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第一军阀-第3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家能够相比的。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思维是不一样的,东方文明以中国为中心,认为物力有时而穷,人要节制,不要过度的对大自然进行索求。因此战争发生时,东方文明是靠有限的物质条件。靠人力克服困难,从而将有限的物质条件发挥出最强的战斗力。

西方的物质文明则不同,当他们冲破了天主教的约束。从此不受约束,则开始疯狂的向大自然索求。战争爆发时,西方人的思维不是想着如何靠人力去克服困难,而是想着如何造出更好的机器,从而不受这些困难的制约。

随着中华民国的崛起,中国在技术上已经不比欧美国家落后了,这也就意味着中华民国不仅拥有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同样也继承了东方文明所具备的思维特质,从而在战争中不仅能够用上先进的物质条件,还能靠人力去克服一些困难。这是欧美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不论内部如何争论,建造新军舰是罗斯柴尔德财团的意思,这是无法改变的,因此英国皇家海军还是提出了新的战列舰制造计划。

他们将计划建造的战列舰命名为‘纳尔逊级战列舰’。纳尔逊是英国传奇海军将领。他的出现使英国海军奠定了霸主地位。

从这个命名就能看出,英国人已经意识到了世界霸权已经不在他们手上,中国的崛起已使英国只能勉强的算是欧美霸主,就连这个欧美霸主都有点虚。因此他们将希望寄托在,英国能够再出现一个纳尔逊,从而再次奠定英国的霸主地位。

因为没有海军条约的限制,因此与历史不同的是,纳尔逊级战列舰的吨位直接被定为4万吨。

“中国人的华东级战列舰是3。5万吨。我们就比他们造得更大!”这就是英国人的思维,通过把船造得更大。从而形成物质上的优势。

而且一造就是6艘,但是相比华东级战列舰的8艘来说,还少了2艘,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的战列舰,显然已经落后了。那些落后的战列舰,相当于是没什么用了,这也是中华民国的海军崛起后,英国皇家海军最大的损失。

华东级战列舰的出现,意味着英国皇家海军以前的战列舰都不用能用了,就算是拉到战场上,也会被轻松击沉。这就使那些花钱造出来的战列舰,缩短了服役寿命,增加了英国皇家海军的支出。

还差的那2艘,则由美国承担。

而美国此时已经下水了第一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由于华东级战列舰藏拙了数据,导致美国和英国都还认为科罗拉多级战列舰是与华东级战列舰同级的玩意,因此使美国海军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历史上只建造了两艘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美国政府却是计划造8艘。按照罗斯柴尔德财团的意思,美国只需要造2艘就行了,但是美国财团却让美国政府造出了8艘。

美国显然也是被中华民国第二次武力干涉红色俄国给吓到了,这场战争中,中华民国表现出了无比强大的陆地作战能力。

如果美国与中国是接壤的,那么美国绝对打不过中华民国。所以美国必须坚守住太平洋和大西洋,使双方即使爆发战争,也只限于海军的作战,从而使美国本土处于安全状态,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美国海军建造出了6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

与此同时,法国也计划建造2艘同等级的先进主力战列舰,从而形成16艘顶级战列舰的优势。

显然此时的英国,已经没有了昔日德国造一艘,他就造两艘的财力,只能以美国和法国为盟友,对中华民国形成两倍主力战列舰的海军力量优势。

英法美三个欧美国家的海军计划,自然是瞒不过中华民情局的。

中华民情局自欧洲战争结束后,迅速将情报网构筑到了欧洲。情报这个东西,靠的就是财力。

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用兵莫问于间,而对间谍,孙子兵法中提出要给与重利。说白了,就是要钱。

有钱能使鬼推磨,罗斯柴尔德财团的情报系统,也正是用钱堆出来的,从而攫取更多的钱,从而攫取了欧洲60%的财富。

中华民国财力已是越来越充足,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华民国能够拨给军情局的费用年年上涨。

特别是中华民国在扫平周边之后,主要的军情收集已经转移到了欧美地区,因此费用也大为增长。

中华民情局用钱,顺利的从英国、法国、美国海军内部的线人获得了他们的战列舰建造计划。

当情报传回中国的时候,江渝知道中华民国的计划成功了,尽管只让欧美建造了16艘战列舰,但是已是中华民国的两倍。

而中华民国的经济总量,却是欧美国家的两倍。就好似中华民国有10块钱,只拿出1块钱发展海军,而欧美有5块钱,却拿出了2块钱发展海军。

第093章:第三次产业革命

当然,十分之一与五分之二的比喻太大了一些,中华民国与欧美在海军发展的财政支出比例并没有那么高。

“欧美国家,这是不自量力,还是自寻死路呀!”谢葆璋在会议上到了这个情报后不由轻松的笑了起来。

欧美国家的经济总量,只有中华民国自身的二分之一,如果再加上中华民国那些附属国的经济,那就比欧美国家更多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华民国就算是造出比欧美国家多出两倍吨位的海军都有足够的底气。

欧美国家竟然造出了比中华民国还要多出一倍的战列舰,这不是不自量力是什么?而战列舰已经是落后的玩意了,中华民国都不打算发展太过,而是开始暗中大力研发航母技术,而欧美国家现在把精力放在战列舰上,那么航母的研究与制造必然会缺乏资金,这不是自寻死路是什么?

当然,如果财团支持,资金不是问题。

但是欧美真要发展航母技术中华民国也不怕,毕竟中华民国经济总量优势摆在那里,工业规模优势摆在那里,欧美国家力量又比较分散,如何能够与中华民国抗衡。

“不过看样子,罗斯柴尔德财团和美国财团还有挑逗的余地,说不定我们只要再搞个战列舰制造计划,说不定他们还会跟进。”军情局局长孙振东对情报分析之后估计道。

“现在多造战列舰也就是浪费钱。”江渝却是不想再造战列舰,“我们现在就算造出更多战列舰。实际上也没什么用。因为战争的主动权在我们手上而不是在欧美国家手上。我们真正要发动全面战争的时候,现在造出来的战列舰早就落后了。所以我们也不需要再造战列舰,倒是可以虚晃一枪。”

“虚晃一枪?”谢葆璋困惑的问道:“我们假装要制造一批战列舰吗?”

“不仅是如此。我们还要故意营造出中华民国要建造出一支数量无比庞大的海军,从而灭掉欧美的趋势,从而让欧美把大量的劳动力消耗在军事建设上。从而使我们中华民国将精力放在内部建设和技术研发上面。当真正爆发全面战争的时候,欧美国家建设起来的军事设施和海军船只,都将成为一堆落后而无用的玩意。”江渝说出了想法,然后对孙振东问道:“军情局有没有能力将这个计划故意泄漏出去?”

“如果要故意泄露出计划是没问题的,军情局已经收买了十几个欧美间谍。同时扯出了一堆欧美间谍,这些间谍都还未拔出,就是为了留着给敌人泄漏虚假情报。但是。如果我们太容易就把这个所谓的绝密计划泄漏出去,恐怕会让欧美国家感觉可信度不高。因此我们在泄漏计划的时候需要严密策划一番,并且最重要的是要有相应的动作进行配合。”孙振东回答道。

“这个计划非常好,如果真的能让欧美上当。那么起码能消耗掉他们不少的劳动力资源。”谢葆璋十分认同的说道。对于如今的中国海军来说,战列舰已经不是主要的追求了,中国海军追求的是更高级的航母、潜艇等装备,也就是说海军下一步的动作,一是抓紧训练海军,以提高兵员素质,二就是将财力倾斜到技术研发方面。

“好,那就这么办。”江渝点头道。这个欺骗计划便确定实施,最高统帅部海军统帅中心与军情局接着开始完善这个计划的实施细节。

……

1922年。中华民国的电子计算机研究中心内,用晶体管和硅片等原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

中华民国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直接跨越到了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高度,不过突破的只是核心技术,边缘技术还处于大幅度的空白阶段。

但是核心技术的突破才是主要的。

电子计算机工程显然是一个大工程,这个电子计算机研究中心位于甘肃酒泉,参与这个工程的人员达到了八万人。

从编程到半导体材料制造,等等配套的人员、技术都纷纷出现。

但是真正知道在研究什么的人,却只有接触到了电子计算机的那少部分人,其他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在研究什么,他们只是按照任务要求,完成局部的准备、研发。

这个电子计算机对于中华民国来说有重大的意义,因为电子计算机对于人类生产力的提升有巨大意义的。

任何科研活动,普遍都离不开计算,甚至是海量的计算。如果靠人力来计算,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算错。

就如研究核裂变技术,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

如果中华民国能够研究出运行速度更快的计算机,那么相当于在进行某项技术研究时,要算一个月的计算量,几分中内就可以算完,从而使科研速度大大的提升,科研成本极大的缩减,从而带动其他领域的技术飞速发展。

而且计算机还可以用于军事计算,从而使参谋部能够快速的得到各种数据,以提高指挥效率,并提高反应速度。而时间,往往是胜利的基础。

江渝甚至是亲自主持电子计算机的研发,由于他的精确指挥,各配套单位对各自任务的攻关几乎没有走什么弯路,攻关速度极为惊人。

此前,中华民国已经将晶体管计算机研发了出来。目前已经制造出了十几台成熟的晶体管计算机,运算速度在加减法方面,一秒可以完成5000次计算,平方、立方等计算方面,一秒可以完成50次。

这十几台电子计算机成为了中华民国的绝密,但是不进行应用。就相当于是无效,因此江渝将这些计算机分配给全国各区域的研究基地,在这些研究基地内成立绝密的计算中心。

各研究中心、研究所需要计算什么复杂的东西。就可以送到计算中心去,而这些研究中心和研究所根本就不知道计算中心内有电子计算机。他们只是发现,这个计算中心的计算速度极快,让他们得到了一个又一个极为兴奋的数据。

以往他们要得出这些数字,都得花费极多的时间,往往计算一个数据,需要动用几十人、上百人。一些大型的研究工程,动用的计算人员甚至超过了上千人。此前每一个研究基地,起码有几千名数学专业的人员。在不断的从事着计算再计算的任务。

如今的计算中心,却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出他们想要的数据,他们却并不怎么惊讶,因为之前这些数据都是交由江渝计算的。江渝脑海中能够连接后世的网络。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快速的计算,因此他们早就习惯成自然了。

这十几台电子管计算机的应用,使中华民国的科研速度快速提升,成本也降低了不少,但是江渝却是有点看不上这些电子管计算机,这些电子管计算机实在太笨重了,就算是发展到了极致,还是很笨重。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