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六合诀-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说安贼登基之时,永王曾派江湖侠士去刺杀安贼,不知郭爱卿对此事有何看法?”
“臣以为,此等大事永王在行事之前应上奏圣上恩准后,方可决断。”
“众爱卿,是否还有不同看法?”唐肃宗目视群臣道。
“启奏圣上,臣以为此次永王之举乃目无圣上,圣上当置永王欺君罔上之罪。”说话者是一位儒将名高适。
“高爱卿,永王镇守江夏一带深得民心,如果因此事而降罪于他恐民心难平哪!”唐肃宗为难道。
“永王在江南一带广招兵马,积草囤粮,而且广交江湖侠士,如果长此以往怕是对圣上不利呀!”高适担忧道。
唐肃宗听后微笑道:“高爱卿多虑了,朕和永王乃亲兄弟,尊太上皇旨意,以南北之势对付安贼,如今安贼未平怎能兄弟之间互相猜忌,否则,怎对得起太上皇和天下子民呢?”
“皇上圣明,但永王驻军江南人富民丰有利军事,且江南少有战火,百姓安居乐业。这些局面百姓都以为是永王之功,因此百姓对永王拥护爱戴,而不知这一切乃是皇上圣明。反之,皇上远在北方,而北方连年战火,百姓流离失所,农田荒芜便征不上税,无法扩展军事,且民心涣散,如长此以往将会危及圣上的千秋伟业呀!”高适激动的说道。
“哦!朕倒没有想到这些,高爱卿有如此严重吗?”唐肃宗听了高适这席话眉头紧锁道。
“岂止如此。”
“但说无妨。”
“臣不敢。”高适慌忙叩头道。
“朕赦你无罪。”
“据微臣所知永王早有谋反之心。”
“高爱卿,无真凭实据不可妄断。”唐肃宗吃惊道。
“人称诗仙的李太白想必皇上认识。”高适接着道。
“李太白,不就是曾在翰林院待诏的李白吗?此人才华出众,可惜,心高气傲。”
“李太白现在便在永王幕府,他曾作反诗十一首《永王东巡歌》等,其中有一句:‘我王楼船轻秦汉,却似文王欲渡辽。’这一句便很明显说明永王之师盖过秦汉之时,同时又把永王比做文王欲横扫北方,北方乃京城所在,永王允许李白作此等反诗其意不言自明。”
“岂有此理,朕和永王璘自小一起长大。璘比朕小几岁,朕自小便常照顾璘,没想到现在乘安贼作乱之时,他想坐收渔翁之利,真是孰可忍恕不可忍。”肃宗气得从龙坐上站起来怒道。
“启奏圣上,臣以为,如今之势安贼之乱未平,理应先平外乱而后平内乱,再者,仅凭李太白的几首诗也未必能说明永王就有谋反之心。”郭子仪担心事态严重忙出班道。
“恩,颜爱卿以为呢?”唐肃宗看了看颜真卿道。
“回圣上,臣以为,郭元帅说得颇有见树。”颜真卿出班道。
“臣以为,必定先平内乱而后平外乱。”高适道。
“高爱卿,请讲!”
“如果内乱不平,军心涣散,且我军久经沙场死伤严重,如先平安贼之乱我军必定只剩老弱残兵,而永王驻守江夏蓄势待发,如有朝一日,圣上铲平了安贼,永王乘机谋反,到时候恐怕悔之晚矣!”高适再次进言道。
“如今永王兵力雄厚,想灭永王谈何容易。”郭子仪依然担忧道。
“回圣上,臣以为,圣上亦可广招天下豪杰共同对付永王。”
“好,高爱卿,此事就让你去办如何?”
“臣遵旨。”高适叩头应命。
“皇上,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贸然行事。”
“皇上,事关我大唐安危须三思而行呐!”
“高将军之言,是为高见。”
、、、、、、
群臣发表着不同的意见,反对者居多,赞成者也有。唐肃宗最后道:“此事,朕意已决。退朝!”
 

第六十八章出使少林
更新时间2010125 9:29:53  字数:3006

 高适得皇上旨意开始网罗天下群雄为朝廷效力。因为目前肃宗要除永王,仅凭军中力量难以取胜,唯有借江湖群雄之力铲除永王。如果得到江湖侠士的支持百姓也就举手赞成,到时候永王自然不攻自败。但是,要得到江湖豪杰的支持,必先通过少林,有道是天下功夫出少林。再者,少林寺在太宗时,十三棍僧曾救过时为秦王的太宗,而且助太宗平了王世充之乱。太宗皇帝有感少林寺曾经护驾、平乱有功,乃重赏十三棍僧,甚至允许众僧可食酒肉。并且允许少林寺养僧兵五百之众,因此嵩山少林寺在江湖中的地位无那个帮派能及。所以高适首先想到的便是嵩山少林寺,高适主意已定便收拾好行囊,带了一个随从亲自上嵩山少林寺。
嵩山位于河南境内。山势陡峭、古木参天、环境幽静为佛教圣地。高适带着随从快马加鞭不几日便上了嵩山。高适向看门的小和尚说明来意,小和尚便领高适去见方丈慧德大师,慧徳大师鹤发童颜,可见其佛法修为之高深。
慧徳大师见小和尚领着高适走来,他眉头紧锁,慧徳大师知道高将军亲自到嵩山来,一定是有要事,否则,高将军怎么会亲自到嵩山来呢?慧徳大师虽然心有所虑,但是朝中来人那敢怠慢,于是起身迎接高适,高适见方丈亲自相迎,微笑道:“高某人此次乃专程来拜访慧徳方丈,怎劳方丈亲自出迎,高某实在是不敢当呐!”
“那里!那里!高将军长年沙场征战,为大唐建功立业老衲实在是敬佩之至。”慧徳大师道。
“不提也罢,如今之势,朝中内忧外患也非高某力所能及呀!”
“说的也是,不过朝中有高将军等一批忠臣义士尽忠效力,相信不久定会拨云见日。”
“我等愧不敢当哪!”高适边走边说迎面看见一块高大的石碑,他倍感好奇,只见上书:“功德碑”三字。
“哦!高将军,这便是太宗时所立的功德碑,为的是表彰我少林寺十三棍僧曾救过太宗性命以及我少林武僧帮太宗平王世充之乱的事。”慧徳方丈颇为自豪道。
“从此便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高适也赞道。
“过奖,过奖,少林寺乃佛家清静之地,不到万不得已,我少林僧人怎么能拿刀枪上沙场开杀戒呢?”
“是啊!人生在世谁不想过太平日子?无奈安贼作乱,各番邦也乘机犯境,造成我大唐将士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如今,我朝兵力、粮草都是捉襟见肘,长安失守先皇退避蜀地,如今圣上继位踌躇满志,欲平天下之乱而振我大唐雄威。”
“但愿皇上能平天下之乱还我大唐盛世景象,让百姓过上安定日子那才是天下之福,苍生之福,阿弥陀佛!”慧徳方丈双手合拾口诵佛号道。
“实不相瞒此次高某上嵩山少林寺便是奉了皇上的旨意,有要事与方丈相商。”高适趁机道出了此次上嵩山的真正目的。
“老衲想来也是,高将军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一路上风尘仆仆,请高将军到禅房歇息一会再慢慢道来。”
“谢方丈盛意,能否领高某先见识,见识,如今的十三棍僧风采?”高适毫无倦意道。
“无妨,此时众僧正在后山练功,高将军随老衲来便是。”慧徳方丈说着领高适向后山而去。
高适随慧徳方丈来到后山,一见那场面算是开了眼界了。高适身在军中那种阵势没有见过,但是,这些僧人倒让他叹服。那练武场有十几亩大,那练武的僧人足有三、四百人。有耍刀的;有使枪的;有舞棒的;有练拳的;一个个龙行虎步,虎虎生威。就在练武场一旁有一小块空地,这里有十三棍僧正在练棍,另有一位中老年僧人在一旁指点。高适心想这恐怕就是少林十三棍僧吧!因为他们的功夫已告诉了他,他们就是十三棍僧。慧徳方丈手指那些僧人道:“那边就是十三棍僧了,他们是十三棍僧的第四代传人。”
“真乃百闻不如一见,十三棍僧果然名不虚传,今日得见十三棍僧风采,足见少林功夫何以为‘天下功夫”。
说话间高适和慧徳方丈向十三棍僧走来,那位中老年僧人见他们走来,笑脸相迎道:“师兄,这位是?”那位中老年僧人见高适乃官宦打扮便问道。因为他们少林寺一般不与官府来往。
“这便是朝廷派来的高适将军。”方丈又手指那位中老年僧人向高适介绍道:“这是老衲的师弟慧源。”
“贫僧见过高将军。”慧源大师双手合拾道。
“大师,客气了。”高适道。
“朝廷派高将军来少林寺不知所为何事?”慧源大师直言道。
“其实也并无大事,只是派高某人来看看少林寺的各位大师近况可好。”
“高将军来意恐怕不仅如此吧?如今我大唐天下已被安贼占去大半,陛下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那还有闲情关心我们僧人呢?高将军也太不好说笑了,依贫僧之见,怕是皇上想请我们出征沙场为国效力吧!”慧源大师直言不讳道。
“这、、、、、、”高适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师弟,不可妄自揣测。”慧徳方丈指责慧源后又道:“老衲这位师弟就这脾气,直来直去的,望高将军勿见外。”
“慧源大师性情豪爽,高某人怎会见外呢!”高适而后认真道:“不过,话已说到这个份上了,高某也不想再隐瞒下去了,能否请二位大师到寺内议事?”
“既然如此,那就请吧!”慧徳方丈道。
三人来到寺内,进了一间禅房,落座后,慧徳方丈道:“高将军有话请讲,这里没有外人。”高适站起来从怀里掏出一个锦囊道:“少林寺慧徳方丈接旨。”
慧徳方丈一听高适叫他接旨忙双膝跪倒,慧源大师也跪了下来。
高适展开圣旨宣读道:
我大唐自开国以来国富民强,一片繁华。如今,安贼作乱来势汹汹。苦天下子民也危及我大唐江山社稷。然而,正是这为难之际,江夏永王欲拥军自立使我朝腹背受敌,故此,朕下旨嵩山少林寺主持,以朕旨意号令天下武林豪杰齐抗反贼。
钦此!
“吾皇万岁,万万岁。”二位大师谢恩后,慧徳方丈接过圣旨。
“二位大师,以少林之天下威名再加上皇上的这道圣旨,高某以为少林从此号召天下各大门派,共同抗击反贼应该不在话下,希望少林能像当年十三棍僧救秦王一样留下千古佳话。”
“这、、、、、、”慧徳方丈显得有些为难。
“时局如此,皇上都对此无可奈何,岂是嵩山少林寺这些僧人所能完成使命的,况且,我佛慈悲为怀,众僧谁忍杀生?阿弥陀佛!”慧源大师依然直言道。
“是啊!我佛慈悲。阿弥陀佛!”慧徳方丈闭目沉思道。
“佛之真谛乃普度众生,然众生处于水火之中岂是佛之所愿。”高适痛心道。
“世事报应无常,岂能逃出因果轮回,今日之果便是它日之因,非我佛所愿也!阿弥陀佛!”慧徳方丈为难道。
“方丈之言差矣,试想,昔日十三棍僧救秦王而平王世充之乱,使秦王终成一代明君太宗皇帝,也使少林寺从此威名天下。”高适道。
“今非昔比,世间万物有始有终,始则盛,终则衰。非你我强求所能改变。阿弥陀佛!”慧徳方丈道。
“方丈的意思是不愿为朝廷效力而宁愿抗旨不成?”高适严肃而不悦道。
“非也,高将军稍安勿躁。”慧徳方丈睁开双目炯炯有神道:“自十三棍僧救过太宗,太宗登基后念念不忘我嵩山少林寺的十三棍僧,对十三棍僧及少林寺都大加封赏,甚至御免僧规可食酒肉,而且允许少林寺养僧兵五百,朝廷每年发军饷维持。实际少林僧兵乃唐军一小部分,如今,十三棍僧已是第四代传人,僧兵也不足三百。但几代僧兵食朝廷军饷,当今朝中危急,我僧众岂能坐视不理,更别说有圣上旨意在此。”
“方丈,有您这番话高某就放心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