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谈-第9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环境变化,对付多目标、饱和攻击,低空超低空近程防空武器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协同作战能力,在C3I系统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充分发挥其作战效能。就笔者的观察,“猎手”武器系统的电子设备还比较简陋,而同类型的武器系统,比如美国的“复仇者”地空导弹系统,不但采用了完善的火控系统、显控台,同时其武器采用陀螺稳定,其新型号还增加了独特的按标示旋转(STC)能力,STC可以从外部信息源接收数字化雷达跟踪数据,然后自动旋转炮塔,极大的提高了“复仇者”地空导弹系统的作战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保持“猎手”武器系统原有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学习和借鉴外军的经验,进一步完善系统的功能,丰富其作战样式,只有这样,“猎手”武器系统才能在强手如云的近程防空武器系统中取得一席之地。 
这里还要说一些题外话。“天燕”90导弹推出已经有不少年了,然而这种设计初衷为武装直升机专用的空空导弹却并没有被大量使用在武装直升机上,甚至这些年来也没有看到该导弹成功销售的案例。原因何在呢?笔者分析,第一,现代空空导弹的技术发展较快,格斗导弹正在向远程化+先进制导方式的方向发展,天燕90的射程只有6公里,而实际使用射程估计更短,在速度变化大的空战中(即使是直升机)没有和航炮拉出距离,其效能令人怀疑。国外通常采用射程较远的“响尾蛇”导弹,或由战斗机为直升机护航;第二,中国的现役专用武装直升机数量少,且重量较轻,配载空空导弹并不合适,而较大型的运输直升机配装空空导弹则显得浪费,因此这种导弹至少在国内的市场并不大。而武装直升机在国际上的销售量也不算大,大多数国家的武装直升机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地面防空武器,对专用空空导弹的需求就更小了。此次天燕90导弹能够走出空空导弹的限制,向多平台化发展,可能也是一种对市场的妥协,至于今后的发展如何,还要看具体的市场反应。
天燕90基本数据: 
重量:20千克 
长度:1862毫米 
直径:90毫米 
有效射程:6000米 
最大过载:20 
最大速度:〉2。0马赫 
制导精度:3米 
单发杀伤概率:0。8
第110章 中国 空空导弹
           “霹雳1号”空空导弹
20世纪40年代末,空空导弹诞生了。与航空机关炮等传统的空中兵器相比,空空导弹具有射程远、命中精度高、毁伤能力大等众多优 点,很快就成了以空中格斗为主的现代歼击机的主要武器。当时的空空导弹属于第一代,西方是以美国的“响尾蛇”1(AIM…9B)为代表,东方则是苏联的K…5(北约编号AA…1)。  
20世纪50年代末期,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紧紧追踪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在歼击机还处于购买和仿制阶段时,就开始了空空导弹的研制工作。 
从仿制起步
中国空空导弹的研制工作走的是高起点的仿制到自行研制之路。1958年,我国在引进苏联歼击机的同时引进了苏制K…5M型空空导弹。这种在当时处于领先水平的导弹由5个舱段组成:无线电控制舱、自动驾驶仪操纵舱、横滚稳定自动控制和冷气舱、战斗部以及无线电引信舱、火箭发动机和电池舱。弹头呈细锥形,弹身为纺锤式,弹翼和尾翼为十字形,飞行最大马赫数2。5,使用高度2。5~16。5千米,最大发射距离6千米,可全天候使用。米格…19或歼6歼击机的翼下可挂4枚K…5,导弹采用尾追攻击,通常一次发射2枚,以保证命中。为了****人民空军的需要,一机部航空工业总局于1958年10月下达了仿制K…5M空空导弹的任务,并将仿制型导弹命名为“霹雳1号”。 
“霹雳1号”的研制工作由一机部航空工业总局总负责,331厂为主要承制厂和总设计师单位,朱传千任总设计师。712、212、123、245厂及一机部18所等单位分别承担了配套的自动驾驶仪、无线电控制仪、无线电引信、战斗部、药柱等部件的仿制工作。 
然而,当时的中国科技和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多少人了解导弹,就更不用说研制导弹了。尽管331等厂的设备和技术基础当时在全国屈指可数,但毕竟是从零起步。为此331厂在全厂范围内抽调技术骨干,专门成立了综合试验室,并陆续从全国各地有关高校选调了一些机械、电气专业的学生,组成了170多人的设计试制队伍。 
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下,331厂的170多人齐心协力,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研制成功了4 300多种工装和30多套非标准设备,保证了仿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后又反复进行技术革新,先后突破了涂层、氩弧焊接等22项关键技术,终于在1960年3月仿制出了第一枚导弹。 
在“霹雳1号”导弹进行仿制的同时,国务院、****军委决定在建设中的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建设空空导弹试验靶场。1958年4月,特种工程指挥部确定了机场、指挥所、技术阵地、航区及各测量站的布局。9月,陈士榘同志主持了靶场施工协调会,确定由空军修建部、一机部第四设计院负责设计,并部署落实了施工任务。1959年春,在****军委的调集下,两个工兵团、一个步兵师及空军修建部等单位的1万多名官兵和兰州建筑公司的1 000多名干部职工一起,挺进茫茫戈壁,开始了空空导弹试验靶场的建设。 
1959年10月1日,施工队伍冒着大西北弥漫的风沙,根据****军委的要求按时完成了特级机场的建设工作。1960年,整个机场的全部配套工程、指挥所、技术阵地及航区的建设全部完成,并以空军某训练基地的两个训练团为基础,从空军各部队及军队、地区院校抽调一批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组建了空空导弹试验部和航空勤务部及其所属飞行混合团。 
“霹雳1号”仿制出来后,****军委决定在刚刚建成的空空导弹试验靶场进行试验。为了准确测试自行研制的导弹性能,保证“霹雳1号”试验的顺利进行,国防科委决定先发射苏制导弹,检验发射系统性能,同时考核部队训练效果和组织指挥能力。1959年12月13日,首枚苏制K…5M导弹发射成功,到24日共发射61枚导弹,圆满地完成了训练任务。1960年5~6月,试验人员又结合库存的导弹性能检验,再次进行试验,为“霹雳1号”的试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遭遇挫折
然而,仿制并不仅仅是照葫芦画瓢。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日渐恶化,苏联专家也日渐减少,不少人已无心向中国传授技术。所以,尽管表面看起来已完完全全地仿制出一模一样的导弹,但到了对靶机进行实弹射击时,却出了问题。1960年8月13日,已经过进场试验的“霹雳1号”进行对靶机的射击试验,第一次齐射就未能击中靶机,接着再次进行双发齐射,又未能击中靶机。于是试验被迫停止。 
空中射击试验中断后,科研人员开始集中起来分析原因。经过反复论证,认为导弹虽然受控制,但由于弹道偏离靶机方向线太远,从而无法命中靶机。 
原因虽然找到了,但此时苏联已撤走了全部专家,上级决定331厂暂停仿制生产,于1960年9月组成了由三机部和空军领导牵头的故障查找小组。小组成员由五院二分院、空军技术部、空空导弹试验靶场、北京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605所、712厂、212厂等单位的组成。专家们重新消化了苏联K…5M导弹的原文材料,然后对“霹雳1号”的1 207份图纸、技术说明书、工艺资料,541种基本材料、辅助材料和4 305种工装重新进行复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采取改进措施。如冷气部件出口压力不稳和哨声问题,苏联产品也有,技术员王君侃等人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摸索规律,发现是部件的刚性不足引起的,采取措施后,排除了这一故障。同时,在进一步分析导弹无法射中靶机的原因时发现,在空中发射时,机载雷达没有校准,误差较大,致使雷达导引偏差,造成导弹未能命中靶机。 
成功定型
1961年7月,国防部六院专门组建了605研究所,负责空空导弹仿制的技术工作。虽然组建时只有一栋暂借而来的宿舍楼,但广大科技人员一来到这个集体中,立即顶着困难开展了掌握和吃透空空导弹仿制技术的工作。 
经过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军委决定从1962年10月恢复“霹雳1号”的仿制生产。但此时,苏联甚至停止了过去合同中规定并且已开始供应的材料和设备,从而给仿制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331厂副厂长罗正坤带领采购人员赴上海、北京、西安等地到处寻找材料和设备。后在****和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亲自批示从外贸仓库调拨了3台大型冷冻机,从而解决了低温箱的关键设备。为了能早日研制生产出合格的空空导弹,331厂从厂长到每一个员工,全力以赴。不少技术人员吃在车间,睡在车间,与一些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组成三结合攻关小组,群策群力解决仿制中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三舱大螺纹变形问题,按苏联工艺要求,应先用车床车出螺纹,再焊定向器。但由于我国车床质量低,按此工艺则不可避免地造成螺纹变形,于是三结合小组改为先焊后车,但又造成定向器垂直度不符合要求。经过反复多次试验,三结合小组终于摸索出变形规律,增加了校正工序,从而消除了变形。在整个加工工艺中,科技人员针对我国制造技术本身落后的情况,在尊重苏联技术要求的同时,不迷信、不盲从,而是在“知其所以然”后,结合中国设备、材料改进工艺,终于使国产空空导弹完全符合技术规范。  
1963年11~12月,科技人员在空空导弹试验靶场再次进行各种状态下的发射试验,共发射导弹20发,两次对靶机射击,均准确击落靶机。科研人员的反复测试证明,“霹雳1号”导弹在精度、可靠性、杀伤效果等方面均符合战术技术指标要求。1964年4月,国务院特种武器委员会批准“霹雳1号”空空导弹正式定型,并正式投入批量生产。新中国终于有了自己制造的空空导弹。
霹雳…2(PL…2)红外制导近程空空导弹
1958年 9月,我国从浙江沿海地区获得外 国 空空导弹的残骸,并对其进行了 分析、测 试和研究性设计。与此同 时,原苏联先后 派出两批专家来华 索取了有关技术资料和 部分残骸实 物。不久,原苏联在此基础上 试制成 功了K—13型导弹,装于米格—21 上。 
1962年,原苏联向我国有偿提 供米 格—21和K—13型导弹的技术 资料和样品。 我国开始仿制K—13 型导弹,并将其命名为“霹雷”2号。 1964年11月,导弹仿制工作 全面 展开。1967年3—7月,进行了定型 试验,共发射了19发导弹,试验取 得了成功。 1967年11月,“霹雷”2 号导弹定型,投入批量生产。 
“霹雷”2号导弹由红外自动导 引头、舵机舱、触发引信与非触发引 信、战斗部、 火箭发动机及弹翼组 成;鸭式气动布局,弹头呈半球型钝 头,弹身为细长圆柱形,两 对三角形 舵面和两对梯形弹翼呈十字形配 置;飞行速度为2.2马赫,主要用于 攻击中 型轰炸机和歼击轰炸机。 
“霹雳”2号导弹较之“霹雳”1 号导弹有明显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霹雳”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