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育儿百科-第1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没有发热,但孩子没精神。平时尿很多,现在量也不太多了。偶尔母亲发现孩子排出的尿像可口可乐一样的颜色,而且很浓,但排尿时不痛。腹痛多见,大点儿的孩子有时会说“头痛”,或说“尿可口可乐了”。这时带孩子去医院,医生在检查尿后,可做出诊断。排出像可口可乐样的尿,是因为尿中混有血液的缘故。如果出血量少,将尿液离心,取沉渣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红细胞。最初,尿中会出现大量蛋白质,有的伴有血压升高。 
急性肾炎是由于A组乙型(特别是12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溶血性链球菌,从喉部侵入,首先引发“扁桃体炎”。这时因出现高热去就医,如果医生使用抗生素治疗的话,细菌被消灭,其后就不会继发肾炎。如果治疗不彻底,或完全不治疗,那么10天到半个月后就可发生肾炎。 
最初扁桃体发炎的时候,如果不发热,容易被忽视,多数是到发生肾炎的时候才引起注意。肾炎由链球菌引起的证据是血液中“抗O”水平升高。发生肾炎后,取咽拭子进行培养,可培养出链球菌。因为培养并不是百分之百都能成功,所以有的医生省去培养的步骤,而直接让患儿应用青霉素。 
最近继发于大肠杆菌O157引起痢疾(血便)的肾炎增多,治疗方法与急性肾炎相同。 
急性肾炎的患儿是在家里治疗还是住院治疗?这取决于肾炎的严重程度。如果每日尿量大于400毫升,且血压正常的话,就可以在家里治疗。但如果病人水肿严重、血压高、头痛、呕吐、尿量减少、有心脏症状(呼吸困难、心悸)时,则建议住院治疗。院内治疗期间,要同病人及医护人员接触,这样感染细菌和病毒的机会就较多,在医院患儿也无法吃到他们喜欢吃的饭菜。 
如果水肿消退,尿量增加,就说明病情好转,也就没必要做细致的检查。另外,急性肾炎95%能完全治愈,也没有后遗症,所以不必担心。 
对于本病的治疗,没有什么特效的药物,所以一般的急性肾炎都能在家治疗。医生建议住院治疗的最大的理由就是“患儿在家不能保持安静”,但不能保持安静也不是说会导致病情恶化。 
另外,肾炎好转逐渐恢复健康的孩子,在哪儿也无法保持安静。在以前必须要等到数月,待尿中红细胞消失后患儿才可以活动。近来,只要水肿消退、血压
正常、尿液在外观上澄清后,就可以让孩子起床活动。持这种观点的医生渐渐多起来。就像解除了对肾炎病人身体活动的限制一样,对其饮食方面的限制也放宽了。这是因为人们清楚了,并不是不吃某种特定的饮食,肾炎就无法治愈。不过,在有水肿、血压高的时候,还是不要食用盐和酱油。只有在水肿消退后才允许每日食用1~2克盐。因为奶油中含有盐分,所以在疾病初期应食用不含食盐的奶油。尿量低于200毫升的时候,应限制钾的摄入。新鲜水果、肉类、鱼、生蔬菜、土豆、卷心菜、茶、咖啡、橘子汁、西红柿汁、牛奶中都含有大量的钾;水果罐头、煮的蔬菜、白糖、大米含钾较少。 
虽然在饮食限制上,肾炎患儿同易发生肾功能衰竭的大人相比要宽一些,但从减少其正常肾小球负担的角度考虑,也不应无限制地食用蛋白质。如果病情有进展倾向时,则应注意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每天的蛋白摄入量应控制在每千克体重0。5克以下。 
水的摄入在其水肿期间也要限制。为了计算出每日应给的水量,首先应收集尿,计算出全天的尿量。给水量等于全天的尿量加上从肺及皮肤排出的水量(幼儿为每千克体重20毫升、学生为15毫升)。称一下体重就会知道水肿是否减轻。 
通常儿童急性肾炎,尿中的蛋白在1个月内会逐渐消失。只是红细胞消失得较慢,有时需要数月,有的可持续1年,这样情况,就不能上学。如果坚持上学的话,医生会建议患儿家长,不能做体操、不能参加郊游、不能参加体育运动等。在发病1个月内,患了感冒,有时尿中带血,但可自然痊愈。 
如果发病2周后仍不见好转,则应行肾穿刺活检。这样可以知道肾脏受损害的程度。有时我们认为是急性肾炎的病例,通过这项检查才发现原来是慢性肾炎的急性发作。 
慢性肾炎并非是由急性肾炎迁延而来。有以血尿、蛋白尿、水肿突然发病的,也有在不知不觉中患病,而在幼儿园或学校的尿检时才发现的。病因及经过各种各样。所说的慢性肾炎不过是指难治的肾炎。最初发现时血压不高,血中的尿素氮也不高。尿中蛋白含量较高,镜下可见红细胞。肾穿活检证实组织结构有变化,根据其变化分成各种不同类型。但并不是对不同的分类就有相应的特殊的治疗方法。如出现高血压及水肿,则给予对症治疗。从其病程经过看,有时会出现类似肾病的症状(有血尿者除外)。X线检查,可见患侧肾脏变小。 
得了慢性肾炎,治疗并不在于药物,而是要无论如何尽量保证孩子的正常生活。因为运动并不能使病情恶化,故应让其上学。对饮食中蛋白质应进行限制,以减轻肾脏负担。也应按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要每月1次,有时也可每学期1次,到医院进行定期的体格检查。只有在出现异常症状时,才让其住院。肾脏功能急剧恶化时,可考虑肾移植。如果找到组织配型合适的供体,成活率几乎是100%。如果是死者提供肾源,则成活率就会降低。 
移植成功后,孩子长个的速度会稍稍减慢,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经常应用肾上腺激素的缘故。移植非常成功的病人,可以结婚生育。 
如果得不到肾源,则必须进行透析治疗。血液透析如不在医院则很难进行,而腹膜透析在家里也可进行。因为这需要母亲具有一定程度的医学知识,一天只
能做这一件事,所以在日本仍未普及。腹膜透析有更接近自然、不易引发贫血、而且可在家里进行等优点,但其有引发腹膜炎的危险。 
577。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母细胞瘤是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的恶性肿瘤。1岁以内更为多见。胎儿期常从肾上腺和交感神经节发病。孩子大一些后,腹部会出现巨大的包块。因为肿瘤细胞产生的分解产物会在尿中出现,故用试纸检测尿液是简单可行的办法。在婴儿3个月时的健康体检时就能够发现。母亲一般是在孩子的一只眼睛突出时才发现。这是颈部的交感神经节被侵犯,进而转移到眼眶周围的骨质的缘故。 
治疗方法,可手术切除腹腔内的肿瘤,其后做放疗和化疗。最近有报道说,如果是不到1岁的病例,都会奏效。2年以上如无复发,就可以说是痊愈了。有在手术时仅切除了肿瘤的一部分也获得痊愈的病例,所以最好不要放弃治疗。 
578。新生儿肝炎和先天性胆道闭锁 
从出生后第1~3周开始发生黄疸,且逐渐加重。去医院就诊,被医生诊断为新生儿肝炎,或新生儿胆道闭锁。以前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现在清楚了这两种病是由相同病因引起的。病因一般认为是多种病毒(如风疹、疱疹、水痘、乙型肝炎病毒)和弓形体的胎内感染。 
黄疸发生的原因,肝内及肝外原因(胆道缺如或胆道阻塞)各占半数。肝内病因中肝炎占大多数,多半可自愈。而肝外病因中的大多数可通过手术治愈,手术必须在2个月以内进行。 
可以通过超声检查来确定胆囊的有无,通过色素或放射性物质的排泄试验来确定胆道的有无。但确切的诊断有赖于肝脏活检。 
虽说生后立即发生的黄疸,是肝炎的可能性大;而2~3周以后发生的黄疸,则以胆道闭锁居多;但也不尽然。因为有两者并发的可能性。多数情况下,都是进行剖腹探查以确定病因,但这对肝炎患儿来说,只能加重损害。尽管如此,却也不能不当机立断,因为拖延下去,有胆道闭塞时,就会失去手术时机。虽然医生在诊断上也无法下定论,但亦必须在8周内施行手术。在等待期间内,如黄疸减轻,则自愈的可能性较大。通过手术治愈的也很多。也有即使开腹了,也无法手术的情况。这样的患儿在无法分泌胆汁的情况下,只能存活2年。因为脂肪吸收差,所以应补充维生素A、D、E、K。对这种患儿来说,肝脏移植是惟一治疗方法。 
579。新生儿痉挛 
在出生后10天内,新生儿可因多种原因发生痉挛。因难产严重地压迫头部或是由于窒息而产生的痉挛多发生于生后4天。其病因可能为大脑缺血缺氧,也可能为脑出血。是缺血还是出血,可通过CT来判定。如需要手术,应立即进行。 
体重较轻或母亲有糖尿病的婴儿,有时因低血糖而导致痉挛,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出生2天以后。如果血糖低,注射葡萄糖就可痊愈。 
婴儿吃奶后(大约1周以后)所发生的痉挛与血液中钙含量减少有关。因为功能还不成熟的肾脏无法充分排泄奶中的磷酸,由于中和磷酸而使血液中的含钙量下降。可通过口服或静脉补钙来治疗。 
1周以后所发生的痉挛,有时是由脑膜炎引起的。虽然进行脑脊液检查可立即做出诊断,但患儿往往仅仅是不吃奶,而无发热,所以也很难想到是脑膜炎。选择对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可痊愈。 
如果做了各种检查仍无法做出诊断,可试验性地注射维生素B6,如痉挛缓解,则可断定患儿为先天性的维生素B6缺乏,必须持续给予维生素B6。 
对于体温低的婴儿进行快速复温可导致痉挛,这一点也应当记住。如果是足月婴儿,脑电波正常的话则预后良好。 
580。新生儿重症黄疸(血型不合) 
听说过有出生后立即就进行换血治疗的新生儿的事吧。这是在父母血型不合时发生的。人类的血型,除了我们熟知的A型、B型、O型外,还有具有Rh(D)抗原的Rh阳性型。Rh阳性在白种人中约占15%,而在日本人中则不到1%。 
偶尔父亲是Rh(+),母亲是Rh(),如果他们的胎儿同其父亲一样是Rh(+)的话,在其红细胞表面就有D抗原。如果母亲产生了针对D抗原的抗体,而这种抗体又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内,就破坏了胎儿的红细胞。 
如果没有D抗原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内,就不会产生D抗体,所以,即使父亲是Rh(+)而母亲是Rh(),只要无抗体,胎儿就会平安无事。 
然而有很多情况下,都会有D抗原进入母体血循环。如从前输过血,由于当时未经细致检查,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输入了Rh(+)的血;在流产及死胎时,胎儿是Rh(+),其具有D抗原的血液进入母体血循环时;进行羊水诊断时由于不小心,而使胎儿的具有D抗原的血进入母体。最多见的是第1胎为Rh(+)胎儿,但却无任何异常的情况发生。 
正常情况下,胎儿的血液由于受到胎盘的屏障,所以无法进入母体。然而在临近生产时,有时会有少量的血液进入母体。但因为在还未产生足够量的抗体时孩子就生出来了,所以即使父母的血型不合,第1胎也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在母亲体内却留下了D抗体,这样当怀了第2个Rh(+)的胎儿时,就会出问题了。 
如果因某种原因,使母体内的D抗体效价升高,就会通过胎盘破坏胎儿的红细胞。另外,出生后,如果婴儿的血液中仍残留D抗体的话,就会继续破坏红细胞而产生贫血及黄疸。 
因此,Rh()的母亲怀第2胎时,必须检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