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13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皇帝陛下只稍微想一想,就明白,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之前枢密院便有意在辖下设一衙门,专管军中违法乱纪事,想从吏部抢一些权责过去,后因朝争纷起,才没有正式提出来。

    而现在,种燧很可能是借禁军改编之事,另辟蹊径,行争权之举。

    可以想见,当禁军改编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为加强这个衙门的话语权,可以就势上书朝廷,将制衡军中将领们的升转,军纪诸事,归于枢密掌管。

    到了那个时候,除了将军们摆脱不开的后勤辎重事会握在户部手中之外,其他一应事宜,文臣们就再没有多少实际上的掌控权力了。

    这是一篇大文章,连皇帝陛下也不得不慎之又慎的大文章。。。。。。

    如果是景兴皇帝在位,定然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看到这样的奏折,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死死压制住将领们的野心。

    但成武皇帝却是不同,扑面而来的进取**,让皇帝陛下很是赞赏。。。。。。

    禁军整编,已经刻不容缓,之所以悬而未决。。。。。。。原因其实很简单,不过是中书的老臣们,终于忍不住,想要争取禁军整编的主导之权罢了。

    在这一点上,皇帝陛下看的比谁都清楚。

    从枢密使汪道存去位,到大军灭夏还朝,枢密院人事一新,再到大将军折汇获罪,顺势裁撤西北镇军,朝中很多人一直在不停的试探。

    从上书建言留大将军赵石镇守西北,再到想要插手西北镇军改编之事,还有如今接二连三的朝争,归根到底,都是在围绕着将要到来的军中鼎革在进行罢了。

    大秦的将来,到底是在文人的笔下,还是在将军们的刀锋之上呢?

    这个选择,让皇帝陛下也是犹疑不已,这是每一朝每一代君王都要面临的艰难选择。

    皇帝陛下也一直在问自己,难道真如文臣们所言,武将权重,最终必有乱政祸国之事发生?

    那文人们遍布六部中书,只圣人教诲,就能让他们野心消弭?

    在这样几乎无可对人言的心绪之中,皇帝陛下已经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

    最终皇帝陛下的心里,却是得到这样一个答案,武将们领兵久了,自然会野心膨胀,难以抑制,手握兵权的他们,为祸之烈,确实非是文臣可比。

    但话又说回来了,历代也早有证明,文臣治世久了,想要更进一步的**,也不会比武将们差到哪里去,而他们头一件要做的事情,其实却是去寻找武将们的帮助,而贪渎之事,也是文臣们的拿手好戏。

    可以说,历代之衰亡,皆始于文臣,多数结于武将。

    这般看来。。。。。。。还是赵柱国看的洒脱,自己功成名就也就没白走世上一遭,老子死后,哪管得了儿孙如何?

    争气的,自然会使家门兴旺,不争气的,留下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会败个干净。

    有了这样一个结论,也就可想而知,如今成武皇帝陛下的想法了。。。。。。。。。

    略略看完,坐在那里沉吟良久,才吩咐道:“传旨,加种从端三等侯,晋大将军种燧之母,三品荣华夫人。。。。。。”

    “传旨到中书,利州转运使李浑,深有才干,甚得朕意,如今户部左侍郎之位暂缺,若中书无其他人选,可由李浑添任。”

    一声令下,湖畔的近侍们立即忙碌了起来,片刻之后,桌案已经齐备,沈鹤笔走龙蛇,顷刻间,两道耐人寻味的圣旨已经草就,盖上印信,被太监急急的捧着走了。

    一边从新审阅着手中的奏折,一边耐心的等了半晌,之后皇帝陛下才露出些笑容,道:“传旨,吏部尚书郑大人劳苦功高,加双鱼袋,遗贤馆大学生,太子少师,老参三株。。。。。。顺便传朕口谕,告诉郑大人,河东按察使郑铎做的很好,朕不日将宣其回京述职,还望郑大人好好教诲这个孙儿。。。。。。。。”

    皇帝陛下不紧不慢的声音在湖畔回荡,太监们自然只有躬身领命的份儿,但此时,沈鹤脑门上已经浮起了一层薄汗,侍立一旁的李士芳,双手拢在袖子里面,却是紧紧握成了拳头,身子已经有些微微的颤抖。

    都是加恩,但里面的意味,两位身在朝堂的近臣又怎么会不明白?

    心里差不多都是一个念头,皇帝陛下心意已定,这些老臣们怕是要糟糕了。

    皇帝陛下的手段还是那样婉转,当然,这是每一位英明帝王必定会具备的素质,不过再是婉转,对于几位老臣而言,结果都是一样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亲眼见证了这个过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景兴年间的老臣,终于要退出这个精彩而又凶险的朝堂了。

    只是不知道种大将军到底在奏折里说了些什么,竟然使得皇帝陛下当即下了这样的决心。。。。。。。。。。

    而皇帝陛下还没有说完,“传旨到中书,把大理寺少卿张世杰加入出巡名录。。。。。。。”

    “传旨,速召晋国公赵石入宫见驾。。。。。。李爱卿。。。。。。。。”

    “臣在。”

    “传旨给殿卫,宫门御卫,屯卫,各自驻守,无朕旨意,擅离职守者,按谋逆论处,传旨羽林卫,要李将军亲自坐镇,换防京师四门。”(未完待续。。)i527

将血 第三卷失意自有心胸在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结果

大秦成武七年,春。

将血 第三卷失意自有心胸在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变更

    赵石已经预料到,朝堂之上会有些变故。※,。23@wx。

    只是他没想到,皇帝陛下会这么急,用一句浅白的话说,就是太过强硬了。

    这好像有点好笑,因为赵石自己满身军旅痕迹,手段多数时候也是强硬无比,但即便是他,这个时候也觉得皇帝陛下有些急躁,可想而知,其他人是怎样一种感觉了。

    当然,赵石对李郑二人,没有半点同情之意,文人首脑之去留,更迭,跟他也没有太多的干系。

    不过同时对中书之首同门下平章事,六部之首,吏部尚书这样的职位动手,还是让渐渐摸到些朝廷政事脉络的他感到有些不妥。

    之后有些乱糟糟的情形,也证明他的感觉没有出错。

    不过经历了那许多风风雨雨,他同样也不会认为,会闹出什么大乱子来。

    皇帝陛下登基已经六年多了,皇位稳固,又得到了像他和种燧,李承乾,张承等朝中重臣的支持,只要没有刀兵之祸,只会耍嘴皮子的文臣再闹腾,又能闹腾出什么花样来呢?

    而且,皇帝陛下也不是管杀不管埋,顾首不顾尾的性情。。。。。。。

    入宫之后,赵石见到的是气定神闲的成武皇帝陛下,这一次,君臣并未说太多的话,赵石不想就此番风波多做置喙,皇帝陛下显然也没多做解释的意思。

    心照不宣的君臣二人,谈的最多的还是禁军整编之事。

    在此事上面,赵石心中早有分寸。说是说。但不会说太多。因为此事虽有他推动,但大舅哥种燧和枢密副使张承,才是之后主事之人。

    既然没有权倾朝野的野心,说的太多,又置此二人于何地?

    其实,很快,赵石便发觉,皇帝陛下并非真的如表面上看来那般胸有成竹。言谈举止之间,多是有些心不在焉。

    想想也没什么奇怪的,李郑二人,代表的是大秦两大门阀,皇帝陛下借势对他们动手,实际上面对的便是两个门阀大族,诸多善后之事,都存在皇帝心中,又哪里真个人镇定如恒。。。。。。。

    皇帝陛下留赵石于宫中宿了一晚,赵石也没有任何的推脱。

    因为他明白。在这个时节,皇帝陛下必须得到来自枢密重臣的全力支持。京军各部更不能有一点的乱象,李郑两族,在朝堂上盘根错节,谁知道会干出些什么来呢?显然,皇帝陛下从来不曾轻视他们的力量。

    而有大将军赵石坐镇于宫中,京军各部便没有任何人敢于擅动。

    当然,会不会有担心放了大将军赵石回府,会不会被那些门阀世家所动的意思在里面,那就只有皇帝陛下自己心里清楚了。

    帝王心术,还是不要去猜为好。

    在皇帝的威逼之下,李郑二人几乎同时上了辞表。

    都是为官多年的聪明人,在明白皇帝陛下的决心之后,有再多的无奈和不甘,都要默默咽下去,为家族子孙着想,没有任何的死缠烂打的事情发生。

    至于之后从朝堂到地方上的震动,已经离职的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明显要大度一些,这位老臣在几位老友结伴到府拜访的时候,道了一句,不要再闹了,想要逼死老夫不成?

    此语很快便传了出去,也算是勉强有了台阶,渐呈激愤的气氛,也就顺势平息了下来。

    其实所有人也都明白,再闹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了,皇帝陛下对中书老臣们的不满,已经表露无遗。

    而皇帝陛下对武臣们的信重,是历代先皇都不曾有过的,即便史书之上,也鲜见这样的君主。

    虽然朝堂风波渐息,但文臣们心中的不满,并未消除,都积蓄在了心里,等待着时机爆发出来。

    显然,治国之事,离不开文臣的参与,文臣们冷眼旁观,坐等时机到来罢了。

    这对于成武皇帝陛下而言,并非好事,用雷霆手段,来解决朝堂争斗,利弊之间,很难说的清楚,但显然,此时看来,弊端要大上许多。

    但话说回来了,有弊便有利,短时间内,文臣集团遭到消弱的同时,阻碍变革的力量也一下便轻了许多。

    终于可以离开宫城的赵石,便清晰的感觉到,大秦的天可能要变一变了。

    不是皇位更迭那样的变化,而是大秦整体上的变化可能就要开始了。

    经历过景兴鼎革的他,能够明显的意识到,一场变革就在眼前。。。。。。。。

    景兴皇帝用十数年,完成了一系列的变革之举,重用了包括赵石在内的李圃,汪道存,李严蓄,种从端,李承乾,方谦,王佩,折汇,张培贤等等文武大臣,让大秦渐渐强盛了起来。

    而登基数载的成武皇帝陛下,在不择手段的连续消弱文臣势力之后,会做出怎样的一番举措出来呢?

    对于他自身而言,又会有着怎样的影响,他想不出来,也只能拭目以待罢了,所幸,如今的局面看上去还不错。。。。。。。。。

    不过和他预料的差不多的是,在太子出巡之前,皇帝陛下便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起了人事任免。

    一切变革,总是从人事任免上开始,没有权力的保证,一切变革都是空中楼阁,只能臆想一下罢了。

    首先,出人意料的,礼部尚书方谦,从众多朝臣中脱颖而出,调任吏部尚书。

    这也许是皇帝陛下对文臣们的一种变相安抚,出身景兴旧臣的方谦任职吏部尚书,让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意味淡了许多。

    但素来温和自守的礼部尚书方大人,对于将要到来的兴革之事的掣肘,却也降到了最低。。。。。。。。。。

    原吏部左侍郎,不但是郑氏门下,而且还乃郑氏姻亲的邓科邓大人,此时已经战战兢兢,丝毫没有半点去争吏部尚书位置的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