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伪君子-第5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石激起千层浪,朝臣们果然将朱厚熜换爹的事暂时抛到一边,朝堂议论四起,或惊或疑,目光同时望向近日来沉默寡言的宁国公秦堪。

五名御史的参劾被朱厚熜当廷否决,朱厚熜甚至摆出一副愤怒的模样,语气严厉地训斥御史们恶意构陷,离间新朝君臣。并当廷罢免了带头参劾的一名御史。

御史们的德性跟青春发育期的少年郎一样,有种逆反心理,越是不让说,他们说得越起劲。

第二日。朝堂火药味愈发浓郁,十余名御史同时上疏参劾秦堪,这次朱厚熜没有罢免任何人,却仍旧狠狠训斥了这群御史,看在外人眼里,新皇对秦堪仍然圣眷极隆,可朝堂大臣们却是经历了多年的风浪,自然不会被表象所迷惑。

所有人都注意到了一个细节,第二日的参劾奏疏朱厚熜并没有退还,而是命小宦官收了起来。封存司礼监留中不发。

“留中不发”,这个举动委实意味深长了。

…………

…………

宁国公府。

秦堪接连三日没有上朝,但朝中的事情却清清楚楚。

国公府的气氛颇为低迷,府中的管家丫鬟和杂役们似乎也听说了老爷正被言官参劾,尽管这些年来老爷被参过无数次。但显然这次不一样,老爷和夫人们脸上已有许多日子没见过笑容了。

“公爷,您该出来说句话了,任他这么搞下去,公爷恐怕迟早会被算计……”丁顺苦口婆心劝道。

这几日朝中气氛越来越不对劲,丁顺渐渐坐不住了,一大早便进了国公府。

“个人荣辱于我何加焉?”秦堪表情很平静。显然这两日被参劾他却并不着急,他的心思不在这个上面。

丁顺苦着脸道:“这已不是个人荣辱的事了,这两日那新皇帝还惺惺作态推却驳斥,再过两日,参劾公爷的声势越来越大,火候越来越足。新皇恐怕就会顺水推舟,将公爷除爵免职,公爷若无爵无职,新皇的下一步就会把刀架在你脖子上了……”

丁顺说得严重,秦堪却笑了。这种时候他居然还能笑出来,实在是个人才,连他也忍不住想佩服自己一下下。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啊……我倒真小瞧了他,小小年纪,心思怎么长的?做起事来比经历几十年风浪的老狐狸还利落,先造势,再借势,最后得势,既转移了大臣们的视线,又顺手将我逼得手足无措,啧啧……”

秦堪赞叹了几声,表情仍不见任何悲喜,丁顺瞧了半天也瞧不出他的心思。

“公爷您就别夸他了,赶紧想想办法吧,再夸他他可真将咱们逼上绝路了……”丁顺急得跺脚。

秦堪斜睨了他一眼:“急什么?这个时候要沉得住气,谁先乱谁就输了,你仔细想想,言官参我那么多款罪状,哪一条有真凭实据?左右不过是言官们风闻奏事,胡乱构陷而已,我若不承认,谁能拿我怎样?”

“可……他是皇帝啊,皇帝要治你,还用得着证据吗?”

“无妨,我自有后路。”

二人正说着话,前堂院子里匆匆走来一道人影,却是秦堪的心腹李二。

李二神情很焦急,跨进前堂后先朝秦堪单膝一礼,然后急促地道:“公爷,不好了。”

“怎么了?”

“属下刚得到的消息,四名监察御史奉旨离京,分赴天津,泉州,宁波,福州四地……”

秦堪原本悠然平静的表情瞬间变得铁青,猛地拍了一下桌子长身而起,失声道:“他要动水师?”

李二面容苦涩地道:“岂止是动水师,他还要复洪武祖制,废止海运,再次禁海,御史出京便是为了铺垫,待御史们回京向内阁参劾,声势火候便也差不多了……”

前堂一片静谧,秦堪抿唇咬牙,额头青筋暴跳,许久不见的愤怒表情在脸上浮现,阴沉森然的面孔仿佛在酝酿风暴。

丁顺李二见秦堪这般模样,吓得低头垂睑,不敢出声。

良久,秦堪终于打破了沉默,语气依然平静,可丁顺和李二却听出平静中蕴藏的滔天杀机。

“对付我,我可以一退再退,但若欲废我强国之策,我……不能忍!”

丁顺李二互视一眼,接着神情一振,一齐躬身:“公爷英明。”

“丁顺,叶近泉的辽东大军到了何处?”

“五日前由居庸关启程,一两日后可至京师北郊。”

“派人赴叶近泉处,让他轻衣简从秘密赴京,我要约见他,记住,不要走漏风声。”

丁顺眼中闪现兴奋之色,重重抱拳:“是。”

京师东城别院。

唐子禾坐在前堂,神情和穿着都很端庄,绝色的姿容透出一股清冷的气息,令人不敢直视。

李二垂首坐在堂内,身躯左扭右扭,如坐针毡,神情更带着几分不甘不愿。

唐子禾却很高兴,哪怕当年义军席卷三省她也不曾如此高兴过。

“秦公爷果真要约见叶近泉?”

李二叹了口气,道:“回四夫人,是的。”

唐子禾重重一拍掌,笑道:“东风备矣!”

嘴角悄然一勾,唐子禾喃喃道:“别人快把刀架在你脖子上了你还犹豫踯躅,但是触碰到你多年的心血你便炸了毛儿,你……果然还是有逆鳞呀。”

李二为难地抬头看了她一眼,很快又低下头,讷讷道:“四夫人,恕属下多嘴,您本是秦公爷的身边人,有些事情您亲自问他不就是了,何必非要属下跟您……通风报信,属下这么干,总觉得对不住公爷,当了叛徒似的……”

唐子禾笑眯眯地睨了他一眼,道:“你家公爷不喜妇人干政,特别不喜我掺和朝堂之事,至于原因,想必你也清楚,他呀,怕我翻了天不好收拾呢……所以我不能问他,只好找你这位多年的心腹亲信问问。”

“属下总觉得这样不好,辜负了公爷……”

“李二,想必你已知道新皇欲对付秦公爷,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秦公爷若倒下,你们这些多年的心腹会是怎生下场,不必我多说了吧?我这些日子做了诸多安排布置,不但是为了保秦公爷一家平安,也保你们这些下属一家平安,李二,我问你,我做错了吗?”

李二想了想,摇头:“四夫人没错。”

“既然没错,谈何辜负?只要是对公爷好,纵隐瞒一时也是忠心耿耿,我就不信公爷将来会责怪你。”

“这……四夫人言之有理。”

唐子禾靠在椅背上,妙目双阖,纤细白净的指节无意识地轻敲着扶手,喃喃道:“待到他见过叶近泉后,火候已差不多,是时候该向他坦白一些事了……”

幽幽叹了口气,唐子禾苦涩地道:“那时恐怕会是一场雷霆震怒呢,不知他会不会原谅我……”

第七百三十九章 边军入京

两日后,辽东都司边军入京畿,驻扎京师城外北郊,原本驻守北郊的团营奉命撤防,将北郊大营让给辽东边军。

城外北郊大营旌旗招展,五万边军浩荡入营,引来京师无数百姓出城观看,跟衣甲光鲜的团营将士相比,边军披戴的衣甲破旧许多,甚至有的衣甲上隐隐泛出暗红色的光芒,稍有见识的士子和百姓见状暗暗心惊,他们知道,将士们破旧衣甲上泛出的暗红色是血,干涸后的血,不是敌人的就是自己的。

这是一支真正的百战余生之师,从里到外散发着收割死亡的剽悍之气,队伍里不时看到缺一只耳朵,少一只眼睛的伤残士卒,更令百姓们侧目敬畏,也给这支边军平添了许多杀气。

每个人都清楚,这些剽悍的,伤残的将士,正是为了大明社稷和百姓平安而浴血厮杀,他们身上的每一道伤痕,每一丝气息都是保护大明子民留下的,浩荡无尽的队伍连绵数里,看着这支杀气毕露的大军,营门外每个围观的士子百姓心底里却不由升起一股浓浓的安全感,因为他们。

一个百多年一直活在战争阴影里的国度,它的子民们最清楚一支威武之师对这个国家的意义。

北郊大营的辕门外,不知哪位士子带头,忽然开口大声赞了一句“辽东边军,壮哉!”

接着所有围观的士子百姓们全都沸腾了,大家站在大道两旁,纷纷朝行进大营的辽东边军队伍长长作揖行礼。

队伍仍踏着整齐的步伐稳稳当当地前行,只是将士们的眼圈微微泛红,腰杆也挺得更直,北寒之地多年浴血厮杀,这一刻他们终于发现自己并不孤单。

大军前方,身着盔甲满面尘土风霜的辽东总督叶近泉骑在马上,脸色像一块被寒风吹拂了千年的褐石。唯有看着大道两旁士子百姓们发自内心的行礼时,他的眼神才露出一丝暖意。

秋风正起,地上的落叶被卷集着漫天飞舞,叶近泉仰头看着黯淡无光的天日。沉沉地长出一口气。

辽东边军已接防京畿,秦堪,你会有何反应?

*

边军驻扎京畿,甫登帝位的朱厚熜感到不安了,连夜召集内阁和六部尚书商议。

皇帝位置还没坐稳,朝中权臣还没削除,自己的根基更是薄弱得风一吹就倒,如此敏感关键的时期,辽东边军却进京了。

这事还真不能怪别人,毕竟这是朱厚熜登基之前内阁和群臣们廷议后的结果。当时正德失踪,国失君主,各地藩王蠢蠢欲动,调边军增防京师亦是应有之举。

可是现如今朱厚熜已登基,正一步步将朝政大权接手。这个时候边军的到来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毕竟小朱跟广大的边军将士还不太熟,而且他也不想和将士们太熟,大家还是保持点距离比较好,距离越远越有安全感,近在眼皮子底下,朕寝食难安呐。

可惜内阁大学士们的看法和朱厚熜不大一样。

杨廷和坚决反对再将边军调离京师。一则大军劳师以远,刚到京师人困马乏,若将其调走将士们心生怨嫌,恐有哗变之虞,二则虽新皇即位,但大明各地藩王们并不服气。各个封地里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有辽东边军戍卫京畿,至少可保京师一时平安。

说到理由,杨廷和话锋一转。却又说到礼议之争的老话,话里虽未催促朱厚熜尽快换爹,但意思却很含蓄地表明了,藩王们承不承认你这个新皇帝,端看你自己怎么选择,尽快认弘治先帝为父或可使藩王们闭嘴。

杨廷和的话无疑令朱厚熜火冒三丈,君臣不欢而散,调离辽东边军的事不了了之。

…………

入夜掌灯时分,京师安定门的守门士卒懒洋洋地准备关闭城门时,城门外一双有力的大手忽然将徐徐合拢的城门撑住,这双手的主人力大无比,合四人之力才能关阖的城门,被这双大手一顶,却分毫不能再动。

“等等,我们要进城。”

守门士卒大怒,正待开口喝骂,抬头一看,一面象牙腰牌从门外递进来。

“锦衣亲军,镇抚使,丁”

士卒楞了一下,接着神情顿时变得敬畏异常,立马将城门打开,却见十余名穿着黑色劲衫的大汉骑在马上,神情淡漠地平视着城门,而那位递出象牙腰牌的人却非常殷勤地将众人迎入城内。

北镇抚司内,暌别多年的秦堪和叶近泉终于再见面了。

十年来,二人天各一方,却始终毫无保留地互相信任,京师但凡新研制的火器,秦堪总是第一时间想办法让兵部量产,第一批运往辽东装备边军,朝中但凡有对叶近泉不利的参劾,秦堪也总会想办法弹压下来,正德十一年冬,辽东都司监军御史石亭仪密疏参劾总督叶近泉排除异己,军中安插亲信,与鞑靼部落作战后甚至默许麾下将士杀俘等大小十余款罪名,奏疏至京师,朝堂诸臣不安,纷纷上疏请求撤换辽东总督,将叶近泉拿问,此事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