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启大明-第4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嗦着念起佛经经文来了。却就听着帐外有人吼道:“报告!奉谭排长之来,前来向先生报告战况!”刘铁听着是在查对口令身份,然后方才领着那军兵入帐来,丁一看着来者却就是谭风指挥排里的侦察班士兵,便对刘铁点了点头,示意他自去注意警戒事务,让这个士兵留在帐里便好。
    那军兵与丁一见了礼,便马上按着谭风的吩咐,向丁一汇报营盘周围的战况:“西面来敌约三百余人,于木栅栏之前十五步左右,被我军侦察小队发现,处于警戒值勤的大明第二师二一一团三营,马上以弓箭覆盖射击,毙敌百余人,其余皆溃;北面来敌约千余人,极为悍勇,应为敌军夜袭主力,在忍受三轮箭雨之后,一度翻越木栅栏,与警戒防御的二一三团二营接战,充任战备值班的二一三团一营在接到示警之后,大约一盏茶功夫,投入战斗,歼敌三百余人,余者皆溃。现时诸部队已进入战线,学生以为当衔尾追击,宫聚宫都督则认为应固守等待天明之后,再做定夺,以防敌军有诈。报告完毕。”
    “不能追啊!千万不能追啊!”王毅听着跳了起来,兴高采烈,“大捷啊!哪里止歼敌五百人?有一些重伤的,还有尸体,都让敌军拖走了!至少应该有二千人的战果,杀死杀伤愈五千众!咱家现时就去写折子,给爷爷报捷……”一时间手舞足蹈几乎不能自控。
    丁一没有理会他,却对那侦察兵说道:“同意追击。执行。”
    “不能啊!侄少爷!”王毅吓得要死地尖声大叫起来。(未完待续。。)
    ps:  第五更,今天小爆完毕,早上和下午正常更新。

第三章 飞地(八)
    这关节上,丁一压根没理会他,连万安都想得明白,劝着王毅:“公公无须担忧,据学生所知,只怕除了大明第一师和这大明第二师,天底下的军兵,少有不夜盲的,所谓夜间设伏不过是评书上的桥段,特别这样衔尾而追,并无什么风险……”
    “人家有大象啊!大象啊!”王毅继续着他的高分贝尖声怪叫。
    “世昌接着说下去。”丁一真是感觉和王毅说多一句,都想抽刀而出把这厮砍了。
    王越领了命,对丁一道:“这八名学子,也是那杀手无名安排进书院的,不过他们在书院里学习之后,却是不愿再被杀手行会摆布,在审讯之中,他们很快就认清杀手行会的真面目,表示出本就想跟他们决裂的愿望。在清查行动里,有一些漏网之鱼,并没有清出来的,是他们八人指认出来的;并且根据他们提供的情报,学生会同安全衙门的师兄,在南京、通州、京师、宁波、湖州等地,破获杀手行会十数个,擒获杀手行会的主事者七人,钜子一人。”
    “钜子?墨家?”丁一不禁这么问道。
    “是,他们是从春秋传来的墨家一脉,不知道怎么弄的,竟成了杀手。”王越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墨家本就提倡非攻,若知后人竟成了以杀人为业的杀手,不知墨子当作何念。”
    万安却不以为然地说道:“所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至也’,本来他们就有这能力。又不怕死,《鲁问篇》里,说起墨家战死的字眼,向来不少的。原来彼时还与儒学同为显学,后来独尊儒术,他们便成了不能公诸于世的学派,为谋生之故。成为刺客,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并且这一支。也不见得就得了墨家的真传。”
    丁一听着点了点头,奸臣就是奸臣,很明显的,王越就是做事的人。万安是做官的人。
    王越少年就有才思敏捷的名头。殿试别人做一份卷,他被风吹走卷子,重做一份还能进士,后来一生搏杀沙场,多有胜绩,结果文臣当得后面成了武将,还要被士林诸人弄得身后名都不怎么样;万安这厮,一路耍奸偷滑拍马屁。也不用去亲临矢石,就给他当上十年首辅了。到最后死了。尽管皇帝不喜欢他,还是赠太师、谥文康。
    这年月,当奸臣万安立志要当毒士之际,认真做事的时候,明显他格局就要比起王越高出一层,甚至在没有问那八个学生之前,他就下了结论:“此乃义之胜也,墨家倡导,为义不辞死,今日这八人反正,却便是于书院之中听讲,醒觉我师所传真义,方是大道!故才有此举措哉!”但他说着,又指着那八人之中其中一个白净面皮的学生说道,“此子或非为此者,是慕少艾。”便是说这一个学生,不是因为觉得书院所倡导的道理,要比墨家的精神更正确,而是因为女人,追求女人的关系,才会反正来投丁一。
    王越不禁惊诧,因为他倒是来回审了好几回,的确就是如万安所说,想不到这人方闻此事,便如亲见一般!他不禁便对万安有了好感,这原本历史上的冤家对头,因着丁一的出现,竟成了好友,这是后话,暂且按下。
    这时差不多快到亥时,外面传来欢呼声,却是谭风那边领军回来,和宫聚一同入帐来见。还没说话,宫聚就主动跪下向丁一请罪:“小人并非畏战,只恐士卒轻进中了敌计,万幸恩主明见,取了谭小兄之策,终没因着小的而教失了战机!小的犯了错,还请恩主责罚!”
    丁一看着,抢过来把老都督硬抱了起来,安抚他道:“罚什么?战时各有见地,说不上谁错谁对,今后仍旧如是,问策之时便要畅尽所言……老都督求稳,也是没错的。”又教宫聚坐下说话,方才使谭风汇报战绩。
    “我领一千骑军籍着月色出营掩杀而去,斩首七百余众,俘虏百余人,在离营二里处,有十余战象,千余兵,皆持火把,学生命骑军停步,以火箭射象,战象发狂,将那千余思机发的兵马践踏得惨不忍睹……而后看着风向合适,于是便命骑军纵火,战象被火势所胁便向北逃奔而去……我军有十余人轻伤,其他皆无伤亡。”谭风倒是很平静,并没有因为这战事赢了而得意,反而自省,“当时若按宫都督之议,以步兵跟随前进,钩镰枪结阵,或能将那十数战象留下,也未可知。”
    丁一点了点头,对谭风和宫聚说道:“好,下去之后,捉紧安排军兵休息,岗哨也要排好,偷营一次不成,不见得就不能来第二次,不能大意。而天亮之后,或还有一番恶战。”思机发不比侯大苟,若是让明军长在孟养的话,只怕他以后就在孟养呆不下去了。
    所以思机发要尽可能地把明军打伤、打疲、赶走,不太可能长时间的周旋。
    待得谭风和宫聚领命下去,镇守中官王毅又准备开始发羊颠疯一般地尖叫,却被丁一喝止:“老王,你是真疯还是真傻?一群连鞋都穿不上、患有严重夜盲症土兵,新军要是不能战而胜之,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王毅却高声欢呼道:“大捷啊侄少爷!侄少爷您这话差了,王骥当时劳师伤财,打了那么久,也是这些连鞋都穿不上的兵啊!人家可是有大象的!再说,军伍之中,最怕偷营,因着偷营就会引发营啸……”
    这回连万安都在偷笑了,营啸?是,这时代的军队的确有这问题,但为何营啸?不外就是对着自己的生存条件有着许多不满和郁积,上官又克扣军饷,白天又吃不饱,对于战胜敌人,又觉得完全是没底的,加上夜盲症,晚上都看不清东西,于是一被惊醒,为了保命,就乱砍了,一人起了个坏头之后,其他军兵,为了不教自己吃亏,反正看不清东西,就也胡乱疯砍,这方才是营啸可怕的地方和根源所在。
    但这新军,一天两顿干饭管饱,也没人克扣他们的钱,教导队下来的基层军官,也基本上不会体罚他们,平时丁一经常去收购些猪牛下水给他们吃,猪肝、牛肝、羊肝、鸡肝,这几个月里,新军几乎见天就吃,夜盲症就算个别人还有,也是很轻微的了。
    何况于新军是一个不时就搞夜间紧急集合的部队!这有什么好乱?这样的军队要是会营啸,才真的是灵异事件呢。要这样会营啸,那不是夜间紧急集合搞上一回,就得营啸一回了?
    王毅是属于读死书,不知道变通。不过反正他要去写报捷文书,就由得他去,万安倒也不打算去拦他,但丁一却就叫住了这位镇守中官:“别写。你要信我,就别吱吱歪歪,真的,要不南京浣衣局,大约还缺个首领太监,我怕你折子递上去没多久,就该去南京视事了。”
    “侄少爷说别写,咱家就不写。”王毅倒是干脆,只因他一生实在太过倒霉,以至于有阴影了,能混上好事,还是都因着丁一的缘故,所以若说有人相信丁一更胜于相信自己,大约王毅就是其中一号了。
    “宫都督这么大年纪,还专门来当众卖萌,不容易啊。”丁一说着笑了起来,挥手止住想要询问什么叫卖萌的万安和王越,把刘铁叫了入来,对他道,“修书去梧州,等宫都督的儿子到了以后,尽快把他的家小,都接到梧州府去。”
    之所以宫聚刚才来这么一出,不外乎就是表忠心罢了,丁一是完全看得懂的。
    而此时京师之中的景帝,却就看不太懂了,扔下奏折向于谦问道:“先生,如晋是要做什么?领着五千新军、二千骑兵就要过大金沙江去?朕虽然对军略不熟,但毕竟王骥前几年,那么多兵马,都打了那么久,如晋这么做会不会太弄险了?”
    于谦抚须笑着点了点头,难得看着于大司马有个笑脸,只听他道:“如晋向有拓土之心,他又好亲临战阵,有着这等机会,自然是不肯放过,勒石燕然,汗青留名啊!”丁某人若能汗青留名,那他这丁某人的先生,必定也就少不了提上一笔的。
    “先生,那孟养之地,收来何用?”景帝倒不是因着提防丁一了,而是他压根就觉得那地方又不能收上赋税,到时有灾年什么的,还得朝廷拔钱粮去救,打下那地盘,有什么用?又不产战马啊!所以他对于谦说道,“依朕看,不如教如晋别弄险了,教训思机发一下,就退回来好了……是了,宣大那边有折子上来,看看让大明第二师,留点兵在大金沙江防守,其他安排移营宣大边镇吧!”于谦听着脸色就有点难看了,这叫什么事?釜底抽薪莫过于此啊!(未完待续。。)

第三章 飞地(九)
    这当然不会是兵部拟出来的章程,因为这是很不理性的手法。在景帝刚刚登基的时候,王骥跟王振的关系很密切,但他督师在外,朝廷也没有对王骥下手,不是于谦不想这么做,这么做确实可以直接抽空麾下兵力,以教督师的文臣不得不按朝廷意志来办,但是,这么办风险太大,朝廷并不知晓前线的情况,很有可能因为这样的公文,而导致的原本的攻势化为乌有,甚至是军队的崩溃、大规模的逃兵等等。主帅的心都不稳,下面的将官、士卒,谁能心中有底?
    但出这样的主意,也不是景帝平素的作风,这不是帝王心术,要控制丁一也好,要除去丁一也好,要不就是暗中动手,然后再以殉国遇刺之类的藉口遮掩过去;要不就是光明正大,一封圣旨,直接教丁某人随宣旨太监回京述职。
    现时这样,吃相真的太难看了。这不是摆明告诉世人,皇帝生怕直接传旨军前,丁一压根就会抗旨不从,所以要抽空丁一的兵力,让他不得不从孟养撤回云南么?这不摆明了皇帝又在试探丁某人的底线吗。这就很荒唐了,身为大明天子,去试探和架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