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平盛宋-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切倒是很快的上了正轨,于此同时那普贵也已经和那赵元僖搭上了线。果不其然,那赵元僖在得知那太宗决定北伐之后。

也立即命自己的人。上折子举荐那刘希和尹继伦二人和潘美一道前去北伐。要知道他们两人当初可是把那耶律斜珍给干掉的猛将。

若是由他们二人出战,恐怕将会大大打击那辽军的士气。毕竟若是那尹继伦和刘希二人,又重新当回了武将。

那这赵恒虽然面上看上去,像是占了优势。毕竟自己的“小舅子”,是这军中的一员猛将。

可是这谁都知道,实际上这赵恒是肯定吃亏。要知道这刘希如今二十岁都没满,这太宗又怎么可能让他接手这兵权的事情。

要知道前面还有不少资历比他厚的人,在那里排着呢!这刘希若是又回到了军营,这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先锋。

一个卖命的军人,那里比得上执政一方的知贵州事呢?虽然那贵州是破的可以。但好歹也是个文官。

这年头的文官可是比武官值钱多了,不然当初那赵普也就不会轻易的同意自己那个便宜女婿跑去那种破地方了。

要知道这武转文可不容易,而且凭那赵普的能耐。这尹继伦只要在那贵州一任满。到时候那些大好的文官职位。

还不是任他挑?不得不说这赵元僖的这一提议一出来,就已经得罪了不少的人。除去了那原本就已经窝火的赵恒。

那赵普自然也是这极度的不满,要知道这赵家的子孙。出色的还真没有几个,最多也只能算是一个守成罢了。

可是又有谁知道这百年之后的事情呢!所以这赵普不得不在有生之年,替赵家好好的留下一条路。

此时这尹继伦就恰好的出现了。这尹继伦虽然脑子不怎么好使。但是架不住人家对那太宗忠心。

而且人缘也不错,毕竟人家那老子可不是吃素的。虽然名声不显,但是在这朝中的文武百官倒是出了名的老好人。

赵普看得出来,这尹继伦只要不犯什么大事。这日后是必定可以安然无忧的,故而放才会在那赵氏成亲之前。

将那赵氏收做了干女儿,将那尹继伦牢牢的绑在了这赵家的船上。可是如今这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偏偏那赵元僖来横插一脚。这让那赵普如何能够不气。这倒也是,那赵元僖和那赵恒有矛盾那你们自己去闹就行了。

为什么还无缘无故的把我女婿拉下水?不过这倒也怨不得那赵元僖不厚道,要知道若是单单推荐那刘希一人前去北伐。

那是个人都会想到是这赵元僖和那赵恒有矛盾。两个人在那里斗呢!若是将那尹继伦也一道拉下水。

倒也可以分掉些别人的注意力,只是这赵元僖千算万算还是算漏了一点。要知道这普天之下可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会这么想。

不仅是赵普,那太宗也是一早就看出了其中的猫腻。但是他却也不说穿,毕竟他的心里也是很希望那刘希和尹继伦一道前去北伐的。

只是因着那刘希和尹继伦上任方才一年左右,若是现在就把他们调走。那又有谁能够去接替他们的职责呢!

毕竟这太宗可不想那贵州又重新的回到那普贵的手里。这太宗在哪里忧虑出任贵州的人选。

那些大臣们也纷纷的担忧不已,要知道若是这太宗同意了让那刘希和尹继伦北伐。那势必会找两个人前去接管贵州。

这无论是谁都不想去那种地方啊!而且这贵州是什么地方大家都心知肚明。那刘希和尹继伦在那普贵手底下所吃的那些暗亏。

这些人也是很清楚的,他们也知道若是换了自己去。恐怕没多久就要被那普贵给压的死死的。

尤其是那些官位颇高的,更加的害怕的紧。要知道这贵州尚未完全的搞定,这太宗自是不会傻到一个一枚经验,二没武力的人前去。

多半会在这些经验丰富的老人中挑选,想到这些。这些大臣们倒也是人人自危了起来,不过那刘希的折子也紧跟这就到了。

原来当初那陈尧叟在去购买果树苗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一种名叫苎麻的植物。那种之物之织布的一种材料。

可以说得上是十年一种,一年三收。这陈尧叟很快就发现了这苎麻的价值,那些果树中有一大半皆是这苎麻。

这苎麻同那些果树苗一道发放到了各县,不得不说这陈尧叟这一决定是有多么的正确。这贵州高温多雨,自是适合这些植被生长。

很快那些苎麻就成熟了,这葛灵自小就和那葛云东奔西走。对这苎麻倒也是颇有耳闻,很快就教会了这些彝族的妇女。

如何用那苎麻织布,这刘希看到了那苎麻的强大的经济效益。自是赶忙给那太宗上书,请求用那苎麻织的布。

来抵消这贵州的税收,要知道这贵州虽然因着不是很富裕。这税收倒也不是很多,但是对于这些彝族人来说。

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刘希既然身为这知贵州事。自然是要为这些贵州的百姓着想,当即就冒着被口水淹没的危险。

给太宗上了这么一道折子,毕竟用着布匹抵押税收。的确是很少见,只是如今这个当口正好是北伐。

这军中对那布匹的需要,自是不小。如今这刘希在这个关头提出了这么一个建议,这太宗哪里有不答应的道理。

毕竟他本来就对那贵州的那些税银没有什么兴趣,若是能够直接换成那实用的东西。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这样一来这国库倒也可以省下不少的支出,最起码不用担心没有布了。只是这样一来这刘希和尹继伦却是动不得了。

毕竟若是此时交接人手,那这些布匹恐怕是不能按时送到这京城了。那李昉也曾给那太宗算过这么一笔帐。

因着上次北伐的缘故,这国库中是抽不出多少的布匹去给前方的战士用了。而且这北伐的时间通常都不会很短。

依着这李昉的估计,最起码也得到明年方才会结束。可是这样一来这布匹就更加的显得紧张了,虽然别的地方。

也会送来布匹充实国库,但是那些却是远远不够的。这李昉略略算过一笔,这至少还有七八千匹的缺口。

要知道除了那前线之外,这国库还要准备好今年冬天的布匹。以免到时候突发雪灾,造成极大的损失。

这太宗是被那李昉给算的心惊胆战的,毕竟他没有想到过这国库竟是会如此的空虚。不过后来想想也对。

因着这太宗对北伐的重视,这些年在那军事方面所花费的钱财可是不少。再加上前不久又收回了那四座城池。

为了让那四座城池尽快恢复以往的繁荣,以便能让那城中的老百姓自发的守卫这城池。这太宗亦是花费了不少的钱财。

这样杂七杂八的算下来,这国库能够苦苦支撑到现在也已经是实属不易了。想到这里这太宗也不得不彻底的打消了让那刘希和尹继伦前去北伐的念头。

毕竟现在那布匹才是最为重要的,不得不说这太宗倒也是颇为豪气。准许那刘希用一万匹布来抵消这贵州一年的税收。

当然这太宗可没有指望那刘希能很快就筹集好那一万匹,他准许那贵州分批将那些布匹运送到开封。

VIP卷 一百三十五、苛捐杂税似牛毛

不得不说这刘希也算是幸运,恰好夺过了这一劫。不过这贵州的百姓,是更加的开心。他们没有想到今年的税赋竟是可以这么轻松的完成。

那刘希自从接了那太宗的旨意之后,便立马把这任务指标给个个县长派了过去。且不说那些原本准备和刘希做对,而将这些苎麻和果树置之不理的县长是有多么的痛苦。

单说那太宗此时的心里也是有些颇不平静,要知道在将那圣旨下发给刘希之后。这太宗也不由得重新盘算起了国库。

刚刚那李昉的话咋听之下,还是颇有道理的。但是这太宗静下心来仔细一想,是越想越不对劲。

要知道虽然这国库消耗的快,但是这每年进账的税银也是不少。要知道这宋朝可是不仅把那唐朝的两税法给继承了下来。

就连那五代十国时候的那一系列的杂税也一道吸收了,还“顺便”增添了丁税。这百姓的负担是只比那唐朝大。

若说是这么多的税收,全都用的一干二净了。那这太宗是怎么也不可能相信的,要知道这太宗虽然对那账务什么的并不是一清二楚。

但这也并不代表那太宗是一个账务白痴,要知道这么多年的从政的生涯。他好歹也能对那些账目看的明白一二。

这太宗本就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人,如今既然对那税务方面已经有了疑虑。那自然不会放松警惕的。

要知道这太宗如今已经对那收复“幽云十六州”充满了信心,现在对他来说凭着这些武将。

想要在有生之年完全收复那“幽云十六州”,那倒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只是如今对她来说,这最大的问题便是钱了。

要知道那国库可不是一次两次的告急了,这太宗怎能不疑虑这其实是否有人在做手脚?只是当这太宗想要派遣人手去查的时候。

却又不禁犯了难,要知道这国库的事情。可不是一件小事,若是真的有人在这里面懂了手脚。

那动手脚的人来头肯定不会小道哪里去。而且也不可能是一个人做的。毕竟没有那个人有那么大的能耐。

也就是说若是这太宗真的想要查的话,必须要派一个能够压得住场的。不会被那些贪官污吏的淫威所吓到的人。

而且这个人最好和朝廷中的那些大臣不是很亲近,最好是个没有做过官的。因为这样就不会产生那调查的人,也就是那些贪官污吏了。

这太宗本想着让那些刚刚从科举场上下来的学子们去做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毕竟他们可是全都没有做过官的。

可是很快他就否决了这个想法,要知道他仔细的看了一遍那些中举人的名单。十个里面竟是有九个是那些达官显贵的家人。

还有一个也是那些名儒的弟子,他们虽然没有做过官。但是他们的家人、师傅什么的可是和这官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到时候若是插到了他们的家人身上,你说他们是查还是不查?再加上他们初出茅庐,这行事的手段自是差了一截。

想来想去这太宗还是把这主意打到了赵恒的身上,这赵恒一来是这皇室中人。那老丈人也是那武将中的翘楚。

那些文官若是想要动他。恐怕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再加上那赵恒的行事能力的确不容小觑,平时又一贯喜欢扮猪吃老虎。

那些大臣们对他倒也没有过多的忌惮,这样倒也是能够避免那些大臣们事先就好准备来应付这赵恒的检查。

至于这第三嘛!这太宗其实也想查看一下这赵恒究竟能有多大的能耐。这太宗是一个行动派。

第二日便下了旨意,命那赵恒前去查看自他登基以来各地赈灾银的使用情况。其实这太宗一开始也没有这么想要让那赵恒去查个清楚。

但是当那太宗将前不久京师大旱,一个各地洪灾的诊治情况以及赈灾银的发布情况查看了一遍之后。

这心里是越发的窝火,这太宗生性多疑。故而时不时的便会出宫去查看一番民情,他对比着那些账簿上的开支。

再联想到那些老百姓的话语。哪里还能不明白其实这些钱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被人给贪掉了。

这宋朝官员的俸禄可是一向都是出了名的高,而且此时的物价也并没有像仁宗和英宗时候那样涨的离谱的要命。

那些俸银是完完全全的够那些当官的用的,这是没有想到那些人竟是还是要贪。这让太宗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