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谈-第3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球那一面同样在采用穹盖炮罩的中国海军后来也对这种炮罩进行了改进。除了英国水兵已经体会到的那些弊端外,中国的改造理由里面多了一条用鲜血换回的教训。1894年7月25日,中国军舰“济远”、“广乙”在朝鲜牙山口外和日本海军展开激战,海战中,“济远”前部采用穹盖式炮罩的露炮台被日军炮弹击中,弹头虽然飞走,但是一些破片钻进穹盖炮罩内四处飞散,这处炮台里的水兵非死即伤,无一幸免。中国人事后得出的结论是,这种抵御机关炮的炮罩厚度不够,对大口径炮弹没有防御能力,如果没有炮罩,大口径炮弹可能就会飞过,不会造成什么伤害,即使打中了人,也就是被打中的那名水兵自己倒霉而已,而采用了炮罩以后,虽然防不了大口径炮弹,但却能防小的炮弹破片,一旦破片进入炮罩,因为钻不出去,就会在炮罩里面飞来飞去,给炮位上的人员造成严重杀伤。为此,在一个多月后进行的黄海大海战中,很多中国的露炮台军舰干脆就直接把炮罩拆除了事。 
体会到机关炮对完全敞开的露炮台的威胁,法国人也给他们的露炮台安上炮罩。在试用穹盖式和后部敞开式炮罩的同时,法国人开发出了一种模样不太好看,“障后而露前”的前部敞开式炮罩。法国人认为,机关炮的威胁来自高处,所以对炮手的主要作业区域——火炮的后部加以遮蔽,而炮罩的前部则大面积敞开,以方便瞄准、观察。采用露炮台设计的日本三景舰以及中国的法式军舰“平远”的主炮炮罩就是从这种前部敞开式发展而来。 
5、守护海岸铁甲舰(Coast Defence Ships) 
在上面四种铁甲舰之外,还有一种比较另类的铁甲舰——守护海岸铁甲舰。与上面的军舰不同,守护海岸铁甲舰是根据其用途而得名。 
1854年,英法与俄国之间爆发克里米亚战争。英、法两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攻克塞瓦斯托波尔,在攻打要塞过程中,法国人的一种用装甲保护起来的浮动炮台大显神威,由此衍生出了后来这种另类的铁甲舰。从设计思想来看,守护海岸铁甲舰和后来的浅水炮舰颇有些渊源,因为使用目标不同,这种军舰设计时主要侧重于和近岸处与陆地炮台相策应,充当“守口”用,不需要考虑到大海上搏杀,所以军舰的吃水浅、煤舱容量小,是一种适用于近海防御的铁甲舰,类似装甲蚊子船,和那些出没于大洋之上的大铁甲舰其实并不属于一类,只是当时的分类标准中都把它们称为“铁甲舰”而已。 
早期的守护海岸铁甲舰舰体木质、外包铁甲,到了后来逐渐过渡为舰体全铁质,乃至全钢军舰,中国福州船政建造的钢质军舰“平远”就是典型的守护海岸铁甲舰。   
在叙述早期英、法等国在铁甲舰技术上你追我赶的同时,远处欧洲边缘的俄国也不应被忽视。面向大海的青铜骑士象征着俄国对海洋的野心,但在当时西欧国家眼里,俄国只是个尚未开化的野蛮国家,所以俄国的海军技术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自己的创造。虽然早期的俄国铁甲舰上也能看出受英、法影响的明显痕迹,例如船旁列炮、船腰炮房、船面旋台、露台旋炮等技术,俄国人一个都没错过。不过可能因为受到技术封锁等原因,俄国的船上总是透出自己的独特思想,也正因为此,俄国的军舰总是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1874年,在黑海上出现了一艘外形特殊的军舰,这艘由俄国海军中将波波夫设计的守护海岸铁甲舰,具有如同天外来客一般的造型,充分展现了俄国人的创造力。
这艘军舰最大的特点是,它是圆形的!除了军舰舰首和舰尾稍稍有些尖锐外,船体大的外形就是个圆盘。根据波波夫的设计思想,这样做可以节省装甲,多得浮力,以便于在浅水处航行。军舰沿水线带布有装甲,武器装备是圆形的船面旋台。这一完全脱离常规的设计让时人惊叹不已,既佩服俄国设计师的大胆和创新,又为俄国政府不拘成例的勇气折服。不过最终这种圆形的船只生存了短短一段时间,就从历史中消失了,干舷太低、舱房逼仄、动力设备繁琐是它无法克服的弊病。尽管如此,由这艘船体现出了人类征服海洋、驾驭技术的决心和勇气是何其之大。
初识了五种不同类型的铁甲舰,明白了船头对敌的由来,下面将要介绍的是当时大海上的另一主要舰种——巡洋舰、快船
二、巡洋舰
巡洋舰是19世纪海军中除铁甲舰之外的另一重要舰种,由风帆战舰时代的单层炮甲板军舰发展而来。最初,这种军舰有个显著特点,就是火炮一般采用船旁列炮布置法,分布在军舰两舷,不注重口径大小,而偏重数量,即所谓“尚多而不尚巨”,因此在那个崇尚巨舰大炮的年代里,这种军舰一般不会用来直接参加正规海战,通常只是作为铁甲舰的助手,执行一些护卫商船、侦察通信的零散工作。到了19世纪中期以后,特别是利萨海战之后,巡洋舰的设计思路发生了一定变化,某些军舰上开始出现毫不逊色于铁甲舰的大口径火炮,例如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三景舰,在单薄的舰身上竟然装备了320mm口径的巨炮,尽管这种设计问题多多,但也可以由此看到巡洋舰设计思想上发生的转变。
对于海军大国来说,因为国力雄厚,拥有的军舰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可以奢侈到为专门的任务而设计专门的军舰,各类军舰都有各自不同的用途,绝不混淆(这种情况在21世纪的今天依旧存在,海军大国可以为了指挥而设计建造专门的指挥舰,而小海军国家的一艘驱逐舰可能会同时扮演指挥舰、驱逐舰、训练舰等多种角色,贫富悬殊,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里,铁甲舰是海战场上的斗士,它的一切设计都为了执行大规模海战而考虑,为此采用厚甲、重炮;而巡洋舰的用途平时是保卫商旅、巡弋护卫海外殖民地,“周莅属部”,战时则用于配合铁甲舰,执行侦察通信,以及破坏敌方海上运输线,袭击商船等任务。因此巡洋舰的设计最初也是紧密围绕它的任务而展开的,为前往遥远的海外殖民地巡弋,煤舱的容量就设计得很大;为扮演侦察通信、偷袭破交等角色,就具备了较高的航速。大续航力、高航速,这就是那个时代巡洋舰的特征,在中国的史籍里,给了这种军舰一个贴切的名称——快船。
大海军国家可以为专门的用途配属专门的军舰,但小海军国家就不胜负荷了。国力有限,军舰的数量本就不多,从成本考虑,不可能让一艘军舰只遂行一种用途,原来是辅助舰种的巡洋舰,在这些国家的海军里有时也被迫披挂上阵,参加与铁甲舰的搏杀。但早期巡洋舰的设计根本不适应参加大型海战,于是一些进行了变通,装备类似铁甲舰的装甲和大口径火炮,“兼快船、铁甲之利”的巡洋舰应时而生,成了小海军国家的至宝。最初这些被设计用来参加大海战的巡洋舰是不被主流海军大国看好的,直到1894年9月17日中日两国间爆发了黄海海战,双方数十艘各式巡洋舰与铁甲舰同阵厮杀,毫不逊色,开始证明了巡洋舰之于海战的价值,巡洋舰的发展史由此又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下面将要说的是19世纪中后期的巡洋舰类别,与同时代的铁甲舰一样,此时的巡洋舰也正处于探索、进化的过渡阶段。
一、巡海快船
这种军舰现在一般被称作无防护巡洋舰(unprotected cruiser)。从风帆战舰时代的单层炮甲板军舰一路走来,巡洋舰发展过程中排在最前的是这种军舰,由英国最先建造。与早期的船旁列炮铁甲舰一样,巡海快船采用的是船旁列炮布置法,火炮排列在军舰两舷。与铁甲舰不同的是,为减轻自重,追求高航速,巡海快船并无装甲,只是后来为了防止锈蚀而在船底包裹了铜皮,这种军舰早期采用的是木胁木壳,即船骨(中国史料中称为胁)、船壳都为木质,到后来逐渐发展为铁胁木壳、铁胁铁壳等等,中国福州船政早期生产的“扬武”号巡洋舰就是典型的巡海快船。
巡海快船设计时考虑到它的主要用途是巡逻海外殖民地、护卫商船、侦察通信,因此煤舱容积和风帆面积通常较大,“使涉远而无所乏”。这一点是快船与铁甲舰最本质的区别。
在19世纪中期,通常把巡海快船分为四等。头等巡海快船,除了在主甲板上布置火炮,船体内还设置了炮房,即有两层列炮;二等巡海快船只在主甲板上列炮,即列炮一层;其它三、四等巡海快船则是依据军舰吨位划分,没有严格的标准。
二、穹面平甲快船(Armour Deck Cruiser)
简称穹甲快船,今天一般称之为防护巡洋舰(protected cruiser)。巡海快船诞生后,因为全舰无防护,生存力不高,一旦遭到攻击,机舱部位中弹,则“全船俱失”。为弥补这一缺陷,英国在1876年新建造的巡海快船“Comus”上运用了一种新设计,这艘军舰的机舱部位顶部覆盖了一层平甲,即装甲甲板,在装甲甲板之下的两舷设置了煤舱,如此设计之后,顶部的装甲甲板、两侧的煤舱共同对机舱起到了保护作用(在当时,舰船设计界大都认为装满煤的煤舱对炮弹有较好的防御作用),巡海快船的生存力得到大幅提升。但这种军舰只能称为平甲快船,穹面平甲快船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穹”在中文中的意思是中部隆起的拱形,和近代中国对外来词的翻译习惯相一致,穹甲一词的翻译也十分形象。
采用平甲的“Comus”诞生后,经过实际操作中的检验,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Comus”用于保护机舱的装甲甲板虽然给军舰的生存力带来了一定的提高,但它位于水线之下大约4英尺处,这样一旦水线处被击破,海水便会乘势涌入,整个平甲的上面被淹没,最终将导致军舰倾覆。而且随着对“快船”航速的要求不断增加,军舰的锅炉体积越来越大,受安装在水线之下的装甲甲板限制,机舱内的空间变得逼仄,不利于操作。
善于变通的英国人立即开始了改进,平面的装甲甲板被改成中间平、两边坡的穹面装甲甲板,即穹甲。中间部位的平甲提起到了水线之上,而两边的斜甲落至水线下4英尺处。因为****部位高出水线,这样即使水线处破损进水,也无法淹没高处水线的装甲甲板,军舰仍能保持较大的浮力;而装甲甲板两边落至水线之下,又起到了对军舰的保护作用,即“以斜度拒弹,以穹面界隔漏水”。最初因为考虑到减轻重量,穹甲只覆盖了军舰中部的机舱等要害部位,直到1884年阿姆斯特朗公司为智利生产穹甲巡洋舰“Esmeralda”时,才将穹甲延伸到了军舰艏艉。
除英国之外,世界上第二个建造穹甲巡洋舰的是德国。有些特殊的是,德国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舰并非是为本国建造的,而是属于中国北洋海军的“济远”号。因为资料缺失,我们只能从一些史料的片断中来推测“济远”内部的结构:这是一种仿英式的穹甲巡洋舰,和早期的英国同类军舰一样,“穹甲笼罩机舱”,没有延伸至军舰的艏艉。但德国人似乎没有来得及彻底吸收、消化英国人的设计思想,在这艘德国造船工业的概念舰上,穹甲竟然安装在水下4英尺处,这有悖于“穹甲界隔漏水”的设计思想,与英国早期的平甲巡洋舰“Comus”如出一辙,弊端也如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