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指观音-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威家住的就是这种单间的房子;李威家的格局,与别家略有不同,他在五楼的前楼辟出一个客厅,窗户上装上了纱窗,房里摆了两台电风扇,整个一个清凉世界,在没有空调的时代,这够豪华了。组织部干部科长是个肥缺,当年这个差事还是吴腊推荐的。这点知遇之恩,李威是铭记在心的。最近,吴腊家中出了这样的事,李威心中也是不忍。听说近来吴腊心情已有好转,于是约了几个好友还有胡益利书记到家聚一聚。

李威家里。五楼前楼。

西江乡的书记钟浩志已经到了。东江乡的书记刘富钊也到了。溪北乡的书记陆奇也到了。这三位是江南县的名人,当年是一个部队的战友,复员后分别当了三个公社的人武部长,文革后期,公社人武部长大多都提升为公社书记,他们三个自然也就成了当然的书记了。加上江口镇的吴腊,人称“四大金刚”。俨然《红楼梦》中四大家族的架势。江南县再大的事,想要饶过“四大金刚”那是谈都不用谈的。他们几人想要办点啥事儿,也是小菜一碟。

吴腊和胡书记还没到,自然还不能开席。今天李威掌勺,李威老婆给几位客人泡好茶,下楼一起弄菜去了。

“听说胡书记昨天刚从省城回来,不知带啥消息来了?”陆奇试探地问志浩。

“能有啥消息?无非是打探一下什么时候能走呗!”

“这么说,这老胡还真是有后台的罗!”

“这你就不知道了。他本是天都的人武部长,他奶奶是省委张副书记的奶妈,当年张副书记的父亲打游击时,把他寄养在老胡的奶奶家,老胡的奶奶把自己的女儿断了奶,把他给奶大的。”

“哦,这一层我还真没听说,我只知道他原是省委张副书记的心腹,张副书记打算把他提到省里给个位置的,又怕提得太快了有“坐直升飞机”之嫌。所以,先给他一个县委副书记兼江口镇委书记的位置镀镀金,迟早是要走的。”

刘富钊插上来:“这老胡也是个聪明人,他很明白自己现在的处境,一来等待时机高升至省里,二来可以在江南县联络一些人,俗话说“撑船要靠四面风”嘛。对吧,哈哈!”

钟浩志:“有道是‘出地的猫儿,坐地的老虎。’嘛……”

刘富钊:“这叫做‘强龙不压地头蛇’。”

钟浩志:“哎——是兮!”

刘富钊:“老胡这叫做是‘聪明人无须多祷告’,他对老大也是言听计从的。”吴腊他们这四个哥儿们,一向把吴腊称作“老大”。

陆奇:“怪不得老大经常说老胡是自己人,好说话。”

钟浩志:“这个当中是有名堂的,当初,省委把老胡派下来的时候,是跟老大打过招呼的。老大是个聪明人,他自然知道老胡的来历。个中关节,他自然是明镜一面……”

刘富钊:“对——了!你别看老大肚子里墨水不多,官场的道他通着呢!你以为他不知道‘朝中有人好做官’啊?他本来也正要拉条这样的线呢!”

钟浩志:“就是!你别看老大整天呼风唤雨的,可他知道‘聪明不过读书人,能干不过铜钿银’,他晓得自己肚子里这点“家当”是摆不上桌的。上头要是没有一条线,那可是‘蚯蚓拉大顶——腰劲不足’的。他必须把老胡这尊佛给拜好了。日后肯定会有用的。”

刘富钊:“这个张副书记这条线,咱们是拉都拉不上呢!这个送上门来的顺水人情他能不做吗?”

钟浩志:“上头也是会看人的。他们也是看中了老大了,才把老胡放在老大这里的。”

刘富钊:“听说,省里上次已派人来考察过了。”刘富钊一边说一边用手指了指楼下:“那个拿鹅毛扇的跟我说的。”

李威原是师范毕业的,后来分在吴腊手下当文书,市委组织部来考察干部时,吴腊把李威推荐了去当了县委组织部长。李威知恩图报,吴腊有事,他从来当自己的事来办。吴腊有事也喜欢找他商量。李威常常能在关键时刻为吴腊拿出主意。所以,他们都称李威是吴腊的智囊,拿鹅毛扇的。

正说着,只听得楼下李威老婆在楼梯口说道:“上楼,上楼,他们几个都到了。就等你老大了!”三人便知道是吴腊来了。

吴腊径直上了楼,进了五楼前厅,一边进门一边道:“好热啊!端午才刚过呢!”

陆奇:“来来来,这边——电风扇。来;先把衬衫脱了;凉快凉快……”陆奇边说边要帮吴腊脱衬衫。

吴腊轻轻地推开了陆奇,在陆奇让出的电风扇前的一张椅子上坐了下来:“胡书记还没来吗?”

陆奇:“没。”

吴腊:“阿陆,老胡有个远房亲戚,想把女儿放到你那边小学里,你给卫国打个招呼,这边马平我已经讲好了。等会儿老胡来了,你只管应下来,啊。老胡跟我提起过,我想,这个人情还是给你做了,你以后找他便当些。所以,我让他自己找你。”

陆奇:“好好好。”

卫国是溪北乡中心小学的校长,是吴腊在造反队时的部下。原是民办教师,是吴腊推荐上的师范。毕业后分到溪北乡当了中心小学校长。陆奇知道吴腊吩咐的事,准能办成的。马平是县教育局政治处主任。文革中两人也是同一个战斗队的,没有什么事办不成的。陆奇知吴腊会把该通的关节通好的,只是白让他拣了个大路边的人情罢了。陆奇想到吴腊他自己家里最近刚出了事,还这么顾着兄弟之情,心中不免又增加了一份感激。其实,这也正是吴腊处世为人的精明之处,胡益利也多次向省里的张副书记称赞过吴腊做基层工作方面的水平。他底下的干部不少都是他原来造反时的老部下,上头有什么运动,他一呼百喏,没有办不成的,而且也都办得象模象样地。是他自己的人,无论什么事求他,他是拼了命也要帮的。一帮原来的小兄弟,现在大多都大权在握。他在江南县城没有办不了的事情的。像他这种文革之中冲冲杀杀起家的干部,大都都像样板戏《沙家浜》里的胡司令,威武有余而智谋不足。吴腊同他们有点两样,他虽然读书不多,早年家境也甚贫寒——正因如此,他才是三代贫农后代,根正苗红,不但当上了造反派头头,还在火线入了党,有了今天的位置。——但是,他行事做派,绝对不像《沙家浜》里的胡司令,倒有点像那个刁德一呢!

两人正说着,门推开了。进来的正是老胡。

老胡:“阿腊,来了。”

吴腊:“来了,来了,快,来来来,这边坐。”边说着就要站起来让座。

陆奇早已从门边拖来了一把椅子,放在电风扇旁边:“不用不用,来,胡书记,坐这里。”

胡益利坐在了陆奇搬来的椅子上。

钟浩志和刘富钊也都聚了过来,一阵寒暄。

大家围着桌子坐了下来。

主人李威已随胡书记上来,见大家都坐定便开了腔:“昨天老家有人送来几斤杨梅,想给几位送去的,想起来还有去年的杨梅酒还没动呢,新竹说,干脆把几位请过来把个陈的杨梅酒喝了,顺便把杨梅带了去,剩下的我再浸新的杨梅酒。省了我走路,偷个懒,哈哈哈!”

陆奇:“偷什么懒啊!弄一桌菜难道还比走几步省力不成?还是嫂夫人想得周到,带携我们有好吃的!你们说是不是啊?”

钟浩志:“哎——是兮!就这回相隔时间最长了”对陆奇:“好象有两三个月了吧?”

陆奇:“是啊,不是大哥……”陆奇知道自己说漏嘴了;连忙打住。

刘富钊见此,忙打圆场:“是不是那边茶几旁的几篓杨梅啊?”

李威连忙接腔:“正是呢,等一会儿吃完了,各位都带一篓回去。”

茶几旁放着六、七篓杨梅。都是十斤篓装的。江南盛产杨梅,这里的杨梅个儿大,味儿甜,一色红得发紫。民间都说杨梅吃上火,但用杨梅浸的烧酒,喝了可解暑气。所以当地人作兴用杨梅浸酒。

他们几人往常一个月必有一、二次聚会,除了自己四个人外,李威、前面提到的马平、卫国等也都是常客。一来联络感情,二来互相帮忙办些事情。外面的人也都以能应邀赴宴而自豪。最近,因吴腊家的事出后,才好几个月没聚会了。

一时间,菜上来了,大家开怀,只是大家说话都小心翼翼地,怕触到吴腊的痛处,所以就显得难以像往常一般尽兴。倒是吴腊觉着扫了大家的兴,过意不去,自己先打破了僵局:“来,我先敬阿威一杯,谢谢你开了个头,大家总不能因我吴腊家中有一点事而从此破了规矩吧,从今天起,仍然老规矩,大家轮流做东,每月至少一会,从我开始,下个月到我家。”

钟浩志:“到底是大哥,有丈夫气概,拿得起放得下,好!这样吧,规矩还是老的,大哥嘛,就先轮空一次,从我先开始,如何?”

刘富钊和陆奇异口同声:“好!就这么办!”

吴腊:“也行。仔细想来,阿凤她也是无情,就算撇得下我,也不应该撇下女儿吧,你们说,她这一自杀,叫我人前怎么回话?这样一想,难免就觉得心寒了!唉,不提了,来,干!”说完,一口把酒干了。

陆奇:“我早说了,这个周老师跟我们不是同路的人。算了,都过去了,小弟我会留心的,有好的,我们再给你物色一个!”

钟浩志:“什么时候?讲这个!”

刘富钊:“来,我先敬大哥一杯,愿你从此振作起来,我们兄弟还靠大哥你领路的。”

陆奇:“就是!”

钟浩志:“阿扑说得对,你不是说‘女人如衣衫,兄弟如手足’吗?”

吴腊道:“我什么时候这样说过啦?乱说!”

钟浩志:“不是,不是,我是跟陆奇说呢。那是古人说的。”

胡益利:“阿腊,你能有这么一帮好兄弟,真让人羡慕啊!”

吴腊:“这帮兄弟的确真是好!这么多年相处下来了,真是自家兄弟也不过如此罢了。”

胡益利:“那就值了!”

吴腊:“是的,是的。来,大家再干一杯。”

李威:“吃菜,吃菜!”

胡益利正坐在陆奇的旁边。他轻轻地叫了声:

“老陆啊,”

陆奇知道老胡要说什么,他是特意坐在老胡身边的。

“叫阿陆就是了,大哥都这么叫的。”

“好好,阿陆啊,我呢有个亲戚;他有个女儿;今年师范刚刚毕业;政策规定先要到农村锻炼两年;远的地方吧不方便;想到你那里……”

“行,你等一会儿把姓名什么的写一张条子,给我带去就是了。”

“这个编制嘛……”

“这你就不用操心了;都交给我就是了。”

“那就费心了。”

“自家人,讲什么客套!胡书记鹏程万里,小弟我今后还要靠胡书记提携呢!”

“哪里,哪里!都是好说的。”

几个人高高兴兴,一直喝到八点多钟,尽兴而散。

第五章 父女相依

这几天特别热,这个月上旬晓凤上的是早班,每天下班回到家里,都是一身的汗,自从那天在家洗了一回澡以后,她每天下班回家都要冲淋一下。

这天下班回家,推开门,看见客厅里电视开着。知道父亲在家。

当地习惯,前门不大开,因为,如果不来客人,家里的大部分活动都在后间进行,洗菜、烧饭、吃饭、涮碗、洗衣甚至男人、孩子洗澡等等日常生活诸事,都在厨房和后院进行,前门开着,人却在后面也不便关照,久而久之,都养成了从后门进出的习惯,吴腊家也是如此,在前厅门边放了一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