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史的b面-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春秋时,晋国攻打蔡国,蔡国自知难以对付晋国,就忙向楚国求援。楚国派令尹子上率军援救。晋楚两国军队隔NB048
水摆开阵势。晋人了解到楚令尹子上与楚太子商臣之间有矛盾,就派使者对子上说:“我们两军隔河不便交战,为了决一胜负,或者楚军后退把晋军让过河,或者晋军后退把楚军让过河。”子上不明白晋人的真实用意,想在晋军渡河未稳之际攻击晋军,就答应楚军后退,让晋军过河。于是楚军率兵后退。但晋人并未渡河,而是收军回营去了。这时晋人暗中派密使对楚太子商臣说:“我方接受了子上送来的礼物,所以避让楚军。”商臣一听,当即报告了楚王。楚王听信了商臣的话,就把子上召回处斩了。楚军主将被君主召回杀头,楚人不战而自败。而晋人略施小计,就轻松地取得了这场胜利。
魏武帝曹操也善于这样处理对外关系。建安二十四年,蜀汉大将关羽从荆州北进,围攻曹操的樊城。迫于形势,曹操打算迁都。这时司马懿向曹操献计,要曹操利用制造和扩大孙权与刘备之间的矛盾,以解目前困境。曹操听后极为会心,他分析当时的形势是,曹、孙、刘三人都想争霸称雄,孙权早在赤壁之战以后,就开始研究下一步战略目标。孙权以为下一步有两地可图,一是北上攻占曹操的徐州,一是西进夺取刘备的荆州。孙权考虑到徐州易攻难守,此地又便于曹军骑兵作战,而不能发挥自己水战的特长,刘备的荆州则“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易守”,因此他主意打定先取荆州。为了稳住曹操,孤立蜀汉,在关羽出击襄樊前二年,就曾派人向曹操求和。但不久刘备夺取关中,关羽又在中路出击获胜。孙权见形势对蜀汉有利,不敢轻举荆州,反而向关羽作出愿修和好的姿态。不料关羽刚愎自用,辱骂吴使,孙权这才决定先取荆州。
曹操在了解了这一切之后,随即遣使赴吴,表示愿“割江南以封权”。孙权也表示愿意出兵攻打关羽后方,以助曹操解樊城之围,但他提醒曹操要绝对保密。而曹操这边,口头上答应了孙权的保密要求,而暗中则故意向关羽泄露孙权助曹的消息,这一方面可以加强固守樊城曹军的斗志,另一方面也瓦解了关羽的军心,其目的是加速孙、刘之间的相互拼杀。果然,孙权在打发走曹操的使者以后,就派大将吕蒙袭击了关羽,并擒杀关羽,从此孙、刘两家结下深仇大恨。曹操调动孙权,在孙、刘之间制造矛盾,不仅解除了蜀汉对樊城的围困,同时也把斗争视线从孙、刘共对曹操,转移到孙、刘两家纷争内讧方面去了。
战国末年,齐国在保卫战中对待燕国也使用了外交反间计,并因此获得巨大成功。齐NB14D
王时,燕国派著名将领乐毅攻打齐国。乐毅率军攻入齐国境内,连克七十余座城池,势如破竹,眼看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未被攻破。在这种情况下,齐人在将领田单的率领下,以即墨为根据地,对燕军展开了反击。正当乐毅攻齐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一向信赖乐毅的燕昭王因病去世,继位者为燕惠王,而燕惠王却向来与乐毅关系不和。齐人得到这个消息,意识到战事的转机到来了,他们马上派人四处扬言;“齐NB14D王已死,齐国只有两城未被燕军攻破。乐毅害怕燕王惩罚
他而不敢回国,在齐国战场上他是以伐齐为名,实际上是想联络各地兵马占领齐国后在齐称王,因齐人现在还没有向他投降,所以他现在暂缓攻打即墨城以待时局变化。齐人最担心的是燕王再派其他将领代替乐毅来攻即墨,如果是那样,即墨城很快就会被攻破。攻破了即墨城,齐国也就完了。”这话很快就传到了燕惠王的耳朵里,燕惠王认为此话有理,随即派另一位燕将代替了乐毅,乐毅以前确实与惠王有些矛盾,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在自己就要攻下整个齐国的时候会被突然调回国去。乐毅判断,在这个关键时刻被从前方撤换下来,回到燕国绝不会有好结果。于是,心一狠就投奔赵国去了。临阵换将,本来就已经打击了燕军将士的士气;乐毅投赵,更使前线将士对燕惠王失去信任。由此燕军军心浮动,情绪低落,对即墨城的围困也一天天松懈起来。然而这一切全都在齐人的把握之中。齐人眼见反攻的机会到来了,于是就在城中收集了一千多头牛,给每头牛穿上红衣,衣服上画出五彩龙文,把锋利兵器绑在牛角上,然后把浇了油脂的苇捆缚在牛尾上,用火点燃。同时,他们在城墙上凿出几十个洞窟,夜间放出奔牛,命5000名精壮军士紧随牛后。牛尾上的火炬光明照耀,燕军本已戒备松懈,突然间看到饰有五彩龙文的火牛,一个个惊得发呆,火牛所到之处,燕军非死即伤。结果燕军大败,齐军在混乱中杀死了燕将骑劫。燕人四散逃命,齐人奋力追击,被燕国攻下的七十多座城池一夜之间又都回到齐人手中。齐国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略施小计,利用反间计赶走了著名燕将乐毅,从而不仅解除了敌军的包围,收复了失地,也同时在燕国君臣间制造了难解的矛盾,并由此对燕国政治造成了致命性伤害。

立嗣中的计较:1。重要的是政才

帝王夺取天下好比摘人参果,你想吃,他想吃,大家都想吃,于是大家都想方设法捷足先登,争取优先权。
得了天下,做了皇上,就好比人参果到口。可是这果子不仅可口、长寿,而且今生今世吃也吃不完,它可供子嗣世代享受,以至无穷。如此说来,人生易老而人参果不老,打天下的帝王君主不可能长命不衰,那么这使帝王享用不尽的王位就得传给后代儿孙。可古代帝王妻妾成群,儿孙也就多,而王位只有一个,到底传给谁,这一点不同帝王各有标准,但最要紧的,一是要传给自己最喜欢的、自己认为最可靠的人,二是要传给有能力保住这位子的人。为此,帝王们为这传位问题同样需要运筹算计。
人世间有各色人等,而各色人等又各有各的才干。才能分为多种,或有文韬,或有武略,然而作为政治家,特别是作为皇位继承人,那选择的标准恐怕主要是政才。
比如魏武帝曹操,起初最爱小儿子曹冲。这曹冲也确实聪颖早慧,他7岁用船称象,语惊四座。9岁时巧用计谋,救了御马官一条性命,也史上留名。可惜神童早逝,这使父亲曹操大伤其心。曹冲死后,魏武帝曾一度把立嗣之心转移到文才颇盛的曹植身上。可这曹植终因缺乏“深自砥砺”的工夫和“矫情自饰”的韬略,眼瞅着这太子宝座被哥哥曹丕不费吹灰之力给抢走了。想来以曹操的聪明和机诈,不会识不破曹丕在自己面前玩弄的小小把戏,但曹操心里十分清楚,曹植虽然文才过人,可他的桀骜不驯和潇洒倜傥绝对守不住那众人觊觎的王位。曹操从自己一生的政治经验中得出一个结论,要想稳坐天下,必不可少的就是乔装打扮自己,要比别人做事更隐蔽,更多几个心眼,这是曹操对儿子的政才要求。而曹丕就具备这样的条件。后世许多文人墨客常对曹操不立曹植大发感慨,殊不知曹操掌握的是政治家标准,在这个问题上他不需要文人的理解。
与曹操立嗣选择的坚定明确相比,汉高祖刘邦实在有点相形见绌。嫡长子刘盈的软弱儒文,刘邦比谁看得都清楚,作为一个创业皇帝,他本也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接班人,所以他打心里喜欢与他性格相同的赵王如意,而不喜欢曾一度打算废掉的太子刘盈。但由于他的态度不如曹操明确,手段也不如曹操强硬,再加上吕后竭尽全力阻挠,致使刘邦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这一问题处理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常常使后人不禁扼腕叹息。试设想,如果当初刘邦当机立断改立赵王如意,疏远外戚吕氏,那后来吕后的肆意专权和吕氏的篡权作乱还会发生吗?可是历史没办法假设,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这中间吕太后听从张良的主意请来“商山四皓”,为阻止刘邦改立太子起了最后的决定性作用。故事颇有意思,一并叙述于此。吕后对刘邦改立太子的想法既清楚又担心,但却不知怎么办才好。左右为难之际,有人向吕后建议,说:“张良很有谋略,皇上又很信任他,不如求他想想办法。”张良是很了解刘邦的人,他知道此事已在刘邦心中酝酿了很久,仅靠口舌争辩是不可能使刘邦改变主意的,因此他就建议吕后去请“商山四皓”。因为此时天下已经平定,于安邦治国有用的人才大都被刘邦起用,只有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由于刘邦对人轻慢无礼,一气之下逃入商山,发誓终身不做汉臣。此时如果能请他们四位出山,明确站在太子刘盈一边,那么刘邦就一定会取消改立太子的念头。吕后听了张良的话,就派人厚礼卑辞去请四皓。汉十二年,刘邦打败英布回到京城,病情一天天加重,而改立太子的念头也越发坚定。一次宴会上,太子刘盈陪侍刘邦,四皓也随太子进了皇宫。4个人年龄都在80岁以上,个个须发尽白,衣冠严整。刘邦看到这四个陌生面孔问道:“你们四个人是干什么的?”四皓一一上前报上姓名。刘邦听后大吃一惊,说:“我寻找你们多年,你们弃我而去,现在为何要和我儿子在一起?”四皓说:“陛下轻慢士子,随便骂人,我们不愿受辱,所以就隐居了。现在听说太子为人仁爱孝敬,恭谨知礼,天下人没有不愿意为太子效力的,所以我们也就辅佐太子来了。”刘邦听四皓这么一讲,只好彻底打消改立太子的念头。但事实上,商山四皓这次可真是帮了个大倒忙。毫无疑问,没有刘盈的上台,也就不会发展到后来吕后及吕氏集团的为非作歹。
看来,帝王选择接班人,其标准只能是政才。没有政才,其他才能都派不上用场。中国历史上出过不少有名的才子皇帝,像南朝梁氏诸帝,唐明皇,特别是那以写诗填词而著称的南唐二主,都是因为其文才、诗才而妨害了其政绩。本来是个不错的文人、艺术家,却偏偏强人所难让他去做皇帝,这岂不既害了国家社稷,又害了他本人。如此想来,我们还是认为曹操做得对。他本人是个多面手,既是诗人,又是学者,但归根结底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选择接班人的眼光和标准更显示出他超出常人的智慧。

立嗣中的计较:2。棋看两步

稍懂弈道的人都明白,下棋时每落一子至少要看到下面的两步以上。同理,有远见的帝王为皇室的长治久安考虑,在立嗣问题上常常想得很多,他们不仅虑及子辈,而且对孙辈也常常打定算盘,晋武帝司马炎就是如此。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是个白痴,智商极低,在皇帝位子上闹出不少笑话,历史上最有名的是,臣下向他报告说某地因遭荒年百姓多被饿死,他却反问百姓“何不食肉糜”?这样的皇帝一遇政事便束手无策,那是可想而知的。但这白痴父亲却有个聪明过人的儿子,叫司马NE22D。一次宫中失火,晋武帝司马炎登高观望,年仅5岁的司马NE22D硬拉着
皇帝爷爷躲入房中,说:“救火时仓猝之间,秩序混乱,皇上不可轻易暴露,要防备不测之
事发生。”这话出自一个5岁小儿之口,可真是天生的皇帝坯子。司马炎就是考虑到傻儿子
继位之后便是这个聪明的孙子继位,所以,为长远计,就决定由司马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