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衣当国-第8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短短的时间,想要躲闪已经来不及,李如松坐骑的本能起了作用,长嘶一声,向着边上就跳,可高速奔跑中,马匹直接失去了平衡,连人带马重重的摔在了地上,李如松的腿根本来不及离开马镫,倒地之后,头盔不知道碰到了那里,直接失去了意识……

李如松再醒过来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何处,只知道自己躺在似乎是木箱的地方,应该在大车上,大车不断的移动,李如松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俘了,只觉得头裂开一样的疼痛,嗓子着火一样的,他呻吟了一声,外面有人探头进来,马上又是缩出去大喊道:

“将主爷醒了,将主爷醒了!”

李如松闭上眼睛,又是陷入了昏睡之中!

一千一百零一

万历二十一年二月,宣府总兵李如松、辽西总兵李如柏率军攻下平壤城,立下大功之后不听调遣,私自率兵七千突袭汉城,在距离汉城二十里外的碧蹄馆与倭寇大军相遇,双方激战一日,明军折损骑兵过两千,斩杀倭寇近七千,倭寇将领近百。

宣府总兵李如松在退兵时候遭遇倭寇火炮轰打,跌落马下,腿骨断折,幸得麾下亲卫死战救出,一路急退,回到平壤城养伤。

此战之后,倭寇对外宣称大捷,号称阵斩明军把总以上军将二百余人,歼灭明军骑兵三千余,李如松被弓箭射杀,己方死亡不过两千。

在此战之前,明军牢牢控制平安道,兵锋到达黄海道,但此战之后,明军退回大同江,以平壤城为据点守御,倭寇则是侵入平安道南部,在咸镜道的倭寇第二军团加藤清正部也是自东向西不断骚扰,现在明军在平安道只能维持西部靠海沿线,唯一幸运的是,道路尚未断绝,平壤城守御还算稳固。

当年的辽镇总兵李成梁在第一时间知道了败局,当时他知道的消息还不准确,外面都传言李如松战死,李如柏重伤,一代名将李成梁在府中中风昏倒,醒来时,言语和行动都不能自理。

这消息同样是很快的传到了京师,那些正在为李家造势的声音都是偃旗息鼓,万历皇帝震怒异常。

如果不是王通上奏为李家求情,并说临阵换将,平壤恐怕都是不稳,这才没有给李家治罪下狱,但不需要明眼人此时也能看出来,宣府总兵和辽西总兵这两个位置在战后是保不住了,显赫一时的李家将门,就这么烟消云散。

让万历皇帝震怒的并不仅仅是李家不顾大局的自行其事,这个败仗让一直是信心满满,准备在战事中捞取钱财功名的大明富贵阶层感觉到了担心和惶恐,辽镇骑兵那样的精锐都有这么大的损失,王通率领的大军就会一帆风顺吗?

战前战中,最是让人在意这种精气神和舆论,李家这样的妄为,等于是泄了士气,这更让战局蒙上了阴影。

万历皇帝现在能做的不多,只是派人去义州那边宣抚,同时对各处的将领再次强调一下,要听从辽国公的节制。

相对于京师的纷乱,辽西的惨惨凄凄,大明边境的义州城内外倒是很平静,王通率领的大军已经在这里停驻了十天左右。

义州此处是各族混杂,汉人、蒙古人、女真人和朝鲜人都有,他们也见惯了大军过境,比较让他们意外的是,这次的大军似乎和从前都是不同,军纪森严到不可思议,兵卒们一看就是精锐强悍的角色,但却没什么飞扬跋扈的行为,老老实实呆在军营里操练,从不骚扰地方。

这么大规模的部队,尽管王通在兵种和规模上都是做了限制,可每日的耗用还是特别大,但储备还算是充足。

四轮四马的马车带来的运力改善这个不必说,更关键的是,孙守廉为了自家的生意需要,一直在修缮边墙外各处到辽南各处的道路,建州和海西等等垦殖农庄以及本地女真庄子出产的粮食都可以通过这条道路卖过来。

朝廷拨付了银两,辽宁本身也有不少的积储,银子有的是,盐和必需品也是不缺,粮食多少都能吃得下。

但此时的情况并不比李家催办粮草的时候好太多,义州大营积储的粮草不断运来不断消耗,而且这些粮草并不仅仅是供应大军本身,平壤那边还是需要这边的运送。

咸镜道和平安道之间并不怎么太好交通,所以倭寇第二军团加藤部派来骚扰的部队规模不太大,但小心为先,护送粮草的队伍都有轮换,王通安排第一团到第七团轮换护送粮草队伍入朝,还配给马军五百。

这是要让虎威军的各个营头熟悉朝鲜的地形,尽快进入战争的状态,相对于镇定的王通诸人,此次的统制文官徐广国也是急的很。

辽宁巡抚徐广国对自己的定位清晰的很,他不是管事的,就是为了给大军提供各种方便,是个军需后勤的主官,他可是急的好像是热锅一样的蚂蚁,能用十五天的粮草对于这样的战事来说实在是太少了。

眼下,辽宁全境能动用的车马差不多全被徐广国动员起来,各处的粮食也源源不断,但这样的积储状态完全不能改善,徐广国一直找不到什么办法,到最后还是找到了王通这边。

义州城内因为有朝鲜国王居住,着实盖了几个有规制的大宅子,按说王通这样的人物到来,他身份实际上还要高过朝鲜国王李昖,也应该住在城内,不过王通却是在军营之中立下帅帐,一切都是按照战时。

徐广国来过几次,因为他也算是辽国公门下,所以很多事并不避讳,徐广国经常看到各种贩夫走卒之类的人物进出,开始让他颇为奇怪,中军帅帐,那是警备最森严的地方,怎么能让这些人进进出出。

后来徐广国才明白,这都是派往朝鲜境内的探子,大明和朝鲜之间经常有些百姓行商往来,一直到战时也没有断绝,正好借助这个打探消息。

里面通报,徐广国进去的时候却看到一个朝鲜武将打扮的人走出,应该也是探子之类的人物了。

见礼的时候,看到王通的神色并不怎么好,徐广国也不敢问,王通只是示意他坐下,开口说道:

“懂日语……不,是倭语的人太少,懂得人在那里也混不进去,打探来的消息模糊的很,往往都是当不得真,你今日来有什么事?”

“国公大人,这次下官来,还是为了粮草的积储,现在满打满算,最多也就是十八日的粮草,若是大军入朝,这日子还要打个折扣,下官真是无能,这要是延误了战机,这……”

说到这个话题,王通只是摇摇头,笑着说道:

“也是千头万绪,有些事也没有招呼到,渡江所用的船只你那边督造的怎么样?”

转了话题,徐广国连忙回答说道:

“江水开化,河面上已经没有太多的冰凌,马上就可以下水,不会耽误大军渡江。”

王通点点头,笑着继续说道:

“既然这鸭绿江都已经开化,海上也已经能通行了吧?”

徐广国不同于那些死读书的士子,他对这些格致实务颇为明白,当下笑着回答说道:

“江水都已经开化,海上应该更早。”

王通笑了笑,靠在椅背上悠然说道:

“既然海上能够通行,你就不必着急这粮草供应积储的事情了。”

这话说完,徐广国听的双眼一亮,开口问道:

“国公大人莫非说的是海上会运来粮食。”

看到王通点头,徐广国情不自禁的拍了下手,赞叹说道:

“若是如此,下官还真就是不愁了,大军入朝,军粮也可以送到海岸上的港口,更是便利!”

“你倒是举一反三。”

帅帐中的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海上运粮,海船巨大装载量不小这个不必说,而且所需要的人力不多,畜力更是不必用,比起目前的路上运输手段来说,不知道方便了多少,更不要讲朝鲜的地形更加适合。

朝鲜是个狭长的半岛,大军入朝,海船只需要将粮食运送到海岸线的港口上,港口那边再运送给大军,这就要节省了许多人力畜力,消耗更是大大的减少,效率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

以往辽镇屯垦不利,有过缺粮的时候,当时就是山东运粮去辽东,不过辽东广大,山东的船运力也不足,运粮的事情并不怎么顺利,可如今却没有这个担心,往来于辽宁和天津卫之间的海运极为发达,调用船只运粮过来,然后装运特产回去,相信无数人会参与,按照徐广国的推测,王通肯定已经和海上商人们做好了约定,这就更不用担心了。

解决了这一个难题,王通沉吟了下开口说道:

“现在的情况,在这二十天内,平壤城应该最少有一个禁军团驻守,加上宣府和辽西的兵马,守住问题不大,不过平安道整个地方未必会很稳,所以要尽快的渡江,在鸭绿江朝鲜一侧建立大营,船只和辎重你尽快去安排!”

徐广国连忙起身答应,本来商议粮草的事情,却没想到大战这么快就要开始,王通这么快就要率领大军进入朝鲜,接下来有的忙了。

正说话间,却听到外面一阵喧哗,有亲卫在帐篷门外通报说道:

“大帅,宣府总兵李大人的车马过来了。”

徐广国有些诧异的望向王通,王通叹了口气,站起摇头说道:

“他身受重伤,在平壤那缺医少药的地方怕是耽误死了,还是安排回来治病养伤吧!”

“国公大人,李家这违背军法之罪……”

王通沉吟了下,开口说道:

“不管怎么说是和倭寇交战受伤,也是忠心,我不会太为难李家一门上下。”

一千一百零二

宣府、辽西这两处的兵丁回到鸭绿江大明一侧,倒也没有什么怯场的意思,军令军法是一回事,打败了是一回事,可自家也是和倭寇真刀真枪的厮杀过,浑身染了血回来了的,多少头一天还在那里开玩笑,说要进汉城睡朝鲜娘们的弟兄,第二天就冲上倭寇的大炮,咱们也是爷们。

不过在鸭绿江大明一侧看到了禁军的大营,看到了进出的禁军官兵,各个还是忍不住惊叹,要是这样的队伍去汉城,现在是不是就已经在城中了?

各有什么样的心情不去说,大家都是无精打采,这也是真的,平壤城那边,原本很是张狂跋扈的李如柏和李如梅现在都是安静了下来,整日里督促着修缮城防,安排防务,原本毫不在乎的那些操典都是做个十足,每一支派出去的兵马都是千叮嘱万嘱咐,生怕冒进,从前这几位李家的大爷都是什么样子,每日恨不得轻骑直进一千里,直接杀进敌营成就功业的,这反差实在是太大。

稳妥下来也是为了大家伙的好处,可这等前后变化,让人心里都觉得沉甸甸的不爽利,至于这李如松,李家的大少爷,原本在辽镇的时候和他这几个弟弟没什么两样,整日里听戏唱曲,走狗玩鹰,琢磨着当名将的,回来之后却是沉稳异常,一步步走的扎实,要不是老太爷发疯,大家怎么会这么惨。

可就是去了汉城,在碧蹄馆被那么多倭寇围住,要不是李如松前冲后突,到最后自己领着亲卫冲向倭寇炮阵,兄弟们能不能从碧蹄馆活着回来都两说,可就这么一位顶梁柱、主心骨,现在一条腿已经完全废了,人也没什么精神。

一路上从平壤护送他回义州,李如松整个人木木的,饭也不吃多少,每天就是坐在大车上发呆,弄的身边一干人心里都是跟着憋闷,这等闷气真不是人受的,护送的兵丁宁可回去再和倭寇拼死拼活,也不愿意跟着这样挨。

护送到了义州,一干人先去请军医过来诊治,然后交卸了差事之后匆匆回返,有的人出了营盘,骑马根本不是朝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