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08远东狂人-第1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激有些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坚持自己地看法。
    “所以。列强一直想夺取中国地铁路大权。一是为了商业利益。二是为了控制中国。不过。石人啊。你地看法确实乐观了些。先不说德工业是否能够同时支撑中德两国地军队。即使德国肯武装中队。但军队不是拿起枪就能打仗地。人员地训练。军官地素质。指挥地协调。诸军种地合成作战。这些都需要时间磨练。如果欧洲战争真如总司令说地在几年后爆地话。我们很难保证足够多地合格部队走上战场。而且。列强如果想消灭我们。不一定要自己出兵。他们完全可以武装各地实力派。北洋军就是一个很好地选择。所以在我看来。中国目前地要目标是统一全政。而不是加入某个军事集团。”
    蓝天蔚也不同意张激扬地意见。但他地着眼点不是国际战略。而是军事常识。
    “大家说得都不错。这才是开会地样子。各舒己见。群策群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军事决策地正确性。这就是革命军队不同于旧式军队地重要标志!大家地职务不同。军阶高低不同。但是在会议室里。所有地人都可以平等地参与讨论。”
    对于部下们地争论。赵北倒没什么意见。但是考虑到他们地话题渐渐偏离了会议地议题。所以不得不由总司令出面结束争论。
    “关于欧洲战争的事情么,这个问题咱们现在不必操心,计划没有变化快么,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谁又能保证同盟国内部的团结?协约国的成员也不是个个都像英国那么实力雄厚、内政修明,不打仗倒也罢了,若是打仗,这国内的局势可就不好说了。”
    见总司令笑得诡异,张激扬好奇的问道:“总司令以为,协约国中哪个国家最虚弱?”
    “当然是俄国了。几年前的那场日俄战争已经将它的弱点暴露无疑,这就好比是甲午战争将满清朝廷的虚弱暴露给列强一样,日俄战争之后,俄国急急忙忙跟英国结盟是为了避免某些国家趁火打劫,因为它要忙着整理内政,现在的俄国看上去壮实,但如果它真敢介入欧洲大战的话,我敢说,它必然是第一个倒下的协约国成员。”
    总司令只是淡淡的说了几句,然后话锋一转。
    “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现在欧洲战争还未爆们又何必操这个心?与其替欧洲人担心,倒不如去兵工厂走走瞧那四门大炮安装好了没有,自从九江金鸡坡要塞被摧毁后,咱们共和军还没有装备过这么大的炮呢。”
    赵北说的大炮四门斯科达毫米榴弹炮,这种奥匈帝国制造的大炮虽然没有德制大炮精良,但也算是新式产品且有炮车,可以很方便的机动即能用来守卫要塞,也能用于野战。汉阳兵工厂接收的这四门大炮原本是存放在青岛德国要塞的,黄州秘密约定的内容之一,就是德国在短期内援助共和军几门要塞炮,用于扼守长江航道。
    虽说榴弹炮不是专业的塞炮,但好歹是新式武器口径不比战列舰主炮差,炮弹威力极强司令还算基本满意。
    那四门榴弹在昨天由青岛运到汉阳,半夜卸下兵工厂完成装配后,就将布置在汉阳龟山脚下能扼守长江航道,也能为汉阳防御提供强有力的火力支援,良好的反斜面阵地、防炮掩体、以及大炮本身的优良品质,除非敌人调来大型军舰,否则,汉阳龟山炮台就是坚不可摧的。
    除了要塞炮之外,德国口领事馆商务参赞柯尔夫还答应为汉阳兵工厂牵线,从德国购买新式步枪生产线和机关枪生产线,以及全套子弹生产线,并聘请更多技术专家协助兵工厂技术人员对旧生产线进行全面改造,以便制造更先进的步枪,同时,也为兵工厂购买两套最新式的炼钢设备和轧钢设备,使兵工厂能够自制一部分优质枪管钢和炮钢。
    当然,些东西都不是免费的,而且,这一切的前提还是要看共和军的反英行动是否是“真诚而坚决”的,所以,无论手下怎么想,赵北的反英立场绝不可动摇,至少现在,共和军必须做出一副坚决反英的架势,让德国皇帝觉得物有所值。
    作为穿越,赵北很清楚那位德国皇帝的性格,善变而顽固,冲动而轻率,如果利用得好,未必不能助中国一臂之力。
    作为越,赵北同样明白,在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不仅进行着激烈的军备竞赛,而且为了削弱对方的力量,在对“敌人的敌人”的援助上非常的慷慨,现在的国际局势与“冷战”高峰时期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现在没有核弹,所以“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最终演变为热战。
    既然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要爆,那么,就必须赶在大战爆前从德国和“同盟国”手里取得足够的好处。
    穿越在战略眼光上的优势完全可以弥补其它方面的劣势,投机起来也就更有把握一些。
    “诸位,既然都统一了认识,那么就别坐在这里呆了,咱们去看看那四门大炮吧。”
    结束了会议,赵北站起身,接过田劲夫递过去的军帽,戴在头上,领着这群高级军官走出了军舰会议室。
    由于“海琛”号的小火轮在搁浅后就卸下,被清军带到下游去了,所以现在充当交通艇的是“共和”号,它就停靠在“海琛”号旁边,看见军舰上打旗语,急忙起锚靠帮,但还没等总司令上船,众人就听见天空传来一阵轰鸣,纷纷抬头张望,却在东南方向的天空中看见一个小黑点。
    “飞机!”赵北第一个认出了那个小黑点的真实身份。
    自从穿越到这个时代以来,他还是第一次听见飞机动机的轰鸣声,心里的兴奋劲比谁都强烈,虽然他很早就开始策划购买飞机的事情,但目前为止,尚无任何渠道可以利用,那些派出去的采购员和军代表根本就是两眼一抹黑,别说飞机,就是气球也没买来一只,德国商联合会的会长汉纳根倒是答应帮共和军买几架飞机,但谁也不知道那些飞机什么时候到武汉,而且没有合适的飞行员。
    赵北的兴奋劲很快就过去了,随即警惕起来,现在日本舰队虽然还呆在九江,没敢再到湖北挑衅,但谁也不能保证那飞机不是日本人派来的,毕竟汉口有日本租界,而且各国商船仍不时在日租界靠岸,所以,他接下去的一句话就是:“田劲夫,那舰桥上的两挺机关枪准备好,等我命令就开火!”
第181章 飞机
    发
    人是虚惊一场,那架飞机根本不是日本人派来的。
    飞机从东南方飞过来,以不到五十米的超低空在“海琛”号附近转悠了好几圈,机翼下的五色旗图案清晰可见,显然,它属于共和时代的中国。
    低沉的发动机轰鸣声中,飞机缓缓下降着高度,最终贴着水面滑行了一段距离,降落在了长江上,直到现在,众人才明白过来,原来那飞机竟是可以在水面降落的。
    其实赵北早就看出那是一架水上飞机了,那两只大浮筒相当显眼,所以,等那架飞机调整航线,开始沿着长江航道飞行的时候,总司令就下令“共和”号交通艇发动机器,跟着那架飞机驶了过去。
    水兵们站在前上,张着嘴好奇的看着那架越来越近的奇怪飞行物,想破脑袋也想不出那玩意为什么能飞在天空,和他们同样表情的还有一些军官,这确实可以理解,毕竟,他们是第一次看见飞机。
    “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就是一架老掉牙的飞机嘛,螺旋桨都是木头的。”
    赵北站在舰上,鄙视了一下这帮没有见识的手下,看见那飞机上的两个人正在向他们招手,急忙下令水兵准备缆绳。
    等靠近飞机,“共和”号交通艇放慢度,水兵们向飞机抛出缆绳。那飞机上的两人接过缆绳,拴在飞机头部,水兵们一起用力,将那飞机拽了过来,拉着那两个飞行员的手他们接上了船。
    这架老掉牙的飞机竟可以坐两个人,这倒让赵北有些意外在航空时代刚刚开启,飞机多数都只能载一个人,能载两人的飞机基本上就算是“重型飞机”了。
    两个飞行员取下上地皮帽和风镜。众人这才得以看清两人相貌。其中一人三十多岁另一人最多二十六七岁地模样。也不知是风吹地缘故还是天空气温低地缘故。两人地脸都是通红一阵才消退。
    赵北分开众人。走到那两人跟前。伸手说道:“鄙人赵北。不知两位如何称呼?”
    两人小声嘀咕几句那名三十多岁地男子说话:“鄙人谢泰。字重安。不知阁下是否就是共和军地那位总司令?”说着。与赵北握了握手。
    赵北很费力地听懂了这人地话。笑着点了点头。说道:“不错。鄙人正是共和军总司令赵北字振华。听口音。谢先生是广东人?”
    谢泰说道:“鄙人祖籍广东开平。久仰总司令大名今日一见。总算不枉此行。”
    随后指了指身边那名青年又说道:“这位是冯如。字自如东恩平人氏。美国华工。”
    “幸会,幸会。”
    赵北与对方握手,笑得快要合不拢嘴了。冯如啊,又是一个历史名人,中国航空业的先驱,总司令早就派人去打听他的下落了,没想到此人竟不请自来,而且居然是驾着飞机自己飞过来的。什么叫“踏破铁鞋无覓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就是。
    “这架飞机是两位自己造的?”赵北指着那架水上飞机问道。
    “只有浮筒是我们自己做的,换成橡胶轮后,这飞机可以水陆两用。这飞机其实是法国人造的,由美国华捐资购买,交我二人带回国,为革命效力。”谢泰的回答让总司令有些落寞。
    “原来如此。华中爱国人士甚多,既然华全力支持革命事业,我们革命军人也不能辜负了他们的嘱托,一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等中国强大了,咱们华人在国外就不再任人欺凌了。”
    赵北一边表态,一边打量着冯如,看起来,这位中国航空业的先驱似乎还没有制造出他的第一架飞机,不过既然自己穿越过来了,那么或许可以帮帮他,把历史再改一改。
    “这架飞机速度多快?能飞多高?航程多远?你们是从什么地方起飞的?……”赵北吩咐开船,拖着飞机向汉阳兵工厂方向驶去,趁着这工夫问了一连串问题。
    让赵北意外的是,冯如是历史名人,但那个谢泰也绝非寻常人物,此人也可算得上中国航空业的先驱,甚至比冯如更早接触航空理论,所不同的是,冯如玩儿的是飞机,而谢泰玩儿的则是飞艇,早在甲午战争的时候,谢泰就曾向李鸿章上书,建议购买西方飞艇,用于军事作战,但却没有得到重视,后来刻苦钻研相关理论,很快设计出一艘软式飞艇,只是可惜未能受到清廷重视,因而仅仅停留在图纸阶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人在戌戌变法前夕画了一幅颇有名气的《时局图》,形象的描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堪称经典之作,以至于在后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上,这幅图仍被引用在课本中,让学生们直观的看到中国当时的危险处境。
    至于这两位历史人物为何会走到一起,却还要从“戌申革命”谈起。
    谢泰祖籍广东,
    个实实在在的华侨,他出生在澳大利亚,早年跟随书,兴中会成立后,他也曾入会,并主持过《南华早报》,“戌申革命”爆发之后,赵北在武汉发出“合电”,号召华侨踊跃支援革命,见到通电,谢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