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河血-第6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松冈的自信源自于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以及美国的特殊的政治体制。
“如果我们象统帅部建议的那样坐等结果,我们就将受到英国、美国和俄国的包围。因此我们必须先北进,然后南进。”
在辩解的过程中,松冈几乎象受到强迫似地不断讲下去,直到他看见他的话毫不发生作用时方才罢休。未了,他想强行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大声说道。
“我希望就进攻苏联问题作出决定。”
“不行!”
杉山大喝一声,他的话代表了整个陆军,但他随后又补充一句。
“至少现在还不行!”
“哼……”
在联络会议再次结束之后,满面皆是不快之色的松冈一坐上汽车,眉头便紧皱着重哼一声,
“阁下,还没有决定吗?”
松冈的助理森本轻声询问道。
“嗯!”
点了点头,松冈依然不放弃的说道。
“现在,还有一个机会,就是柏林方面要求我们出兵!”
松冈的最强有力的盟友是在柏林,然而希特勒本人却尚未直截了当要求日本进攻苏联,
“如果希特勒提出要求的话,到时候,恐怕就很难拒绝了。”
三天后,正如松冈期待的一样,希特勒通过里宾特洛甫给德国驻东京大使的电报,正式提出这个请求。六月十二日上午,奥特大使把这个请求转给松冈。在当天下午举行的联络会议上,松冈把希特勒这个请求,作为他的主要论点。
“……现在,德国已经正式提出希望我们出兵的要求,同时,根据可靠的情报显示,如我国拒绝的话,德国将充当中国南北双方的斡旋人,以蒙古、西伯利亚、中亚等苏俄领土作为诱饵,促成其南北双方实现妥协,进而进攻苏作,德国方面对此极具自信,他们相信中国南北政府极有可能达成妥协,因此,如果日本错过这一机会的话,我们不仅将失去最后的机会,而且将会把上千万平方公里土地拱手相送于中国!”
盯视着联络会议上的众人,松冈又接着说道。
“或许,我不是军人,但是我却知道,在中国事变时,俄国方面为使用中国牵制我国,曾向中国提供大量的军事援助,现在可以假定的一点——为促成中国对俄国宣战,德国势必将会向中国提供大量的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援助,诸位,我想问,在此消彼涨之下,届时帝国应该如何应对中国威胁?”
在会议上除去向过去一样强调出兵的必要性之外,松冈同样也提到了另一个“敌人”——中国,毕竟,德国可以依赖的并非仅仅只有日本。
果然,松冈的这一观点一出,众人顿时沉默了下来,神情中无不带着凝重之色。
“可是,如果在皇军北进时,支那选择进攻满洲,我们又当如何?”
“不过只是几个月的时间,战争就会结束!”
他人的提醒让松冈自信的回答道。
“最多只需要6个月,这场战争就会结束,但是如果没有德国的斡旋,中国南北双方的分歧,有可能会在6个月内达成和解或者妥协吗?因此,至少在未来6个月内,中国的威胁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但是,如果我们错过这个机会,那么,别说我们会错过北进的时机,即便是南进的同时,亦需要考虑到中国的威胁,要知道,那时,中国已经和德国一起分割了俄国,源源不断的德国援助就会涌入中国,如果这一切发生的话,帝国的命运又将会如何?”
像连珠炮似的松冈不断的宣扬着他的“中国论”,最后他又用肯定的口气说道,
“本人的预言从来没有不应验的。现在,我预言,如果战争从南面开始,美英两国必然参战!”
随后他又建议推迟南进、立即北进,而且他的理由非常有说服力——苏俄将很快战败,届时日本将一无所获,在充分的论点下,被说服的及川转身问杉山。
“推迟半年,怎么样》”
同样有些意动的杉山,则默默的轻点了下头,算是同意了及川的建议。说在松冈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即将突然扭转乾坤。一位海军大佐欠身与陆军参谋次长塜田耳语道。
“也许我们应该考虑推迟的问题,毕竟,就像松冈说的那样,我们错过北进的机会,恐怕南京就会北进,到那时,北进的机会错过了,南进的话,恐怕也是如刺在腹一般……”
众人的妥协让塜田先是一阵沉默,然后懊恼的说道。
“但是,我们是不可能齐头并进的!”
“反正半年……”
“可当初中……”
他的话没说完,便朝着杉山看去,当初就是他宣扬着三个月解决支那事变的论调,现在更强大的苏俄,只需要半年——真的可能吗?
“6个月,真的能解决俄国问题吗?”
“德国人只用了一个月,便击败了法国!6个月击败俄国,已经很漫长了!德国人打的可是闪电战,进攻就像是闪电一般!”
松冈的回答让塜田沉默了好一会,在他点头的时候,却开口说道。
“再等一个月吧!”
像是为了证明等一个月的必要似的,他随后又补充道。
“毕竟,关东军的动员,也需要时间的!”
在整个联络会议上,几乎一直沉默不语的近卫,见众人达成一致,于是便开口说道。
“我同意统帅部的意见,再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就这样一场持续近十天的漫长的辩论结束,最终,东京还是作出决定——北进!

第三十一章 莫斯科
“……我们西方国境上已经燃起了熊熊战火。在那些首先沦陷的城市和村镇中,德国人已经在建立“新秩序”——这几个每个字母都淌着鲜血的词,对我国人民是触目惊心的。成千上万的苏联陆海军战士宁可战死,而不愿忍辱偷生;许许多多的飞行员,一经从他们的机场起飞,从此就永垂不朽,德国侵略者企图奴役伟大的苏联人民,但我们英勇的战士们,则用手中的武器向他们说“不”……”
通过广播,那充满磁性且铿锵有力的声音,似乎是在给予每一个苏联人传递着信心,但是在另一方面,半个月前爆发的战争却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国家。
战火刚开始在西部地区熊熊燃烧,但是苏联上下的面貌已经改变——无论在市区的街道上,或者在公路和村路上,别处都呈现出一片前所未有的森严景象。
在和平的日子里,部队的生活一般是千百万人的视线所接触不到的。这种生活是在那些营房的高峻的石头墙后面、在远离居民点的靶场上、在进行军事演的草原和森林中、在飞机场上、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在司令部的办公室里等地方度过的。
一年中只有两次——劳动节和革命节——部队的生活仿佛突然涌现了出来:在市区的中心广场上,在海边的滚滚波涛上,在平时从每条街道上和每个窗口里都可以看见的平静安宁的天空中。
而此时战争正在改变着城市的面貌。代替平时见的民警站在十字路口的交通指挥兵、列队行进的红军、源源驶过的卡车、不知从哪里开来的坦克和大炮,这一切充斥着市区的街道,而那些站在人行道上的人则怀着焦虑,抱着希望,注视着所有这一切不同平常的活动,意识到已经开始了另一种与以前完全不相同、今后也不知会怎样变化的生活。
不仅是街道的面貌在改变。工厂里、厂长办公室里、党委办公室里,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了军人。他们有些人穿着不大合身的新制服,从这些人走路的步法上,从他们谈话的姿态上,都可以很容易地认出,有些人昨天还是穿着便服上衣和散腿裤子的。
从旁边来看,似乎军人今后将掌握千百万人日常生活的领导权,强使他们接受一种严肃紧张的新的生活方式,把过去和现在切断。然而,实际上,几千个党政和经济部门的领导仍旧留在他们的岗位上,或是代替了那些奔赴前线的人,党的机构仍旧承担了组织工作和重要工作的全部重担,这种担子在战时比平日还要沉重一百倍。
而此时,任何人都可以看到莫斯科的面貌也在改变着,尽管此时,战争似乎距离莫斯科依然很远。但任何人都知道,距离对于德国人来说,似乎并不是什么问题,也许现在,莫斯科还是后方,明天也许,这座城市就有可能成为前线。
城市的变化首先是那些在城市上空巡逻的飞行员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看不到以前看到过的地标。笼罩着巨大的伪装网的克里姆林宫正要慢慢的失去踪影,变成了一片草木丛生、百花怒放的园林。
红场,以及建造在广场上的建筑仿佛也一同消失了,似乎变成一栋栋并不起眼的建筑。几乎是在战争爆发一个星期之后,根据最高统帅部的要求,数以万计的工兵和艺术家们,正在用伪装网和油漆改变着“莫斯科”……
在城市中已经有许多党员和团员领了党组织的介绍信去参军。已经有几十个歼击大队——为防备敌人伞兵和破坏分子而编成的首批莫斯志愿部队——不分昼夜地在通往莫斯科的公路上,在市区的街道上,在具有国防意义的工厂附近值班。每天晚上,都有成千上万穿着普通上衣和工作服、戴着红臂章的莫斯科居民在大门口,在顶楼里,在屋顶上放哨。
但在同时,从外表上看来,这座苏联的首都的生活在战争刚开始的那几天里并没有改变,市区街道上笼罩着一片和平、安宁的气氛,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那不可摧毁的坚强的生命力和对未来的无限信心,就是这些东西使这城市焕发出了一片蓬勃生气。
大街拐角上的那些售货亭仍旧在出售鲜花。公园、饭店和咖啡馆里,每天傍晚仍旧挤满了人。
看来,那些唤起人们警惕和引起他们焦虑的通知,那些现在贴满在墙壁上的彩色宣传画,仍旧被大家理解成为—种暂时的和外来的东西,它们还不可能改变昨天还是他们生活基础的条件。这一切所以如此,也许是现在战事还远远在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进行的缘故吧——至少列宁格勒居民在读了情报局迟迟发布的战报后,是这样想的。他们过分坚信红军的威力,于是就希望把它约任何挫折都解释成是统帅部预见到的、无关大局、因此也不可能具有严重后果的事情。还有一些谣传,说我军已经取得了一连串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只是出于最高当局的考虑,还没有加以公布。
因此,人们如果在情报局早晨的战报中找不到这些胜利的消息,他们还是相信会在晚上的战报中获悉这些捷报……但实际上呢?——光荣而伟大的苏军并没能阻挡住德国人。
土耳其烟丝燃烧后升腾的烟雾在办公室内弥漫着,此时,那位有着“各族人民慈父”的斯大林,那双坚毅的眼睛中却布满了血丝。
此时他站在墙边,就在马克思和思格斯肖像下面,刚刚走进来的铁木辛哥和沙波尼科夫仿佛觉得,似乎从战争爆发以来斯大林就没有离开过那块地方。但事实上绝非如此,在战争爆发之后,斯大林便离开了克里姆林宫,然后他整个人都“消失”了,直到三天前,他才再次回到克里姆林宫,直到昨天,苏联公民才通过广播听到了斯大林宣读“告人民书”。
或许,对于外界来说,也许那些天里,斯大林是制定着反攻的计划,但实际上呢?从一开始就不相信希特勒真的入侵苏联的他,在那十几天中,完全陷入了措手不及、惊恐万状和沮丧之中,以至于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除去“那就战斗吧”这一命令之外,他再也没有下达过任何与军事有关的命令。
正是在他神秘消失的那几天里,曾经是东正教教会学生的斯大林,这位参加布尔什维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