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清-第1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在强调广东问题的重要性,众人都唯唯诺诺应着。接着康熙就面露难色地说,这事根底难明,要下手不知该动何处,也不知该下力多大,所以要大家集思广益。
    广东之事,现在能确定的只有一桩,那就是具体情形如何,北京这里两眼一抹黑。所以这集思广益,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得派钦差去查,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多半是贪狡之匠群聚,视朝廷法度于无物,地方也与之遮护,游走规制空隙,这事涉于吏治!”
    李光地很气愤,他知地方政务,玻璃、泥石什么的,朝廷之前没有相关法令,这也就罢了,可滑轮是铁业,地方要批铁业,都得按禁榷之物管制。现在如此泛滥,马车也用,船也用,据说江南织机也用,哦,那织机也是铁做的,这根本就是禁榷失控,背后一定有不少官员贪渎。
    所以,他建议的方向是从广东吏治查起,派钦差去广东严查,看地方官员是不是在勾结工商,欺瞒朝廷。
    李光地这番话直指问题关键,说得康熙连连点头,调子也就定了下来。而接着康熙就问派谁为钦差,让众人都有些讶异,这是要提前内定好钦差人选?
    大学士就事论事地商议起来,这时候闲人马齐蹿了出来,叩首启奏。
    “广东之事,若真如李光地所言,恐怕是全省官员糜烂,即便尚书赴粤,都难料理首尾,只能是阁臣亲往,才能震慑得住。”
    大学士们皱眉,他们个个都是老头子,身体都不怎么好,去广东?那是让他们别回来了么?
    阿哥们却是在想,多半是这马齐在绕着圈子请缨,其他书友正常看:。
    接着马齐说出来的话,让众人震惊不已,都怀疑自己耳朵听错了。
    “可诸位大学士都已年高,难历颠劳。微臣斗胆妄论,此钦差的人选,阿哥们最善!”
    殿里沉默了好一阵,然后响起康熙的高声叱责。
    “荒谬!昏聩!”
    康熙似乎很生气。
    “此等琐难政事,岂可让朕这些不成器的儿子去操持!?今日让他们站在这,就是听听而已,朕看你马齐也是离朝堂太久,不知国务艰难了!”
    被训斥的马齐不迭地叩头,可心中却是一片舒坦。康熙这语调纯粹就是刻意吊上去的,根本就没什么怒气,他跟老了康熙,这点揣摩功夫还是有的。看来自己还真是领会了皇上的意思,帮皇上当了一回出头鸟。
    大学士们恍然,难怪康熙今日要招阿哥们来呢,绕了一大圈,其实圣心已定,就是想派阿哥去广东。而马齐这个闲人,原来是来当托的。
    可再想想,康熙也不得不绕一大圈。皇子当钦差历政很寻常,可跑去广东,这真有些出格了,出格在一个字:远。这远应在两方面,一是不安全。大清砥定,除了统兵作战的皇族去过云贵两广,就再没谁跑到那里去,怕的是水土不服。阿哥这样的千金之体,出了事谁都担待不起。二呢,因为远,皇子要肆意行事,消息来回迟缓,还不知会捅出什么大篓子。这大清的皇子虽然比前明宗室干练,可终究身份特殊,做事不可能如寻常官员那般周护大局。
    第二个担忧不能出口,大学士们也不顾康熙还在矫情伪饰,似乎等着他们出言附和,都纷纷跟着康熙一同指责马齐,想借此熄了康熙这奇思妙想。李光地还说自己是闽人,知粤事,径直请缨,这时候才见康熙脸上真显了一分怒意。
    康熙和大学士们没勾搭上,这边的阿哥们已经耐不住了。老九老十乃至十四几个都看向老八胤禩,而老八也当仁不让地站了出来。虽然广东确实太远,换在往常还是畏地,可这么一桩要务,怎么也要揽在身上,为自己挣回一些分数。
    “儿臣愿……”
    他刚刚开口,就被康熙吼住了。
    “你是要去查你的钱庄生意有多红火呢,还是再去找洋人打造一幅更合身的洋甲!?”
    空气骤然凝聚,胤禩像被一锤子砸中脑门,懵了好一阵才回过神来,脸色苍白地赶紧叩首请罪,尽管他不知道自己又犯了什么忌讳。
    康熙不耐烦地哼声挥手,看也不看像条断了脊骨的狗一般缩下去的胤禩,接着沉声道:“此事官商勾结,牵连颇杂,没有大决心之人,去了反而坏事……”
    他一边说着,一边扫视其他几个儿子。原本一直缩在人堆里的胤禛清晰地感受到,康熙的目光在自己身上停住了。
    一股烈火自胤禛心底轰然升腾而起,他再没半点犹豫,跨步出列,一展袍摆,两膝咚地砸在地上。
    “儿臣愿往!”
    这四个字如刀一般,既冷又锐,还带着刚沾染的人血,热气直溢。
    从畅春园出来,胤禛只觉恍如梦中。
    殿上他一反过往行事,主动请缨,康熙连说了两个好字,然后一句“我看老四有这决心”就把大学士们的嘴给堵住了,之后还单独留下他叮嘱了一番,让他一颗七上八下的心终于沉底,书迷们还喜欢看:。要知道他跪下的那一刻,其实已经后悔了。
    胤禛从来都知道,康熙不会把位置交给他这个儿子。太子被废之后,门人也在怂恿他动作,他却很清楚,自己没希望。因为他的性格,他的行事之风,康熙都很不喜,甚至还说过老师没教好他这类话。虽然被封了亲王,却没接手过什么正经事务。平素潜心修佛,想磨磨自己性子,也没奢望靠这事让康熙对自己完全改观,就防着老八那帮人整治,他可不像老八***有那么大势力。雍亲王府正门前的石狮子,不如八贝勒府后门的地砖,荒寂得渗人。【1】
    可他是男人,心中那点念想总还存着,真有了机会,他绝不会放过。
    回到王府,胤禛已然血冷心平,皇阿玛说了,广东之行,须得大决心,看来自己这皇阿玛,是看中了自己这把刀啊,就不知道,皇阿玛挥着自己这把刀,到底是要斩什么妖孽呢?
    “我是刀,刀也是我,要斩什么,还不得由我的眼来看,我的心来定么?斩后的是非,就由皇阿玛来评断,只求问心无愧!”
    他冷冷一笑,踌躇即消。
    派皇子出广东视事,确实震动了朝堂,而且还派了苛厉寡恩的老四,这事更是让人心悸。就连李光地都专门找了汤右曾和田从典,嘱咐他们尽早知会广东方面,有什么首尾赶紧收起来。
    “广东……血色将起啊。”
    李光地如此感慨着,当然,他说的是广东官场,而且,他也不是在说老四。康熙之前选老四去广东那场戏演得太不敬业,让他们这些人想捧场都觉脸燥。真正想动刀的其实就是康熙,而且刀锋还隐隐将老八***带了进来。可叹不管是老四还是老八,都还没悟到自己其实是在康熙的案板上翻腾。
    这些话李光地当然不会说出口,这几年来,康熙经常跟他谈起储位之事,连带诸位阿哥之争,李光地都看得通透,书迷们还喜欢看:。此次派老四去广东,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
    在李光地看来,之前在朝会上,礼部尚书赫硕咨随口道来的闲话提醒了康熙。他一直没定下储位,大臣们却不得不预先站队。广东之事,跟老八的结党又有一定的关系。这站队之风,已经刮到了地方。地方结党的后果就是欺瞒朝廷,一体谋利。广东巧匠以奇技淫巧败坏国政,波及江南这事,不过是整件事情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此事一方面涉及国政根本,一方面又涉及储位之争,光从朝堂上下力不够,所以康熙要朝广东挥刀,而普通臣子是当不成这刀的。唯有老四,既是皇子,又没为储位跳腾过,行事也冷厉,早前在跟从太子时,就跟老八一直不对路,正适合干这事。
    “让一个儿子去收拾另一个儿子,这就是人主之哀……”
    李光地很是无奈,他所能作的,就是要求康熙另派要员襄助,这话康熙也不得不听。派皇子去广东已经耸然,再是单钦差,康熙自己也不放心,于是又派了左都御史揆叙和吏部尚书张鹏翮为同钦差,而且将此次钦差的事务限定为“清县府工商事”,也就是核查地方工商实况与府县造册备案的情况有多大差距。
    有了这两驾马车,老四出广东的震荡就没那么大了,而且这两人里,揆叙是个众所周知的八爷党,张鹏翮没太明显的倾向,表面上看,也不是针对老八***去的。
    一皇子、一言官之首、一吏部尚书,这阵仗可是前所未有的,朝堂的注意力终于转到了广东之事那原本的表象上。
    康熙和李光地在商议胤禛的搭档时,胤禛也在头疼自己的随行人。这事他铁了心要干出成绩来,可他手下没人。之前蔫葱太久,全跟和尚混了,门人里也没什么熟知政务的能手。唯一有点脑子的戴铎,却管不住那手嘴,老是忍不住要跟他叨叨自己埋在心底深处的事,被他打发到杭州去了。
    对了……杭州,该是正好路过吧,其他书友正常看:。
    戴铎此人,忠心是有的,办事也算伶俐,只要不蹲在京里,把那些昏话说了出去被人听见,倒还算个好帮手。
    接着胤禛再想,该把西柏林寺的迦陵音和尚也带着,那和尚很善结缘,在外探知消息倒是好手。
    除了随行的一般家人,可用的人才就这两个,胤禛正在伤神,门子忽然禀报,说礼部员外郎某某求见,胤禛当下生恼,一个员外郎,还是礼部的?他雍亲王府也成了打秋风的地界么?
    “不见”二字正要出口,却想起了“事有反常即为妖”一语,按下恼意,见了来人。
    来人给胤禛的第一印象很不好,因为这家伙……很高,还满脸是疤,而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王爷,此番广东之行,下官能派上大用场!”
    胤禛眯眼看着他,逼问道:“你有何能,敢如此自夸!?”
    那人眉头一挑:“下官知道这广东之事的根底!”
    胤禛沉默,就冷冷看住他,对方目光迎上,自信满满,毫不畏惧,让胤禛的恼意消去了小半,至少这人是个敢做敢为的汉子。
    “你……叫什么?”
    刚才门子通报时,胤禛根本就没上心听。
    “下官李卫!”
    那高个子沉声答道。
    英德李庄,写着“百花楼”三字的牌匾在青田集旁边新起的一座小楼上挂起,鞭炮噼噼啪啪炸响,这是广东的第十家百花楼,也是英德的第一家。昔日的王寡妇,现在的王百花,终于将她的事业做回到了家乡。
    这仅仅只是小喜事,大喜事还在李庄内堡办着。内堡的平坝子上,彩棚高扎,桌席满布,而在那二层小楼上,李肆稳居正席,受了一对新人三拜,他是男女双方的长者代表。
    “你们可抢在我前面了。”
    李肆笑着对王寡妇和陶富说,这对组合确实有些出乎意料。王寡妇大陶富四五岁,还带着一个十多岁的小子,可陶富却愣是跟她瞧对了眼,趁着元宵过了,公司年会开完,就回了英德办事。
    换在两三年前,这一对组合还要招不少议论,可现在不仅李庄的人见识多了,风气开了,这两人身份也变得太多,甚少有人再嚼舌头。
    王寡妇那“王百花”的名号已经传出了广州府,百花楼经营的货品虽然杂,却胜在品种多,货源稳,一套行商手法,不论贫富贵贱都觉舒心,美誉正在广传。再有李肆这个大老板在后面,她这个大掌柜自然非比一般人。
    陶富则是最早入广州的一批人,先是跟盘金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