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厚黑操盘学-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2006年至2009年这几年,股民经历了大牛到大熊的轮回,有赚钱的喜悦,也有赚后不走到大赔的悲痛欲绝。但是,痛定思痛后,我们是不是应该总结一下,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赔了?”是啊,为什么赔了?难道就没有一点先兆?不是的,有先兆,至少主流媒体在2007年5月30日之前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反反复复地提醒股民注意风险,但是没有几个人能认真地去领会。到了后来,在2007年的九十月份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教育攻势,这次是教育基金注意风险,随后才有基金的大赔。从这些事例来看,在欧美日等主要股票市场,这些“善意的提示”根本就没有,难道说这还不足以说明中国的股市安全吗?问题是你有了“股民风险教育”后的的惨痛,为什么不能在随后的“基金注意风险”的教育中举一反三?
可是我们对大跌进行反思时,只是停留在自责没有技术、听信谣言等上面,而没有去梳理一下走过的路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时间想到、规避到?
中国股市往往要解决某个问题而产生一波行情
中国股市有其独特性,也正因为这样,才更有可控性。中国股市往往是因为要解决某个问题而产生一波行情,行情的大小也就取决于要解决的问题的大小和影响力,我们只需留意这些(也就是对政策给予足够的认识)就可以规避大的结构性风险。
就拿998点到6124点这波行情来说吧!其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扭曲的股权,这个问题在前面的2245点的时候曾经试验过,效果就是把股市从2245点踹到了998点。而加入WTO时承诺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5年保护期马上就要到了,改革刻不容缓,这就让股权分置改革变得严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2245点那种国有股减持的方式简直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方式,一点水准都没有,它顾忌了一点,那就是国有股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资本市场有其自身规律,所以,它注定要失败,那之后,中国股市进入了长达几年的熊市,股民损失惨重。2005年重新提出来,这个时候的名字不再叫“国有股减持”这个让股民听着就头疼和反感的词,而改用“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话就是有意思,名字一改,涵盖的内容就大不一样了。“国有股减持”对股民来说带有强制性,根本不给股民丝毫的权利(要不中国股市的投资者都叫自己股民,无权利怎么好叫自己投资者啊),而后一个“股权分置改革”就有点“谈判”的味道了。不管结果如何,至少在名称上尊重了普通投资者,这就是进步,也就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炒股要听党的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转折,也就有了后面说的“新老划断”之说(一般认为中工国际上市是新老划断的分水岭),这是一个很大的事件,必定要有足够配套的大行情来匹配才行。
记得那时点位在1200余点,笔者从上海回到北京,正好几位常年在股市征战的朋友聚在一起,就问了一下旁边的李哥:“李哥,这股权分置改革是利好还是利空?”这位股市的老股民说:“当然是利空!凡是国有股减持都应该是利空!”
笔者中间几年在*一位朋友打理公司没能在股市,但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股市的牵连。笔者那时刚刚经过了熊市的洗礼,对股市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不再一根筋,不再对某些事情太片面地看待了,对待市场出现的一些信息也开始试着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了,虽然还不免把话题用到谈论消息的多还是空上,但已经开始辩证地看问题了。于是笔者回答到:“呵呵,我也觉得国有股减持是利空,但是国家利益大于一切,不可能在低位减持的,这是其一。其二就是面子问题,也就是咱们厚黑点看看这个股权分置改革。不管用什么词来说减持这个问题,因为2245点的国有股减持已经失败过一次,而且怨声载道,股民损失的是钱财,但当年减持方案制定者损失的是能力和管理水平,太丢人了,所以经过几年的酝酿,再次推出来,他们还能让它失败吗?绝对不可能。而且WTO好像也快到了保护期解禁的时间了,有点时间紧迫,所以我觉得这次就算是利空也就是短期利空,我个人觉得必须有一个大行情才能让这次的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其三,这次的股权分置改革将是国企最后一次轻松的圈钱。”
当时还不理解“政策底必须打漏”这一点,所以,后来在跌到998点的过程中,李哥多次取笑笔者,笔者也只能干干地苦笑,不过,我还是始终认为这次不可能再失败,那太丢人了。如果说对股市看法上有了根本的转变的话,那就是从那时起笔者这种厚黑地看问题了,而且坚持到现在,恐怕还要到永远,虽然不知道永远有多远。
“中国股市是为了一个目的而产生行情的”,对于这个前面提出的问题笔者还有一个简单的例子——那就是创业板。
呐喊了10年,终于推出了创业板。搜狐直播那天请笔者和《证券日报》的副总编辑马方业、西南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解学成一起在创业板开板的当天上午共同谈论一下创业板的方方面面。在那次的访谈中大家首先表达了一种祝贺,但笔者对于创业板的前前后后还是有很多自己的解读。
1。对创业板上市前的媒体宣传笔者感到不解。媒体对于创业板的风险有点夸大。要知道,当时的股民是经过了6124点跌到1664点的股民了,谁能没有一点风险意识?何必那么大张旗鼓地去宣传?
2。与其加大宣传风险,不如做好基础工作,像创业板公司质量、监管、规则等。
3。对于上市的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笔者有自己的看法,应该不是业绩放首位,而是公关能力第一。既然这样,那上市的这些首批创业板将有很多是带有指导性意义的股票,这主要可以从行业上认真地分析。
4。当主持人问笔者对散户和创业板有啥建议的时候,笔者提出:(1)去注意那些行业特殊的,但主板没有可比性的公司,比如:华谊兄弟、探路者、爱尔眼科等。(2)多考虑那些市盈率高的股票,很简单,市盈率高就是价格高,价格高就是资金推动的结果,既然有资金推动,那就是有人在炒,既然有人炒,那就有行情。(3)多注意两只农业类个股,吉峰农机和大禹节水。很简单,既然宣传创业板是高技术含量的公司,那么吉峰农机只是简单的农机具销售联营店,没有多少高科技在里面吧!那为啥要到创业板?可以到中小板啊。所以,这里可能带有国家扶持的导向作用。既然国家政策扶持,为什么不关心啊?这再次印证了“炒股要听党的话”的真理。这两只股也给市场带来一个信号——将来农业要走大机械化的生产。还有,在随后的一周只有吉峰农机能步步高升,但你看到谁查处他了吗?这些都是问题,摆在你面前,你应该如何解答?回答好这些才是问题的所在。多想想,机会就不会失去了。

股市规则之“政策底必须打漏”
“政策底必须要打漏”
“政策底必须要打漏”,这是一个真命题,世界各国的股市皆如此。理由很简单,谁也不会、不愿意背负操纵股市的骂名的。咱们中国人善良、听话,理解政策底时往往会出偏差,且恰恰做法相反——每当政策底出现的时候,他们总是善良地认为“终于熬过来了,有人救市了”,而且创造性地用“解放军要来了”来给自己打气,他们很少去认真总结,这多是人性的弱点和不太了解人情世故的原因导致的。
对政策底的理解不是那么容易,这里给出几个注意要点:
● 谁说的?
一般人说是不会产生政策底的,只有一把手或相对高的官阶的人说的才能有效果,而其他人说的往往适得其反。下面我用曾经在博客里写的一篇短文来说明:
《请注意:这个消息可真的不好》
“刘JP呼吁股市推新政,挤压泡沫的同时提振股市”
刘先生是好人不假,但本文无意探讨。我只是在利用“A股最大的风险是道德风险”来思考这个消息的后果,为什么在大盘破位的情况下出台这类消息?目的何在?(这是对媒体的一种质疑,谁让这些消息应景而出的?)
记得刘先生的呼吁文章,在2008年不断地、应景地被推到每个主流媒体的显著位置,可是,随后让股民面对的现状是大跌再大跌。随便举例来说吧!
●刘JP:非理性下跌亟待政策配合重振信心!
●刘JP:4000点是股市“ 基本点”?
●刘JP:股市跌破4000点的六大风险?
●刘JP PK胡舒立
财经杂志悠着点,4月1日愚人节,中国股市跌到了3300点。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中国股市跌幅高达45%,值此股市发展的关键时刻,愚人节出版的《财经》杂志刊登了主编胡舒立《何必讳言不救市》的文章,副标题是“股市不应救,不能救,亦不必救”。结果大家看到了,PK的结果是老胡对了。
●刘JP:4000点是A股市场合理估值点位
● 中国企业股改第一人刘JP:5300点股民不要慌
● 刘JP:2008年涨到6000点属正常
不列举了,这些文章恰恰都是在要大跌之前应运而生的。这里不是针对刘先生,但有些媒体出台这些应景的新闻是需要我们长点脑子分析的。不是去骂谁,而是考虑媒体为谁服务的问题,刊登在头条自会有其深刻含义的。结合大盘周K线,再看看这种指责证监会的说法,你是不是觉得有人给你出头了?其实,胜负已分,跌呗,人家有了股指期货。
任何市场都是以牺牲小股民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的股民不要幻想有谁拯救你,谁要拯救你谁就有病,还不轻,可能拯救你吗?
很不幸的是从那天开始,股指开始了加速下跌。这些有分量的在野人士说的话,一个共同点,即让散户感觉到他们也不能忍受股市的下跌了,这些往往能在散户心中形成共鸣,恰恰因为这一点才有可能被有心的主力所利用。这里有一个这些话出台的时机问题,该类文章往往出在散户要做决定而没有做出的时候,就像上面这段文字所提到的,那个时间恰恰是散户被跌得晕头转向,下决心反弹就出来的时候。试问,这个时候一个重量级的业内人士一说上述那些文字,散户第一时间感觉到的是“有人在替我们出头,苦日子连业内人士都不堪忍受了,那就会有人救了”,可是,恰恰忽略了“道德风险是A股最大的风险”这句话,你为啥不考虑一下“谁能或谁有资格救你?”一般的在野人士能救得了你吗?规避这些风险才是要做的,随后,只要出现缺口就一定要走人。

如何理解政策底之二之三
●什么场合?
这里要考虑一个针对性,这种事很多,但往往到后来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笔者在2010年5月21日的《早盘必读》里写了如下博文:
《目前的境况和大盘短期走势》
2008年前后的事回放:
1。 美国次贷危机,被国内专家说成是对中国没有多大危害,传导不会太快,指出当时中国主要是通胀问题和泡沫问题。
2。 提高准备金率N次,加息N次。
3。 推出新劳动法。
4。 大批沿海企业消失。
5。 后来一看经济危机不是没影响也不是传导不快,被批要“提高预见性”,结果2007年风光的那些经济学家上镜率消失殆尽。
6。 “不折腾”后见底回升。
近期回放:
1。 通胀是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