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清-第8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系第二件事,朝野都明白了,这首辅之位不能由政事堂,由官僚自己说了算,两院得有份参与,也不能是黑盒子,舆论乃至民间得看到过程。
    没有对当前局势发表任何评论。提什么看法,就只是谈内阁改制,可一条路就这么显现出来。各方都松了一口大气。
    翰林院,唐孙镐一拍大腿:“定鼎之时到了!”
    龙门学院,李方膺感慨地道:“这就是中庸之器啊。”
    杭州湾,宁绥号上,李克载恍然大悟,“父皇用心真是良苦啊,自父皇之后,大英的皇帝就只需要专心军事,立起一个大掌柜管住国政就好。”
    李克载的领悟还太浅,他父皇的用心哪会这么粗糙。未来大英的皇帝更不可能就只是个武人,但方向却是大致如此。
    相比用心,皇帝的谋划却是无比细腻,当政事堂和东西两院各有人拿出了几乎相差无几的改制案时,众人才知这是皇帝早布好的局,或者说是皇帝见势可为。借势而成的局。为的就是将各方卷入争论,利益和观点都摆上了台面,再顺势改制,如此各方才能达成理想的共识。
    政事堂和东西两院里那些给皇帝当托的人都怀着崇仰之心,对同僚们道:“这是陛下二十年之思所成……”
    这话真没半点虚假,甚至还不止二十年,李肆在天王府时代就在思考应该怎样构建庙堂,皇帝、内阁、议会和法院怎样分担权力,怎样互动。
    李肆当然清楚近现代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权力构成,但在他看来,这东西不能生搬硬套,必须符合实际所需。甚至连构建的步骤和时机,都得服从现实,不能当成是白纸上画画那种儿戏。
    这时候丢出来其实还有些早,可正如他对朱雨悠所说的那般,时不我待了。不着手复华夏故土,南北人心要进一步割裂。同样,不着手推动国家完成上层权力架构的建设,各方力量自长自的,再融合起来就更费时费力。
    从另一面看,把各方纷争和眼下的难题,都投射到怎样推选首辅这事上,让朝堂党争、官民之争和院府之争有个平台,这也是时势所需,也不能全算作拔苗助长。
    既然皇帝有了预案,那大家就不争了吧?
    原本各方都是这么想的,可仔细一看皇帝的方案,就是个架子,要填充哪些素材,各方又有各方的意见了。
    进一步地说,这只是个台子,台子搭起来,上面怎么唱戏,皇帝可不管,反正不崩了台子就好。比如说,首辅到底该谁当。
    圣道十九年十二月十九日,刚刚完工的未央宫中极殿里,非正式的“第一次英华全国庙堂大会”召开了。与会者有政事堂、法院、计司、枢密院诸公和两院所有院事,三十多家报纸作为观察员列席,中廷通政司和内廷奏事作为皇帝代表列席。
    看着这中极殿的布置,与会者都心道,皇帝建这大殿似乎就为了这事。
    中间低,四面高,就是国中正兴起的扇贝式会堂。扇叶分作几瓣,可容千人入座,自扇脊处伸出长台,嵌入到扇叶之重,这是个扩音台,正是会议主持哈发言人所站之处。
    扩音台后方还有两层,一层被大理寺占了,更后方的一层是半殿结构,丹墀上的龙椅空着。
    与会者此时大多还没自知,未来英华国政大权的更迭之处就在这里,而更迭制度也正由今日之会确立。
    按照皇帝给出的内阁改制框架,之前的实三省制取消,各部打通,归为内阁统辖。之前三省长官由部堂官兼领,作为内阁贴职。计司和枢密院并入政事堂后,计司使就兼领中书左丞,枢密院知政改为枢密使,兼领中书右丞。律部尚书兼领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兼领尚书右仆射,门下侍中只设一个,由都察院的都御史兼领。
    这个框架下。内阁就由首辅加六位阁臣组成,而首辅的正式职名则名至实归,更改为“宰相”。其实皇帝原本要叫“丞相”,可大家都觉得民间早已习惯将这称呼跟曹操、诸葛亮等人混在一起,容易产生不好的联想……
    名正言顺,宰相的实权大大加强了,宰相有阁臣之下各部堂官的任免权。同时对其他四位阁臣有弹劾和考评权。此外还有国政的批黄权,宰相的批示就是部政的最终决议,除非皇帝行使改黄权,插手国政,否则相应事务都由首辅一言而决。
    另一项大变化则是宰相的任期制,五年为任期,最多两任。这一点在政事堂本有很大抵触,但东西两院和舆论却很欢迎。压力之下,政事堂也再无异议。
    老实说,这个宰相权柄虽然重。离李肆所想要的首相还差得太远,比如另外五位阁臣依旧是他定人选,如果他愿意,完全能通过阁臣架空宰相。这倒不是他恋权,而是作为过渡。
    计司、枢密院虽纳入政事堂,却还需要他遥领监察,不能一下放手给宰相。相当于最高检察院的律部管的是新事务,也需要随时照应。而执掌官僚进退升迁的吏部和都察院,则是牵制宰相,不使其有机会搞“宰相党”。毕竟宰相已有任免其他部堂官的权力,再让他把住中下层和地方官的选任权,那权力就大得可怕了。当然,并非是由他自这两个部门牵制宰相,这也是留给两院的口子。
    由政事堂的调整,李肆作为皇帝的权力也有所增减。主要是减,经济和军备乃至政事堂人事权他都放给了政事堂,而在增的一面,他将原本隶属中书省的海外殖民事务司拿到了中廷,改为监殖院,这名字很不怎么的,但很准确地归纳了这个部门的职事,就是管控殖民事务。殖民事务与通事馆所管的外交事务紧密相关,加上军事和法事,李肆还会牢牢握在手中。
    政事堂改制方案大家没什么意见,反正是皇帝让权。而怎么推选宰相,乃至怎么弹劾宰相,这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跟宰相最终会是谁比起来,怎么推选宰相,哪些人有权推选和被推选为宰相,乃至哪些人有权决定怎么推选宰相,这更值得各方关心。
    十二月十九日的会议要解决的第一件事就是这事,哪些人有权决定怎么推选宰相这问题很敏感,就是政事堂诸公所认为的“胜负之战”。而这个问题却早早有了答案,皇帝、政事堂和两院有权决定……
    两院居然掺和进来了,原本政事堂诸公本该大为沮丧,乃至愤懑,可政事堂改制,宰相和内阁揽权,这个变化让政事堂阁臣们振奋不已,计较得失,也就认了。
    政事堂之所以轻松放手的原因还在于,只有部堂官以上乃至阁臣才能被推选为宰相。
    至于怎么推选宰相,中廷通政使李灿在中极殿大会上所宣布的推举方案跟之前的原案有了很大不同,政事堂和两院提了很多意见,来往讨论了十来天,才达成共识,今天在这里不过是走个形式。
    当然,形式也很要命,新制以宰相任期制为依据,每五年召开一次宰相推选或评议会,会前还有个预会讨论是否更改推选方案。两院加起来有二百多人,政事堂有投票权的才二三十人。即便此案属于建制案,需要四分之三的人通过才能更改推选方案,可两院若是抱成一团,政事堂就只能干瞪着眼,坐看两院改变推选程序。
    这一次会议还没这个危险,大家都在台面下讨论过了,方案也很简单,皇帝提名,只有一人的话,选人三分之二同意就通过。有两人就竞选,谁得过半数就通过,都不得半数,皇帝就要提名另一人。当皇帝三次提名都被废掉,那就由选人提名部堂官,改成皇帝同意还是否决,如果皇帝再否决……大家暂时还考虑不到这么多,真到了这个时候,怕是皇帝已跟两院翻了脸,直接解散两院了。此时大家自然还没想明白,皇帝让大理寺坐在台上有什么用意。
    推选方案通过了,才转到报人最关心的事,也是国人最关心的事,首任宰相会是谁?
    此时的关心更多系于眼下的乱局,这位宰相就肩负着解决这个乱局的重任。
    皇帝提了名,没有黑马,就是薛雪,这也是朝野人心所归。
    按照推选方案,候选者需要当众宣布施政方针,这也是遵循考成法的精神,同时也要回答选人的提问。
    薛雪板着脸,在台上谈了他的原则和目标。原则是,两院可以弹劾他,可以监察国政,查漏补缺,可以行法权,但要以国为重,要求同存异,要明白一国之大,政事更重协调各方的难处。而目标么,自然是富民强国,等等等等……
    尽管台下早有沟通,但还是有院事乃至部堂官就诸多事提出了问题,特别是河西惨案和汪瞎子案,薛雪的回答跟之前湖北按察使杭世骏的回答如出一辙:“以实办事”。
    虽然心中还揣着疑惑,但鉴于皇帝让权,同时提升了院事名分,甚至可以决定宰相人选,因此没多少人敢于在第一次宰相推选上拂逆皇帝心意,薛雪的得票率高达88%,剩下的全是弃权的,而这也是英华历任宰相里得票率最高的,即便日后带领国家赢得世界大战的宰相,也再没超过。
    “薛相,希望你能顶得住五年……”
    获选后,得皇帝委任,转任都御史的陈万策如此“恭贺”薛雪,后者却不当作是讥讽,而是深有同感地低叹一声。
    “这台上未来会上演狮虎相争,政事堂的党争会放到这个台子上来,是啊,党争渐渐不是官僚之争,而是所有有心国事之人的争斗,有了这台子,未来才会斗而不破。”
    报人们有的嗡嗡议论着,为能亲眼目睹国家大政的变化,以及一国宰相的诞生而兴奋,有的绞尽脑汁地构思着文章,想把今日盛事写得花团锦簇,看者拍案叫绝,没人注意到角落里一帮列席观众。而这群人里,正有一个目光深沉,恍如智者的中年,跟一个面目俊秀,神色沉毅的少年解说着。
    李克载继续问唐孙镐:“我已大概明白薛雪的态度,可他随后对这场乱局的处置,肯定会让很多人不满意,我怕他这首任宰相会成为任期最短的宰相。”
    唐孙镐轻笑:“那就先让很多人站在他这一边啊,现在他就不能只在朝堂找支持者,必须在两院去找支持者了。”
    李克载缓缓点头,终于明白了,原来狮虎两党,是要打通朝堂和两院的。
    他笑道:“看来薛雪得先拉起一个狮党才行。”
    唐孙镐也笑道:“若是作得不好,那就是替罪羔羊啊。”(未完待续)
第八百四十三章 狮虎党争:新时代的选择
    紧靠着龙门码头的两条街都很有名,龙须街是期货市场,跟南京黄埔鱼头街一样,来来往往都是大掌柜,龙爪街则是美食一条街,从千金一席的豪华酒楼到三五文钱的街头小吃,样样俱全。富贵人家、一般平民乃至卖力气的穷汉都挤在这条街上,充分演绎着吃货帝国的风采。
    龙爪街尾巴上一家不起眼的饭馆里,一桌五个蓝衣少年缩在角落里,附近两桌也被精壮汉子占着,跟外面的喧嚣隐隐隔开。
    “殿……克载,你输了,薛相既没拉狮党,也没拉虎党。”
    说话的是郑明乡,而对象自然是大皇子李克载。宁绥号这旬检修,他们趁闲,继续执行“吃在龙门”的计划。
    李克载放下报纸,朝郑明乡丢过去一卷纸钞,恨恨地道:“真是低估了薛生白的狡诈,还以为他要先拿稳财权,所以转投工商呢。”
    安平远摇头道:“我觉得他还是坚持虎党的立场,只不过为了稳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