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启大明-第4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势力,更好接受,更切合于实际,再进一步赋予其合法性。
    “伯爷有这闲情,学生自然奉陪。”丁一话是这么说,其实他围棋真不怎么样,都是雪凝在边上支招,要不然一局不用半炷香功夫,大抵就差不多可以结束,因为王骥布局已定,接下来就是怎么屠杀丁一的棋子罢了。
    下了两三次之后,王骥失去和丁一手谈的兴致了,倒是对于水兵每日在甲板上的体能和专业训练很感兴趣,带着他的亲兵,就四处去看不当值的水兵和陆战队的训练,处处都觉往得新鲜。吴全义几次来请示丁一,问丁一要不要限制王骥的活动范围,以免军中操练尽数被他学去!丁一笑道:“随他去便是,便算他有宫聚的本事,也是无碍的。”
    这练兵的操典,没有系统性的章程,看几眼就能学了去?再说就学了去又如何?
    吴全义不知道,丁某人可是很清楚,几百年后,推翻建虏之后,进入军阀混战,大小军阀也是上过讲武学堂、留过学、请来外国教官的,下面的士兵,一打仗放枪,都是闭着眼睛不瞄准的,这些人不懂步兵操典么?文盲率、训练强度、执行度包括武器可靠程度等等,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效应,不是说王骥看完他就能照练出一支陆战队来。
    倒是那两位太监闲得无聊,船上也就那么大的地方,他们可不比王骥,那是完全乱窜,王骥是很讲究的,他和自己的亲兵,随时都处在至少有一队陆战队士兵或是水兵的环境下,也就是说他主要让西海舰队的人员监视,没人的地方他不会走过去。而那两个太监就不讲究了,他们可是哪里没人就往哪里窜,吴全义就是不用请示丁也不会同意他们这么干,直接就说那边贮存着火药,不能进,不然搞爆炸了大家都不用活。
    那两个太监也是惜命的,再说丁一的学生,他们也不敢摆什么架子,所以不用三两日,就无聊得不行,自己跑来寻丁一,说是有没有什么差事做?事实他们找过吴全义的,但后者对于太监似乎有着天生的厌恶感,直接告诉他们,没事可以去洗甲板。
    “若是两位有空,在船上教导军兵识字的事情,就拜托两位了。”丁一倒是来者不拒,每一分资源都恨不得用到尽,太监怕什么?反正是有教材的,按着教材,教士兵识字,这两个太监还能玩出花来么?
    从防城开到广州府的码头停泊,再度补充淡水等物,王骥是没什么多余的话语,也没提出下船去溜达,那两个太监就提出想上岸去,吃上一餐好的,几个主事更加直接请求丁一:“总宪!吾等从陆路走可好?”
    丁一倒也没有为难他们,只是对那两个太监说道:“学生是闻太皇太后凤体有恙,方才抛下一切,故之请两位公公体谅学生归京心切,一旦补给完备,船队便就,到时公公便由陆路回京吧!”却对那几个主事直接道,“不行。”压根连威胁说到时要是丁一先抵京,景帝或诸部尚书问到相关事宜,就会说他们几个渎职之类的话都懒得说。(未完待续。。)

第四章 云远承宣布政使司(三十)
    那几位主事都要哭起来,看怕丁一交代的事要没办成,只怕到了京师也是不会放过他们的。丁某人手头一大堆类似的相关工作,哪里肯放他们去?别小看这些主事,都是办实务的人,都是进士的出身,包括那专收皮肉钱的礼部主事也不例外的:如搜刮皮肉钱,然后还能貌岸道然地说出这些皮肉钱“用来补贴官员,似乎不雅。”普通人能干出这样的事么?这势必是极无耻和下作的,但这种功夫,要看用在什么地方,丁一教他们去把军中礼仪释义合法化,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这水路要比陆路快,说的是借着风力船可以不停,而走陆路,就算一人数骑,人坚持得住马也不可能不吃料、不饮水,并且赶路之中,就算骑者不惜马力,也不可能使马匹时时处于冲锋的高速,所以长途之中就算数马轮换,终究也无法与借风力的船只相比。
    但这玩意总是有特例的,比如说加急军情的传递。在广州下了船的太监,其实没有去茶楼吃顿好的,而是急急把写好的折子交给广州府的东厂番子,然后教随从揣了一大叠装了各式点心的小蒸笼往船上跑,担心着被丁一这边拉下了。
    接了他们折子的东厂番子,就马上用紧急的传递方法,来送这份折子,这个时代不是驿卒李自成要下岗的时节,驿站还是济事的,信使催着马,全然不顾跑残,只往那驿站而去。到了驿站,把印信一验,自然就有另一个信使骑着喂好了料的快马。揣着公文奔向下一站。
    毕竟陆路走的是弓弦,海船走的是弓背。这样的陆路传递,就要比丁一行水路快得多了。
    在丁一还没有到达天津的时候,这两名宣旨太监的折子,就已由着兴安的手头,呈到了景帝的案前。景帝垂着头,右手肘支在膝上。大拇指和食指捏着太阳穴。他维持着这样的姿势很久了,久得仿佛成为一座雕像。景帝当然不知道那名为思考者的雕像,只不过这样会让他的头痛略为好打熬一些罢了。
    “摆驾。去给母后请安。”景帝过了许久,才直起身体,骨骼因着长时间的弯曲,舒展之下“咔咔”作响。侍候着景帝上了坐鑾。兴安小意地问着。那两个宣旨太监,从广州府用快脚递急送上来的折子,是不是看一看?
    “看与不看,又有什么差别?”景帝落寞地苦笑起来,摇了摇头,示意往太皇太后宫里去。
    但对于孙太后来说,看与不看,却是有差别的。她看着景帝请了安,坐在椅上虽努力直起腰。眼中却神色黯然的景帝,冷冷地对他说道:“皇帝,你何以这般心焦?是天要塌下了么?放心,这天,是塌不来的。”却对兴安说道,“把两个奴才的折子取来与哀家一观。”
    待得兴安离去,孙太后挥了挥手教左右退下,对景帝说道:“有什么为难的?无非就是此时能以莫须有诛得了丁如晋,他日便也能以莫须诛得丁节庵,再去便是陈循、王直,于是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便不教皇帝称心把如晋诛了。”
    听着孙太后的话,景帝缓缓地抬起了头,望着孙太后,一下子拜倒在地,低声说道:“母后!”这倒不算景帝无下限,孙太后怎么说也是嫡母,他拜之也是情理之中,“儿臣实在方寸已乱,如晋功高,然其忠心无二,安忍害之!”
    “起来。”孙太后仍旧是那没有什么感**彩的腔调,然后她没有说话,一直到兴安小跑着,拿了那折子过来,她才开口道,“呈上来。”接过折子,她戴上了丁一送来的、如今大明尚是独一无二的老花镜,看得很仔细,来回看了几次,然后对景帝说道,“皇帝也看看吧。”
    景帝倒是看得快,几乎不到半炷香,就把两份奏折看完,看罢了脸上的神色愈更无奈:“朕方才便对大伴说,看与不看,尽是一样的,这两个奴才所说的,如晋便是在军中教士兵识字,也是教他们忠君爱国,和先前是一般无二的,如晋的忠心,真是世间少有。”
    是不是世间少有,这就不好说,景帝话外之意,无非就是很难捉到丁一的把柄,他根本就不寄望那两个宣旨太监,有什么新的发现,所以才会说,看与不看都不外如此罢了。
    “皇帝近来可有读书?”孙太后摘下老花眼放好了,端起茶杯,浅尝了一口,却是向景帝说道:“可还记淮阴侯列传么?”看着景帝点头表示记得,孙太后脸上终算了一点笑意,放下茶盏,对着景帝问道,“淮阴侯因何而亡?”
    淮阴侯就是韩信,她问的是韩信是为什么而死。景帝不知道孙太后怎么突然问起这茬,略一沉吟,才反应过来她是以韩信喻丁一,若论战功,确是可以相提并论的,虽然丁一还缺少垓下之战这等大规模战役的资历,但在这景泰朝,以丁一比韩信,是当得起的,不然朝廷之间,有谁敢说,自己军略胜过丁容城?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景帝喃喃这么说道,这是据说韩信墓前的对联,说的是韩信成功和死亡都因为萧何这位知己;而活下来是因为漂母,被害死是因为吕后。当然景帝并不是用这句对联来作为回答,他是在组织语言,很快便抬头向着孙太后说道:“儿臣以为,‘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太史公批韩信‘伐已功,矜其能’正是如此,这便是身死之由来!”
    前面是出淮阴侯列传,这是指蒯通劝韩信造反,而后者不从的典故了。韩信觉得自己于国有大功,认为刘邦终归是不忍心夺了他的齐国的。景帝认为,正是因为对着刘邦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才是韩信的死亡的根源;后面是司马迁给予韩信的评语,说他太过目空一切,连刘邦也不放在眼里。所以景帝总结道:“功高震主,且天家最是无情,淮阴何其太痴?”韩信太骄傲,也太天真了。
    孙太后听着,眼中便流露出一缕不易察觉的失望神色,这景帝,终归不是从小当太子养的,于这帝王之道,虽有天赋,却还是浅薄。只不过事到此际,孙太后不得已,也只能直言指点于他了:“若如是,张良、萧何安得流芳?”如果是因为刘邦无情,张良和萧何又没被杀?刘邦妒忌韩信的军略,难道不会妒忌萧何治国才干?
    “信拜大将军,尝献策曰:‘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已当死。”孙太后认为,在刘邦还没得天下,而刚刚拜韩信为大将军时,韩信献策所提的这个分封建议,就已埋下了取死之道,尽管刘邦得天下之后的确就是分封诸侯。
    “言及国本,纵是亦非,汉有淮阴,而宋有武穆,虽柱石,亦难全。”她认为韩信涉及到了国本,国家的体制,要分封也好,要行郡县制也好,不是韩信该说的话,就和宋代的岳飞一样,涉及立储的事宜,也是言及国本,所以这两人尽管是国家柱石,也难以保全。
    她指了指那份折子,对景帝说道:“如晋自律,拓土而请派流官;铸利刃钩镰枪,不敢私赏军士,而租借于朝廷,再由朝廷下派予军士;沐氏有女慕之,如晋不敢流连……功虽高,不震主。”这是孙太后对丁一的评价,主要就是打下地盘之后没有认为那就是自己的私产,也不在军中收卖人心,也不敢和勋贵联姻,所以,虽然功劳大,但并不危及皇帝。
    景帝听着,紧锁着的眉头便渐渐展开了,又与孙太后闲话了几句,便要辞了去,丁一这事有了孙太后给他分析,只觉心头一松,却就想去看看他那生病还没好起来的儿子,但孙太后却叫住了他:“今后莫要如此。”
    “是,不该教母后为儿臣担忧。”
    “身为天子,当断则断,若不能容,莫须有!天,塌不下来。”孙太后恼火的是景帝没有决断力,作为皇帝,因为臣子的功高,而苦恼成这样,如果容不下丁一,以“莫须有”杀了又怎么样?天就会塌下来么?莫须有,就是不必有、也许有,正是宋高宗杀岳飞的理由。
    “儿臣谨记母后教诲。”景帝行了礼便辞了去,匆匆往太子宫中而去。
    其实,或者是景帝不愿杀丁一?当他坐上鑾辂,却冷然一笑,莫须有,他哪里需要孙太后来教他?只不过如果以莫须有杀了丁一的话,那么他将失去朝廷之中,许多大臣的支持,他深知自己比不了太祖、成祖,到彼时,那么他就是倚靠孙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