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骁骑-第8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旦这三路诸侯动了心思,那么李利此番南征的战果就极有可能得而复失,以致徒劳无功,甚至还会为此搭上数万兵马,损兵折将。这是李利绝对不愿意看到的情形,也决不允许发生这种事情。
如此以来,除掉袁术之后,李利要着手解决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吕布和他治下的徐州。只有攻克徐州,李利才能将徐州、豫州和扬州一部分郡县连接成片,从而占据除江东以外的整个江淮州郡,兵屯集重兵,对江东孙策加以震慑,对荆州刘表形成合围之势。
倘若战事顺利,不久之后,李利就能以鲸吞之势席卷荆州,彻底灭掉刘表。果真如此的话,不管冀州袁绍和兖州曹操如何折腾,都无法阻止李利平定中原的脚步,纵然插上翅膀也难逃灭亡的命运。
但是眼下这一切还只是一张画饼,一张近乎于完美的蓝图。若想实现它,却是任重道远,如履薄冰,不能出现一丝纰漏,否则煮熟的鸭子也有可能飞走,最终空欢喜一场。
是以旷野大胜之后,袁术已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于是李利的注意力随之转移到吕布身上,谋划着攻占徐州,横扫江淮大地,并最终将其据为己有。
正因为这样,战后吕布向李利索要降兵补充兵马损失,李利又怎么可能给他呢?
不过,为了避免把吕布逼急了,既而狗急跳墙,李利不得不对他加以安抚。赏赐吕布绫罗绸缎和黄金万两,借此满足他贪婪的本性;再赏给他五千匹战马,则是为了满足吕布争强好胜的好战个性。然后,李利再将麾下两万步军交给吕布指挥,以安其心,如此便将吕布彻底安抚下去。毕竟时下寿春城尚未攻破、袁术未死,还不是正式翻脸的时候,适当妥协是很有必要的。
狡兔未死,怎能烹杀走狗?
退一万步说,讨袁联盟尚未解散,李利身为盟主如果率先对盟友下手,实在是难掩天下悠悠众口,难免遭人诟病。即使李利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却终究是好说不好听啊!
越是有身份的人,越要面子,李利自然也不例外。不要面子,如何君临天下,如何收取民心,百姓又如何能够拥护他,爱戴他?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客观事实,以前可以忽略不计,但随着李利的实力越来越强,地盘越来越大,是时候慎重考虑了,不能再无所顾忌了。
自古以来,多少朝代更迭,可曾见过声名狼藉的开国帝王?
整整一个上午,李利待在帅掌中伏案疾书,把各州郡刺史、郡守呈报过来的书简逐一批示,并将各营主将、将领呈报上来的军务妥善处置。
所幸,眼下还是征战时期,各州郡呈报上来的书简并不算多,能够处理的都被各州刺史和长安大将军府妥善处理了。那些千里迢迢送到战前大营的书简都是事关重大决策或者极其棘手之事,各州刺史和大将军府属官都不敢自作主张,只能由他亲自定夺。
历次征战之中,李利都有一个固有的习惯,那就是严格控制随军出征的文官和谋士人数,只待熟悉当地民风地形的文官和谋士随行,余下一干人等一律留在岗位上,各司其职,未得调令不得擅动。这也是李利每次出征身边的文官和谋士极少的原因,但是跟随他出征的文官无一例外都是精明强干之人。至于随行谋士嘛,最多不会超过两三个人,通常都是一位军师,一名随军主簿或参军,仅此而已。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李利常说,能者多劳。一直以来,他始终坚持把擅长政务之人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即使军政双通、擅长运筹帷幄的大贤,如贾诩、李儒、李玄、诸葛亮,周瑜和鲁肃等人,也不必时刻都跟在自己身边,在坚守岗位的同时,同样可以提出自己的谋划或建议,第一时间送到前线即可。
与其让他们都跟随大军征战,还不如留在州郡干些实事、正事。这才是真正的因才适用,求真务实的表现。用人之道,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做事,而不是阿谀奉承,充门面、摆排场。
正是因为这样,近年来李利治下各州各郡县,政务处理得极为及时,效率很高,政通人和,呈现出井喷式的蓬勃发展势头。后方稳定了,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宽裕了,粮草辎重自然就能源源不断地供应前线大军作战,军队没有后顾之忧,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这是李利一手打造的良性循环。把每一个有用的人都用在最紧要的地方,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如此就能实现:前方作战不影响后方安定,后方粮草辎重持续足额供应前线作战。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李利居中把握尺度,必须对每场战役都有准确的预测和全面规划,并且自身年富力强,可以独自承担历次征战中统兵主帅所要背负的巨大压力和繁重的军政事务。
显然,迄今为止,李利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呼!”
一个上午坐在伏在帅案前不动身形,好不容易处理完案头的书简之后,李利长出一口气,伸个懒腰,随即起身走出帅帐,摆手挥退亲兵,牵着骅骝马缓缓走向辕门。
小乔她们还要在山顶上小住几日,暂时不会回营,李利之前惦记着政务,放心不下,所以才匆匆下山赶回来。如今堆积的政务已经处理完毕,加之眼下又是雪后放晴,道路泥泞,大军暂时不会攻城,仍旧按兵不动。难得有此闲暇,李利自然要好好陪陪自己的娇妻美妾,所以忙完正事之后便要出营上山,陪在妻妾身边。
然而,当他刚刚离开帅帐、翻身上马之际,忽然听到辕门口传来一声大喝:“吾乃破虏将军麾下部将太史慈,奉我家主公之命前来面见大将军,尔等为何横加阻拦?”
“太史慈?”李利闻声勒马,喃喃自语道:“北海太史慈,太史子义?看来孙策也想赶在寿春城尚未攻破之前主动凑过来,插上一脚,试图分一杯羹啊”
(。(。))

第021章 都是火爆脾气
“吾乃破虏将军麾下部将太史慈,奉我家主公之命前来面见大将军,尔等为何横加阻拦?”
突如其来的一声大喝打破了辕门原有的平静,散落在辕门附近的兵士闻声赶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各营将领,以及正要出营的主帅李利。
驱马缓缓走向辕门的李利,对一众策马奔向辕门的将领微微摇头,示意他们不要声张。随即他策马跟在战骑当中,缓缓驶出辕门,见到了正与辕门守将轲比能对峙的一名身着银甲白袍的陌生将领,以及跟在他身后的三百余名江东兵。
又是白袍银甲。乍一看还以为是赵云呢,实际却是江东孙策部将北海太史慈。
江东孙策麾下的将领偏爱银色战甲,喜欢披着白色战袍。之所以这样,完全是受了孙氏父子的影响,渐渐形成习惯,成为一种情有独钟的偏爱,一种特殊嗜好。
孙氏父子祖籍江东,虽然也是大户人家出身,却非三公九卿的显赫世家,江东孙家真正声名鹊起是从孙坚开始的。早年孙坚跟随皇甫嵩平黄巾、讨王国,定羌乱,积功升至长沙太守,乌程侯。自此江东孙家才真正进入江东士族之列,跻身世家阶层(上流社会)。而孙坚历次征战偏爱银甲白袍,无论是早年征讨黄巾还是前往西凉平叛,乃至后来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他都是银甲白袍,这身行头始终不变。
银色战甲的色泽精光闪闪,宛如太阳。无坚不摧;白色战袍象征着做人的原则,光明磊落,一尘不染。同时也是勇敢的体现。是以银甲白袍确实是好兆头,醒目耀眼,勇往直前,沾上血渍之后分外醒目,能够震慑敌胆,使之未战先怯,无形中徒增几分气势。以致势不可挡,所向披靡。
孙策跟随孙坚征战多年,不知不觉中效仿其父。同样喜好银甲白袍,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固有的偏好。如此以来,追随孙策的将领自然是上行下效,步调一致。跟着孙策的披挂习惯。清一色的银甲白袍。至于那些没有资格披挂将军战甲的中低级将领而言,这身行头便是他们奋斗的目标,也是他们勇往直前的旗帜和动力。
值得提的是,孙策之父孙坚正是因为常年披挂银甲白袍,每逢战事尽皆冲锋在前,才被江夏黄祖设伏,一举狙杀孙坚。目标太明显了,相隔几百步都能第一时间找到孙坚。如此射杀他便是理所当然的选择。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么明显的射杀目标进入伏击圈。早晚都会被躲在暗处的弓箭手找到机会,继而将其射杀。
然而孙坚之死并未引起孙策的足够重视,他将这份血海深仇记在刘表头上,并把孙坚之死看作是黄祖阴险卑鄙,使用下三烂的手段才得手的。以至于,时至今日,孙策仍然浑然不觉,根本没有意识到白袍银甲太过扎眼,很容易成为敌人的偷袭目标。
现如今,江东军不仅披挂战甲战袍以白色为主,就连平时着装穿戴也以白色为主。若不是白色服饰上面还有其它色泽和图案,简直如同后世的孝衣,让人看着不由自主地有种异样的感觉。
李利此刻就有这种感觉,看着别扭,实在是太扎眼了。因此他不由得多看了几眼,目光在江东兵士的白色甲胄上停留许久,联想到很多事情,并加以推测,一时间思绪纷飞。
倘若适逢太平世道,那么领兵将领和兵士佩戴什么颜色的战甲和战袍,那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何种级别的将领才能配备与之相适应的战甲和战袍,任何人逾越律制,否则就会招来相应的惩罚,甚至是杀身之祸。
但是,眼下世道混乱,纲常沦丧,礼乐崩坏,加上汉帝已薨,天下无主。于是各镇诸侯帐下的将领和兵士配备的战甲、战袍五颜六色,五花八门,早已将大汉礼制抛到一边。很多将领想穿什么颜色的战甲战袍,自己定制或打造一套便是,只要主上没有意见或指责,那就万事大吉了。
然则不管各镇诸侯帐下兵马如何披挂战甲,无一例外都会选择色泽较暗、不起眼的颜色,比如:黑色、暗青色或灰色,亦或是黄色或金色。但是披挂黄色或金色战甲之人,一般都是身份极其尊贵的主将统帅或诸侯本人,他们一般不会亲自上阵厮杀,而是留在后方坐镇指挥。
相比之下,时下配备白袍银甲的军队实在是并不多见。其中最为有名的有两支队伍:其一是此前公孙瓒帐下的白马义从,其二便是江东孙氏父子帐下的江东军。很显然,这两支兵马都是曾经名噪一时的精锐之师。
然而,眼下白马义从已经不复存在了。大汉天下只有一支兵马还是以前那副装扮,这便是孙策帐下的江东军。(据说这种装束是从楚汉争霸时流传下来的,霸王项羽率军渡江北伐时就是这幅装束。是否如此,有待考究。)
“尔等声称破虏将军帐下兵士有何凭证?欲见我家主公,尔等可曾带来孙将军名刺,亦或凭信路引?”辕门外,轲比能带领数百甲士将身着白色甲胄的江东兵团团围住,而后策马行至自称“太史慈”的精壮将领面前,沉声责问道。
“哼!”眼见迎面行来的辕门守将态度恶劣,说话时不拿正眼看人,神情颇为倨傲,太史慈顿时怒气满腔,义愤填膺,重重地冷哼一声,却并不答话,而是鄙夷地瞪了轲比能一眼,随即仰头看天,不予理睬。
在此之前,他太史慈何曾受过这等欺辱?此番若不是顾忌这是威震天下的大将军李利的屯兵大营,他根本不受这种窝囊气,直接出手教训眼前这个辕门守将,让他好好开开眼,免得他狗眼看人低。
可是太史慈根本不知道,站在他面前的轲比能同样是个火爆脾气,除了主帅李利之外,他对谁说话都是这种口吻。一直以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