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河血-第2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司立即在第一时间写信给国民政府实业部,表示愿意将其在欧洲创办硫酸铔(铵)厂的经验与中国合作,组建中国的硫酸锂厂,面对两大化工企业递来的“橄榄枝”,因此实业部立即派员与他们商谈合资设厂事宜。
在会谈刚刚开始时,两个公司先是提出中国不必办厂,说什么“英德两国公司制造硫酸锂的成本低,中国万难跟上,不如买我们的硫酸铔(铵)”,为此甚至还表示可以以日本等国享有的极为优惠的“协定价”向中国政府提供硫酸锂,而英德公司的建议,立即遭受中方的拒绝,而在其拒绝后,英德公司表示,如果中国方要办厂,首先要进行原料来源和设厂地点等调查,从民国二十年至民国二十一年,中、英、德三方各派专家二人,花了两年时间,对沿江一带资源进行了调查,同时勘选厂址,并作出报告。民国22年2月,英国卜内门公司派出柏烈一行,开始与硫酸锂工业筹备委员会举行正式谈判,谈判在南京的中央饭店举行。
“……这样吧,陈先生,你先看一下这份报告,”在谈判桌上,柏烈这位卜内门公司的副经理的脸上依然带着浓浓的傲慢之色,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他一直在利用谈判向眼前的这些委员会谈判代表施加压力,试图左右中国创办硫酸锂工厂的决定,从而保持对华化肥销售的垄断地位。
“英、德公司每年生产硫酸锂多达七百余万吨,占世界氯肥料消耗量的85%,如果中方执意办厂,英德公司无意将中国排斥在外,但为维持世界硫酸锂市场的平衡,中方必须在接受以下的条件……”
条件!
听闻这两个字,陈德元的眉头跳了跳,又到了谈条件的时候了,在过去的大半年之中,双方谈的是资源、谈的是厂址,谈得的是市场,而现在,终于到了谈设厂条件的地时候
“第一,十二年内,中国政府不得在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八省和任何其它公司开设新厂,要由上海英德两公司代为联合公司,并包销中国氯气公司的产品……
“这不可能!”
几乎不假思索的,陈德元这位在永利化工公司八大股东中,唯一以“智力”参股的化学硕士立即出言反驳道。
“柏烈先生,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多达二十余万万亩,而这八省又为中国农业大省,仅有一厂极难满足八省之需要,未来是否添设新厂或与其它公司合作设立新厂,皆应由中国自主处置!”
在陈德元看来,柏烈的条件根本就是在强人所难,借助技术企图实施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这完全有违最初创办硫酸#x00ae;厂的初衷。
“没办法,即便是谈判破裂,也只能如此了!”
在实业部的办公室内,陈公博有些颇为无奈的叹了口气,从他上任实业部长以来,硫酸锂厂可以说是他督办的“第一要案”,而现在谈判却僵持了数月,固然他有心做出一些让步,可硫酸锂委员会内的委员却一致反对。
“英德公司这阵子通过英国公使向政府频频施加压力,威胁说硫酸锂一事,是中英合作的第一件事,此事合作如不成功,以后其它事也很难合作成功……”
说来说去,陈公博最后道出了一个事实——政府无意为了一个硫酸锂厂影响到中英外交,尤其是中英正在进行的诸多其它重要合作事项。
“那政府的意思是……”
范旭东和陈德元两人互视一眼,看着实业部长询问道。
“暂停与英德公司合办硫酸锂一事!”
陈公博吐出这一句话后,看着范旭东,这位在谈判僵持后,一直积极游说政府由国人创办硫酸锂工厂的永利化工的董事长说道。
“不过政府觉得,既然政府不能再出面了,希望民间公司出面,也许民间公司更灵活一些,顾忌更少一点,当然,原则性的问题不能做让步,怎么样,明俊,想不想试一试!
想不想试一试,何止是想试一试,一直以来在范旭东的心中,都有着设立酸厂的念头,酸和碱仿佛是化学工业的两个翅膀,只有一翼的飞鸟是无法振翅飞翔的,从永利碱厂成功后,范旭东就同陈德元等人商议再办一个酸厂,以制造肥田粉等,对此陈德元自然大力支持。
11月22日,范旭东以永利公司的名议,向实业部备案申请创办“永利硫酸锂厂”,不日获实业部同意,随后又获行政院支持,而就在范旭东派陈德元、候德榜等人勘定厂址时,一封邀请信,却意外的来到范旭东的手中,邀请他的人并不是其它人,而是国民政府三大元老之一——张静江。
“咣铛、咣铛……”
虽是豪华车厢,但列车在平汉铁路上行驶时,车厢内依然回荡着列车的晃荡声,而在这晃荡声中,张静江看着似乎范旭东,范旭东是被他劝来的,而他劝范旭东则是受人之托
“明俊,去那里看看,似乎也不错!”
去北方公司新区,从自办硫酸锂厂的申请获得通过,而且方案又已经获得蒋介石等国民政府要员支持,正准备由中国银行牵头组建中国第一家硫酸锂工厂的范旭东,并不觉得自己有必要去北方公司新区,可却无法驳回张静江这位国民政府元老的面子。
“印光先生说的极是,这北方公司是中国一等一的机械公司,如若硫酸锂厂有需要与其合作之处,旭东定会与管哲勤董事长合作的!”
没有任何疑虑,在范旭东看来,这张静江怕是想为他的那位“侄女婿”——这是南京上层社会的谣传,传说蒋夫人有意为张静江的侄女做媒,而对象正是管明棠,现在,无论是张静江去邯郸,还是接着范旭东等人去邯郸,怕不仅仅只是为了考察,恐怕还是想给北方公司拉些“生意”。
“合作,不合作的,这事谁也说不好,不过淮南煤矿有不少设备,皆是从北方定购,在中国,若是说制造机械,怕无出其左的了!”
感叹之余,张静江到是对此行充满了期待,他不知道,这次去邯郸,管明棠能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正像在淮南煤矿建设中,管明棠突然给他带来的惊喜一样,为其改造了一座旧矿,而煤矿采用了诸如联合采煤机之类的先进设备,煤矿设备皆由德县厂提供,少数不能生产的设备则是从国外进口配件,加以组装制造,现在仅此一矿一机,月产量可以达到12000吨之多,而张静江此次去邯郸,正是为了参观新区建设的那几座大型煤矿,与淮南的小型煤矿不同,新区的煤矿规划产量皆为数百万的大型煤矿。
“自是如此!自是如此!”
对此范旭东倒是没有否认,可却又有些不以为然,或许北方公司可以生产一流的纺织机械,生产一流的生丝机械,同样也能制造出世界先进的煤矿设备,甚至还能提供诸如小型初轧机之类的冶金钢材生产设备,可这并不意味着,能对永利有什么帮助,嗯,至多也就是在一些边角配件上,提供些方便吧。
“实在不行,就把像江边塔吊之类的工程委托给北方,想来,张印光应该满意了吧!”
心下如此“恶意”的寻思着,范旭东的脸上却未露任何声色,从事实业多年,他知道花花轿子有人抬的道理,即然张静江邀请他来,他范旭东和永利若是“不出血”,显然是不可能了,反正像塔吊之类的建厂设备,无论是委托洋行也好,北方也罢,总归技术含量都不大,想来北方制造的也不会差。
“说来,旭东还在谢谢印光先生,哲勤是北方商人翘楚,旭东却一直未得一见,这次能有印光先生代为引荐,实为旭东之幸,到时,旭东一定好好向哲勤讨教一二……”
“讨教!”
张静江笑摇着说,而后看着车窗外的华北大地说道。
“旭东,你这话,到是和哲勤有所相似,他想向你学习,你想向他讨教,等你们见面再谈吧!”

第二百九十九章 交给我
第299章交给我
“大不一样!”
几乎是从列车驶入这片被铁丝网墙隔离的“北方新区”的第一时间,望着新区“车站”停车线上停着的一辆辆满戴着各种货物的列车,任何人都能在第一时间感受这里的不同,在这么一个新建的“企业专线”的数十个车道上,每一列列车,或是满载着原料等待卸化,或是满载商品驶出车站,而在月台上,繁忙的工人,有条不紊的工作者,在繁忙月台半空,数十个被塔吊吊起的集装箱,随着那哨声的不时鸣响,任何人只要一来到这,都能感觉到这里从空气中,就洋溢着“不一样”的味道。
而在离开车站,进入新区的一路上李烛尘,这位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副总经理,所感受到的便是扑面而来的“大不一样”的气息,这种气息倒不是街道两侧的那些几乎平地而起的高楼,更不是初显繁华的街道,而是这里的一座座工厂。
“三座铁矿、四座煤矿、二十九座投产或即将投产实业工厂!”
站在新区饭店,这座在两个星期前刚刚投入使用的饭店客房内,随同张静江、范旭东一行来到新区的李烛尘仔细看着他手中资料,二十九座工厂,这二十九座工厂看似不值一提,但是作为一名实业家,从手头的资料,可以看出这些工厂,与国内大多数所谓工厂,实则“作坊”的工厂完全不同,这些工厂无一例外的都是规模极大,工人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的大型工厂,而且更让人为之惊讶的是,这些工厂所从事的生产,大都为此时国内空白产品。
“宜家木业——以生产三合板、五合板、密度板、家具板为主,广泛应用于家具、包装、装修装饰及建筑行业……似乎在市场上还没见过这些胶合板?”
翻看着工厂资料时,陈德元诧异的问了一声。
“这个,怕还真没有谁知道吧!也许……都让他们自己用了吧!”
手指着客房内陈设,陈德元并不知道自己随口道出了一个事实,因为三合板、密度板、家具板之类的合成板材价格便宜,使得宜家木业生产的胶合板大都用于新区的建设,而不是“创利”,实际上,这二十九家工厂中的大半都是为了满足新区建设而建,毕竟新区的建设需要太多的物资,尽管可以通过市场采购,但建设生产工厂不仅可以降低建设成本,同样也可以培训出一批工人和技术人员。
“华捂兄,你说,这管哲勤请咱们过来到底有何用意?
资源!
而对范旭东、候德榜、陈德元这几位中国化工界的创始人,管明棠看到的是资源,一个可供他利用的资源,无论是北方公司或者北方新区,现在最缺少的正是一个资源“名望”,北方公司需要一个“大项目”来实现工业上的以及名声上的突破。
几乎是从新区建设开始的时候,管明棠就在那里寻思着突破口在什么地方,新区目前的核心是煤铁联合企业,有汉阳专美于前,新区的煤铁联合企业很难名扬于中外,那唯一能依赖的就只有机械公司了,尽管机械公司参考四十年代苏联仿制德国采煤机的技术,为淮南煤矿制造了一套采煤机,可是采煤机所带来的名声并不算响亮。
新区现在迫切需要一个“大型项目”,一个足以震动全中国,从而把新区的名声打出去的“大项目”作为支持,而这个项目不需要是公司的项目,可以是其它公司的项目,而大项目的成功,所带来的名望,又可以转化为新区的声望,从而为新区下一步“发展”铺平道路,比如吸引一批商人以合资的方式进入新区,同时吸引银行业的贷款。
可在这个时代有什么合适的大项目呢?
就在管明棠苦思冥想之余,《中央日报》上的一篇报道吸引了他的注意,而那篇报道正是中国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