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秦小猪-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用漆匣子收好叫葳蕤抱着就走人。姬盂也听蔡婆子提到过几句关于葳蕤的事,蔡婆子挺喜欢葳蕤的性子,话语间也带了友善。姬盂信赖这个伺候家中三代的老仆妇。见她说好,便觉得葳蕤定是差不了。

今个葳蕤跟着姬璞来到蔡府,姬盂就细细打量这小子。见他生得朴实。但是喜庆。自从葳蕤到了二皇子身边心愿得偿,一天到晚脸上傻呵呵的笑,能不喜庆吗。有吃有喝有衣裳,人人都知道他是二皇子千里迢迢讨来的,也都不敢给他冷脸。大氛围很好。葳蕤虽对别人的态度不感冒,但别人都拿好意对你还是叫人高兴。他也不知道什么叫拘束。有上位者叫他过来问话,他也不畏缩,倒叫人看着觉得大方。

姬盂和他说了几句,问一句葳蕤答一句,不多说也不少说,说完又是惯例杵在那里不动了。却叫姬盂觉得他懂规矩,心里有几分真喜欢。姬璞不耐烦他俩说话,见东西停当,就叫嚷要走。姬盂拉住问了,才知道这是要趁热送去孝敬女帝的。不由地掩口好笑,猜测姬盂又是有什么想要的了。姬璞不和姬盂多说,带着葳蕤和一应宫人就回去了。东西只得一份,所以也不往别处宫里走。除了半道上遇到三皇女,叫她抢了个饼子去,倒是平安到了女帝跟前。他们腿脚快,又坐了步撵,到的时候吃食还热着。女帝见了很是喜欢,只是一边吃,一边也跟姬盂一般寻思这小子又在打什么主意。

姬璞却没求别的,只问女帝味道如何。女帝心里不安,但一时也看不出姬璞的意图,便敷衍说甚好。姬璞闻言面露喜色,便道可惜他这次只准备了女帝的,宫中皇后和各妃嫔还有其他弟妹都没吃过呢。女帝心想,果然来了,也不说话静听姬璞往下说。姬璞又道,求女帝给个恩典,好叫葳蕤小子得空便去蔡府上讨这点心。女帝也见过葳蕤,凭着她阅人无数的眼力,看得出葳蕤虽然傻,却是姬璞的死忠粉丝。便也把这小子的智商问题丢到一边,随便姬璞高兴去了。

女帝听了姬璞这略显平淡的请求,奇道:“既然你这般喜欢,何不把那厨娘安插到御厨房。”

姬璞卖萌不依,说女帝笑话他。女帝只好又拿好话哄了他,姬璞才说那厨娘的手艺舅舅也是喜欢的,蔡玉琦不在家,舅舅一人持家辛苦,那个厨娘便当是他孝敬舅舅了。女帝听完,觉得平日里没有白白偏心这个儿子。长皇子姬盂是她面前得宠的小弟弟,贵为皇子却肯做鳏夫为蔡家养育遗腹女儿。这个女儿又教导的如此优秀,越发叫人爱屋及乌。姬璞爱和蔡家往来,她也有几分叫这热闹孩子去暖和人心的意思。见如今姬璞果然和姬盂亲近,女帝自以为谋略得逞,又见天家骨肉和睦,心中欣慰不已。

又等姬璞求了一会,见他要恼了,才松口答应下来。姬璞目的达成,便再不管女帝,高高兴兴跑去找管事的讨要出入宫门的腰牌。只剩女帝一个在殿中摇头晃脑,自己笑了会,又叫人来问询商议国事。 

第一百零七章 女帝问战(文)
方章氏看着自家的断壁残垣有些气馁,适才带着小小子去韩家那边看过,几乎完工。确是如秦小猪所言,年前是可以住上新房的。反观自家,一家工匠做两家活计,自家又不是个严苛的,工匠就紧着张旺家先来。可这事也让人说不出什么来,原本由衙门班头定下这事后,是由两家自己和工匠商议具体事宜。只恨自家疏漏,见那工匠不富裕还多担了份银子,只望她做事尽心些好叫自家早日得回老宅。真不如当初硬气点不听方举人的说辞,把事情交给秦小猪做了。

提到秦小猪,他又想起前不久探视过后就又匆匆离开的秦八角。秦八角过来时,方明德去了州郡报名会考,两人没见着。方夫人听闻消息,倒是从书院赶了回来。几人说起秦小猪替了锦儿的事都不禁唏嘘,方章氏仍是有些不相信的。那小猪这么柔弱一个小人,怎么胆敢去从了军。她不知道那里不是好耍的,是要掉脑袋的地方嘛。方夫人却为秦小猪此举击节相叹,有些悔不该错失结交的意思。又向秦八角坦言自己对于没帮到樊家很是羞惭,不知如何面对。

秦八角听了几下里故事,也知道这事的症结何处了,却没有说明给众人知道。大局已定,再说些倘若如果假设,或者带有责备意思的话,不过是叫这些人愈发难忘过往。不如说些鼓舞的言语叫人看到些许希望,事情总有过去的一天。便又拿在樊家的说辞劝方家人宽心,方章氏听了面上神色大定,方夫人犹有些难色。

秦八角走时,方夫人去送她。只剩了两人时,方夫人才和秦八角说了她的烦恼,却是事关方明德。这个方举人如今越发不像话。薄情寡义,凡事到了不通情理的地步。秦小猪走后,樊家人托人把这消息带给方家众人。方章氏第一个哭了,方明德却大放厥词,说什么此事不妥。当时送信的人还在,方夫人猜到方明德后面话里的意思,打断了没叫她再往下说。待人走了,果然方明德又道,锦儿是个小丫头,请人替代也就罢了。如何却是这秦小猪。真是妄自尊大、匪夷所思,竟然也不和人说道,便半夜下药跑了。

又说秦小猪如何不堪。深恐日后这替打的事情败露,叫她这举人娘子难做,竟说什么今后此事权当她不知道好了。言辞荒谬,想法匪夷所思,叫人忧心她的智商情商。方夫人说完对方举人的担忧。秦八角也觉得这么个人挺叫人头大。只是这其中家务事居多,外人不好置喙。只能泛泛说些宽慰的话,又道举人只是隅于一地久了,平日里又不如何见人,有些事情一时不明白也是有的。等日后见识多了,自然人会成熟。看待事情也会有变化。方夫人也只能叹道,但愿如此吧。

说起方明德要年初去京城连考会试,怕是与樊大郎的婚期会提前。如今秦八角和秦小猪都是没法观礼了。听出方夫人言辞间颇多遗憾,秦八角哈哈大笑。说她可是早就送过礼了,秦小猪那份也送到樊大郎那里了。她把秦小猪得的那份赏银交给樊二郎,就是有叫他们需要时自行从中取用的意思。反正依着她对秦小猪的了解,那小猪是不会在意的。看方夫人被她调侃的有些不好意思。秦八角才又换了副颜面,劝方夫人道人生诸般际遇往往是可遇不可求。可以期待者不过就是求个放心罢了。何谓放心,得之不以物喜,失之不以己悲尔。

她和秦小猪不能参与这件喜事,固然有些遗憾,却也不会如何挂怀,也希望方夫人不要怪罪她二人才好。方夫人听话听音,知道秦八角面上说的是方樊两家的喜宴,内里却是在劝自己凡事看开。比如方举人的事,比如大火烧了房子的事,比如兵役一事没有帮到樊家的事。道理方夫人其实也都明白,只是临到自身便有些施展不开。如今叫秦八角说破,心底一片清明。方夫人肃然向着秦八角长揖,口中谢道谨受教。她这般郑重,把秦八角吓了一跳,忙伸手扶了。又说了些来日再见的话,二人才不舍分开。

方章氏的烦恼是年底就要迎娶樊大郎,自家房子最多只能盖好一进院子,这还是方夫人后来与那工匠再三协调的结果。那工匠私下和方夫人说此事不是她不上心,实是张旺那边催的急。又暗示张家是她和她家举人都不能开罪得起的,便是方家对上只怕也要退避三舍。这话把方夫人膈应许久,什么叫得罪不起张家。难不成我方家就是个软和面人,叫人容易拿捏吗。方夫人是个内敛的,也不欲与这匠人一般见识,又有秦八角那番说辞在先。便也不再说什么,只是拿好言语叫那匠人在自家多用心。

方章氏的第二个烦恼成了亲,方明德便要即刻去京城,新婚燕尔却两下里分居。虽说会试在春二月里,但本地距离京城路途遥远,花在路上的时日也不短。又要留些额外时间应对意外情况,最好到了京城后还有空闲赁下屋舍休息适应环境。如此一来二去,从现在起方明德可以呆在家里的时间就少之又少了。虽然平日方举人为着学业,一天里在家的时候也不多。可要离了那么远去,却是从没有过的。何况过去方明德不过是一家子顶小的丫头,成了亲她就是樊大郎的娘子。若说丢下家人求名逐利不算什么,丢下年纪轻轻的夫郎就叫人有些不忍心了。

等秦八角跟蔡玉琦到了京城,那边方樊两家的亲事也开始操持起来。樊二郎对去方家求援那日方明德的表现颇有微词,事后也没对樊大郎和锦儿说,却自此心里有个疙瘩解不开。

本朝皇女略有些岁数便有授官,成年前都是些虚衔,出阁理事也不一定便有实务。只日后视个人能力再行拜除擢迁,或改授他官。三皇女姬圭幼时得授环卫官,就是并无实权的官衔。十六卫环卫或由宗室充任,或用来做武将的赏赐恩典。待到三皇女长成,遥领淮南东路观察使。后来她以宗室之身参加武举得中。实拜兵部侍郎,才算有些正事做了。姬圭的兵部侍郎和太女的京城府尹品级上虽相差不大,但一个是部门副手、一个是府衙主官,便先自有了高下。再说兵权早归了枢密院,兵部如今管的不过是仪仗、卤簿、武举、义勇弓箭手等。如此,三皇女这个侍郎也就不那么显眼了。

再说那日三皇女到女帝那里求能领兵的差遣不得,后来从姬璞那里拿了个饼子也没如何安慰了她。从女帝的书房睿思殿出来,就往西往南穿过宣德门,垂头丧气地回兵部衙门。过得一会,闻得女帝召集二府三司三衙主事者及六部尚书商谈北面用兵之事。也叫她一同入宫旁听。姬圭这才复有喜色,跟着各部上官和来人转还大内。到了大庆殿前面见到太女和二皇女前后脚来了,忙前迎几步与之见礼寒暄。太女也是笑脸相对。又对六部各人略说笑,便叫众人与她一同觐见。等到了地方,就看到四皇女和五皇女早到了。后者是先前正在附近的天章阁找书,前者的府衙还没装点好,如今还在宫里蹲着。所以她两个来的快。

今上叫人都到垂拱殿候驾,等人都到齐了。几名侍从宫女引路,女帝也到了大殿。诸人都是文官,就按品级站了,女帝便开口以兵事相询。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班文官多不知兵。纵然读过几本兵书,可战争是门实践科学。只纸上谈兵,您能比得过赵括吗。三皇女听着大臣们的奏对。觉得大大狗屁不通。官家实在问错人了,问这些人不如单个只问她。可是这里站的许多都是朝中耆老,又见其他皇女都一脸若有所思听着,她也不敢乱动。勉强听了一会,才明白女帝是在问什么。

术业有专攻。战阵有事问将帅。然战争本身并不只是杀戮,两个势均力敌的国家打仗。胜败可能在厮杀之前就已经决定了。便如顶尖高手的对决,双方招式高妙可能都差不多。如此谁的内力浑厚悠长,谁就更有胜算。国家之间的征战消磨的是综合国力,说白了,谁扛得住扛到最后谁就赢了。这话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却很是不容易。

首先战前要筹备大量粮草、军械、兵马,这条叫姬圭误打误撞,差不多实现了。

其次,战争期间,国家仍需要源源不断地供给支持前线。不光是各种物质人员上的支持,还有无形的政策、大政方针上的支持。底线是国家安定,朝廷没有大的变故。如果前线正打着仗,国家领导人身故,举国动荡,外地不攻自破。此时若是能及时上位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