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骁骑-第7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际上却是孔明掌军。把十万大军悉数交给初来乍到的诸葛亮执掌。此举若是摆在明面上,只怕军中将领人人自危。势必对孔明极不信任,甚至是嗤之以鼻,阳奉阴违。所以李利便私下将指挥大军作战的权利交给诸葛亮,自己置身事外,对诸葛亮的任何决策和排兵布阵都不发表意见,一律照准;由此众将便以为孔明下达的军令都是他授意的,对此毫不怀疑,不折不扣地奉命执行。
不得不说,李利此举着实大胆,甚至有些冒险。尽管他知道诸葛亮乃不世出的大军事家,绝对堪称经天纬地之才,智谋过人,算无遗算;但此刻的诸葛亮终归是太年轻了,仅有十八岁而已,距离历史上孔明出山的时间相差十年。十年时间,对于一个年轻人增长阅历和见识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有着无法估量的提升空间,十年的淬炼直接决定着他一生的成就。
故而,现在李利这么使用诸葛亮确实有些拔苗助长之嫌。若是一战功成,无疑是以最快速度推动诸葛亮迅速成长起来,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强大的自信,并在军中树立威信。反之,倘若初战失利,那对诸葛亮而言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过早地背上失败的包袱,令他今后的成长道路徒增变数,负重前行,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这些严重后果,李利并不是没有考虑过,恰恰相反,他几乎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正是因为他考虑过无数种后果,才促使他下定决心尽早起用诸葛亮。这不仅是他对诸葛亮寄予厚望,亦或是对诸葛亮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丰功伟绩过于迷信,而是目前形势决定着李利没有太多时间慢慢发掘诸葛亮的潜力,也没有时间让他一步步成长起来。
时间不等人,天下局势瞬息万变,断然不会因某个人的意志而停滞下来。现如今,天下局势就处在一个极其关键的转折点上,用力推动一下,就能提前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结束乱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汉人伤亡,为大汉民族多保留一些元气,甚至还有可能再现昔日的强汉盛世。反之亦然。
熟谙历史的李利深知汉末动乱百余年的巨大危害,因此他时刻都想着尽快结束乱世,天下一统。力争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整个大汉民族博得最广博的疆域,最辽阔的土地,让困守东方一隅的大汉民族尽早认识到大汉之外还有更加幅员辽阔的广袤空间,尽早破除汉人固步自封的认知怪圈,早一天走出去,才能更加强大。
正是有着这种危机意识,李利才会一次次打破常规,破格提拨人才,并提供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促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独当一面,期盼着以最短的时间终结乱世,重建秩序。这并不是李利异想天开,而是他现在有这种能力,也有承受失败的实力。
也许对于其他诸侯来说,他们根本不能失败,也败不起,失败于他们而言就意味灭亡。但李利却没有这种顾虑,他手中拥有足够多的兵马,拥有相对广阔的疆域,这些都是他压制各镇诸侯的关键所在。于他而言,战败一次并不要紧,损失几万甚至十万大军,他都能承受得住,因为他有这个能力,败得起。然而他却没有时间等待,生命终究有限,等待就意味着浪费生命,错过一年他就老一岁。因此,时间对他来说才是最紧迫的,也是最致命的,片刻都不能虚度。
抛却心头的纷乱思绪,李利知道诸葛亮之所以提出将兵权归还给自己,是因为他内心已经开始动摇了。被眼前十几万蛮军的强大阵势所震慑,使得初上战场的诸葛亮对自己之前的判断开始产生怀疑,信心正在一点点消退,患得患失,担心一旦此战失利,八万汉军将士至少有一半都将因此丧命。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他无法接受,也承受不起失败后的严重后果。
所以,生性谨慎的诸葛亮不愿意冒险,或者说他不敢冒险,下意识地选择退却。在他想来,面对这种局面,李利征战经验丰富,如果把大军悉数交给李利,想必战后结果一定比他指挥大战要好得多。
然而诸葛亮万万没想到,李利居然不假思索地拒绝了他的请求,依然坚持原定计划,仍将八万大军的生死交到他手里。
顿时间,诸葛亮同样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既有深深的忧虑又有难以言语的感激。一直以来,他都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天才,却坚信只要自己肯努力、肯吃苦,一定能成为管仲、乐毅那样的文韬武略的济世之才。
时至今日,孔明自认学富五车,饱览古今史籍,精通天文地理,深谙世事人情,一身才学不逊于当世任何人。然则,当他真正面对二十余万大军两军对垒之际,他强大的自信和内心的高傲不禁有些动摇。人命大于天,当他手里掌握着八万将士性命的时候,他第一次感觉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颇有不堪重负之感。甚至怀疑自己一身所学就像昔日的赵括一样,纸上谈兵,误己误军。
就在诸葛亮徘徊不定之时,李利忽然拍了拍他的肩膀,给他以鼓励的眼神,神情坚定地郑重说道:“别害怕,也不要有太多顾虑,只管按照你事先的谋划指挥战斗。此战若胜,便是你的成名之战;如果败了,一切后果由我一肩承担。坦白地说,损失八万兵马于我而言算不了什么,稍稍休整之后我军便可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说这番话时,李利脸上的神色很坦然,没有丝毫勉强。
看到李利心意已决,诸葛亮彷徨不定的心莫名平静下来,恭声应道:“诺,微臣领命!”


第957章 杀破狼,威震塞外
时间无声流淌,悬在头顶上方的骄阳一点点移动,缓缓向西倾斜。
斜阳下,汉军将士的背影投向前方,落在脚下,被徐徐移动的阳光一寸一寸地拉长;而十余万蛮军的身影在留在身后,倒影在马蹄之下。
蛮军阵前。位于中军阵前的是一位长着络腮胡子的粗犷壮汉,但见其人一双浓眉犹如钢针一般浓密狭长,眉下一双凸出眼眶的豹眼甚是骇人,随意地睁着眼睛便如欲要择人而噬似的,令人毛骨悚然,不敢正视。方块脸,鹰钩鼻,皮肤黝黑,右耳耳垂上挂着一个手镯大的银环,在阳光下灿灿泛光,煞是显眼。
此人身高九尺,双臂粗壮,青筋暴起,犹如盘根错节的树干,似有千钧巨力。他身躯极其魁梧,虎背熊腰,身着半身无袖铠甲,手持丈余长的长柄大刀,寒光凛凛。整个人看起来就像一头凶猛蛮横的大黑熊,全身上下充斥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虬龙巨力。
他胯下座骑是一匹体长一丈有余、肩高近丈的黑膘马,通体乌黑,毛色黑亮,极有光泽。明眼人一看便知此马甚是神骏,实为千金难求的塞外良驹,可遇而不可求,极其珍贵。驾驭这匹黑膘马的囚笼壮汉便是乌桓大首领蹋顿。
蹋顿是前任乌桓单于丘力居的从子,初平年间丘力居去世,其子楼班年幼,便由蹋顿代行单于职权,统领乌桓各部。因此,眼下蹋顿就是乌桓部落最高首领,代行乌桓单于职权,等到丘力居之子楼班长大成人后就会从他手中接过单于职权,正式即位乌桓单于。
勒马驻足于蹋顿身旁两侧的彪形壮汉,分别是苏仆延、乌延两位部落首领,也是蹋顿最忠实的盟友。正是有着他们二人的鼎力支持,蹋顿才能号令乌桓各部,行使乌桓单于的无上权力。伺机壮大自己的部落。
此刻乌桓与鲜卑联军已经列阵完毕。蹋顿亲率本部三万轻骑和苏仆延部落兵马合二为一,共计五万控弦之士,作为联军中军,居中指挥各部战斗。乌延和难楼两部乌桓兵马。共计四万轻骑为右翼,楼班为右翼主将;东部鲜卑首领素利与后来赶到的阙机所部兵马暂时合并,共计四万轻骑,为大军左翼,素利为左翼主将。
眼看大战在即,乌延却带着亲信扈从离开右翼军阵,与苏仆延一左一右地护持在蹋顿身边。这是因为乌延与难楼历来不和,而难楼则是乌桓小王子楼班的忠实仆从,驻守着乌桓王庭,实力不凡。以致蹋顿对他颇为忌惮。正因为如此,若不是楼班竭力保护小王子,只怕乌桓单于的宝座早就被蹋顿夺走了。
所幸,蹋顿并非忘恩负义之人,一直顾念着丘力居昔日的养育提携之恩。虽然很不待见丘力居的儿子楼班,却也没有公然反叛。再加上,小单于楼班身边一直都有难楼忠心保护,使得乌桓王庭暂时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虽然仍然不可避免明争暗斗,却没有大规模内讧厮杀。正是因为乌桓部落并没有起内讧,因此他们的总体实力远不如鲜卑。却能与鲜卑抗衡,实力日益强大。
“单于,对面那两个年轻人谁才是西凉李利?”
此刻,苏仆延顺着蹋顿的目光看向对面汉军战阵,留意到蹋顿直勾勾地盯着位于汉军中军阵前的两个相貌不凡的年轻人。想都不用想,苏仆延便知这两人之中必有一人是威名赫赫的西凉李利。可惜一直未曾谋面,因此他根本不认得两人之中谁是西凉李利,究竟是身着儒士长袍的那人呢,还是身披暗红战袍、身着金色战甲的那位年轻将军?
蹋顿闻声后,头也不回地道:“对面披挂战袍。身着黄金战甲之人便是李利李文昌。至于他身边的那名文士么,按照汉军历来出征的习惯,应该是出谋划策的随军军师。”说这番话时,蹋顿的语气十分笃定,显然颇为了解汉军的征战习惯和军队编制,甚至对汉人兵法也有所涉略。由此可见,蹋顿绝非有勇无谋的莽夫,其人虽然长相粗犷蛮横,却颇有智谋,见识不凡,算得上是文武兼备的草原豪杰。
苏仆延闻声后欣然点头,正要奉承蹋顿一番时,乌延却忽然插话道:“以单于之见,此战我大乌桓勇士能否旗开得胜,一举攻陷卢龙塞,夺取幽州?”说话时,乌延的眼底中闪过一丝担忧,看向对面的李利的眼神飘忽闪躲,似是甚为惧怕。
蹋顿闻声扭头,看了乌延一眼,而后又回头看看苏仆延,当即心中了然。其实,不仅仅是苏仆延和乌延二人心生忧虑,就连蹋顿自己也是心里没底。
有道是:人的名树的影,盛名之下无虚士。西凉李利的赫赫威名到底有多响亮呢?恐怕李利本人都不清楚,更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威名对诸多蛮夷有多么大的威慑力,自然也无法估量自己在草原部落中的巨大影响力。时至今日,西凉李利在草原部落中可谓是鼎鼎大名,如雷贯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毫不夸张地说,只要部落中有人提起李利的名字,哪怕是提到官讳,就能让听到李利名讳的人全身哆嗦,敬畏不已,说是闻风丧胆亦不为过。
长期以来,乌桓和鲜卑人之所以仇视幽州公孙瓒,是因为他们在公孙瓒手里屡战屡败,损兵折将,吃尽了苦头。还因为公孙瓒对乌桓、鲜卑人从不手软,但凡落到他手中的蛮夷俘虏历来是一律斩杀,无一活口。故而,与其说幽州周边的蛮夷鞑子仇视公孙瓒,不如说他们畏惧公孙瓒。只要公孙瓒不死,他们就别想攻占幽州。退一万步说,公孙瓒一天不离开幽州,他们就不敢肆无忌惮的劫掠幽州,甚至随时都有性命之危。所以蛮夷各部首领对公孙瓒恨之入骨,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将其除之而后快,除去这个心腹之患。然而,与公孙瓒相比,西凉李利的存在则让诸多蛮夷部落更加惶恐忌惮,近乎于惶惶不可终日。
西凉李利有多么凶悍,或许于中原各镇诸侯而言还体会不深,甚至感受不到,因为李利对汉人一直采取包容收复的怀柔手段,鲜有赶尽杀绝之举。然则,对于诸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