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清-第6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宗教令》行事即可。”
    翻开一份文报,是说江宁、镇江和常州几地有白莲、弥勒教徒活动的迹象,刘兴纯没太注意,随口吩咐着堂下一帮知府。
    早前北方白莲教作乱,但满清地方官府未遭破坏,还能应付,李卫在直隶总督任上时也留下了一整套处置措施,各地乱相渐渐平复。闪东倒是大乱,两处教匪聚众数万,占了好几个县,可年羹尧入闪东,很利索地就镇压了匪乱。
    相对而言,白莲教在北方搞出的乱子,还不如满清各地官府镇压白莲教来得大,因此就有大批难民南下,其中自然混杂着事败的教首教徒。
    这事为江南行营所警惕,可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就照着事务流程作常规处置。南北相异,这些北方过来的乱匪折腾不起什么风浪,危害甚至还比不上事败后没有北逃,散在江南的大义社等忠清组织的余孽。
    说到白莲教,刘兴纯的僚属,江南行营参军彭晃补充道:“年羹尧和周昆来都传来过消息,列了作乱各教的势力和相关教首的姓名形貌,禁卫署和军情司也各有探查所得。行营现在下发具文给各府,各府追县乡盯防。处置主旨是未作乱传教者,这些人都只想着活命,官府导业散众,多加盯防。而有作乱传教者,如总管所说,照章办事即可。”
    松江知府郑燮翻开手里的小本本,用硬笔龙飞凤舞地写下“清查教匪”四字,再在后面标注“常”一字,以示这事需要注意,但算不上当务之急。
    三省三十二府,知府都是从国中调来的干员,大多都是以知县署理知府,而郑燮却是正授知府,不仅管松江,还管之前满清的太仓直隶州,现在的太仓府,官运亨通,是未来江宿巡抚的热门候选,为此郑燮办事也格外细心。
    收到厚厚一叠资料,郑燮随手翻了翻,暗自抽了口凉气。
    白莲教、红阳教、龙门教、弥勒教、大小罗教,林林种种数十教派,每派教徒多少,教首是谁,传承关系,作乱之事,教团大致动向,全都列得清清楚楚。
    这份资料虽有年羹尧和周昆来的协助,但主体还是禁卫署和军情司完成的。军情司的干员虽都去了西北,江南部门还在正常运转。北方教匪作乱,自然被军情司当作一单业务,下了大力气查探。同时禁卫署因江南已是囊中之物,也接手之前的天地会体系,开始盘查各类“异己”。
    这份资料,是两个部门每年至少百万两投入下交出的作业。原本朝中读书人对密谍事很是看不顺眼,密谍部门列为朝廷正式部门,每年花大把银子,更是惹来颇多怨言。郑燮脑子里也残留着前朝治政理念,就觉国政该无所不公,为何还要大张旗鼓地行密谍事。
    现在看到这资料,天道派所言“密谍事乃安国定邦之道,是福是害,只看权柄操之谁手”,顿时在郑燮心中有了无比清晰的具现。
    “弥勒教、刘真人,龙门教,米奶奶……”
    看着一个个教首的名字,郑燮感觉这些人也挺可怜的,朝廷早就盯住了他们,是福是祸,就在他们自己一念之间。而生杀予夺,也在以自己为代表的官府一念之间。
    !#
    。本站
第七百二十九章 白莲圣姑
    。本站第七百二十九章白莲圣姑
    晨光洒下,罗店黄家村的农人们又开始了一日的辛劳,路过磨坊时,都朝门口立着的米五娘恭谨点头,转头时都在想,米仙姑大概是施法过劳,脸色很不好。
    “米奶奶,船运公司在广招人手,男女都要,工银还不错,大家都觉得在这江南能过日子,人心已经聚不起来了。刘真人也劝米奶奶金盆洗手,帮大家找个好活路,安生过日子……”
    米五娘身边,一人这么说着,这才是她脸色不好的原因。
    “当初是我指点着大家分头逃了出来,也是我说话,才来了这江南,来江南为的是继续传教立业!米奶奶……现在就不认我这个圣姑了!?让你们刘真人过来见我!告诉他,如果他不带着直隶十八门的兄弟过来议事,他们就等着官府上门捉拿吧!”
    米五娘冷声说着,目中寒光让对方缩着脖子弯着腰,似乎字字都能断人头颅一般,其他书友正常看:。
    使者落荒而逃,中午时分,另一个人也有了跟那使者一般无二的感受。
    “你、你这妖婆行的是妖术!等我师傅,我们教中长老来了,妖婆你就要魂飞魄散!连投、投胎的机会都没了!”
    像是肥猪被拖到了案板上,张九麻子惊得话都说不利索。刚从城里回来,正想着该怎么借城里天庙的威势,压迫村人出钱修天庙,给他建起压榨村人的据点,却被一个巫婆挥着如意指住,说他妖孽附身。
    邪门的是,这巫婆竟是个漂亮姑娘,而她绕着自己走了一圈后,一挥手,自己身上就飘起了一股腥臭的黑烟。
    见围观村人视自己为妖邪的恐惧神色,张九麻子真被这个“米仙姑”吓住了。
    这是同行,而且是道行高深的同行,刚才那法门,远比早年教过自己几招散手的游方道人厉害得多。
    所谓“法门”,在他们巫婆神汉这一行里,大的就是生烟起雾,喷火捞油,小的是障眼法,迷心术,反正就是糊弄吓唬愚夫愚妇的那一套。一般巫婆神汉也就会家传的一些粗浅把式,远远比不上成体系的教门中人。
    “妖婆?天理自在人心,谁是妖孽,大家可看得一清二楚!”
    米五娘义正言辞地道,周围民人本对这家伙就没什么好感,现在露了形迹,更是摩拳擦掌,端着的黑狗血粪水一类秽物就比划着准备泼上去。
    “张九麻子!你为什么要害我儿子!?”
    一边许三赤红着眼,提着锄头就扑了上来,村人赶紧抱住了他,连声劝着得听仙姑吩咐。
    “害人的不是张九,是附身的妖孽,就不知真正的张九还有几分神智……”
    米五娘木如意晃着,瞳光如刀,直插张九麻子心房,书迷们还喜欢看:。
    “高手”当前,周围村人虎视眈眈,虽不知这米仙姑要怎么摆布自己,张九也只有认栽了。他就是搞这行的,很清楚现在的人心形势,若是继续硬顶,多半要被村人当作妖孽乱锄头砸死。不敢再含糊,猛然两眼翻白,浑身发抖,在地上翻来滚去。
    米五娘舞动不止,“驱妖铃”响动不停,张九也翻滚不定,渐渐身上又起了淡淡白烟。
    “暂时是驱走了,虎子也该能好起来,这张九……就不知道是不是还潜着妖孽的引子。”
    米仙姑香汗淋漓地道,张九也如狗一般,趴在地上吐舌头喘气。
    “仙姑大能,救我张九一命!”
    听米仙姑这话,他赶紧惨声呼着,暗道这米仙姑拨转人心的手段好生厉害。
    磨坊里,张九麻子被两个汉子夹住,就听米五娘道:“你也是个聪明人,还值得一用……”
    张九颓然道:“仙姑何方高人?何苦为难区区小人。”
    他心中还存着浓浓不甘,想着找自己的“新靠山”找回场子。
    米五娘冷笑道:“且不说白莲圣姑这个名头,单就是龙门教的米奶奶,花这般力气整治你,你也是上辈子积德了。”
    张九原本还立得稳稳的,连续听到“白莲圣姑”和“龙门教”,身子一个哆嗦,腿肚子也软了。
    搞他们这行的,龙门教也许不清楚,白莲教谁不清楚?他们会的那点道行,大多还是白莲教几百年来传下来的。如果以道门来看这事,他张九就像是一个小散修,而白莲教就像是名门大宗。
    “米奶奶……不,圣姑奶奶……”
    “新靠山”顿时被他抛诸脑后,不是还被人夹着,张九已经朝米五娘连连叩头了。
    “天主教许了你什么好处?能比得过服侍无生老母的福分?你若是入我龙门教,让我教在这里立住脚跟,我就许你个圣坛护法!”
    米五娘沉声说着,张九脑子却又清醒了,城里天庙祭祀的警言告诫似乎就在耳边响起。
    “还不谢过圣姑!圣坛护法,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得的,要管八百八十八个兄弟的公事!”
    夹着他的一个汉子喝道,张九吓得一抖,脑子同时也是一抖,白莲教的公事是什么?就是所有钱财。白莲教分支众多,但正统教门都遵行财食公管,身不带私的宗旨,由各级护法、长老、坛主、香主之类的头目管理。八百八十八个教民的钱财!?这前途好大!
    什么狗屁天主教,法事香火钱都是定额,不准随意浮收,还要教人读书写字、劝解乡邻纠纷,护养公坟,全是苦累差事,老子不干了!
    张九麻利地道:“小人愿入!小人愿入!”
    为了抬高自己的价值,他接着热切地道:“要在这里立教,就得当心天主教和官府,小人刚作了天主教乡巡祭祀,借着这方便,小人可以……”
    一番密谈后,张九出了磨坊,再朝米五娘拜倒:“米仙姑大恩大德,张九这辈子做牛做马也报不了哇!”
    周围村人哗啦全朝磨坊跪下了,许三更是叩头连连,他儿子虽还未痊愈,脸上已有了红润,气息也稳了许多,肯定是已去了妖气。张九那话,就是他的心声。
    元宵将近,黄家村里热闹不已,尽管粮价低靡,大家都对今年的夏税忧心不已,但米仙姑帮村里人去了妖孽,都纷纷使足了力气,凑起一桌桌席宴,迎元宵的同时,也酬谢米仙姑和随行乡人的恩德,书迷们还喜欢看:。
    “哟……大家都知道消息了?”
    一个对米五娘而言算是生面孔的汉子进了村子,讶异地道。
    众人不解,问是什么消息。
    那汉子满面红光:“万岁爷开恩,普免钱粮!之前已经减了丁银,现在漕赋也是大减啊,大家知道减多少吗?咱们太仓,减四成!”
    村人大喜,纷纷起身朝北遥拜,口称万岁爷圣明,直到那汉子提醒说万岁爷龙椅在南面,这才改了方向。
    “这还没完呢!万岁爷还颁了《江南国是诏》,过几日就要贴到咱们村里来,我先给大家说说。未来五年内,朝廷要让咱们江南人的税赋减到大清时的一半,每乡每镇都要建学校,读书都不要钱!孤寡老弱都有扶助……”
    汉子说了一大通,都是村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不止减赋办学,扶恤孤弱,镇里的官府还要帮着指导田产,指点买卖,让村人欢欣鼓舞。
    这是以汤右曾为首的政事堂在江南推动的人心工程,眼下江南农人苦于漕赋,这事不仅要挖根子,也要补皮面。
    康熙老儿当年搞什么永不加赋的文字游戏,英华朝廷虽不屑此举,但为了稳定江南人心,也不得不把节操的下限调低。减漕赋是必然,但银子却还得从江南出,国家预算暂时出不了这笔银子。从哪里出呢?就从商人身上出。
    减漕赋的同时,对以前一刀切掉的厘金作了重新整理,选出一些零散的坐税项目,比如什么车船税一类的杂税,以府县商税的途径收拢到江南行营,同时江南粮商也要出点血,再由江南行营买粮,将大约一百五十万两的漕赋缺口补足。这里面既涉及旧税复燃,又涉及官府直接插手商业,只能是过渡政策,等以后各府县地方税起来后再进行调整。
    而《江南国是诏》则是更大一桩皮面工程,由李肆在江南颁诏,给江南人许下承诺,强调国家对江南的重视,同时展现民生规划,这是画大饼。诏书里还细致谈及了《皇英君宪》,更多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