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之星-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蔡京很快就觉得茶的品质并不是由人的品质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工艺、泡茶技术再加上水质决定的,跟做人更是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
蔡京几乎掌握了蔡襄所有制茶和泡茶的技术,在此基础上他甚至还创造性的发明了蔡京泡茶法——也就是“纸袋泡茶法”。
在当时,这绝对是一种创新,这种新颖的“纸袋泡茶法”,风靡全国,让蔡京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也为蔡京独资控股的“袋装茶庄”最终成为大宋最大的茶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现在,“纸袋茶”创造出的巨大利润仍然源源不断的流入他的腰包。
问题是,这种新式饮茶法仅仅是在泡茶方法和包装技术进行了创新,对于茶的品质并没有产生任何的提高。
何况,品茶本来是一件高雅而风趣的事情,现在让蔡京搞得喝茶跟吃快餐一样,虽然更方便,却少了历史传承和积淀,也就没有了文化的韵味。
如果少了历史传承和积淀,又没有了文化的韵味,你泡的那不是茶,你泡得那是纸。
蔡京的“纸袋泡茶法”就是在泡纸。
在茶艺上蔡京创新了,挣到了大钱,而且还因此进入了世界五百富豪的队伍,但在茶道上,他反尔远不如他的从兄蔡襄取得的成就那么高。
这也就是常常会出现的,你创新了并不代表最先进,打个比方就是,为了让电脑更好的散热,给电脑加装个“烟筒”。
最要命的还是,蔡京认为就象在书法上一样,自己再次突破了蔡襄,并且超过了蔡襄。其实不然,后世对于蔡京的茶道书之甚少,唯一让人提及的是一段后世的对话。
“谁发明的这种纸袋泡茶法?”
“据说就是《水浒传》里的蔡京。”
“蔡京……他懂茶吗?这种方法泡出来的茶里边有股纸味,他为什么不在纸袋里再加点味精什么的?卟!”
这种“纸袋泡茶法”,有一个至命缺陷,就是凡是俱备了品茶能力的人,都能喝出那股纸味,只要你别放“味精”。
蔡京是不会喝自己发明的那种茶的,就象发明快餐的人不会吃快餐一样,再说,一个从小就有幸品尝蔡襄泡的茶的人,接受过的熏陶,品味之高,可想而知。
蔡京有空的时候会亲自泡壶茶,他泡得茶口口余香,就象他在追求的生活品味,华丽而富贵,必须有滋有味,他是一位注重生活质量还特别讲究生活情调的那么一种人。
蔡襄泡的茶每一口都有些淡淡的茶苦,但你喝过后,总觉得有一股特殊的气息沁入自己的心田,令人回味无穷,记忆深刻。
那种特殊的气息,不单单是普通的茶香,那是芬芳。
在茶上,蔡京自信的过了头。
蔡襄让福建凤凰山北宛的“龙凤团茶”身价倍增,蔡京让自己家茶庄的“纸袋茶”热卖。
这俩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福建广大茶农得益,后者是让蔡京一家获利。



'(169.蔡襄的官)'
蔡京没有理解,甚至可以说是歪曲了蔡襄对茶的认识。
虽然人的品质并不是决定茶的品质的决定因素,不过,蔡襄想对蔡京说的其实是后边那句话:做人很关键。
人品体现在茶外,蔡襄的意思是这样的,泡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人。
蔡京很可能是故意忽视了这一点,所以没有突破化学定律,碳没有变成氧,最终变成了二氧化碳。

后来蔡襄丁忧守制,由京城回到老家。
丁忧就是守孝,古代官员在父母亡故后,无论你官有多大,必须辞官守制,时间为三年。在丁忧期间,要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甚至不能生孩子。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制度。
这时,蔡京和蔡卞还是俩位高中生,他们正好处于充满旺盛学习精力和求知欲。望的一个关键时期——即将面临高考。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老蔡家的祖训。
“你考不上一个名牌大学,这辈子就全毁了。”是老蔡家的共识。
蔡京从小就接受着这种教育,考上名牌大学,进入公务员队伍,然后当官,最后当大官,但没人告诉他当了官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
枫亭老蔡家因为持续有人做官,而且官越做越大,在仙游最终成为一个大家族,在这个地方德高望重,深受乡绅的尊敬,更直接的好处就是,老蔡家的无论是住宅、还是田地也都是这地方最大的和最好的。
这一切,都是因为老蔡家有做官的人。
蔡京就是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长大的,他知道当官的种种好处,他更知道,官当得越大,好处也就越大。
蔡襄回乡的这段时间,对于蔡京很重要,因为,每次和蔡襄在一起都会让他进步。更重要的还是,他这个从兄比自己爹当得官都大,而蔡京与生俱来对官有一种崇拜、有一种追求、有一种渴望。
蔡京对蔡襄的感情是真挚的,就象蔡襄对蔡京的感情一样真挚。
他们之间只有爱,那是一种源于血缘而又高于血缘的友爱。
蔡襄对这俩个小兄弟十分看重,待如已出,在最后的日子里,蔡襄几乎倾其所有,甚至还帮他们找了一些“奥赛攻略”,亲自指导,这为蔡京和蔡卞兄弟俩人后来双双考中进士、正式进入公务员的编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蔡襄欣慰的看着蔡京和蔡卞俩个小弟弟在阳光雨露的沐浴下,茁壮成长起来,在他们的身上,能看到自己年轻的影子。
蔡襄希望他们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走出一段精采又没有遗憾的人生之路。等他们兄弟变老以后,也能象自己一样,在老家仙游枫亭心安理得的看那日出日落、云淡风清。
再后来,蔡襄一病不起。
蔡京和蔡襄最后去看已经病得不成人样的哥哥,蔡襄用干瘦的手握着俩个小兄弟,气喘吁吁的再次嘱咐他们,“你们将来做了官,一定要记住,人的品质决定了官的品质,所以,要想做一个好官,一定要先学会做人。”
象前俩次一样,蔡京听了点点头,他说道:“哥,我记住了。”区别是这次他是流着泪说的,他是真心舍不得亦兄、亦父、亦师、亦友的蔡襄离开自己。
当然,蔡京又象学字和学茶一样,再次用他自己的思维得出一个结论,“官的品质和人的品质没有任何关系,官的品质是由官的大小决定的,至于要做个什么人,更是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雷锋是个好人,他多大的官呀?”
“人这一辈子,做人最重要。”这是蔡襄留下的最后一幅字,这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总结。
蔡襄的总结言简意赅。
当蔡京面对这幅字的时候,心里却产生了另外一个结论,就是:“人这一辈子,做官最重要!”
蔡京的结论发人深省。
蔡京是一位勤于思考的人,他的品质决定了,他只能是蔡京,成不了蔡襄。
蔡襄走了,他自己没有留下任何遗憾,他很安详。
蔡襄走了,他给后人留下很多,让人怀念。
蔡京和蔡卞哭得伤心欲绝,肝肠寸断。
那时的蔡京,哭得很真诚,完全是真情流露,他还是个少年,一切全是本色出演,演技也没有现在这么高,泪水却比现在流得多。
再再后来,蔡京和蔡卞兄弟手拉着手离开了他们的老家仙游枫亭的故土,踏上了他们的哥哥蔡襄走过的老路,他们不再长个子了,因为他们都长翅膀了,终于要振翅高飞了。
蔡京象蔡襄一样做了官,而且做到宋朝能做到最大的官——宰相、甚至太师,蔡京在做官的成就上又超过了蔡襄。
蔡京是独一无二的,他取得的成就绝大多数都超过了蔡襄,至少在表面上是超过了蔡襄。
但蔡襄也同样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成就根本就不是蔡京所能超越的,犹其是蔡襄的品质。
“做人很关键”,蔡襄曾经三次提醒过蔡京,蔡京都觉得和他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造成的直接后果在下面一段对话中得到充分体现。
这是福建仙游的一位蔡氏后人和一位写毕业论文到仙游采风的学子之间的一段对话。
学子问:“你一定知道蔡京吧?”
后人反问:“蔡京是谁?”
学子提醒:“就是《水浒传》里的那个蔡京,你们这里的人。”
后人回答是:“那个蔡京的户口早迁到东京汴梁了,他现在是河南人。”
头一次听说,学子愣了半响,只好又问:“那你一定不知道蔡襄了?因为《水浒传》里提都没有提过他。”
后人一脸的不高兴,他是这么回答的:“你难道只看过《水浒传》一本书吗?蔡襄的故事,我可以给你讲七天七夜,你打算在这住几天呀?”
学子立即回答,“我可以住七天七夜。”
后来,那位学子的博士论文《纵论官员的品质》新鲜出炉了。
里边有一句话让蔡氏后人深感欣慰,他是这样写的:
“由于蔡京不听他哥哥蔡襄的话,福建人民把户口给他迁到河南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