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窃明-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官不想去。”方震儒懒得再多说,摆了一下长袖,脖子像机械转动似的一扭,冲着黄石说道:“黄石你跟我走。”

“方大人留步。”着急的黄龙一时没有细想,伸手就去扯方震儒,只听刺啦一声就把方震儒的袖口拉破了,大家登时都说不出话来。

“大胆。”片刻的鸦雀无声后,方震儒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声。

“方大人恕罪,恕罪。”黄龙脸色苍白,一下子就跪在地上。

(第12节)

万丈高楼平地起 第13节

“来人,把这厮痛打二十大板。”方震儒一声令下,两个随从就冲上来把黄龙按倒,接着就把他的裤子褪下,旁边已经有人开始举棍子了。

“方大人,”黄石连忙开口替黄龙求情,于公于私这都是好的。何况他同为武将,也有兔死狐悲的感觉:“末将敢请大人息怒。”

“请方大人息怒。”黄石的部下很识趣,纷纷跟着求情。

方才黄龙一个劲的认罪,他手下的亲兵本也都躲到一边去了,现在他们见到有人带头求情,也立刻跪了一地,再加上些声势:“请方大人恕罪。”

黄龙的部下跪了半天,木然无语的方震儒才淡然对他说:“看在黄将军求情的份上,本官饶你一下,看在黄将军部属面子上,本官再饶你一下,就打你一十八棍好了。”

“谢方大人。”黄龙说完感谢的话就咬牙死撑了十八大板,一棍棍落下,伴着淋漓的鲜血溅起,豆大的汗珠滚滚而落。

打完后,亲兵帮黄龙穿上衣服,把他搀着拖走,看这伤势几天内是不要想起床了。

方震儒一直在自顾自地整理被扯破的袖口,等黄龙抱头鼠窜以后,才在黄石等人的畏惧目光中评价说:“辽镇这些丘八越来越没有规矩了。”

和黄石闲聊他们那段共患难的经历时,方震儒又浮起些笑容,刚才的官威顿时消于无形。两人且说且走,到了到了巡按官邸,方震儒先进去更衣,黄石等人候在院中。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去辽东了吧?”黄石轻声问身后的两人,他们都是武官了,刚才的一场好戏应该让他们对辽镇的发展前途有所认识了。

贺宝刀今年虚岁二十,杨致远比他大两年,但也还是不知道厉害的年纪,也都是刚当上军官的菜鸟。刚出经略衙门的时候,他们还跟在一边听,偶尔会嘻嘻哈哈一番。自从黄龙被打以后,这两人就一直没有出声,远远地躲到后面去了。

现在听到黄石的问话,他俩对望了一眼,同时小声说道:“大人英明。”

黄石轻声对两个人说道:“东江虽然贫困,但那里没有文臣,我们武官可以昂首挺胸地做人,长生岛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只有在自己家里才不会受窝囊气。”

作为一个现代人,虽然黄石也已经习惯磕头下跪,但他还是渴望过着有尊严的日子,对武人来说,东江实在是大明治下的一片乐土。而他身后的两个年轻武官,也还是少年气盛的心态,这话听得他们一个劲地点头。

黄石回想着今天的遭遇,方震儒先让自己和王在晋顶了一下,接着就跑来为自己解围,还有刚刚发生的一幕——这一切不会只是巧合吧?

方震儒让杨致远这些六品武官都去厨房吃饭,他要和黄石私下谈谈。和方震儒一起吃饭的时候,黄石感觉比和李永芳、皇太极吃饭的时候还不痛快。倒不是因为饭菜简单,他看得出方震儒很穷,主要还是因为在大明文臣面前,黄石也有一种“不被当作人看”的感觉。

“你刚才问我,我们后来又谈论了什么,对吧?”没有外人,方震儒的称呼倒是亲密了起来。

“是末将鲁莽了。”

“不鲁莽,这本来就是我今晚要和你说得事情。”

听了一会儿,黄石就明白现在的话题涉及到了对后金的战略决策问题。王化贞出任辽东巡抚的时候,是力主出动出击收复辽土的,现在王化贞遭到惨败,主动出击派就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听方震儒的描述,朝中现在已经听不到主动出击的声音了,剩下的两派就是主动防御和被动防御两种:

被动防御的中心思想就是暂时放弃山海关外的领土,沿着长城固守;

主动防御的理论就是一步步在辽西修筑城池,恢复那些被烧毁的城堡。

现在的封疆大吏王在晋就是支持被动防御这种观点的,他大力主张以山海关为大门,在山海关和北京之间修筑堡垒群,同时加固长城沿线。

方震儒简要介绍了一下情况,就问黄石有什么看法:“现在黄石你在朝廷上也算是有些名气了,圣上都问起过你。”

“末将贱名竟能上达天听?这如何是好?”黄石没有预料到这种情况,所以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激涕零才好。

方震儒却是以为他欢喜傻了,笑着说:“除了祖大寿他们这些辽西世袭武将外,孙阁部也想听听辽东武将的意见,他特别指明要听你说。”

孙承宗是大明少有的重视武将的文臣,他一直大声疾呼“重将权”,主张要多参考一线将领的意见,而且要敢于放权给将领,让一线军官能自行判断指挥。

“来,说说你的看法吧。”方震儒笑吟吟地再次鼓励道。

黄石沉思着进言:“王大人的想法自然是稳妥的。一,建奴出兵辽阳,山海关有足够的预警时间。二,山海关两翼是大海和长城掩护,不会被包围断绝粮草。三,山海关靠近京师,容易得到增援,转运物资也比较容易,比较省钱。”

“看黄石你的样子,一二三地说起来,倒真有点朝中的阁老的样子。”方震儒不以为然地说道:“省钱?你一个武将考虑什么省钱,大明富有四海,一点儿钱算什么?只要说你关于收复辽土的设想就好了。”

一点儿钱?历史上的万历天子抠门至极,三大征筹备军饷的时候,在朝鲜和十几万、二十万日军打了几年才花了四百万银子,恨不得一分钱掰作两半花。

等到天启继位,这个慷慨皇帝大笔一挥,广宁军一年物资,军饷、粮草、大炮、火药等就价值千万两白银。要不是黄石反攻广宁,库存的五万具盔甲、几百万两银子、一百多万石粮食和其物资也要换主人了,这些亲手烧掉的东西已经让黄石在长生岛痛心过好几次了。

方震儒看黄石半晌不出声,就收敛笑容轻敲着桌面说道:“言出你口,入我之耳,这里没有第三个人,黄石你不用顾忌经略大人,有什么想法大可随便说,完全不必担心。”

(第13节完)

万丈高楼平地起 第14节

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刚才的话不符合方震儒的心思。黄石听见方震儒的口气,立刻明白自己不能随便说想法了:“末将愚笨,胡言乱语,敢问大人的意思是什么?”

“在关内设重关过于冒险了,一旦山海有失,则京师危机、天下震动。”方震儒也不再装样子,侃侃而谈:“朝中有些人上书,说什么守住关内土地,国家已经是极盛,可观建奴自败!笑话,不去剿灭,建奴如何自败?”

“大人所言极是。”黄石下意识地表示了赞同。

这个问题涉及到观测角度问题,黄石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的话,那观后金自败确实是真知灼见,广宁战败以后,王在晋认为辽西已经不可收拾,还不如以山海关、蓟门为防御核心。黄石曾把自己假定在天启、崇祯的位置上,不加派军饷不会有关内大乱,大明就后顾无忧。

而东北的小冰河时期已经五十年了,还要二十年才过去,明朝有南方的粮食可以指望,而后金没有。只要能稳住关内,协助朝鲜、蒙古,让后金无从掠夺,那他们被饿死就是必然的结果。

穿越者能够借助历史的眼睛,所以黄石还有更狠辣的手段——那就是消灭晋商集团。在共和国时期看到的满清文件中,晋商为后金提供的京畿情报,细致到每个关口的守将的姓名、士兵的数量和装备的细条,甚至还有相当数量的军情塘报。

崇祯初年,小冰河时期带来灾荒已经让东北的民生彻底崩溃了,后金统治区虽然只有七十万人口,但百姓易子而食,米价曾高达八十两一石,布也要二十两一匹。历史上依附后金政权的晋商提供了皇太极全部的火药、八成的粮食和超过六成的金属。

通过晋商,后金才可能把劫掠来的财物、古董和金银购变成粮食,来养活被掳掠来的几百人人口。辽东的米价最终降到了一两四石,人口增加了数倍,粮价却压到了最峰时的几百分之一。晋商八大家在崇祯十五年就窖藏了上千万的银两,还因为这些功绩得到了清朝御赐的皇商地位,造就了此后晋商八大家富甲天下二百七十余年的传奇。

虽然黄石现在没有证据——就算有他也要为自己设法从中取利,但他确信自己有机会掐断满清的命脉。没有晋商集团的协助,满清军队会迅速退化骨头箭和布衣服状态,更不用说粮食和情报,军队的动员数目不用想也知道会是什么水平。

方震儒不知道眼前的黄诸葛打的好算盘,也不可能有黄诸葛那种战略判断:“王经略不思恢剿辽东,一心要沿长城死守,本官已经弹劾了他几本了。就连他手下的孙大人和袁大人对此也颇有微词。”

“袁大人?孙大人?”黄石愣了一下。

“是啊,今天你见过的。”方震儒说得两位大人正是黄石在经略府看过的那两个六品官员,“他们都是辽东兵备佥事,袁崇焕袁大人和孙元化孙大人。”

说话的时候方震儒正在低头喝酒,没有看到到黄石的脸色大变,黄石干笑着说:“原来是这两位大人啊,末将记住他们的姓名了。”

“是啊,他们也认为筑城应该沿着辽西走廊,筑到关外去,黄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么?”方震儒嘴上说得客气,但是语气里没有一点儿关心黄石看法的意思。

明人当然不能预测太阳未来的行为规律,更不可能预见到九边军屯还有二十年的灾荒,或许明年就是丰收了,就不用加派军饷了。他们既然有了现成看法,那方震儒还来问粗鄙的丘八干啥?

满腹怀疑的黄石老老实实地说道:“末将正要请教方大人。”

“复全辽必先复于脚下,两位大人的意见当然没错,王经略么……”方震儒斟酌着下了评语:“暮气。”

原来如此,这些文臣也需要军中奥援,黄石心知自己今天来这里吃饭,就已经是上了方震儒的贼船,也只能跟到底了:“大人高见。”

“黄石你觉得我说得对么?”

现在黄石算是明白方震儒交待给他什么样的任务了,就是把反对王在晋的文臣集团的意见作为自己的意见上报。随着广宁平叛、远征旅顺,声名鹊起的黄石终于还是被卷进了政治漩涡。重将权的孙承宗要听听武将的意见,所以王在晋把祖大寿招来摇旗呐喊。而坚持另一种路线的文臣集团就找黄石当枪。

王在晋主张修重关于关内,袁崇焕、孙元化主张修重关于关外。从历史气候看,王在晋才是对的,但黄石认为不可因此得出王经略就一定更有本事的结论。毕竟明人的视角和事后诸葛亮的视角完全不同。

黄石也不打算深究谁的路线更好,眼下能做的只有让自己占在胜利者一边。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大人明见万里,末将佩服之至,经略大人确实是暮气深重。”

非常明确的表态,至此黄石已经没有周旋的余地。

“好!”方震儒很快就让师爷拿来一份书表,这是以黄石的名义写给孙承宗的条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