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寒资料集-第9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言道:千秋功罪,后人评说,但这只能发生在有功有罪的前提下。秦二世没有秦始皇横扫六合、并吞八荒的雄才大略与丰功伟绩,却将乃父的凶残暴虐及自己的昏庸无能发挥到极致,这样一个角色,对于社会进步无尺寸之功可言,后人当然也就不会再有臧否的意愿。
我蓦然明白了:秦二世陵墓与王宝钏寒窑的冷热反差源自百姓的好恶、取舍,大与小、轻与重,原来只存在于人们心中。
兵马俑是就地取材烧制
科学方法破解千古谜团:兵马俑是就地取材烧制
闻名中外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原料取自秦陵附近土层,并极可能是就地烧制。这是我国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等多家单位十几位科研人员,精心选取100多个相关样本,采用仪器中子活化(INaa)方法,经过三年研究得出的结果。专家表示,此次研究找出了兵马俑的原料产地,是解开秦陵兵马俑烧造之谜过程中的一大突破,具有重大考古学价值。
据科学时报报道,1999年起,在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和中科院核技术重点实验室资助下,研究人员选取秦陵兵马俑样品83个,秦陵附近不同地址、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20个,耀州瓷胎样品2个。然后对它们进行INaa分析,测定每个样品中32种元素,特别是不能人工控制、基本不受工艺过程影响的La、Lu、co等28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再将所有样品元素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探讨其相互关系。
研究发现:所有样品大致分为一、二号坑,三号坑,垆土层,垆土黄土混合层以及耀州瓷胎等五类;一、二、三号坑兵马俑的原料并不完全相同,产地各具相对独立性;三号坑兵马俑原料产地很集中,一号坑相对分散一些,二号坑则更为分散;兵马俑原料与秦陵附近的垆土层关系密切,而与该处黄土层关系稍远,与耀州瓷胎更远。合理的推断是:兵马俑的烧制窑址应该就在秦陵附近。
秦始皇祖母陵“现身记”
秦始皇祖母陵“现身记”
7月30日的西安,因为考古发现再次为世人瞩目:一座占地约260亩的大型战国秦陵园露出了全貌,经考古学家推定为秦始皇祖母夏太后陵。一时间,关于陵墓如何被发掘、身份如何被确定等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墓室曾被盗劫与焚烧
2005年春季,西安财经学院的基建工地传来消息――有墓葬出现!于是,考古专家赶紧上报主管部门,随后展开了大规模调查勘探,终于发现了这座布局规整的大型陵园。
该陵园位于西安南郊的财经学院新校区,占地约260亩,南北长550米,东西宽310米。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战国秦时期单人陵园。一条隔墙将陵园分为南北两区,北区有大墓及13座陪葬坑;南区,则发现守陵者的房屋建筑和灰坑的遗迹。经过一年多的发掘,目前已清理出墓道填土和墓室坍塌的土方量有2万多立方米。在大墓发掘现场记者看到,墓室墙壁大部分已被烧成赤红色,底部留有黑色的炭灰遗迹。
“太可惜了,代表墓主人高贵身份的木质棺椁已被完全烧毁,众多珍贵的文物也几乎被盗墓者洗劫一空。”参与考古发掘的有关专家说,就规模而言,该陵墓只比20多年前挖掘的秦景公墓小,称得上是迄今发掘的“中国第二大墓”。
“天子驾六”帮助拨开迷雾
考古人员在墓道填土内发现了秦半两铜钱、泥质灰陶钵、夹沙红陶釜残片等残损文物。这些文物的出土,加上陵园沟墙的规范齐整,基本否定了为西周王陵的可能性,而应与战国时期的秦国有关。
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考古人员又发现了由立柱、棚木等构成的类似长廊的空间,其间摆放有陪葬的车马。经清理,出土错金银铜转珠、鎏金铜泡、银带扣、青铜马镳及银饰片等车马具,以及安车一辆、挽马骨架6具,即著名的“天子驾六”。这是陕西省首次、中国第二次发现这种“国宝”文物。
古代礼仪制度有乘车级别的规定,只有天子级人物才能使用6匹马拉的车,谓之“天子驾六”。正常情况下,享受如此高规格的礼遇,墓主不是皇帝就是相当级别的人。而且据探测,该陵园至少还有4具车,气派之大,非同一般。据此推断,该墓的主人极有可能是秦国当时地位极其显赫的皇室成员。
刻字“私官”成为有力证据
随后,考古学家们把这个地区从战国秦到汉早期的有关人物来了个彻底搜查。夏太后等进入了专家们的视野。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夏太后为庄襄王之母,秦始皇之祖母,“夏太后独别葬杜东”。据考证,“杜东”的“杜”,正是如今西安市长安区的郭杜,与发现大墓的地点十分吻合。但是,多数专家仍在等待直接的实物证明。
不久,在一条现存长达8米的盗洞洞口处,考古人员发现几十块用于礼制或装饰的玉饼等玉器,残损的大型茧形壶等陶器上有刻字“私官”。“私官”是管理太后、皇后与太子事务的官员。这二字的出现,有力地支持了墓主人是秦始皇祖母的论断。
赵国大将军:李牧
李牧(?—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
赵国在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时期,下令国中“胡服骑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军事力量逐渐强大。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匈奴各部落军事力量逐步恢复强大起来,并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赵王便派李牧带兵独当北部戍边之责。
李牧常年驻守北部代郡、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边境地区防御匈奴。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有效地防备了匈奴的侵扰,赢得士兵们的爱戴。他的措施是:首先,任用自己认为能干的人为官,同时把收来的货物,税款掌握在自己的驻军公署,充当士卒的日常开销。其次,每日宰杀数头牛采犒赏将士,优待士兵。第三,加紧练习骑马射箭,重视警报系统,增设侦察人员。在军事上,严明法规:“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史记·;李牧列传》)。所以匈奴每次入侵,严密的警报系统发挥威力,士兵迅速退回营垒固守,不敢擅自出战。使匈奴掳掠无所得,赵国军队却因此保存了实力,多年来在人员、物资上没有多少损失,为以后的伺机反击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我行我素。终于激怒了赵王,把他召回,另派将领替代他。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惨重。使边境地区不能按时耕种、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复出,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一再恳请,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史记·;李牧列传》)。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再次到边境后,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几年当中,匈奴来犯一无所获,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戍边的将士日日受到犒赏而不被使用,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看准了时机,准备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获赏百金的勇士五万人,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并大纵牲畜,让人民满山遍野地放牧。
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战后,李牧佯败,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单于闻之,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则出奇兵,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接着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远远逃走。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邑。李牧也因此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的最重要的将领。
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起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前246年以后。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两年后悼襄王继位。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
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年)赵国派李牧攻打燕国,拔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此时,秦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臣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
赵王迁三年(前233年)赵将扈辄为秦将桓齮(又称樊于期)所败,丧师十万。秦又自北路进攻赵的后方,形势危急,赶任命李牧为大将军,率兵南下反击秦军,在宜安(今河北蒿城县西南二十里)大破秦军,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此战给秦国以沉重打击,李牧因功被封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复攻赵番吾(今河北省平山县南),李牧出兵迎战,再次重创秦军,但赵国的军力损失也很大。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公元前229年,秦派王翦攻赵,赵以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不得进,就以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他在赵王面前散布李牧、司马尚想谋反,赵王中计,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从命,赵国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撤换了司马尚。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良将。三个月后,秦将王翦乘势急攻,大破赵军,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颜聚,赵国灭亡。
点评: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也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其经历与秦国武安君白起又何等相似。胡三省注《通鉴》时,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贸》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索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司马迁因赵王而迁怒其母,可见其何等义愤。
王翦
王翦,频阳东乡人(今陕西铜川)。生卒年不详,始皇帝时期将领。少年时喜好兵法,后来奉事秦始皇帝。其子王贲,继承父亲之志,也是始皇帝统一六国时的一名著名将领。秦二世时,父子均卒。王翦孙王离继承爵位,后被项羽所擒。王翦及以下三世均为秦将。
最早记载王翦的战役是发生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当时,王翦率军攻打赵的阏与,王翦领军只十八天,便令军中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并从原军队的十人中选出两人留在军中,结果所留下来的都是军中精锐了。王翦就用这支士气很高的精锐部队攻下了阏与。同时一并攻取了赵的九座城邑。
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王翦从郡上发兵,下井陉,与杨端和军两军呼应。准备一举攻灭赵国。结果遇上了赵国的名将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