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政客-第3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天成依旧不准备带家眷到陕西去,接下来面临的事情很多,其中有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家眷暂时在京城,条件好很多的。没有必要到陕西去吃苦,只不过诸位太太都有些不高兴,她们可都是想着跟随苏天成到陕西去的,特别是顾横波,因为没有孩子的拖累,跟随苏天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京城呆了这么长的时间,洪承畴也不是与世隔绝,朝廷中间的有些大佬,想要见他,还是可以的,或许是经历了一些事情,洪承畴显得平静了很多,就是在聆听圣旨的时候,也没有多少的表情。
“洪大人,这次到京城来,有什么体会啊。”
“大人是想着听实话,还是听假话。”
“呵呵,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天两天了,你看我愿意听什么话啊。”
“我也实话实说了,江宁营到了陕西,不一定是好事情,早知道这样的情况,还不如留在河南府,条件好很多,也不会引发那么大的关注,朝廷里面的诸位大人,期盼着江宁营在半年之内,彻底剿灭流寇,而且说的很是清楚了,只要能够在半年之内剿灭流寇,需要开销的银两,朝廷都是可以负责的,不管多少,这样的条件,真的是很诱人啊。”
“哦,那你是怎么回答的啊。”
“大人小看我了,这等的大事情,我岂能轻易的回答,我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大人才是江宁营的都指挥使,拥有决定权,我不过是江宁营的监军,这些具体的事情上面,不能够随意的表态。”
“你这样说,岂不是得罪了那些大人吗。”
洪承畴的神情严肃了,一字一顿的开口了。
“经历多了,早就看穿了,要不是来到江宁营,说不定我这个罪人,已经削职为民了,和流寇交战这么多年了,来到江宁营之后,内心一直都是很爽快的,没有掣肘,能够依据战场的形势来做出来决策,这才是真正的征伐啊,其实我内心的想法,一直都是感觉到,流寇最终是倒在江宁营的手里的,不要说流寇,就算是后金鞑子,也会栽倒在江宁营的旗下。”
“江宁营有这如此好的前景,岂能够轻易的受伤,以前也不是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曹文昭就是最好的说明,要说起骁勇善战,谁不知道曹文昭啊,流寇听到曹文昭的名字,大呼曹老虎来了,躲避不及,可惜啊,因为朝廷内部的一些事情,居然让曹文昭带着一千将士,迎战流寇好几万人,这样的情况下,不出事情才是稀奇事情啊。”
“如今,我已经将江宁营视为自己的家了,任何损伤江宁营的事情,我都是要抗拒的,不管对方是什么来头。”
洪承畴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突然抱拳给苏天成行礼了。
“大人,我也曾经挂兵部尚书衔,总督五省军务,品秩不低了,可总是有些忐忑,不知道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就突然倒下了,来到了江宁营,没有这样的感觉了,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我总算是是明白了,大人的胸襟,令人佩服啊,让我能够一心扑倒军务上面,不操心其他的事情,所有的杂事,大人一力承担了,根本就没有牵扯到我。”
“我本是江宁营的监军,也算是戴罪立功了,大人在朝廷里面的影响,如日中天,本不必要在我面前如此客气的,可大人放手让我指挥江宁营,这次剿灭十万流寇,我不过是指挥了具体的战斗,诸多的准备事宜,都是大人做好的,可大人在奏折里面,将所有的功劳,都归结到我的头上,我实在是羞愧啊。”
“这一次,朝廷特别看重江宁营取得的胜利,很多的大人都透露出来了乐观的心态,认为剿灭流寇指日可待,可我不赞成这样的看法,陕西的情况,很多的大人不知道,若是不能够从根本上治理,剿灭流寇是不大可能的。”
“不管在什么场合,也不管是面对谁,我都是坚持这样的看法。”
“陕西省的民政事务,我没有具体管什么,但我一直都是关注的,江宁营来到陕西,与陕西的命运就联系在一起了,刚才听了圣旨,对陕西官员的安排,我还是有些看法的,我一直都觉得,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都是应该调整的,谁知道这次都没有动,大人的发展思路,与他们的认识是不一样的,这不是认为的制造了障碍吗。”
“陕西的现状,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蒲开强、左孝虎和谭宗亮,能力都是有欠缺的,这是实际情况,可内阁没有理会,我听渠清泽说过了,蒲开强甚至认为,因为江宁营取得了胜利,各级的官府和官吏,要更加严格的管理百姓,这简直是南辕北辙。”
“大人到陕西去,本就是受命于危难之际,这样的关键时刻,朝廷应该是无条件的支持大人的,谁知道闹出来这样的一出戏…”
洪承畴说了很多,这是两人共事以来,洪承畴说的最多的一次,从洪承畴的话语来看,他已经是完全支持苏天成了。
等到洪承畴说完了,苏天成笑着开口了。
“洪大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想着事事如意,那是不大可能的,你想想,若是我提出来的所有事宜,朝廷都照办了,那是不是显得朝廷失去威信了,特别是在官员的任命方面,这样的大事情,朝廷是要注意平衡术的,要关照到陕西,更要想到其他地方的情况。”
洪承畴有些吃惊,看着苏天成,难以理解,苏天成为什么会这样说。
“洪大人,你不要想多了,陕西官吏的调整,总体来说,对我们是有利的,跟随我到陕西的众人,悉数都安排了,至少我们能够掌控知府知州这一级了,至于说下面的各县,还是需要慢慢来的,不用太着急。”
“朝廷也催促我了,希望江宁营能够在半年之内剿灭流寇,被我挡回去了,我给出的时间是两年,其实这个时间,也很紧张了,稍有疏忽,我们就不能够做到,所以我们需要拼命啊,不能够有丝毫的懈怠。”
“回到陕西之后,你的主要精力,就是管理好江宁营,两年时间,江宁营需要扩充到十万大军,今后就维持这个规模了,江宁营有六万多将士,接近七万人了,兵源倒不是很担心,主要还是供给方面,只能够将陕西建设好了,才有可能维持江宁营的开销。”
“我的精力,可能要转移到民生方面了,至少在一年时间以内,要初步改变陕西省的状况,所以说,需要辛苦你了。”
“我们共同努力,争取在三年的时间,彻底改变陕西省的情况,不过,我们都不要想着享福的事情,还有很多的任务等着我们啊。”

第五百零五章 明确要求(1)

蒲开强、左孝虎和谭宗亮早就得到了消息,赶到了巡抚衙门等候,他们的内心还是有些忐忑的,不知道等来的究竟是什么圣旨,大凡被排到陕西来任职的,都是朝廷里面落魄的官员,稍微有门路的,也没有谁愿意到这样的鬼地方来。这也决定了,他们没有什么关系,对朝廷里面发生的事情,不是很清楚。
陕西各级的官府,这次变动的人很多,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陕西下辖八个府,分别为西安府、凤翔府、汉中府、延安府、庆阳府、平凉府、巩昌府和临洮府,这八个府的知府,这次全部都调整了。
要说也只有苏天成敢于如此的做事情,放在其他人的身上,没有谁敢于做出来这样的决定,陕西连年遭受灾荒,加之流寇的骚扰,这里更是流寇的大本营,局势异常动荡,各地的官府,主要的职责就在于维护稳定,譬如汉中府和凤翔府这样的地方,稳定都说不上,官府在当地的影响力,比不上流寇。
多年来,因为流寇作乱,陕西各级官府,无法收缴赋税,自身也难以维持,很多时候都是依靠朝廷免去赋税,勉强过日子,千里做官为的吃穿,到陕西省这样的地方来,你就是想着贪墨,也难以达到目的,所以说,这样的地方,官员是谈虎色变。
江宁营刚刚来到陕西,就取得大捷,剿灭十万流寇,令流寇的气焰大为收缩。这仿佛是一针强心剂,各级的官府。都准备趁着这个时机,好好的教训一下诸多的农户,要求农户上缴拖欠的赋税,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自然能够得到诸多的好处,可惜巡抚衙门一纸令下,不准骚扰百姓,不少的官员。颇有微词,奈何苏天成和江宁营的影响力,也不敢多说。
偏偏在这个时候,苏天成大胆动手,全部调整了陕西所辖八个府衙的知府。
被调整的知府,悉数都离开了陕西,这也是苏天成提出来的建议。人家在陕西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继续留在陕西,不好安排,索性都离开了,至于说他们安排什么样的职位。那是他们自己去活动的事情了。
崇祯九年十月二十五日,陕西省巡抚衙门。
陕西省四品以上的官员,悉数都集中到这里来了,等候苏天成宣读圣旨。
大堂的人很多,其中有着不少的陌生面孔。其中有几个人的气质不一般,蒲开强等人很是疑惑。难道说这几个人就是所谓的藩王或者是藩王世子吗。
苏天成终于来到了大堂,他的身边,是江宁营的监军洪承畴。
苏天成请出来圣旨和尚方宝剑的时候,所有人都跪下了。
宣读圣旨的时间有些长,但关键还是在后面的内容,也就是任命诸多的知府。
“…渠清泽任西安府知府,苏平阳任延安府知府,朱由菘任凤翔府知府,朱审烜任汉中府知府,孙思宗任平凉府知府,鹿太兵任庆阳府知府,陈于泰任巩昌府知府,邓辉任临洮府知府…”
“…苏二童任西安府同知,苏俊任汉中府同知,蓝桥正任汉中府同知…”
“…柳敬亭任承宣布政使司知事,岳高峰任提刑按察使司知事…”
这是一份令任何人吃惊的圣旨,从这道圣旨里面,陕西的诸多官吏,更加体会到了苏天成在朝廷里面的影响,或者说皇上是如何的看重苏天成。
渠清泽、苏平阳、孙思宗、鹿太兵、邓辉、苏二童、苏俊、柳敬亭、岳高峰等人,都是苏天成从河南府待到陕西省来的,更为关键的时候,这些人中,除开苏俊是进士出身,其余人都是杂牌军,渠清泽从军队中间出身,孙思宗和鹿太兵是生员出身,其余人根本就没有经历过科举考试,可就是这样的一些人,居然都能够成为朝廷官员,其中更是不乏四品知府,这些人几乎掌控了整个陕西的官场,从这一刻开始,三司的作用,不会很大了,也就是说,蒲开强、左孝虎、谭宗亮等人,都必须要听苏天成的安排了。
这是一方面的影响,更加重要的影响,来自于朱由菘和朱审烜两人的安排。
朱审烜是晋王,响当当的藩王,安排到了汉中府担任知府,朱由菘是福王世子,当今皇上朱由检的亲表弟,到凤翔府担任知府,这两位皇亲国戚来到了陕西,出任知府,这也表明了,皇上的圣旨终于开始落实了。
至于说陈于泰离开了翰林院,堂堂的状元,却安排到榜眼的手下,到巩昌府出任知府,倒不是引发很多人注意了。
这里面的原委,苏天成是清楚的,就在他到京城的时候,一个老熟人前来拜访了,周延儒的管家周康,周康带来了周延儒的亲笔信,里面重点说到了陈于泰的事情,陈于泰虽然还是在翰林院担任修撰,但因为温体仁把持朝政,陈于泰根本没有进言献策的机会,就算是顶着修撰的名分,也是有名无实,当年的状元,几乎要被众人遗忘了,在这个过程中间,陈于泰多次的申请外放,甚至没有期盼能够留在京城,可这样的要求,也不能够得到满足,万般无奈之下,陈于泰求助于周延儒,毕竟周延儒是当年的首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