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悠悠南北朝:纵横十六国-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卫辰的势力被北魏消灭后,刘勃勃在河套地区几经辗转,逃出了拓跋氏的势力圈,投奔姚兴的部下高平公没弈于。刘勃勃这个人的长相,用《晋书》里的话说是“性辩慧,美风仪”,用现代流行语讲就是帅哥一个。没弈于很赏识他,不但把他收留下来做部将,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姚兴见到刘勃勃的第一反应,就认准了他是济世之才,立刻拜他做骁骑将军,还常常让他参与军国大事的讨论,对他宠爱有加。姚兴的弟弟姚邕看出些问题,对姚兴说:“刘勃勃这个人天性不仁,不能过于亲近。可是陛下对他的宠爱太过,实在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姚兴摇摇头说:“勃勃这样的济世之才,我正要与他共同平定天下,有什么不对的么?”

姚兴预备把刘勃勃升做安远将军,让他协助没弈于镇守边境地区的高平(今宁夏固原一带),并统领刘卫辰的旧部,待机伐魏。姚邕再三劝谏,认为绝不能这样做。

姚兴问他:“你怎么就知道勃勃的性情和为人?”

姚邕答道:“勃勃对上级傲慢无礼,对部下凶狠残忍,而且贪婪残暴,举止轻浮。对这样的人要是如此宠爱下去,早晚要成为边境的祸患。”

姚兴听了这话,才有些犹豫,取消了对勃勃的任命。然而不久,姚兴还是把姚邕的劝谏彻底忘记,他任命刘勃勃为安北将军,交给他二万多鲜卑和杂胡部众,镇守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北)。

所以当姚兴在后秦弘始九年(公元407年)与北魏正式交换战俘,达成友好协议时,刘勃勃已拥有足够的力量叛秦自立。恰好又在这时,北方新兴的柔然国可汗向姚兴献马,途经朔方,刘勃勃就把这批战马全部留为己有,扩充军备。他对自己的老岳丈也绝不手软,召集三万多人的部众袭杀了没弈于,兼并了他的士卒,顿时壮大了自己的队伍。

刘勃勃认为匈奴是夏后氏(也就是夏朝君主)的后裔,就在这一年六月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改元龙升,设置文武百官,建立了十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大夏。

(高云建立的北燕则基本与夏国同时,因为在前面已经提到过,所以我在这里把夏国当作最后一个国家。刘勃勃的想法很怪,关于匈奴的起源,大致认为是春秋时期北方的几个狄族演化而成,更远的始祖还真不好追溯。刘渊当年认汉朝皇帝做祖宗,至少还是明摆着可算半对的,刘勃勃却认了个夏朝君主做祖宗,若真有些根据,可算得上对考古学有所贡献。(夏朝的后代,按司马迁所说,封在杞国(就是我们常说的“杞人忧天”的杞),国灭后其族散居中原各地,何时又跑到北方去做匈奴,不可考。或者,就把这个问题,留作将来历史系某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题目吧,一定会很有意思。))

刘勃勃以他收罗的那些军队,先攻破了鲜卑族的三个部落,收降一万多人。接着又进攻后秦三城(今山西代县西南)以北各据点,斩杀了杨丕、姚石生等后秦将领。

刘勃勃四处攻战,令部将十分不解,他们说:“陛下要想经营关中,就应该先巩固根据地,让人心倚向你。高平山川险固,土地肥沃,可以在那里定都。”

刘勃勃笑道:“你们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刚刚白手起家,手下的人不多。姚兴也算是一时的英雄,关中现在还拿不下来。如果我专守一城,姚兴必然全力来攻,众寡不敌,失败就不远了。不如以铁骑与他周旋,出其不意,他如救前,我就击后,他如救后,我就击前,把他搞得疲于奔命,而我则可以从从容容地夺他的粮草。不出十年,岭(秦岭)北、河东一带就全归我所有了。等到姚兴死后,他的儿子继立,那时就可夺取长安,至于策略,我已了然心中。”

(刘勃勃的这一席见解,的确比当时很多政权(比如诸凉)的君主要高明得多。后者往往只是停留在眼前利益上,据守一城一地,然后认准了目标攻杀,等到旁边出现一个稍稍强大些的政权,就维持不了太久。刘勃勃有组织有目的地打游击战,颇像当年姚苌对付苻登的那一套。姚兴被他父亲曾经使用过的招数,拖得几乎绝望。)

当刘勃勃率军大掠岭北时,岭北各城吓得连白天都不敢打开城门。姚兴不禁大发感慨:“悔不听我兄弟的话,竟弄到现在这样的地步!”

夏国的西面,是当时已经占据了后凉旧都姑臧的南凉。这时候南凉第三代君主秃发傉檀在位,此人在即位之前被一致看好,所以南凉的君主都是传弟不传子,就是要让他上台“光宗耀祖”。他的所作所为却让人难以看出这种迹象,他与僻处西北的北凉王沮渠蒙逊连年打架,已经属于很没出息,却还要带兵攻打附近一堆不入流的小部落,国势被他消耗得差不多了。刘勃勃向他要求联姻,遭到拒绝,生了气,亲率两万骑兵攻打南凉,杀伤掳掠的南凉军民不下数万,牛羊更是不计其数。秃发傉檀也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他不听部下劝告,在刘勃勃撤退时领兵紧追不舍。刘勃勃用战车堵了退路,率军迎击秃发傉檀。秃发傉檀不想着如何迎战,倒知道找个神箭手去射刘勃勃,然而这箭只射中他的左臂,而没能射掉他的斗志。夏军大获全胜,一口气追击八十余里,又杀伤了数万南凉士卒。刘勃勃对自己的战利品很欣赏,下令把死尸堆积成一座高台,取名叫做“骷髅台”。

刘勃勃此后又连连击败后秦的军队,篇首所说的那次战役是姚兴的御驾亲征。姚兴却没捞到半点便宜,还损兵折将,丢了不少城池。

刘勃勃在得意之余想到给自己改姓,他觉得祖辈随母姓刘的做法不合礼制,命本族人改姓赫连。赫连的意思,即帝王是上天之子,他的徽赫与天相连。而非正统的族人,则以铁伐为姓氏,表示刚锐如铁,足以用来攻伐。

他在凤翔元年(公元413年),征发岭北的胡汉各族在朔方一带修筑新城,取名统万,以表达他统一天下,君临万邦的决心。他所派去监工的大臣叱干阿利比他更残忍,他在筑城时,用利器检查城墙的质量,只要利器能刺入一寸,就把造这堵墙的人杀掉,将尸体一并筑入城墙。赫连勃勃对这样的筑城方案大加赞赏,接着让他监造兵器,制造出来的兵器同样要经过杀人验收:弓箭射不穿盔甲,造弓箭的工匠就要被杀;弓箭射穿盔甲,造盔甲的工匠就活不成。一件件精致锐利的兵器就在这样的死亡游戏中被制造出来。

赫连勃勃作为末代匈奴,以这种方式把匈奴人的凶残发挥到了极致。他在公元五世纪初的一系列“表演”,也就成为匈奴人在东方这块舞台上的绝唱。


十五、关中之乱

大夏王赫连勃勃与后秦王姚兴(他于后秦弘始元年(公元399年)降号称王)在关中地区的争夺,已是十六国末期的事情。这有点像春秋末期吴、越两国的争霸战,节目看起来很热闹,却不过是时代交替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吴国、越国都号称一时的霸主,在事后看来只是给战国七雄增添了酒席上的笑料。同样,后秦和夏国不论谁取胜,都只能是一场简单的胜利。后秦国势渐衰,不能复振,而大夏虽然是新兴的国家,却因其统治者的局限不能也不会像拓跋珪那样做出务农息民的事情,于是也无法长久。

关西地区的小国,在这期间一个接一个的灭亡。而需要先略提一下的是当时的关东形势,拓跋珪在其统治后期表现得很残暴,他和石虎、苻生、赫连勃勃等人虽有差距,有个“毛病”却是共同的,性情喜怒无常而好杀人。

他有个无赖儿子拓跋绍,个人爱好是出外打劫。拓跋珪处罚他,把他倒吊起来扔井里,快断气的时候再捞出来。拓跋珪仍然十分不爽,就把他的母亲贺夫人关起来准备处死。(这个贺夫人也够惨,拓跋珪为了娶她为妻,暗杀了她的丈夫,而强行娶了她,没想到生下这个孽子。)拓跋绍带着身边的宦官杀进宫去,竟然就把拓跋珪砍翻了。

弑君的大事没给北魏的政局造成太大影响。拓跋珪的太子拓跋嗣潜入民间,组织起力量把拓跋绍给摆平。拓跋嗣即位,成为北魏明元帝,他基本秉承拓跋珪时期的政策,北魏国内政治经济很快安定,其关东第一大国的地位不可动摇。

关东的另一个小国,僻处辽东的北燕,也在同年(公元409年)发生政变,君主高云被手下人杀死,汉人将领冯跋借机平定内乱,自称天王(后燕和北燕的君主自慕容盛之后都称天王,这个情形与前面提到的石虎、苻坚、吕光是类似的)。冯跋搞了一套汉人政权常搞的政策,把后燕时期的弊政废除,整顿吏治,发展农业,兴办学校,还和周边的外族部落和亲。北燕国内在冯跋初上台的几年中显出一番新气象,加上它的地理位置离中原争夺的焦点地区较远(不像南燕那样面对刘裕的北伐,首当其冲),于是实现了短暂的保境安民。

关西在夏国建立后,域内所建一度多达六国。这其中,早在姚兴初年就被迫投降的西秦乞伏乾归,在世子乞伏炽磐的协助下,已恢复了元气。他眼瞧着姚兴对付北方的赫连勃勃和西方的秃发傉檀,有点应接不暇,便于公元409年在苑川一带(今甘肃榆中境内)自立,重建西秦。

乞伏炽磐在西秦更始四年(公元412年)接替乞伏乾归为西秦王,他在西秦投降后秦期间积蓄了一定的力量,使乞伏乾归得以在后秦衰落时光复祖国,可见很有头脑。即位的第三年,即公元414年,他趁秃发傉檀进攻吐谷浑乙弗部的时机,突袭他的国都乐都,一举将南凉这个在凉州地区看起来相当强大的国家灭亡,使人生出惊诧。(事实上,前面已经提到,秃发傉檀连年征战,看起来胜仗不少,却多是不足挂齿的战争。根本谈不上雄厚二字的国力经此消耗,是典型的外强中干,只需对其加一外力,整个“堡垒”就土崩瓦解。)

乞伏炽磐也曾像赫连勃勃那样在姚兴手下谋事,懂得如何对付同样看来强盛的后秦。一个赫连勃勃,已经把姚兴惊得只差吐血,现在又来了乞伏炽磐,哪里还能有安稳日子。后秦这关中第一强国,与其称号早已不符。乞伏炽磐和赫连勃勃对它频频发起进攻,姚兴在连续的失败中丧师失地,还得认栽。

后秦的内部问题也是通病,从成汉、后赵到后燕、后凉,都是一样。广平公姚弼,本来也不算什么牛人,和外敌打仗时都是以输为主,却得到姚兴的宠爱,被任命为雍州刺史。他的手下姜纪劝他结交姚兴身边亲信,争取进入朝中。姚弼在这方面倒是很像后燕的慕容宝,他按计行事,得以调回京师当尚书令、大将军。姚弼便在京师广结名人,积极策划推翻太子姚泓的势力。左将军姚文宗是太子亲信,姚弼在姚兴跟前说他的坏话,又拉自己的同党作证,姚兴果然下令处死了姚文宗。姚弼的党羽逐渐掌握了朝中一些重要的领导岗位,甚至向姚兴提议改立姚弼为太子,姚兴竟然对此不置可否。(姚兴此时的表现只能说是老糊涂了。)

弘始十六年(公元414年),姚兴病重,姚弼暗中召集了几千士卒,密谋作乱。姚兴其他几个拥兵在外的儿子姚懿、姚洸、姚湛准备带兵回京讨伐姚弼。姚弼还没行动,姚兴的病情好转,朝见百官,大臣们向他禀明实情,姚兴却不忍对姚弼治罪,仅免去他尚书令的职务,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