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谈-第9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兵队伍科技素质不断提高,快速动员和遂行任务的能力明显增强。 
基干民兵在18岁至22岁期间,参加30天至40天的军事训练,其中专业技术兵的训练时间,按照实际需要适当延长。全国民兵的军事训练任务,经****军委批准后,由总参谋部下达。民兵军事训练主要在县级行政区内的民兵军事训练基地集中进行,部分省、市建有专业技术兵训练中心和人民武装学校。 
全国的民兵工作,由国务院、****军委统一领导。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和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武装部负责本区域的民兵工作。乡、民族乡、镇、街道人民武装部负责本区域的民兵工作。企业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立的人民武装部,负责本单位的民兵工作;未设立人民武装部的企业事业单位,确定一个部门或者专门人员负责办理民兵工作。 
2002年8月,****、国务院、****军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民兵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城市民兵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民兵工作,做好打赢以城市为重要依托的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准备。各地结合当地实际,着眼民兵战时担负的任务,正在稳步实施城市民兵工作调整改革。
预备役部队建设 
预备役部队是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点。预备役部队以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官兵为基础,按照军队统一的编制进行编组。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预备役部队已由单一的陆军发展成为由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预备役部(分)队组成的重要后备力量。预备役部队实行军队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制度。陆军预备役部队平时归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建制领导,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预备役部队平时由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和军兵种现役部队共同领导管理。预备役部队战时动员后归指定的现役部队指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预备役部队建设坚持与现役部队建设相结合,全面加强质量建设,大力提高快速动员和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努力实现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编成科学、可靠管用的预备役部队的目标。近年来,预备役部队建设的重点更加突出,战备工作得到加强,训练水平逐步提高。按照战时隶属关系,建立与现役部队的挂钩训练制度,普遍开展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训练。
国防教育 
中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依照国防教育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观念。国防教育工作已初步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国家设立国防教育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部分市、县成立国防教育领导机构和办公室。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或修订了国防教育条例,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组织起草国防教育大纲。 
国家以公务人员、青少年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为重点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将国防教育纳入公务员理论学习计划和****教学体系,在全国2500多所****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并通过专题讲座、到军营过“军事日”和短期训练等形式,强化公务人员履行国防职责的意识。将国防教育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课程,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国防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一些中小学校开展了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少年军校活动。对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国防教育,主要结合政治教育、组织整顿、军事训练进行。
按照兵役法和国防教育法,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的国防教育,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高等学校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为加强对全国学生军训工作的指导,全军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会同教育部制定了全国学生军训工作规划。2003年,全国1100所高等学校和11500所高级中学按照要求开展学生军训,800多万学生接受训练。
全国各地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征兵等时机,举办展览、演讲、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军事夏令营等国防教育活动。报刊、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普遍开设国防教育专栏或专题节目。已有9个省市创办国防教育报刊,30多个地区开办国防教育网站。各地利用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和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开展国防教育,每年受教育人数近2亿。
七、国防科技工业  
中国适应武器装备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努力建立结构优化、组织高效、技术先进、布局合理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
国防科技工业主要任务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主要职责是保障军事装备的生产供应,****国防需要。同时,还承 
担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任务。 
按照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要求,国防科技工业努力提高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加快研制生产高新技术武器装备。调整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结构,重点支持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军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和改进技术基础、国防基础科研工作,开展前沿技术探索和前瞻性研究,增加技术储备。用高新技术改造军工企业,实现武器装备生产能力由刚性结构向柔性结构转变。加强军用标准建设,建立适应武器装备新发展的通用技术标准体系。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实施动态调整,缩短研制周期,降低产品成本。 
国防科技工业在确保完成军事订货任务的同时,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积极参与国民经济建设。促进核能及核应用技术、民用航天、民用航空、民用船舶、民用等军工主导民品的发展与技术进步。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承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重大设备研制和技术攻关任务,促进国民经济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国防科技工业改革调整的关键阶段。国防科技工业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战略方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立健全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推进资源优化重组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国防科技工业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防科技工业改革调整 
国防科技工业继续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精干、高效的科研生产体系。 
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军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军民两用主导产业为主体,以军工制造业为基础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吸纳各行业的先进民用技术为国防建设服务,推动军用和民用高技术双向转移。支持企业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项目。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与环保、生命科学、海洋工程等高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军工企业改革调整。优化军工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优势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按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原则,以产品和资产为纽带实施战略性重组。推进军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改制步伐,建立规范的****公司体制和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发挥国家投入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改革调整,浓缩精干军工主体,建立小核心、大协作、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 
完善科研创新体系。从事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要公益研究领域创新活动的科研机构,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加快向企业化转制。形成以国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国防科研体系,增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发展能力。
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尽快建立培养、吸引、使用、留住人才和加快人才成长的新机制,建设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进国防科技工业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加速培养国防科技工业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及社会其他科技、管理人才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改革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提高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人员的待遇。
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发展 
两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发展民用产业,并取得显著成效。2003年民品产值比上年增长20%,占国防科技工业总产值的65%以上。 
核电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中国大陆目前共有9台核电机组运行,总装机容量为701万千瓦,另有2台106万千瓦机组正在建设中。2003年核发电量为433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3%。核能配套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形成了与核电相配套的核燃料生产体系,核燃料生产实现技术升级。高度重视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治理工作,强化环境保护意识,确保各种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置。核事故应急响应体系逐步完善,响应能力得到提高。 
民用航天取得重大突破。1996年10月以来,41次航天发射均获成功。2003年10月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中国首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完成了新一代运载火箭关键技术攻关工作。成功发射了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一号卫星、资源卫星等应用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等卫星研制工作顺利推进。2004年1月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计划2007年底前实施绕月探测。 
民用航空工业在研制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自行开发的70座级ARJ21新型喷气支线客机研制工作全面展开,计划2008年交付使用。运12E高温高原型通用飞机、直11、直9直升机相继取得适航证,进入民用市场。新研制的小鹰500通用飞机2003年实现首飞。中国和巴西合资生产的ERJ145喷气支线客机已交付使用。中国、法国和新加坡共同研制的EC120直升机在中国建设总装线协议正式签订。国外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业务稳步发展,开始融入国际航空工业大循环。 
民用船舶工业继续快速发展,造船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三位。2003年造船完工量达641万载重吨,承接新船订单1895万载重吨,手持船舶订单2623万载重吨,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1.8%、18.9%和17.7%。民用船舶产品已出口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民用船舶工业研发和设计能力有较大提高,已具备造修大型船舶的能力,并在高技术船舶的承造方面取得新突破。
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合作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军工民用产业领域,鼓励和支持军工企业事业单位开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参与国际分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