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巨浪-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毫无疑问,这些宣传几乎都是海军策划的。

后来甚至有人说,当时海军主动出钱买通了电台,让电台宣传海军的战斗事迹,宣传海军的英雄故事。

虽然这个说法从来没有得到过证实,但是不久之后,就有电台开始宣传“陆军的故事”。

从这一点来看,恐怕海陆两军都在暗中为自己搞宣传吧。

从根本上讲,海军策划的这次宣传活动非常成功,几乎成了战时“宣传战”的范本,就连帝国内阁宣传部的官员都不得不感慨,再这么搞下去,他们就要实业了。

对海军来说,宣传的直接效果是,不用为当年的征兵计划头痛了,反而得考虑用什么样的理由拒绝那些踊跃报名的年轻人。说白了,即便海军正在扩军,也不可能一下招募几百万年轻人吧。

另外,海军在帝国民众间的地位与影响力得到了提高,而通过民众又对议政院的议员产生了影响,然后议政院又对内阁产生了影响,最终这种影响仍然作用到了海军的身上,至少今后在申请更多的军费时,海军遇到的麻烦就少得多了。

同时,这轮宣传“攻势”也对正在进行的调查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际上,这才是陈锦宽与卫延年的根本目的。

通过打击李玉民为代表的东洋系军官势力,海军的形象肯定要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调查结果最终对海军不利,甚至会对海军的战略规划,乃至整场战争的进程产生负面影响。正是如此,陈锦宽才决定搞“宣传战”。

宣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竖立起一个高大光辉的海军形象。如此来看,祖寿清与快速战斗群只是被推到前台的演员。即便大多数老百姓由此记住了祖寿清与快速战斗群,可是他们最终记住的还是帝国海军,以及帝国海军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当然,最终的结果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南洋系军官在海军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不说别的,李玉民倒台之后,祖寿清成为了唯一能够顶替他,成为太平洋舰队司令官的人选。如此一来,南洋系就控制了帝国海军两支最重要的舰队。即便东洋系军官并没有因此彻底失势,也在海军中失去了主要发言权。

恐怕,陈锦宽在决定打搞宣传,并且推出祖寿清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这个结果了吧。

第四卷 四龙闹海 第三十八章 … ~新年新相~

如果白佑彬能够看穿陈锦宽的心思,他就不是海军中校,陈锦宽也不是海军元帅了。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陈锦宽想借机搞垮李玉民,因为在海军中,李玉民对陈锦宽的元帅地位威胁最大。别说白佑彬这些年轻军官,就连卫延年,陈锦宽最信任的海军总参谋长都只看出了这一点。

显然,事情的发展远远超过了这些人的估计。

七十二年(40年)二月七日,就在李玉民主动递交辞呈,辞去太平洋舰队司令官,转为预备将领的第五天;陆战队攻克棉兰老岛北部重要港口,也是日军最后一个大型据点卡加延…德奥罗的第二天,身体基本康复的陈锦宽返回海军司令部,重新执掌帝国海军。

八日,李玉民在家上吊自杀,虽然被副官及时发现,但是在送到医院之后也因为大脑长时间缺氧成为了植物人。从此,以李玉民为代表的东洋系逐渐淡出了帝国海军,众多东洋系军官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同一天,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陈锦宽发布了帝国海军改制计划。

按照该计划,帝国海军将率先采用战区制,舰队则统一由海军司令部与总参谋部掌管与指挥,并且由总参谋部根据战争情况进行组编。

当时,陈锦宽将海军主导的战场划为了五个战区,即西太平洋战区,南方战区(后来包括东南亚、澳洲、南太平洋与西北印度洋)。中西战区(后来包括西北印度洋、阿拉伯半岛、地中海与北非),北大西洋战区与南大西洋战区(后来包括了南大西洋、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南美洲,所辖面积为各大战区之首)。

各个战区都设独立的战区司令部,其主要职责为策划战役行动,指挥与协调参战部队。

也就是说,各大战区司令部只有军事指挥权,而没有人事调动与任免权。显然。战区司令部是纯军事职能的部门。其影响力远远不如舰队司令部。

战区制度地确立,在很大的程度上为帝国海军打赢战争奠定了基础。

后来。萧鼎昆在海军的战区制度上,确立了帝国海陆两军的战区制度,并且让陆军也规划了相应的战区,并且明确了各个战区的重点(即指挥权到底属于海军还是属于陆军,或者陆战队),从而为海军、陆军与陆战队联合作战奠定了基础。

从这一点来看,帝国海军在创新方面再次走在了陆军的前面。

与战区制并行地就是舰队改组。

以往,舰队都属于舰队司令部。即便是在规划新战舰地设计与建造,新战舰的分配方面。总参谋部与海军司令部都得给舰队司令部面子。显然,在帝国海军独步全球,无人能敌地情况下,这一制度的问题并不大。现在却不再适合新的情况,要想使帝国海军发挥出全部潜力,就必须集中利用有限的资源。

集中管理与编组舰队是提高舰队战斗力与作战效率的有效办法。

按照陈锦宽的规划,所有战舰都直接隶属海军司令部,作战行动上则由海军总参谋部直接指挥,或者是委托战区司令部指挥(实际操作中。基本上都是由战区司令部指挥。总参谋部只负责调动与派遣舰队)。

当时,陈锦宽没有提出改组的细节规划。最后的工作是由卫延年完成地。

舰队的管理分为行政与作战两部分,行政管理权由海军司令部负责,并且下设舰队行政管理处,其主要职责就是负责战舰地设计与建造,战损维护,人事安排等。因此整项改革设计到彻底改变海军司令部的职能机构,比如严国荣的后勤装备处就需要分出一部分来,所以这项改革花了两年多时间才最终完成。

作战管理权则由总参谋部掌握,主要涉及舰队编组,调动,任务派遣等。

相对而言,作战改革比较容易,毕竟这是提高舰队战斗力的关键,所以在当时就确定了下来,并且很快得到了实施。

按照卫延年提出的方案,今后帝国海军的舰队将全部采用数字编号。

以马六甲海峡为界,在东面战场上活动的舰队为单数编号,在西面战场上活动的为双数编号,且各战区都有对应的编号。比如受西太平洋战区指挥地战舰统一编为第一舰队,受南方战区指挥地战舰统一编为第三舰队,受中西战区指挥的战舰统一编为第二舰队,受北大西洋战区指挥地战舰统一编为第四舰队,受南大西洋战区指挥的战舰统一编为第六舰队。如果某支舰队在战区间调动,其编号自动改变。比如某支舰队在西太平洋战区指挥下执行作战任务时,其编号为第一舰队,转移到地中海作战,受中西战区指挥时,其编号自动变更为第二舰队。

在此基础上,各舰队下设分舰队,并且用阿拉伯数字编号。

比如在改组前,快速战斗群属于太平洋舰队,改组后,太平洋舰队改编为第一舰队,而快速战斗群则为第12舰队,第11舰队则是主力战斗群。

各分舰队下的战舰编队则在分舰队编号后加以注明。

比如,快速战斗群的战列舰编队今后就应该称为第12…1战列舰舰队,如果增添新的战列舰,并且编为独立的战列舰编队,则顺次为第12…2战列舰舰队。

不说这套新的作战指挥体系是否更加有效,仅各舰队的编制就比以前要清楚得多。

可以说,此时是陈锦宽对海军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最好时机。

李玉民倒台之后,东洋系在海军中的地位大大降低。几个能够说得上话地将领都是人人自危,谁还敢跟陈锦宽对着干,敢对陈锦宽的改革说不?

南洋系是既得利益者,就算陈锦宽的改革动了他们的“蛋糕”,在对比东洋系的悲惨遭遇之后,那些心怀不满的将领也只能忍气吞声,不敢发表反对意见。

说白了。陈锦宽之前没有推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就是两大派系地阻力太低。

如果在此之前推行这一系列地改革,不但东洋系会坚决反对。南洋系也不会支持陈锦宽,结果肯定是徒劳无功,甚至会动摇陈锦宽在海军中的地位。

当然,从根本上讲,这次改革针对地仍然是东洋系。

虽然李玉民倒下了,但是他最多只能算是东洋系这颗大树的地上部分,其地下的根基并没有受到动摇。以东洋系的影响力,要不了多久就会冒出下一个“李玉民”。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要对付下一个“李玉民”。肯定更加棘手。

通过这次改革,陈锦宽彻底打破了海军的原有格局。

也就是说,不管是东洋系还是南洋系的军官,都离开了原来的“坑”,与以往的关系彻底决裂,今后得听海军司令部与总参谋部地调遣。显然,两大派系的军官明智一点地话,都会找到新的效忠对象。

可以说,陈锦宽这次改革是一举三得。

首先提高了海军的战斗力与作战效率。其次彻底打垮了对他最有威胁的东洋系。最后高度集中的权力提高了他在海军中的威信。

当然,从帝国的角度讲。这轮改革绝对是有益无害的。

陈锦宽提高的只是他在海军中地威信,从根本上对萧鼎昆没有威胁。再说了,海军实力地提高,是帝国打赢战争的根本保证。如此一来,萧鼎昆不但不会反对陈锦宽地改革行动,还会全力支持。

后来,萧鼎昆就是因此暂时放弃了合并海陆两军指挥权的计划。

从这一点来看,陈锦宽的改革还起到了“自保”的效果。其实当时海陆两军低下的作战效率已经让萧鼎昆非常不满了,如果不尽快推行改革,并且提高作战效率,恐怕海陆两军元帅的大权都将不保。

此时,再也不会有任何人怀疑陈锦宽的政治能力了。

当时,甚至有传言,说陈锦宽并没有病,是在装病。通过装病,陈锦宽不但避开了“李玉民事件”产生的影响,还让东洋系与南洋系的将领都订着元帅的位置,降低了防备,结果在陈锦宽提出改革方案的时候,两大派系的将领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根本无法采取应对措施。

当然,白佑彬知道,陈锦宽绝不是在装病。

只不过,这是不是陈锦宽在借势推行改革,白佑彬就不好说了。

作为南洋系军官,白佑彬最初的时候对陈锦宽的“突然袭击”也有所抵触。说白了,一下出现这么大的变化,谁都难以立即接受。

只是,白佑彬属于最先看到好处的那批年轻军官。

通过这次改革,不但两大派系的高级将领被剥夺了很大一部分权力,还让几乎所有年轻军官看到了希望。

虽然门系出身的影响并没有从海军中立即消失,但是在新的体制下,决定军官晋升与前程的决定因素不再是关系网,不再是家族背景,不再是出身豪门,而是其在战斗中的实际表现,是其个人素质。

大概也正是如此,在这场海军内部的无声风暴中,几乎所有有才能的年轻军官都站到了陈锦宽的一边,并且用实际行动支持了陈锦宽推行的改革。

正是年轻军官几乎集体“倒戈”,那些反对改革的高级将领才不得不忍气吞声。

大概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陈锦宽才敢于在这个敏感时期,特殊时期推行如此大规模,如此彻底的体制改革!

第四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