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08远东狂人-第1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立宪派报纸歌功颂德、溜须拍马的时候,共和军总司令赵北的“春分通电”轰然炸响,一举将风头夺了过去,袁世凯的通电迅速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之外。
    直到这时,袁世凯的幕僚们才隐隐感到一丝威胁,他们似乎有些明白那位总司令为何要放下四川战事而专门赶回湖北处理蕲州事变了,说到底,这是在争取民心。
    得民心得天下,这话虽然说得有些书生气,但不能否认,两个军事强人之间的对抗,最终获胜的一方未必是得到民心地一方,但是,那个落败必然是丧失这个“民心”最多的一方。
    袁世
    了,他想再拍一个通电,与赵北较量一下,但|>;醒下,他突然意识到在这个“电战”上很难战胜赵北,因为赵北的“春分通电”不仅痛骂了日本,而且也狠狠的扇了英国耳光,同时得罪两个强国,这份勇气和狂气足以让人瞠目结舌,袁大总统自问拍马也追不上赵总司令。
    就在袁大总统左右为难、犹豫不决地时候,英国公使朱尔典怒气冲冲的拿着电报纸到总统府兴师问罪,在对总司令的“春分通电”大肆指责之后,强烈“要求”袁世凯布总统令,解除赵北的一切职务,另换一个“对英友好人士”主政湖北、四川。
    与英国公使一唱一和的是日本公使,他威胁袁世凯,如果不将赵北解除职务,日本军队就将在东北地区采取“必要之行动”,以保护在华日本商人的利益。
    一边是因“春分通电”而愈战愈勇地民气,一边是英国、日本的无理要求,袁世凯是瞻前顾后,无奈之下只好派人去向美国、德国等国公使问计,但除了法国和俄国之外,其它国家都对此事持模棱两可的态度,就连在建交问题上表现最积极的美国也是暧昧得很,至于法国和俄国,则鲜明的支持英国,建议袁世凯解除赵北地职务,至少解除他的军权。
    解除赵总司令的军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共和军可不是北洋军,那支革命军的前身是湖北新军和江苏新军,跟袁世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总司令赵北又是革命急先锋,人望高,战功赫赫,这样一个实力派人物绝不是袁大总统一纸命令就可以赶下台的,更何况,“春分通电”一拍,全国都知道总司令是中国的脊梁,这种风口浪尖上,袁世凯也会自找没趣。
    这思来想去,袁世凯决定还是先晓之以理,拍一封电报试探一下总司令,看看能不能劝他自动引退,当然,考虑到总司令一手挑起“戌申革命”,劳苦功高,这价码也得高,若是总司令愿意下野归隐田园,民国政府可以考虑给总司令一笔可观的年金,甚至可以送他去外国“考察”,年轻人嘛,应该趁着年轻多走走看看,去外国长长见识,这政坛险恶,还是留给北洋地这帮资深政客吧。
    于是袁大总统向武汉拍一封电报,委婉的对共和军提出劝告,命令共和军立即停止对日本的“不友好”行动,主动撤退封锁日本租界的军队,并要共和军总司令赵北亲往天津面见袁大总统,给大总统一个交代。
    但没想到的是,电报拍到武汉,赵北却不理不睬,都是黎元洪代为回电,只说总司令不在武汉,袁大总统一连五封电报过去,赵总司令才以自己名义回了一个电报,上面只有简单地几句话:倭人欺人太甚,共和军身负保卫桑梓重任,不敢未战即退;职部军务缠身,无暇北上,望大总统体谅;若大总统不辞辛劳,亲往湖北安抚国民,职部必以最隆重之礼节率领全省议员欢迎大总统莅临,届时,全国民众必以大总统马是瞻。
    这封电报现在正捏在袁世凯手里,也是他的好心情遭到压抑地主要原因。
    袁世凯被这封电报气得够戗,但又无可奈何。
    本来,赵北一心拥戴袁世凯做共和大总统,无论真情假意,袁世凯也是记在心里的,本打算将他架空之后调到北京,给个闲差,好吃好喝地供起来,但没想到,此人之跋扈远超袁世凯预料,再加上赵北通电反对袁世凯单独向外国财团举借洋债,使他在袁世凯心目中的地位顿时一落千丈,现在又公然在外交事务上与大总统唱反调,这简直是士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赵北现在站在袁世凯眼前,只怕当场就要被人拖出去乱枪打死。
    不过目前共和军实力雄厚,“春分通电”又拍出了民心士气,现在民间舆论早已将赵总司令当做了中华脊梁看待,此时袁世凯要想动他,还真得仔细掂量掂量,免得偷鸡不成蚀把米。
    另一方面,现在袁世凯还需要赵北地鼎力支持,由于在“总统制”还是“内阁制”上存在严重分歧,制宪会议迟迟不能统一意见,袁世凯从骨子里是反感内阁制的,当初他就是指望内阁来限制皇权,但现在清室让国退位,这用来限制君权的“内阁”就成了鸡肋,还是大权独揽的总统制对袁世凯胃口,偏偏南方革命势力中,只有赵北是支持总统制的,而他在南方的革命力量中也最有言权,所以,袁世凯也只能忍耐,再忍耐,一切只能等到国体确立之后再说,为了拉拢赵北,他甚至将“西南六省盐政督办”的头衔都给了总司令,还有什么不能忍的?
    见袁世凯摇头叹息,屋里的幕僚、下属更是屏息缩脖,不敢触了霉头,半晌之后,才有人开口说话。
    “若各地实力派都像那赵北一般,中枢的权威何在?对于这种跋扈难制之人,中枢不可姑息迁就,现在山西即将平定,北方局势渐稳,不如以增援陕西建为由,抽调精兵南下,威慑共和军。”
    说话的是个年轻军官,名叫徐树铮,字又铮,号铁珊,江苏萧县人,秀才出身,早年投奔袁世凯未果,偶识袁世凯麾下爱将段~瑞,因其见识广博、话语投机,深得段~瑞赏识,被段~瑞保送日本,留学陆军士官学校,去年被段~瑞电召回国,做了参谋,此次“建国战争”中跟随段~瑞出征山西,军功赫赫,前几日奉命回津,向袁世凯报告山西战况,今日袁世凯召集麾下将领、幕僚议事,由于段~瑞还在山西,本人不能到会,于是便将他的全权代表徐树铮叫了过来,以示袁大总统对段~瑞的重视。
    但是徐树铮毕竟是半路从军,走得不是丘八路线,在北洋集团里位卑言轻,除了段~瑞对他青睐有加之外,包括袁世凯在内,多数北洋将领都没有将此人放在眼里,此次从山西前线归来,徐秀才就一直处于一种伴食津门的状态,如果不是为了显示对段~瑞的信赖和垂青,袁世凯也不会想起把他叫来。
第170章 中枢与地方(下)
    瑞赏识徐树铮,是因为两人脾气相投,一个才气四从谏如流,可谓“主明臣贤”,但这并不代表北洋中人都看好这个半路从军的徐秀才,北洋,从来都是一个论资排辈的地方,南方军政府里那种二十多岁的都督、司令绝不会出现在北洋。
    见徐树铮站出来说话,袁世凯眉头微微一皱,冷冷说道:“鄂省民军号称二十万人,兵精械足,不可轻辱,至于那赵北,布衣出身,却能趁势而起,实力不可小觑,到了如今,已坐镇一方,麾下精兵数万,观其迹历程,义安庆、兵变黄泥港、九江易帜、光复湖北,无一不是赫赫战功,此人可谓有勇有谋,岂是易与之辈?又铮,你阅历太浅,有些事情不是用拳头就可以解决的,若是北洋军与共和军两虎相争,岂不是便宜了别人?若是中枢胜了还好,但若败了,岂不更是威风扫地?”
    对于徐树铮这个人,袁世凯有些看不惯,在他看来,此人虽有些才干,但性格刚愎,恃才傲物,和赵北倒是半斤八两,不可重用,北洋最需要的不是诤臣,而是忠臣。
    “大总统钧鉴!”徐树铮不以为然的摇了摇头。
    “如今共和已立,战乱未息,天下人心思安,大势所趋,中枢号令一出,谁敢不从?若是共和军胆敢与中枢武力对抗,那就是叛军!届时休说北方,便是南方革命党人也不会答应。但若中枢优柔寡断,不能压服地方实力派,只怕从此之后,中枢权威日衰,号令不出国门,地方势力尾大不掉,恐酿五代军阀混战之祸。”
    “又铮,你只想到了一面,另一面却未想到,如今共和军正西征四川,是为共和而战,若是中枢贸然以武力威逼其就范,只怕人心不服啊,况且此次共和军是打着‘保卫桑梓’的旗号和日本作对,民心、民意都在他们那边,就算他们胆敢对抗中枢,只怕百姓中却是叫好地居多。列强压中国压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强硬些地实力人物,百姓出了口恶气,此时,实不宜逆民意而行。”
    杨度打断了徐树铮的话。作为袁世凯的幕僚,这段日子来他可算是跑断了腿,制宪会议开始之后,本打算留在上海协助北方代表,但袁世凯一纸调令,就将他调回天津,做了总统府参议,国会筹办委员,一时之间倒也是风光得很。
    听出杨度话里有话,袁世凯脸一拉,问道:“晢子,你是怨我没通电抗议日本吗?”前几天朱尔典阻止袁世凯通电谴责日本的时候,杨度就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示弱,而且对袁世凯的威信很不利,但无奈英国公使态度强硬,而且当时尚无一国与共和政府建交,袁世凯就没有采纳杨度意见。
    “不敢。”
    杨度摇着头,说道:“不过,共和军的通电得很妙,区区几片纸就将民心拉了过去,现在全国一片喊打之声,中央也不能不有所表示啊。”
    “哼!横挑强邻地事情义和拳早做过。结果怎样大家都看见了。现在中国实力弱小。怎能与列强对抗?轻启战端。到时瓜分之祸又现。谁能担待得起?这个赵北张一张嘴。就喊‘保卫国权’。他怎么就不算算中国每年造多少步枪、大炮。日本每年又造多少步枪、大炮?日本连俄国都打败了。就凭咱们中国这点兵马。怎么跟日本打?现在洋债借不到。连北洋军都快不出饷了。拿什么跟日本打?日本人要是真地打过来。还不是先打北洋军?到时候难道真把他赵总司令地队伍调到京津?他要真来了。到底是打我还是打日本?”
    袁世凯这话说得诛心。当下人人皱眉。暗自摇头。
    人家共和军可没说要来打袁大总统。而且那通电里好象也没怎么提中日开战地事么。
    杨度说道:“度也深感诧异。当初赵北在九江拍反英通电。做得虽有些过火。但却还算克制。此次反日通电。却是一副不撞南墙不回头地架势。倒是令人费解。不知他是哪里来地底气?莫非。是有强国给他撑腰?”
    “强国?哪国?”袁世凯闻言一凛。
    “这只是度地揣测。到底赵北打得什么主意。度也不明白。”
    杨度将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对于列强这个话题,袁世凯很敏感,万一因此而导致北洋军南下作战,却无论如何不是杨度愿意看见地,中国,已经不能再打内战了,袁世凯的威望也不能再遭到削弱了,这个时代地中国需要一位强人领导,袁世凯就是杨度心目中的那个强人,力挽狂澜的强人,他的帝王之术只能在这个人身上实现,所以,袁世凯不能倒。
    “难道是德国?”
    不管杨度顾虑什么,袁世凯却转起了心思。
    德国是后起的列强,在华势力最弱,但对华投资却仅次于英国,为了争夺中国的原料、市场,两国地竞争是全方位的,德国早就看英国不顺眼了,现在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