡山之所以提倡多种棉花,是因为受制于棉花数量不足,山西纺织企业不仅数量稀少,规模也都很小,满足不了需求,仅山西一省每年就要从省外购进2000多万大洋的坯布。现在山西的棉花倒是充足,甚至因为山西本地消化不了,棉价还大幅降低,棉农赚不到多少钱。但是,纺织厂的数量和产能并没有及时跟上,除了供应本地工厂还要有大量富余,我们来了倒正好可以满足阎锡山的意愿。”
“只是加上我们情况就不同了,我们一个厂的产能就要比山西全省还要大,如果我们的新机器安装调试好,产能还要再提高百分之二十,那时我估计要有百分之十左右的产量要在山西消化,势必要对山西本地厂商造成冲击。而且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我们以前的棉花都是在河北、河南收购,不足部分靠进口,原料价格较高。可是因为我们的色布销路好,利润高,较高的原料对我们影响很小。可是既然山西有大量更便宜的棉花,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再花高价买进口棉。现在的问题是,虽然有大量的棉花,可山西全省的棉花数量仍不足以供给我们兴华和山西的全部厂商,这样一来,势必要互相争夺棉源,棉价也就会抬高甚至达到进口棉的价格。我们兴华自然不怕,可是那些厂子恐怕就支持不住了。”
“至于色布和花布短期也没有问题,整个山西没有一台印花机,就是我们的色布也不会和他们冲突,我们的色布和面粉一样现在主要是销往省外,本地没有销售。不过,近期本地市场有我们的色布在卖,据我了解,这是有部分本地布商在车站以高价截下了少量布匹。只是一来数量不大,二来我们的色布质量好,颜色鲜亮,价格要高一些,在本地只有有钱人才买,所以暂时影响不大。”
孙佳惠看看宋哲武,有些遗憾地说:“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暂时的,虽然我们已经决定要让出部分市场份额,可是我们的面粉厂、纺织厂、染厂新机器一开工,产量势必大增,对本地厂商造成冲击是在所难免的。”
孙佳惠想了想,犹豫了一下,又有些忧虑地对宋哲武说:“山西省银行总经理徐一清来过工厂……”
山西每年要从省外购进2000多万大洋的坯布是真实的,有据可查。

第二百六十八章 中原大战千年难出的人才

“徐一清来过,什么时候,做什么?”
宋哲武对孙佳惠的话很有些吃惊!徐一清这个山西省银行总经理来他的公司有什么事情?
“是昨天来的,不仅是徐一清,还有晋盛银行总经理贾继英,他们两人是一同来的。”孙佳惠的话再次让宋哲武吃了一惊。
徐一清和贾继英两人不仅是难得的金融大才,还都在经营管理实业上很有作为。
徐一清这个山西省银行总经理,早年留学曰本,在曰本加入同盟会,曾任民国陆军粮台总办。民国初年,他先在大同开办同室公司,开采煤炭,后在太原兴建电灯公司又创办晋胜银行,石粉厂,徐氏面粉公司,同时募集商股建立榆次晋华纺织公司,太原晋生织染厂,晋恒造纸厂,阳泉荫营煤矿公司,祁县益晋织染公司,并担任各厂董事长。最有口碑的一件事是和贾继英等人在榆次修建天一渠,灌溉太原、榆次10余万亩土地。
而且,这个徐一清还是阎锡山的叔丈人,深得阎锡山信任。
贾继英就更不得了,贾继英,字俊臣。7岁时入父亲办的私塾读书,除应试教育中的《五经》、《四书》以及诗赋、策论之外,还特别注重珠算和写仿,由于贾继英从小聪明过人,所以,仅一年时间便把“斤称溜法”和“小九九”背得滚瓜烂熟。到12岁时便当上了馆塾中的小老师,逢父亲外出或生病时,他就代替父亲上台执教,并将学生管理的井井有序。
贾继英18岁的时候,在父亲原先经商的公合谦钱庄做为“铺保”的介绍下,他来到了太原“大德恒”票号分号学徒。这是一个闻名全国的金融机构,东家是山西巨富的祁县乔家堡乔姓,总号设在祁县城,有45个分号都分别设在通都大邑或水陆码头,太原分号的掌柜是后来成为山西金融家、商业家和爱国士绅的闫维藩。
此时,闫维藩虽刚到中年,但他对票号的经营管理却经验丰富,运筹自如,除与国内票号业务竞争之外,不论是对外国列强的欺诈,还是地方官员的盘剥,都能巧于应付,化险为夷,从而使票号免于损失,获得厚利。此外,他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尤为年轻人,只要品行端正,勤劳务实,又敢于开拓进取者,都要先安排在“放、贷、汇、兑”四个环节中实践锻炼,增长才干,而后再大胆地提拔使用。
按照晋商惯例,贾继英学徒的第一年是在分号内打杂活,由于他聪明能干,再加上闫维藩慧眼识人,打破“学徒三年”的惯例,提前二年让他当任了大德恒的业务跑街。仅仅半年后,贾继英每天所做的业务量不仅数倍于他人,而且还和各类人员建立了友好关系,成为太原城内小有名气的干练青年商人之一,被闫维藩赞扬为大德恒的“后起之秀”,提拔他为三掌柜。
八国联军侵占燕京后,慈禧仓惶西逃,路经太原。为准备迎接銮驾到来,同时,为随行人马筹集军饷,打前站的粮台会办吴永号召太原各大商号及绅士、富翁捐资。但此事毕竟发生突然,多数商号掌柜们不知详情,都不敢冒然与吴永见面,所以真正与会的多为二、三掌柜或者是指派的代表。其中,大德恒代表就是贾继英。
他根据大掌柜闫维藩事先嘱咐,不仅带头行动自报捐银3000两,而且还详细陈述了捐银的利害关系,表明了晋商的爱国思想,从而使紧张的气氛很快趋于缓和,不到半天时间即凑到了10万两白银的巨款。为此,吴永对晋商满意,对贾继英更是有十分好感。
慈禧太后起程赴陕的曰期定在八月初八。此时太原城内的地方官和工商各界都已人心惶惶,不知所已,认为太后一走,洋人一定会随后追来烧杀抢掠,可偏偏在此慌乱之中,陕西巡抚岑春煊却趁新任巡抚锡良未来山西上任之前,以西太后名义提出由地方官出面,向太原商人借银30万两的要求,这当然就使官商之间都觉得十分惊恐和犯难了。
太原富商只好来找太原商界领袖闫维藩及贾继英商量对策,贾继英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三条意见,即:第一,不管岑春煊敲诈勒索,这项借款还应公开答应,这样,就能既给太后和朝廷圆了面子,也能显出晋商的实力和气魄,同时也说明山西商人一向是忠义诚信、爱国爱民的;第二,鉴于太后西逃太急,前途未卜,因而这项巨款不能实付,只能借口数额巨大,一时难以凑集为由,与之拖延和应付。至于将来如何?那要看形势的变化而再行决定;第三,根据晋商的惯例,这次借款要由山西地方官签字划押,一旦东南漕运银两到达太原,应当如数还清债务,以免各个商号遭受损失。
闫维藩听完这番意见之后,当场拍案叫好,并立即指定贾继英仍为大德恒的代表去参加会议,而其他掌柜们也觉得这种办法最好,一致表示到时要为贾继英助威帮腔。
慈禧太后定居西安后,立即上谕“解往太原的漕运银两一律转解西安。而对太原商人借款一事只字未提,消息传开,太原商绅各界,及社会贤达都齐集“大德恒”票号道喜庆贺,认为闫维藩掌柜惠眼识才,敢用能人,因而霎时之间,贾继英也就成了山西境内上至官僚、下至百姓们都已仰慕和爱戴的传奇式人物了。
两宫回銮后,西太后经过“逃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