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史的b面-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杀了头曼,冒顿由此当上了匈奴王。
匈奴古时一直被汉人视为野蛮民族,而文明的汉民族在这一点上也并不比野蛮民族斯文多少。就是经贞观之治把初唐推向黄金时代的李世民的王位也是他耍尽阴谋手段才得来的。
明代初年,朱氏王朝中也发生了一起武装夺取政权的事件。洪武三十一年,年迈的朱元璋病逝,由于长子朱标早夭,他便把帝位传给了长孙朱允NB938,这就是建文帝。此事引起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不满。本来朱棣在朱氏灭元建明、夺取政权方面就已功勋卓著,再加上他为人强悍、文韬武略兼备,所以对朱允NB938的继位更不服气。遂起夺权之心。洪武三十一年七月,朱棣聚集将士,以“清君侧”、“除奸臣”为名,发动了著名的“靖难”之役。经过三年的军事较量,朱棣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都城南京被攻破,建文帝不知去向。应该说,朱棣起兵的原因是为了夺权,但他打的却是“清君侧”、“除奸臣”的旗帜。虽然朱棣表面上依然要做文章,但他以武装斗争、以战争兵戎的形式出现,无论如何也没法掩盖他的真正用心。建文帝朱允NB938不知去向,是死是活无法确考,可以想像,如果朱允NB938在失陷的南京城内被朱棣活捉,那结果将会如何?没能亲手杀死朱允NB938,不能不说是朱棣的一个遗憾。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建文帝手下的大臣如齐泰、黄子澄,还有那个著名学者儒生方孝孺,都在朱棣由燕王走向帝位的过程中付出了生命代价。继位往往要杀人,又一次在朱棣这里得到了验证。据历史记载,朱棣进入南京以后,本来他的称帝已是顺理成章,但他却故作姿态,先是请来周王朱NB069、齐王朱NB06A两个兄弟,要他们为谁来掌权拿个主意;然后又唆使群
臣百官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进。滑稽戏演了一场又一场,等朱棣政治戏瘾过得差不多了,这
才盛情难却、一脸不情愿地登基称帝了。直截了当地选择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杀人如麻,又使被杀者感恩戴德、山呼万岁,这是朱棣在夺取政权方面的创造性发挥。

谋位四途:4。得宠入继才有望

神灵、符命、流血都是间接或极端的措施,而且是在皇权不稳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如果当朝皇上威名赫赫,大权在握,那么恐怕争宠就成为走向夺权的首选策略了。其中的原因,其一,古时的继承大致有两种:商之前是兄终弟及,商以后则主要是父死子继。父王在世时就常常要立定太子。古代的帝王三宫六院,除皇后外,嫔妃成群,自然儿子也就会多,但太子却只需一个。虽说按惯例是嫡长子继位,但是皇上的好恶也是决定太子命运的定音锤,为此也时有长子被废被黜的事件发生。其二,专制时代,没有宪法制约,皇帝施政,朕即法典,朕即国家,皇权巍峨,是吸引太子们千方百计争宠的强力磁场。比如秦王异人,本来因为母亲夏姬不得宠,自己也被送到赵国做人质,自然入继无望。可幸运的是他在赵国正值潦倒之际却结识了腰缠万贯的富商吕不韦,而这位富商又大有涉政野心。当吕不韦得知异人的父亲安国君宠爱的华阳夫人因膝下无子,担心帝宠和富贵不能长久时,就让异人屈身认华阳夫人做母亲。华阳夫人是楚人,久居异乡,思念故人,吕不韦又让异人穿楚服与华阳夫人相见。华阳夫人果然被异人及其楚服所打动,就认下了这位干儿子,异人也因此继位做了秦王。
由此可见,自然嫡长子的尊位并不是牢不可破的。因此,即使嫡长子,也不能放弃揣摸父王心理,或“曲线救国”,或直接影响,总之要投其所好、争取信任才能达到目的。汉代末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不久便在诸子中物色继承人。小儿子曹植文才超群,才华横溢,很得父王宠爱,曹操一度打算立他为太子。对此身为五官中郎将的长子曹丕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他感到自己的太子地位受到了威胁,就求教于谋臣贾诩。贾诩要曹丕“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曹丕从此就“深自砥砺”、“矫情自饰”起来。一次,曹操出征,诸子前往送行,曹植作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歌功颂德文章,当众演说得声情并茂,令曹操与文武大臣极为欢悦。曹丕深知自己的文采远不如曹植,所以他另辟蹊径,于是便什么也不说,只是屈膝而跪,泪流满面地拜伏在曹操脚下,表示为父王将要出生入死而担忧。与曹丕的忠厚仁孝相比,曹植的颂辞顿时显得徒有外表华而不实。此事虽小,但影响不小,曹操和文武大臣由此都一致认为曹丕更诚实更有孝心,最后立曹丕做了太子。
曹丕的争宠是立太子之前,如果太子一旦确立,再去争宠改立那就很不容易了。尽管如此,历史上仍不乏成功者。隋朝的亡国昏君隋炀帝杨广为争做太子,就很会“矫饰”自己。本来隋文帝立定的太子是杨广之兄杨勇,但是由于诸种原因,文帝渐渐不喜欢这个太子了。杨广知道这一消息后,首先针对杨勇内宠过多引起皇宫内外议论这一点,极力显示自己不近女色。他虽然也拥有众多妻妾,但只和正式妻子萧妃居住。凡有人来访,不论贵贱,他定与萧妃一齐迎送,一时间连宫中执役的仆人也称赞他贤德。为赢得皇帝皇后的好感,他专门收拾出一间陈设朴素的房子,并把故意弄坏的乐器放在角落里,不让下人掸去灰尘。这间屋里用的使女也尽是又老又丑的。文帝与皇后来时,他就在这间屋子里恭候接待。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果然皇上对他的宠爱与日俱增,最后终于使他取代其兄做了太子。同样是这个杨广,文帝还没死,他就动起父王爱妃的念头,并最终据为己有。而且在他做了皇帝之后,其荒淫无度更难一一述说。如果后来他能继续矫饰自己,也许不至于那么快就断送了隋朝的江山。当然,这是后话。但是,通过这一反一正的对比,我们对杨广的阴谋和野心不是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吗?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即使在父子之间,投父王所好,惟父王马首是瞻,首先建立感情上的融洽和信任,这才算为入继打下了一个起码的基础。

协调宗室:1。分封安抚

新帝国建成后,帝王对待异姓臣僚或迁或贬,处理起来并不怎么犯难,而对待亲族宗室,问题就复杂得多。开创基业时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江山是大家齐心协力赢来的。一旦其中的一个南面称孤、被尊为王,这亲族宗室中就在座上与座下之间划开一条生死界线。尽管如此,孰尊孰卑,谁领导谁,不会因此就一锤定音,这一点帝王本人看得尤其清楚。为消除这种来自宗室内部的颠覆和威胁,帝王们总是要采取种种措施,以维护既得利益和政权稳固。
为避免矛盾激化,消除或削弱皇室内部的颠覆威胁,帝王们采取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分封同姓宗室为诸侯王,一般都要把他们遣往封地,中央再派员实行监督。这些诸侯王自称一统,享有优厚的物质待遇,从而使之安于其乐而忘返王宫。一朝皇室临危,由于他们懂得自身与皇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他们也会奋起保卫皇帝。这种分封制度从西周时期就开始实行。周武王灭商后,就遍封姬姓诸侯于天下。至秦朝分封中断。刘邦灭秦建汉,吸取秦朝不行封建、皇室临危、无人勤王的教训,一得天下后便分封宗室,他立刘贾为荆王,刘交为楚王,刘喜为代王,刘肥为齐王等等。到唐高祖李渊建唐后,分封宗室面更广,除立长子建成为太子外,封其子李世民为秦王,子元吉为齐王,子元景为荆王,子元昌为汉王,子元亨为酆王,族弟襄武郡公琛为襄武王,族弟黄台公瑷为庐江王,宗室李基为永安王。甚至连皇孙承宗、承道、承乾、恪、泰都分别封为太原王、安陆王、恒山王、长沙王和宜都王,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王朝。因为李唐王朝的分封对于巩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大唐虽经武则天改制,此后仍延续长达200年之久,这其中“分封安抚”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秦王朝二世而亡,原因多多,但废封建、行郡县却成了后世王朝引以为戒的教训,所以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虽然行政上靠郡县管辖,但封建亲戚始终都被视为巩固政权的一大法宝。
当然,对于宗室的分封安抚,在历代君主帝王的为政实践中也不免有得有失。按照自周代以来就深入人心的宗法文化思路,国家政治的性质一般说来是由个人推及家庭,由家庭推及家族,在若干特殊朝代,家族又有可能被推及民族,比如像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掌权的朝代就是这样。元代蒙古族统治者把汉人和南人视为社会的下等人,严格控制汉人和南人的升迁和任用,已使政权的民族化在极端和野蛮的意义上宗法化了,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自己的政权,又同时加速了其政权的快速衰竭和灭亡。另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满清,更把家族和民族两种东西首尾相接,从而在国家政权内部抚育出无数个瓦解政权稳固的家族,后人常以“八旗子弟”比喻典型的纨NB06B之徒。以消费和享受为特质的清政权就是以分封为基础,完全家庭化了的一个朝代。把国家家庭化是为巩固权力,其发展结果尽管完全与初衷相悖,但帝王君主的本意还是显而易见的。

协调宗室:2。欲擒故纵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只要有皇室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争夺皇权的斗争,勘诸历史,这已是一个百验不爽的不争事实。对于帝王君主们来说,有时为了稳保王位,狠狠打击图谋篡权者,则不免采取引蛇出洞、欲擒故纵的陷害策略,这在古代历史上应该说是时有发生的。
春秋末年,郑国国君安国公准备日后传位给长子寤生,但夫人武姜却偏偏喜欢小儿子段,其理由是寤生出生时横生难产,为此差一点要了武姜的性命。按说这个理由本不成其为理由,但是武姜却因此而不喜欢寤生,所以自打安国公决定让寤生做自己的王位继承人以后,武姜便多次明里暗里说寤生的坏话,甚至提出要安国公改立太子,而安国公则一直没有答应。若干年过去,安国公病逝,寤生就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是为郑庄公。
郑庄公即位后,武姜仍然没有改变自己对大儿子的态度,仍不时为小儿子段出谋划策,企图让段代庄公为王。武姜先是为段讨要到足以和郑国国都面积和实力相抗衡的京城。当时郑国有一个叫祭仲的大夫见此情况感到苗头不对,就提醒庄公说:“按先王法度,大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现在京城势大,不合法度,共叔段在京城的作为怕是要危害郑国安全。不如趁现在他还立足未稳,先适当安排一下,以便控制他不要向坏的方向发展。”郑庄公却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就等着瞧吧。”不久,共叔段又不自量力地将边境城邑强要去大半,郑庄公一一答应下来。这时郑大夫子封又劝庄公,请庄公早点儿除掉共叔段。庄公仍然不予理睬,说:“对君王行不义,对兄长不亲近的人,慢慢就会自己垮台的。”一来二往,直到共叔段修治好城墙,装备好武器,率兵袭击郑国国都,而武姜为内应准备大开城门迎接共叔段的时候,郑庄公才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