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度心术-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刘恭求见刘秀,道过归降之意后,刘恭又说:
“陛下能有今日的成就,可知是为什么吗?”
刘秀一笑说:
“败军之将,何能评说朕?”
刘恭嘴上不停,又道:
“赤眉军曾有百万之众,竟有今日之败,陛下也不想知道何因吗?”
刘秀凛然正色,平声说:
“早闻你多有见地,朕且容你叙说一二。如你言语不实,巧言惑人,朕定要严加治罪。”
刘恭苦笑声声,后道:
“赤眉军残暴待民,百姓怨恨,终成不了大事。陛下仁爱谦和,善牧民心,百姓拥戴,方有时下大功。陛下虽取天下,若能再施仁义,赦我将士,一来更增陛下的美名,二来可保陛下江山不失,变乱不生,不知陛下可否作此设想?”
刘秀脸上不动声色,心中却为刘恭之语深深打动,他故意反驳说:
“你们无力再战,才会主动请降,倘若只是一时权宜之计,朕岂不上了你们的大当?朕实难相信。”
刘恭却不辩解,只说:
“莽贼不仁,方有天下之乱,他屡使刀兵剿民,其报也速。在下话已言尽,全在陛下裁断。”
刘秀和群臣议事之时,将刘恭所言复述一遍,他感叹说:
“天下还未人定,刘恭的话不可不听啊。我们剿灭赤眉军容易,可要恃此征服民心就大错特错了。百姓不服,天下就不会真正太平,这才是朕最担心的事。”
刘秀于是又召见刘恭,答应了他们的求降所请。刘秀又下令赐给他们食物,让长期饥饿不堪的十万赤眉军将士吃饱了肚子。刘秀还对刘盆子安抚说:
“你们虽有大罪,却有三善:你们攻城略地,富贵之时,自己的原来妻子却没有舍弃改换,此一善也。立天子能用刘氏的宗室,此二善也。你们诸将不杀你邀功取宠,卖主求荣,此三善也。”
刘秀的手下深恐赤眉军再起叛乱,私下就对刘秀说,
“陛下仁爱待人,只须安抚住赤眉军将士即可。刘盆子身为敌首,难保不生二心,此人不可不除啊。”
刘秀对手下人说:
“行仁之义,全在心诚无欺,如此方有效力。朕待他不薄,他若再反,那是他自取灭亡;朕若背信枉杀,乃朕之失,自不同也。”
刘秀对刘盆子赏赐丰厚,还让他做了赵王的郎中。人们在称颂刘秀的贤德时,天下的混乱局面也平息下来,日渐安定。
【原文】
民心所向,善用者王也。
【译文】
老百姓都向往的事,善于利用这一点的人可以成就王霸之业。
【释评】
老百姓像水,君王像舟船。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果老百姓一致认定的事,不是靠行政手段和武力镇压所能阻止、改变得了的。而善于利用这一点的人,就可以成就王霸之业。
【事典】陈胜的巧计
秦二世元年7月,由阳城去渔阳戍边的900名农民,在大泽乡园暴雨被困,无法前行。
按照秦朝法律,无论何故,如果过了朝廷的期限,这些人都要被斩首。一时,900人虽心急如焚,却义无可奈何,人人都感到,厄运的临近。
雇农出身的阳城人陈胜不甘这样等死,他私下对同行的吴广说:
“大丈夫生而为人,如此丧命岂不可惜?与其白白送死,倒不如聚众一搏,或有生机,你以为怎样?”
吴广深表赞成,说:
“朝廷无道,老百姓全无生路,早该反了。只是你我无权无势,如果不能召集大家一同起事,便毫无胜算啊。”
陈胜长叹一声,忧心说:
“你我有心,奈何别人心怀侥幸,是一定不会听我们号令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俩只能速死,该想个妙法才行啊。”
二人顿感气馁,相对无言。
突然,吴广哀叹一声,苦笑说:
“你我乃草民一个,天生的贱命,如果咱们是落魄的王孙贵族,说话的份量自是不同了,可笑人们都相信他们,相信天命,这有什么办法呢?”
一句话提醒了陈胜,他眼中一亮,思忖片刻,这才出语道:
“人穷命薄,难以服众,可我们可以巧借天意啊。如果我们耍些手段,让他们相信天命在我,自无人敢不从了。到时我们再陈述利害,此事必成。”
二人兴奋起来,又商议打着兴楚的旗号,借以聚众。一切筹划已毕,二人便分头行事。
第二天,做饭的部卒在买回来的一条鱼腹中,竟取出了一张帛书。更奇的是,帛书上清楚地写着“陈胜王”三个字。
此讯不胫而走,戍卒们人人惊驻,议论纷纷。陈胜见此计已见奇效,于是和吴广会心一笑,陈胜偷偷对吴广说:
“人们既信天命,我们就该再动动脑筋了。我见众人仍有狐疑,似未深信,不如我们再行一策。”
夜里,戍卒围着舞火取暖,忽听远处传来狐狸的叫声,叫卢中竟夹杂着人言,喊着:“大楚兴,陈胜王!”
900戍卒中部是原先的楚国人,楚人又都特别迷信鬼神,接连两件怪事发生,他们转而认定陈胜不是平凡的人了。他们对陈胜一下多了敬畏,确信他足上天派来的神人。
陈胜见巧计成功,于是趁势杀了两个押送戍卒的将尉,他把大家召集一处,振臂高声言道:
“我陈胜不想枉死,更不忍眼看着大家受苦受难。俗话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天命,我陈胜就要带领大家作此大事。天命不可违,只要顺从天意,不但强秦可灭,大家更可称王称侯,这是千载难遇的良机,大家可愿昕我号令?”
众戍卒已然把陈胜视为天人,今又见他带头造反,更加相信他是应命而生的贵人了。想想自己的凶险处境,别无他路,于是又添对陈胜拯救自己的感激之情。众成卒不再犹豫,于是群情汹涌,齐声响应。
陈胜首举义旗,附近的百姓也闻讯加入,队伍一下发展了数万人。陈胜称王,攻城略地,秦王朝从此走向灭亡,
【原文】
人忌吏贪,示廉者智也。
【译文】
人们忌恨官吏的贪婪,显现自己廉洁的人才算聪明。
【释评】
自古贪官都白认聪明,愚弄百姓,到头来都免不了身败名裂,人财两空。人们深恨贪官污吏,一有机会,他们的满腔激愤便舍集中爆发的。廉洁最能让百姓诚服,也最有号召力,与之相比,权势的高压不仅脆弱,也实难长久。廉洁不能装腔作势,表面上的文章一旦让人看穿,他的危机也就接踵而至了。
【事典】正己教人的诸葛亮
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诸葛亮千古流芳,人人敬仰,有着多种因由。其中,诸葛亮的廉洁自律、为政不贪,最能感人肺腑,让人肃然起敬。
刘备病死后,国家的一切军政大事都由诸葛亮决定,可他在个人生活方面,却是十分简朴。
他在给后主刘禅的表文中说:
“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给有余了。臣在外所需,又依靠朝廷供给,无有别忧。臣死之时,不可使家中有多余的帛丝和多余的钱财。”
副丞相李严曾对诸葛亮说:
“丞相国事在身,实为劳苦,为了国家,丞相也不要简约太过。”
诸葛亮对李严的好意并不领情,他严肃地告诫李严说:
“上之所为,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教人,是为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朝廷官吏若自身不止,贪慕奢华,就会干下种种恶事,又何以御民治世呢?此例一开,民不敬官,人心思叛,国将危矣。”
李严认为诸葛亮矫情做作,心中不以为念,他性爱奢华,于是私下对家人说:
“丞相小题大作,让人费解。自古为官者便高人一等,百姓纵有异议,又奈其何?”
诸葛亮看出李严的心事,他反复告诫李严说:
“你身为朝廷重臣,凡事都要小心谨慎,以做群臣的表率。不贪而廉本不是小事,更不可视而不见。为官者常在此失去人望,百姓常为此和朝廷离心。”
李严不听规劝,终因邀功取利、贪心太盛而获罪,被削职为民,流放边郡。李严痛悔难当,并没有对诸葛亮有一丝怨恨,他曾对家人说:
“丞相责罚于我,今日想来都是我不听丞相教诲所至。承相尚且为政清廉,家无积蓄,我又怎敢忌恨他呢?”
当李严听到诸葛亮的死讯时,他嚎啕大哭,悲不自禁,竟因此发病而亡。
诸葛亮的朴实作风,让下属心悦诚服,百姓爱戴。在他的感召下,朝廷官吏多能自律,推崇廉洁。大臣费祎处处以诸葛亮为榜样,他不但不积家财,还教自己的子女布衣素食,出入不乘车马。费祎的子女起初抱怨说:
“官无官威,何以治民呢?我们和百姓无差,百姓就会说朝廷的好吗?恐怕他们会由此轻视朝廷了。”
费祎在耐心劝教之时,丝毫不为所动。此事传到诸葛亮耳里,他高兴异常,说:
“费祎深知我心,亲历亲为,他有如此见识和胸襟,国家无忧了。”
大将姜维、老将军邓芝也是不置私产、资财无余,更无声乐之娱,诸葛亮对他们不仅赞誉不止,更放心大胆地予以重用。
诸葛亮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从廉洁入手,细心引导。诸葛亮在率军出征的百忙中,还抽出时间,给兄长过继给自己的儿子诸葛乔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晚年得次子诸葛瞻和三子诸葛怀,他高兴之余,并没有溺爱他们。一待他们年纪稍长,他便经常对他们说;
“你们身为男儿,当要立志为国办事,为民出力。若让民敬畏,首先要戒除贪念,如此才是惟一的依靠。”
有了诸葛亮的教导,他的三个儿子后来都让人敬服。诸葛乔25岁时以身殉职;诸葛瞻和其子诸葛尚战死沙场;诸葛怀不受晋王朝的爵禄。
史载,诸葛亮去世后,当他的灵柩运到成都时,刘禅亲率百官披麻戴孝山城20里去迎接。文武百官簇拥着刘禅,刘禅当众放声大哭,百官亦是哀声不绝。万千百姓自发前来,哭声惊天动地,山林为之变色。
【原文】
众怨不积,惩恶勿纵。
【译文】
民众的怨恨不能让它积累,惩治恶人不要姑息放纵。
【释评】
高明的统治者总是想方设法不让众怒高涨,从而危及自己的统治。水能栽舟,亦能覆舟,不能驾驭百姓,大难就在眼前。尽管百乱的祸根是封建专制和封建统治者,但每杀一个统治者抛出的替罪羔羊,百姓的怨恨终是有所消减的。如此缘故,历史上被诛杀的恶官恶吏虽然不少,却不能彰显统治者的公正和无私。
【事典】身陷危难的唐玄宗
杨国忠是唐玄宗时臭名远扬的奸佞,安禄山造反,便是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为此,朝中大臣多人上书给唐玄宗,劝他顺应民心,先诛杨国忠,进而剿灭安禄山,上书中有人便沉痛地写道:
“民有怨恨,贼有借口,实罪在杨国忠—人。陛下纵不念及天下百姓,也该为保社稷杀他以绝贼念。时下形势危急,杀杨国忠一人可收人心,陛下何疑之有?”
唐玄宗宠信杨氏一族,已非一日,他此时仍不开悟,反斥责众臣说:
“杨丞相与那安禄山势不两立,多次提醒朕严防安禄山反叛,只怪朕为贼所欺,终有今日之患,于此观之,杨丞相乃忠心可嘉,竭诚为国,自绝非奸佞之徒了。”
唐玄宗非但不责罚杨国忠,反授之以重权,人皆更加气愤。
杨国忠心惊胆战,他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趁机报复反对他的人。大将哥舒翰领二十万大军把守潼关,杨国忠认为对己构成了致命的威胁,于是他对唐玄宗进谗说:
“哥舒翰据关不战,恐有异心,陛下当催其出关进攻。”
唐玄宗不识其奸,便下令命哥舒翰出击。哥舒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